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2022-12-18 21:57吴传毅
学习月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德治法治社区

●吴传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激发社会活力、实现有序运行是社会治理的目标。一个健康的社会既要有活力又要有序,活力带来社会发展,有序带来社会稳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管理模式正逐渐由“管”向“治”转变。为此,必须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一、厘清基层社会治理主体

要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首先必须厘清治理主体。当前,基层党组织、基层人民政府、基层社会力量等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主体。

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承担着基层社会事务的领导工作,其工作内容主要有党的政治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基层党建工作的制度建设等。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能够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组织建设就是要在基层各个单位建立党组织,没有党员的单位需要派遣党代表。基层社会治理制度是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总称,基层党组织负责基层党建工作的制度建设。

基层人民政府。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起主导作用。一是制定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在基层治理方面的权责清单,这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举措。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在基层治理中有哪些职责?如何行使职责?为群众办事应该什么时候办?这些都要清清楚楚地写在一张权力清单上,同时接受群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二是厘清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权责边界。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同为基层治理主体,但各有自己的权责边界,明确各自的权责边界可以防止权力交叉重叠。三是明确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承担的社区工作事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社区治理的主体,哪些事项应该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来负责,是必须要明确的,否则,基层治理的成效就会打折扣。四是加强对城乡社区治理的政策支持、财力保障、物力保障。政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对于城乡社区治理,基层政府必须给予政策支持、财力支持和物力支持。五是加强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自身建设的指导。基层政府必须加强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自身建设的指导,以助力其作用的发挥。

基层社会力量。基层社会力量也是基层治理主体,包括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社会组织是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它在基层治理中能起到“稳定器”的作用。企事业单位要履行基层治理的社会责任,一般来说,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建设需要得到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企事业单位要为社区组织志愿者队伍并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各界人士一般指支持基层治理的各界人士,比如参加社区建设的爱心人士等。

二、彰显基层社会自治功效

自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是基层社会充满活力的重要源头。基层自治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升居民素质,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推动社区共同体的形成,敦促政府与社区各自履职,从而形成政府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我管理的良性互动和有效衔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不仅为人民当家做主提供了有效平台,而且还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基层自治是人民群众对基层公共事务的自我管理,需要健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自我管理。依法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制定乡规民约,建立自我管理的议事机制,自己参与并处理自己的事务。乡规民约是群众自我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乡村自治的制度载体是乡规民约,但乡规民约必须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我服务。通过社区平台和社区建设机制,发动群众服务自己,切实做到社区“事事有人管”。通过社区网站发布与社区群众有关的服务需求,让社区组织成员服务社区群众。

自我教育。通过基层协商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这也是社区成员自我教育的一种方式。这种自我教育的过程是社区成员自我成长的过程,社区成员参与治理协商既能促进问题的解决,又能提高自己的认知。

自我监督。自我监督是监督的新形式,基层社区成员要参与社区治理,必须了解社区建设的情况。因此,调动社区成员参与对社区事务的监督,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从而推动基层自治的有序发展。

三、强化基层社会法治建设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治国理政最大的政治智慧。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正处于健全过程中,基层社会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会影响基层法治的效果。因此,需要强化基层社会法治建设。

坚持学法用法。广泛开展普法教育,让法律走进寻常百姓家。宪法是普法的重中之重,是“法律之母”。基层在普及宪法的相关内容时,不仅要普及公民权益类的法律知识,同时要对我国的国体、政体和基本政治制度等予以充分宣传。对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成员来说,尤其需要宣传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让居委会、村委会明确自己的职责权限以及行使权力的相关要求。

坚持尊法守法。努力营造基层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把纠纷纳入法治框架内解决,让当事人尊重司法机关做出的最终裁决,同时也要让基层政府明白“花钱买平安”有局限性,可能引发新的问题。

坚持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契约精神,即各方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的守信精神。从古代到现代,人与人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身份关系,近代以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契约关系。契约关系是平等关系,权利与义务的分配只能遵循对等与互利的原则。

坚持法治保障。坚持用法治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是维系法律权威的内在要求。此外,基层社会成员中也有一些弱势群体,可以通过法律援助帮助他们,同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四、夯实基层社会德治基础

基层治理需要法治与德治的双重发力,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进而实现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坚持以规立德。制定乡规民约、城乡社区管理制度和社区成员行为准则,强化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发挥其明导向、正民心、树新风的积极作用。

坚持以文养德。形成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基层文化,通过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等形式营造文化氛围。构建观念文化要通过思想解放才能实现,要思想解放就需要组织基层群众学习。构建制度文化要通过加强基层制度建设来实现。

坚持以评弘德。通过评议个人、家庭、社会的道德状况形成鲜明的导向,带动基层群众道德文明水平的提升,要在基层德治体系建设中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工程。

五、构建基层“三治”协同模式

基层治理的“三治”结合模式是我们党对基层治理的有效探索,充分体现了现代治理理念,三者功能作用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合力共治。正确处理好基层治理“三治”之间的协同关系,才能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模式。

自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形式。自治能够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增强基层群众参与治理的能力、议事协商的能力、自我服务的能力,从而推动基层治理的现代化。

法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保障。法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依据和手段。要提高基层政府的依法办事能力,充分发挥基层法律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的作用,推动覆盖基层群众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矛盾预防能力、问题化解能力。

德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德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的素质。要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基层群众对基层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进而增强基层文化的凝聚力和价值推动力。

猜你喜欢
德治法治社区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社区大作战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荷叶礼赞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