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

2022-12-18 21:57
学习月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职责导师研究生

●焦 丽

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两支主力军,他们是研究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人,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两者的协同联动对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现实中,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在研究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各自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出来,部分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意识不足且相互之间沟通渠道不畅,未形成育人合力。本文拟通过对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育人现状的分析,剖析困境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优化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设想,以期为提升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一、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现状

教育部于2010 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建立起以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同时提出“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然而在高校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导师和辅导员的协同育人并未实质形成。

1.导师对育人的职责认识不全面

2018 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再次强调,要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并从七个方面进一步明确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意见》要求,导师除了负责研究生学业科研方面的具体指导,还要注重提升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同时要注意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特别提到的是,导师要引导研究生做好职业规划,并关心研究生的身心健康。但在研究生的实际培养过程中,大部分导师们还是抱着固有的导师的作用就是指导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其他方面是辅导员等管理人员负责的事的想法,即重学术轻思想,把指导研究生做学问和做人分离开来。

当然,也有导师认为,在解决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生活以及心理问题等方面,导师与辅导员多沟通,协同作用是有积极效果的,但在对待范围更广的普通研究生群体问题上,不知道该采取何种方式和辅导员沟通,也不清楚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何关联,如何关联。

2.辅导员与导师的配合度不高

不言而喻,导师对研究生的成长成才影响非常大,辅导员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导师的支持与配合,唯有二者协同才能发挥育人合力,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二者缺乏有效的交流机制以及在育人理念和目标上存在分歧,使得二者之间的沟通不够,协同效果也不理想。一方面,辅导员要面对数量众多的研究生,容易陷入繁杂的日常事务中,缺乏足够时间和精力与导师进行沟通。有调研结果显示,北京某理工科高校中仅有16.67%的辅导员能够做到每月主动联系导师1 次,有40%的辅导员每学期联系导师2-3 次,而43.33%的辅导员每学期主动与导师沟通的次数不超过1 次。另一方面,部分辅导员由于自身学科背景与所要面对的研究生的专业存在差异,致使他们较难切入研究生们的课程学习、日常实验、论文写作等培养过程,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往往只能依托党团支部主题活动、班级及实验室文化建设以及组织学院思想类主题活动等方式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但导师一般很少参与其中,致使协同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3.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责界定模糊

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作为育人的主体,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各自的主导作用,比如,辅导员在党团和班级建设、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为研究生引路指航,而导师在学业辅导、学术科研等方面具体指导研究生。但对于诸如塑造研究生的价值观、养成其健全人格等难以具象化的“软性”职责,由于缺乏相对明晰的职责体系和考评体系,使得双方都倾向于应该由对方负主责,自己只起辅助作用,育人合力当然无法形成。

二、影响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原因分析

1.缺乏整体布局,相应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当前,高校对导师的主要考核指标是科研项目、经费和科研成果,和导师密切相关的职称晋升、招生指标及绩效考核等均与其学术水平和成果挂钩。与之对比,针对研究生导师的立德树人职责,虽然一般都有文件制度做了要求,但往往只是局限于“一票否决”的事项,立德树人方面表现没有被纳入导师的绩效考核指标中。另一方面,不少高校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尚不健全,一是研究生辅导员数量没有按照教育部的相关政策要求配齐,大部分辅导员疲于应对事务性工作,在党建思政等思想引领方面的工作投入受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二是对辅导员的考核没有被纳入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考核体系,忽略了辅导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发挥的积极作用。以上因素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统一的领导机制,致使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更多成为口号而不是工作实际。

2.导师与辅导员职责分工及育人理念的差异

有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只有当面临科研压力、学业压力等问题时才会优先寻求导师的帮助,而当面临诸如在校生活、人际交往压力、婚恋、经济困难等问题时则会优先寻求辅导员的帮助。这虽然体现了导师和辅导员在各自主导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在研究生看来,导师与辅导员对自己的教育管理侧重是不同的,职责界定分明。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导师与辅导员缺乏沟通交流,难以发挥协同育人合力,同时这种分工模式也造成在一些职责交织、难以界定主体责任的事务中可能出现工作盲区或疏漏,进而错失了育人的好时机。在育人理念方面,不少导师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事务管理“就应该是辅导员的事”,而且“能见度低”,将自己的工作定位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层面,割裂了导师“教书”和“育人”职责的一致性、整体性,偏离了导师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责任人的制度设计。

