党建引领韧性社区建设路径探析

2022-12-18 21:57吴淑娴
学习月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物业公司韧性应急

●吴淑娴 宋 晓

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提出:“通过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随着社会治理中心的下移,韧性社区成为社会系统研究的最新理念,也是韧性城市的精确演绎。韧性社区是指面对常规性灾难或突发事件时,社区可以迅速做出应急反应并带领全体居民克服灾难带来的不便与困难,灾后逐渐恢复社区的正常生活与秩序。风险社会时代,韧性社区需要具备危机来临前的预判力、应对危机时的抵抗力和灾害过后的重构力。作为一种新型治理理念,韧性社区建设为社区增强韧性、提高抵御风险能力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科学指南。党的领导是韧性社区建设的关键、贯穿基层治理的主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新时代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要通过建强小区党支部聚民心、汇民智、促发展,从而促进韧性社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一、当前基层党建引领韧性社区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一)工程韧性有待完善

工程韧性是指应急设施具有足够的坚固性来应对突发事件并且具有快速复原的能力,完备的基础设施、合理的空间规划承载着社区的日常活动和应急方案的实施,是发展韧性社区的基础、建设韧性社区的保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区的稳定性。当前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点在于政治引领、服务群众等,忽视了基础设施的规划及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利用,反映出在工程韧性建设中的不足。

第一,应急设施薄弱。我国在应急设施的管理、维护方面经验较少,社区层面更是缺少应急设施的管理规范。基层党组织偏重于设置应对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设施,在公共卫生方面缺少一定的规划。目前,社区存在缺少物资储备(包括抗灾物资、生活用品、饮用水、食品等)、应急设施年久失修、应急系统联结不畅等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之际,社区成为居家隔离的重要场所,大量社区出现了抗疫物资不能满足隔离需求等情况。此外,由于占用消防通道、应急通道标识不明显等情况时有发生,居民的防灾意识薄弱,加之社区工作人员的漠视,导致出现防灾空间容量不足、应急功能无法发挥的情况。

第二,智慧建设缓慢。加快数字建设步伐是当前基层治理的新趋势,也是韧性社区建设的关键。建设韧性社区需要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科技便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预判危机、加强联系,保证社区信息的通畅性,从而有效抵御危机。当前基层党组织缺乏开发、管理、维护数据平台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基层工作者对互联网技术的认识不足,仍以传统模式开展工作,工作效率有待提高,导致智慧建设进展缓慢且长期处于被动局面,逐渐暴露出韧性社区建设的技术短板和人才短板。

(二)主体韧性有待加强

主体韧性是指个体面对突发事件的适应能力,“人”是基层治理的主要力量和坚强支柱,应该通过增加个体韧性调动各方主体的参与力度、互动频率,形成建设韧性社区的合力。治理主体并不应是单一群体,而是由社区范围内的党支部、居民、物业公司、居委会等构成的多元群体,创新基层治理方式需要在基层党组织引领下加强居民在治理层面的参与力度,依靠群众的力量解决问题,共同打造社会风险防控体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党员积极性不强、居民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

第一,党员带头作用不够。一方面,在社区范围内存在大量的“失联党员”“隐身党员”,党员自身弱化了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对于韧性社区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有待加强。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党建工作者对韧性社区这一概念认识不足、理解不深,难以把握韧性社区建设的核心与要领,导致基层党组织在韧性社区建设中的边缘化、虚化,影响了韧性社区建设的速度与效率。

第二,居民参与意识薄弱。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前“单位住宅区”的模式下,由于工作、生活在同一区域内,同事和邻居的双重身份使得居民之间联系密切、交流频繁,对小区形成了较强的参与感、归属感和认同感。随着住房商品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经历了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小区居民结构趋于复杂化、多元化,再加上形成了独立、自我、注重隐私的观念,邻里之间的交往频率、相知程度逐渐下降,小区由“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在治理过程中过度依靠基层工作者、党员的力量,对邻里关系建设、居民自治引导重视不足,导致居民认为小区的事务是政府和小区物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对小区的号召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缺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参与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大部分居民对小区的应急管理程序、应急设施的操作方式不了解,对突发事件的定义、分类和预警信号的含义不清楚,不具备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个体韧性不足。

(三)组织韧性有待优化

组织韧性是指在社区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其他各类组织相互配合的良性组织结构,在非常态的环境下,各类组织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最优的解决方案,达到损失最小化。所以,组织韧性是完善社区应急管理体制的重要保证,也是建设韧性社区的关键。组织有力量,基层治理就有保障,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关键一环。目前,居委会、业委会以及物业公司被称为小区治理的“三驾马车”,三者之间呈现相互制约又不可分割的关系。党组织的覆盖止于社区,导致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的小区成为基层党组织的“空白之处”。

