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平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2000)
自学前教育普惠性政策实施以来,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快速发展,根据《福建省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资料(2020~2021学年)》显示:福建省共有幼儿园8756所,专任教师99453人,其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4712所,占53.81%,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专任教师43959人,占44.20%[1]。
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强调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作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前,在学前教育普惠水平全面覆盖的背景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如何,值得引起关注。
本次调研以泉州市为例,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结合国家及地方有关政策,编制泉州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调查问卷,问卷主要涉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学历、年龄、教龄、职称等基本情况以及福利待遇、培训情况、发展需求等情况。
笔者借助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立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师资培训线上平台,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问卷星发放问卷260份,有效回收245份,有效回收率为94.23%。
1.1 专业和学历结构
从专业结构上来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有86.94%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还有13.06%是非学前教育专业。
从学历结构上来看,学历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大专(68.16%)、本科(16.33%)、中专及以下(15.51%),可见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大部分(84.49%),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的学历较低。
1.2 年龄和教龄结构
年龄结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30岁以下(57.55%)、31~40岁(30.61%)、41~50岁(11.84%)。教龄结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5年以下(45.45%)、6~10年(36.33%)、11~15年(8.57%)、15年以上(12.65%)。可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以30岁以下的青年为主,教龄5年以下的新教师为主。
1.3 职称情况
已评职称的教师仅占20.41%,大多数教师仍未评职称。
1.4 持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情况
有40.82%的教师持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59.18%的教师没有持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意味着一半以上的幼儿园教师是无证上岗。
调研中发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待遇普遍偏低,3000元以上只占28.16%,3000元以下占71.84%,年收入低于36000元,而泉州市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4331元[2]。在缴交医社保方面,有缴纳医社保的教师占73.06%,还有26.94%的教师没有缴纳医社保。
调研中发现,在开展教研活动方面,一周一次占37.96%,两周一次占36.33%,一个月一次占17.55%,一个学期一次占6.53%,仍有1.63%没有开展教研活动。在外出培训方面,一学期5次以上的仅占4.90%,3~4次占18.37%,1~2次占65.71%,还有11.02%的教师没有得到外出培训的机会。
数据显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中有86.94%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84.49%是大专以上学历,表明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大背景下,学前教育师资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推动了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但是还有少部分专业不对口、学历偏低的教师存在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中,影响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整体质量。
我国心理学家连榕认为,在综合考虑教龄、职称和业绩的情况下,把教龄15年以上且具有特级教师资格或高级职称的教师定为专家型教师,教龄在0~5年之间、职称三级(包括三级)以下的青年教师定为新手型教师,介于新手与专家之间、教龄6~14年、参加过骨干教师培训班的教师定为熟手型教师[3]。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中,年龄30岁以下的教师占57.55%,教龄5年以下的教师占45.45%,由此可见新手型教师是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主力军。新手型教师年轻热情,思维活跃,刚走出校门的他们有着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还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留不住熟手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
职称关系教师的切身利益,一直是我国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的基础性制度。职称高低决定收入多少,职称越高收入越多,教师的主观幸福感越高。在调研中发现,获得职称的教师仅占20.41%,有79.59%的教师没有获得职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民办幼儿园相对公办幼儿园而言,存在评职困难、职称评定名额少,导致大部分教师对职称晋升持无所谓态度,且期待值不高。
教师资格制度,又称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4]。2016年,新教师资格证考试全面铺开,打破了一直以来教师资格“直接认定”的方式。在调研中发现,仅有40.82%的教师持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59.18%的教师没有持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这表明,有一半以上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只有公平的报酬,才能使员工感到满意和起到激励作用。而报酬是否公平,员工不只看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其相对量,即收入与付出是否成正比。报酬偏低的员工会以降低努力、改变产出等形式来加以平衡[5]。在调研中了解到,经过普惠,普惠性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整体偏低,尤其在医社保方面,并没有做到全员覆盖。
从调研中可以看出,国家出台普惠政策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教研活动和学习、培训的机会有所增加,但是还有11.02%的教师没有得到外出学习、培训机会。究其原因,普惠性民办园在本质上还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对于需要资金投入的培训项目,投入意愿不大。
从《“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可以看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完善体制机制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上来。在国家做好顶层设计的前提下,由于各地经济水平不同,相关部门在落实发展学前教育上力度不同,这就导致各地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不一。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对学前教育的发展进行分类指导。可以考虑,对于乡村或者经济较落后的城镇,要加大普惠性幼儿园的建设和支持力度,公办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可达到90%以上的覆盖面;对于经济相对较好的城市,可以根据公办民办协同、均衡发展的思路,引导构建公办园40%、普惠性幼儿园30%、民办园30%的覆盖面,在控制配比的前提下,通过市场的调节,为人民群众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前教育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减轻相关部门的压力。
从教师的成长发展规律上看,一名新教师成长为合格的、优秀的教师,甚至是知名的教育家,是需要一个长期的、系列的发展阶段。对于刚踏上岗位的新教师,上好一堂课就已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未来的发展还无法明确、清晰的思考。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应当帮助新教师规划职后生涯,构建职后培养体系。根据幼儿园的需求和教师的个人发展合理确定职后培养体系,并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以达到既能促进幼儿园良性发展又满足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需要,实现双赢[6]。
教师职后培养体系的建设中,培训是最有效、最直接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切实提升幼儿园教师科学保教能力。目前来看,全员培训已经在各地逐步推开,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针对公办园的力度较大,普惠性民办园虽然也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但在名额分配上以及幼儿园考虑时间、金钱等方面的因素,全员培训还无法完全覆盖。因此,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借助政行园校协同育人机制共同构建职后培养体系,统筹多方资源,提升培训质量,将职后培养真正落地、落实。
工资收入和待遇是劳动者社会地位的象征,教师对自身工资收入水平和待遇是否满意,很大程度影响着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稳定性。在调研中发现,有半数的人对当前工作不满意的原因在于工资不高,有大部分教师在有机会的前提下愿意更换工作。针对此情况,要进一步完善薪酬待遇机制,首先,国家要继续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对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可以将政府补助与教师薪酬直接挂钩,实行工资双轨机制,政府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各承担一半,以达到同工同酬。其次,严格要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每一位教师缴交五险一金,并由上级部门进行监管,作为下一年发放财政补助的依据。最后,可以开展教师满意度测评,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生活服务方面实行的措施进行了解并测评,满意度高的幼儿园,相关部门可以相应地减免园所租金。
教师能力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学历程度太低、没有专业背景、没有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如何能与幼儿园岗位相契合,胜任教师一职着实堪忧。所以,对于幼儿园而言,要把好教师招聘关,新进教师必须满足专业、学历、教师资格等硬性条件方能聘用,从准入门槛上把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教师质量。
对于政府而言,第一,可以提高培养层次,大力实施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从培养层面提升幼儿园教师学历水平。第二,可以借鉴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在师范院校设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师资订单班,通过联合培养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输送合格的教师。第三,可以拓宽职后学历提升的渠道。可以借助师范院校的办学力量,采用“二元制”的培养方式,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中现有的学历较低的教师开展职后再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学历提升的难题与困难。第四,可以提高职称评聘力度。要完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职称评聘标准,可以单列评聘,明确责任部门做好政策宣传、制度规范以及具体评聘工作,保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