3.导师与辅导员之间缺少有效沟通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QQ 群、微信群、网上公共社区等多种线上沟通方式应运而生,这为导师与辅导员提供了便利的交流平台。但有调研结果显示,导师和辅导员之间的线上沟通并未取得很大进展,例如,湖南省“双一流”建设支持的普通高校中,有超过45%的导师和辅导员仍习惯偏向于采取面对面的形式进行交流,线上沟通方式多被作为收发通知的即时沟通工具,其深层媒介效用并未得到充分挖掘。在高校实际工作中,一些导师反映,除了因为学生的一些急难事找辅导员见面商量或者打电话沟通外,不清楚还有其他交流的必要性或者说交流途径,加之导师的科研任务重,一般也不会花时间去思考主动与辅导员沟通问题,希望拓宽沟通渠道的工作往往由所在学院牵头或者辅导员主动发起。而部分辅导员表示,由于一位辅导员要同时负责数量众多的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受个人精力、与导师熟悉度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导致其在与导师有限的交流时间里,往往就事论事,缺少针对研究生个体的联合导师一起做好育人工作和设定育人目标的系统思考。此外,还有部分辅导员因自身资历尚浅、对研究生的影响力不够以及与导师年龄差距较大等原因,缺少与导师主动沟通的底气和信心。

三、优化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

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做好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高校必须调动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各方面积极因素,优化体制机制,厘清导师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构建二者沟通互动和责任分担机制,进而形成二者协同育人合力。

1.突出机制优化,从顶层设计上谋融通

高校管理者必须统一思想,着眼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综合协调管理,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好各方资源,营造全员育人的大环境。一是探索机制上的动力升级,优化考评体系,出台激励政策,实现导师和辅导员从“我能”到“我愿”的能动性提升。制订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考核指标体系,纠正单纯以科研评价作为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的片面认识,将导师立德树人的考核结果与其招生指标、职称晋升及评奖评优等关联,同时积极开展好导师评选活动,发挥立德树人方面成绩突出的导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形成示范效应。此外,优化完善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将辅导员主动与导师沟通、参与导师团队的工作列入辅导员的考核指标中。二是优化导师和辅导员的遴选和培训机制。健全导师遴选上岗制度,将政治素质过硬和师德师风高尚列为导师遴选和上岗招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加强岗位专题培训,以政治理论、师德师风、政策法规、规章制度、改革举措、指导方法、科研诚信等为主要内容开展专题教育,可邀请立德树人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好导师作经验交流,增加导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他们投入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

2.转变工作理念,厘清工作职责,制定联动管理机制

一是转变育人理念。导师要跳出“指导学生做好学问即可”的传统思想桎梏,树立起育人第一责任人的观念,以学术研究为引线,使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发力、同频共振。辅导员也要转变观念,既不大包大揽,也不做“受气包”,实现由“请求导师参与”到“协助导师指导”的观念转变,主动参与导师教育管理研究生的各环节。二是做到厘清职责与联动管理的统一。从工作内容来看,导师和辅导员有很多交集,可制定联动管理制度,使二者有效参与到对方领域的教育和管理环节。比如,导师可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参与到研究生的党团建设、奖学金评审以及由学业就业等引起的研究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中;辅导员可以参加导师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学科竞赛指导以及实习实践。二者在工作方式、工作时域、工作空间等方面加强互补,叠加优势,全方位全过程培育研究生。

3.搭建平台,形成沟通互动和责任分担机制

一是线上线下并行,在工作平台上重打通。构建多维度的沟通平台,可通过定期组织召开导师与辅导员工作案例分享会、经验交流会、每周午餐会等方式为他们搭建线下沟通平台,同时创建工作QQ 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沟通平台,使二者在线上线下的常态化日常沟通中增强彼此对研究生最新思想动态和科研状况的了解,提升育人质效。二是丰富沟通形式,扩充沟通内容。沟通形式上,学校可以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资助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联合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研究,比如就理想信念教育、就业创业观教育、提升实践能力等主题共同调研,将研究成果作为经验推广。沟通内容方面,导师和辅导员除了在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帮扶中要充分交流、通力合作外,还应将合作范围拓展到普通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将协同育人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三是优势互补,夯实导师和辅导员的责任分担机制。导师和辅导员的责任应各有侧重,实行责任分担,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一般由辅导员负责,同时,导师应利用自身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优势参与到研究生的职业规划、社会实践及心理辅导工作中,做到个性化指导,因材施教。二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建立起互动性、互补性、互助性的责任同担机制。

猜你喜欢
职责导师研究生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满腔热血尽职责 直面疫情写忠诚
徐钲淇:“引进来”“走出去”,都是我们的职责
V eraW an g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履行人大代表职责 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