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天雨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也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加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如何有效增强当代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和能力,是摆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而深远,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工作,强调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只有深刻认识到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才能够深入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进而才能够全面把握加强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核心内容。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以国家安全战略需求为导向,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夯实国家安全人才基础,筑牢国家安全防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国家安全教育保障。
通过国家安全教育,使学生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国家意识、忧患意识,强化政治认同和责任担当,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具备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科学辨识风险、有效应对风险的底线思维和理论素养,不断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忠诚可靠、堪当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围绕深刻阐释和全面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科学设置国家安全教育的整体架构和主要内容,包括总体国家安全观总论和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等12个重点领域安全,太空、深海、极地、生物等4 个不断拓展的新型领域安全,构建内容详尽、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国家安全知识体系。
相较于形势任务需要,目前一些高校对于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认识和重视还不够,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一些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时间较短,途径也比较单一。自2016 年以来,每年4 月15 日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前后,全国各地各校按照教育部“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的统一部署,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特别是近年来紧密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形势任务,突出人民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物安全等宣传教育内容,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贯穿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全过程,有效提升了广大师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国家安全意识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也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过程。为此,必须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然而,实际情况是目前一些学校仍局限于由安全保密或保卫部门负责策划和开展年度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虽然依托共青团、学生会或其他学生团体举办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在形式上实现了国家安全教育进学校,但是“雨过地皮湿”,实际教育效果并不理想。还有一些高校虽然已经探索将国家安全教育相关内容纳入思政课教学安排,但是仅局限于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性普及,多侧重讲授意识形态安全、国土安全等传统安全领域,对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科技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特别是太空、极地、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安全的讲授不足。这都导致国家安全教育的集中教育活动与日常教育活动、课堂教育教学之间存在脱节,出现一般化、形式化的现象。
当代大学生有理论思考的需要,有理论分析的兴趣,也初步具备了理论探究的能力。在启发式教育和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有时还会提出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例如中美战略博弈下我国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尖端科技、海外利益等领域面临的重大安全风险,往往涉及深层次的理论和现实,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唯有运用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锐利思想武器,从学理分析上解疑释惑,才能真正正本清源,达到以彻底的理论清醒坚定政治立场和价值认同的育人效果。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当前我国国家安全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基础还比较薄弱,相关理论储备和师资力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国家安全教育教学工作的迫切需要,“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等问题成为制约国家安全教育成效的突出短板弱项。相较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宏大理论视野和宽广实践领域,对其进行学术化研究、学理化分析、学科化建设必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期任务。而目前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这就必然导致国家安全教育的学科化专业化建设水平不高,特别是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学理化研究还不成体系,国家安全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更是无本之木。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不仅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还要同步推进内容体系、课程体系和配套支持体系建设。因此,为全面落实国家安全教育的目标任务,教育部以《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导向,着力加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顶层设计,围绕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配备、保障机制等,明确了工作任务、责任主体和推进计划,为加快构建国家安全教育教学生态环境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从文件出台到落地见效,中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例如,关于课时保障,虽然要求高等学校依托校内相关教学科研机构,开设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基础课并不少于1 学分,但这就需要相应调整学生培养方案,导致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再例如,关于教育资源,虽然要求组织编制教材,并有针对性地开发与国家安全教育配套的多媒体素材、案例库等数字化课程资源,但目前能够满足国家安全教学需要的内容供给仍很不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国家安全教育开展情况的督导评价不够到位,尤其是对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教学“讲与不讲”“讲多讲少”“讲好讲赖”等缺乏刚性考核要求和细化评价标准。
只有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和发展,国家安全教育的理论根基和人才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2020 年12 月30 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新设置的“交叉学科”门类下设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学科代码为“1402”)。这既是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界长期努力推动的成果,至此,我国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迈入了新发展阶段。基于现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基础,可考虑优先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国家安全教育研究专门机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方向下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也可考虑参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等相关做法,设立国家安全领域高层次领军领导人才培养专项计划,逐步构建起本硕博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安全教育教学和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奠定基础。
一方面要围绕讲好总体国家安全观开设必要的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基础课,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科专业领域特点,在思政课和各类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元素。近年来各地各校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建设“八个相统一”的改革创新要求,通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创新话语表达、采用新媒体技术等方式,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在实现“三全育人”上积累了成功经验。基于此,在当前高校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客观条件下,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不宜走“另起炉灶”的远路,而应主动搭上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顺风车”,进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嫁接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之中“借壳上市”,以期取得立竿见影的实效。
统筹当前急需和长远发展,一要积极鼓励高校思政课教师参与国家安全教育,将思政课教师纳入国家安全教育教师国家级培训范围,对与国家安全教育关联度较高的学科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以满足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有人教”“教得好”的迫切需求;二要设置国家安全教育专业或开设国家安全教育专业双学位,强化师范专业国家安全教育要求,大力加强国家安全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加快选拔、培育一批专门从事国家安全教育的专业骨干教师。
国家安全教育的资源供给应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一方面鉴于国家安全教育内容的敏感性,在一些基础概念、关键知识点的讲授上必须坚持一把尺子、一个口径,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统领教材编制,加快组织编写高校国家安全教育通识读本和公共基础课专门教材。另一方面,还应综合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发与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相配套的多媒体素材、案例库、课件、微课、专题网站等数字化课程资源,打造一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建设融媒体国家安全教育公开课,确保资源形式与种类多样化。
组织开展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教学效果评估和示范展示活动,通过典型培养、评优评先、学术研讨、经验交流等,重点培育和选拔一批国家安全教育教学名师,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鼓励相关专业学术机构、学术团体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应用研究、学术平台建设和学术交流等,深入推动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学方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