第一,协商共治不足。良好的组织韧性关键在于优化组织网络,形成各类组织机构之间的合力,实现基层治理的科学化、高效化,从而助力韧性社区的建设。当前,基层党组织在韧性社区建设中的定位不清晰、在小区治理层面的缺失,弱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物业公司是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企业,而业委会则是代表居民利益的自治组织,双方治理逻辑、利益诉求各不相同,且职责范围和功能定位存在差异,没有形成应有的相互监督、约束的关系,缺乏协调、互动的组织机制,导致矛盾时有发生,阻碍了韧性社区建设的进展。

第二,责任划分模糊。党组织是基层治理核心力量,是建设韧性社区的重要保障。由于基层党组织、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及志愿服务组织之间相互独立,缺乏一定的沟通交流,存在责任划分模糊、资源分布不均等现实问题。现存规章制度虽然划分了不同治理主体的责任,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却存在任务重叠或交叉的现象。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层面扮演“管理者”角色,实际的治理工作则由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承担,由于缺少“主心骨”,治理过程中往往会矛盾丛生。一方面,业主委员会缺失与治理能力不足。业委会是志愿、公益的性质,部分小区存在无人参加的情况,或者参加成员年纪较大,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物业公司垄断小区治权。由于业委会的监督作用不到位,导致物业公司一味地追求市场利润,忽视了服务质量,损害了公共利益,不利于韧性社区的建设。

二、建强小区党支部:党建引领韧性社区建设的新路径

(一)夯实基层支部建设,筑牢小区战斗堡垒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小区党支部具有自治共治的天然基础,具备党建引领的制度通道,契合基层党建创新的要求,将党的“神经末梢”延伸到小区,可以有效开展韧性社区建设、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危机。

第一,完善基础设施。要积极利用各类资源科学配置小区基础设施,完善应急设施建设,制定应急设施管理机制与实施细则,提高设施的冗余度和抗逆力,增强小区抵御风险的能力;定期举办应急演练,使居民了解预警信号、指示标志、逃生通道,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居民自救、互救的技能。在小区内应搭建“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治理体系,实现党组织的全覆盖。将党组织关系在小区的党员同志集合起来,组建实体型党支部;下沉党员、干部要向小区报道,并组建功能型党支部。依托楼栋成立党小组,根据楼层划分党员中心户,无党员的楼栋由党支部指定1 名党员固定联系,围绕小区治理共同发挥作用。

第二,打造智慧社区。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搭建智慧平台,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加强培训力度,从而吸引专业人才,培育技术人才,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水准,促进基层工作结构专业化、年轻化。要为韧性社区的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和价值遵循,解决韧性社区建设的痛点和难点,有效规避社会风险,最大程度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二)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唤醒居民参与意识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人是设施的使用者、组织的协调者、科技的创造者,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形成人人享有的局面,才能维护社区的长治久安。小区党支部要积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营造邻里和谐氛围,形成守望相助的小区新局面,共同推动基层治理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加快理念更新。“要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小区党支部要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创新开展党员积分制,将党员凝聚在红旗下,吸引在党组织周围,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要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前后贯通学、及时跟进学。”基层党员工作者要树立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精神,提高学习能力,借助主题党日活动、网络资源、文献资料等渠道,学习新思想、新方法,切实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

第二,引导居民自治。小区党支部要积极链接各类公共资源,在小区开展政策宣讲、普法宣传、爱心助老等服务活动,丰富居民生活。还要通过制定帮扶政策对小区内的困难党员及群众进行救助,使人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关爱、关怀,增强小区凝聚力及向心力,帮助居民回归“熟人社会”。党支部积极号召党员同志在小区亮身份、办实事,通过党员同志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居民回归自治本位,激发居民的自治活力,发扬“主人翁”精神。采取“大事不出小区,小事不出楼栋”的“微自治”模式,形成共同协商、群策群力的自治氛围,打造“党支部有号召、党员有行动、居民有响应”的小区治理新局面,打造独特的小区党建品牌。

(三)发挥支部引领作用,实现多元协同治理

“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小区党支部组织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百米”发挥关键作用,要在小区党支部的引领下将小区的业委会、物业公司组织起来参与到韧性社区的建设之中,发挥各主体之间的组织协同作用,完善社区的组织韧性,提升社区的应急管理能力与水平,打破横向联系和纵向沟通之间的屏障。

第一,加强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众星捧月”来比喻党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月”是党组织,“众星”就是党领导下的各类组织。为此,要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统筹业委会、物业公司等组织共同参与小区治理,打造“一核多元”的治理模式。通过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交叉任职的方式强化小区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小区治理中的带头人作用。

第二,成立红色物业。创建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红色物业”治理模式,把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到各类组织,构建起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业委会、物业公司协调联动机制,使物业公司的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把物业公司建设成为党组织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服务群众的重要力量、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

猜你喜欢
物业公司韧性应急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加强物业公司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措施研究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物业公司不如期退还装修保证金,业主该如何维权?
房屋漏水不解决,业主8年拒交物业费,法院判决:还得交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