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育人作用研究

2022-12-18 11:21邓祥敏董小雁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医者医学生中医药

邓祥敏,董小雁,姜 雪,丁 勇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由此可见,将传统的中医药文化融入新时代高职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特别是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医药文化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千年经典,“悬壶济世”“杏林春暖”等美好医话,无不蕴含着重视实践、重视疗效的医者精神,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燮理调平的中和观、养生防病的“治未病”观等哲学智慧,凝聚着精诚仁和、以人为本等中华文化精髓[1],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为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德育元素。

1.1 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传统文化理念的优秀思想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思维模式[2]。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主要体现为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辩证论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和谐统一的。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指构成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之间,在结构上是互为根本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的,在病理上亦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有“司外揣内”之说。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是指人体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同时人体健康也受自然界变化的影响,如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和”是中医学的灵魂和核心价值,在自然观上是天人合一,在社会观上是人我和谐,在健康观上是阴阳平和,在治疗观上是调和致中,无处不体现中医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思维[3]。因此,用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培育新时代高职医学生,提高其医学人文素养,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和谐精神、怀有敬畏之心、增强健康意识。

1.2 济世救人的担当精神

“济世救人”源于宋代张君房的《云笈七签》,其曰:“乃命其子命龙宫药方三十首与先生,此真道者,可以济世救人。”指拯治时世、救济人民。自古以来,善为医者,不仅能治病救人,也能以医理论国事,治病与治国、治人融会贯通。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相是治国的,良医是治人的,古人将医学同修身治国平天下看作是同等重要的,认为治国、治人、治病的道理是相通的[4]。因此,用济世救人的担当精神培育新时代高职医学生,有助于激发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

1.3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在中医药文化视域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医时的“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二是行医时的“精研医道、追求精湛”。明朝裴一中在《言医·序》中提到“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孙思邈论及医道时总结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苏耽橘井泉香,董奉杏林春暖,皆为医家圣贤,无不凸显出精勤治学、精研医道、济世利人、德施仁术的职业精神。因此,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新时代高职医学生,有助于其恪守职业道德,弘扬职业精神,坚持追求卓越。

1.4 心怀至诚的仁爱精神

“心怀至诚”是对医者从思想信念到行为举止的基本要求,清代医家陆以湉在《冷庐医话》中指出“医者之品学不同,必取心地诚谨,术业精能者,庶可奏功”。为医者必须心地诚谨、真诚恳切、诚信求真。“仁”乃中医立身之本,“医者之仁”即医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既表现从医者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救死扶伤的“仁心”,又表现为从医者行医过程中的“大医精诚”行为。“以人为本”“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等仁爱精神被历代医家传颂与践行。因此,用心怀至诚的仁爱精神培育新时代高职医学生,有助于精医者之术业,育医者之仁心,塑医者之至诚。

2 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2.1 吐故纳新——推动中医药传统文化守正创新发展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以其独特的医学与哲学价值引领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进步,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要求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新时代背景下,将传统的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人文素养教育,让医学生更加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哲学智慧、价值理念,自主传播中医药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其内涵和形式,推动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发展。

2.2 对症下药——促进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中医药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济世救人的担当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心怀至诚的仁爱精神”等德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推动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3 标本兼治——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质量

近年来,由于医患关系紧张,医学院校越来越重视医学人文素养教育。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医学伦理、科研诚信教育,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的精神[5]。自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医药独特的治疗优势充分彰显,伴随着社会各界对中医药的认同,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也大大提升,将中医药文化中的精诚仁和有机融入人文素养教育中,能不断提升新时代高职医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激发其学习医学的热情和职业自豪感,全面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质量。

3 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效路径

3.1 基础思政课中引入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政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主渠道,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2018年教育部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指出要打好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含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中医药理论,又蕴含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等哲学智慧,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战略,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思政课教学,是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贯彻高校立德树人的有效之举。比如,将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整体观念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精神有机结合,引发医学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通过讲述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历经27年的“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完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故事,将李时珍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研学态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精神有机结合,培养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介绍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高医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3.2 专业核心课中引入名医典故案例教学

教育部于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和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旨在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具体举措即在专业核心课程中融入名医典故等教学案例,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功能。比如,引入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提出的“大医精诚”精神[6],教育高职医学生既要有精湛的医术,又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引入“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中药史话,促使医学生坚定医学信念;引入“杏林春暖”“橘井泉香”“悬壶济世”的典故,以苏耽、董奉、费长房等乐善好施的医德案例教学,培养医学生的救死扶伤精神。在专业核心课中引入名医典故案例教学,充实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素材,更好地发挥专业核心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提高高职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

3.3 实训实习课中引入中医药文化职业精神

实训实习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校内实训模拟岗位操作和校外实习参与岗位工作,是学生职业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阶段。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模拟岗位和真实岗位,在实训实习课中引入中医药文化职业精神,充分发挥实训实习教学课堂育人功能。比如,在药房实训室开展中药调剂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医学生在古色古香的中药房氛围中感受“北京的同仁堂、天津的达仁堂、杭州的胡庆余堂、长沙的九芝堂”等中华老字号的魅力;在药用植物学和中草药栽培技术实训课上开展认领责任田项目化,以班级为单位到学校百草园义务栽种中草药,并负责日常田间管理,让医学生身临其境,在中医药文化的熏陶中实现知识得以应用、技能得以提高,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得以培育。在实训实习课中引入中医药文化职业精神,使医学生在职业体验和岗位训练中耳濡目染中医药文化,实现知识、技能与思政一体化育人。

3.4 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传承中医药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直接体现[7],其影响着全校师生的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魅力,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组织全校各专业学生参观学校中医药博物馆,通过一句句中医名言、一个个中医典故,让医学生深切体会中医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斗争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楼悬挂医学始祖像(如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医学典故(岐黄、青囊、杏林、悬壶等)展板,让学生在浓郁的传统中医药文化氛围之中学习;在校园中精心打造传统中医药文化长廊,科普“四时养生”和“二十四节气养生”知识,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提高健康养生意识,让医学生生活在浓郁的传统中医药文化氛围之中;举办传统中医药文化知识竞赛、中医药经典文化诵读比赛、太极拳比赛等,让医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感受传统中医药文化,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开展“中医药常识科普宣传周”“认识你身边的中草药”等特色活动,使医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自觉践行传统中医药文化。充分利用中医药文化思想内涵,以科普宣传和竞赛活动等为主要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在中医药文化知识育人和思想育人的双赢中提高高职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

猜你喜欢
医者医学生中医药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