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2022-12-18 11:21李金霞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中医药价值观思政

李金霞,李 冉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中医药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不同国际舞台推广中医药,凸显了中医药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个人、社会、国家3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医药文化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将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为“仁、和、精、诚”[2]。其主要表现为:仁者爱人、尊重生命;天人合一、阴阳平和;医道精微,精勤治学;诚笃端方,诚实守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一致性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以人为本理念、天人合一思想、致中尚和取向和大医精诚追求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3]。

2.1 中医药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本情怀具有一致性

孙思邈《千金要方》有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古代医者治病,提倡不问患者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皆如至亲之想,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以人为本,一心赴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既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阐释,又是人本情怀的具体表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学生是主体。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同时,要提升学生的价值认同,建立长效的育人机制,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本情怀的具体阐释。

2.2 中医药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智慧具有一致性

《灵枢·岁露论》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中医认为人是宇宙万物之一,与天地万物有着共同的生成本原,人与自然环境是互相关联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类的发展影响着自然环境,但人类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又同时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医药文化强调一方面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则阐释了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生态文明,与中医药文化中体现的天人合一生态智慧思想高度一致。

2.3 中医药文化的致中尚和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思想具有一致性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强调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精、气、血、津液的输布与代谢和谐平畅,才能达到理想的健康状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不断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友爱互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医药文化的致中尚和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4 中医药文化的大医精诚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要求具有一致性

“精”指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诚”是医德修养的一种境界,要求医者需具备大慈恻隐之心,才能普救含灵之苦,且要求医者在治学、诊疗、处世等方面要摒除妄言,不得弄虚作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最基本的道德支柱,也是高校大学生应当严格遵守的。中医药文化的大医精诚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3 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是中国传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融的精神创造,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强调“仁心仁术”的素养和品格,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汲取中医药文化价值观精髓,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既有利于传承优秀中医药文化,又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目前国内已有的将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 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研究

当前生命健康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法治诚信教育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四大主题教育。生命健康教育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生命观教育,教育引导他们珍爱生命,维护身体健康。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内容是引导大学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科学技术教育主要内容是传播科学技术,引导大学生投身科学研究,为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做出贡献。法治诚信教育主要内容是增强高校大学生法治诚信意识,引导大学生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与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4]。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中的“仁”契合了生命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中的“和”契合了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中的“精”契合了科学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中的“诚”契合了法治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融入中医药文化既创新了教育形式,又丰富了教育内容,能切实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2 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研究

孙建中等[5]提倡“四个融入”,把中医药文化贯穿育人全过程,采取开办仲景学术传承班,举办仲景科技文化节等方式,在中医药文化学术传承中进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张贴以中医经典和格言警句为题材的字画、建设中医药文化走廊等方式,在中医药文化环境营造中进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全国道德模范等的示范引领作用,在营造优良校风和学生楷模培育中进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杨珂娟等[6]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的获得感。陶莹莹等[7]提出,应将中医药文化贯穿教学全过程,注重发挥专业课课堂主渠道育人作用,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增强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认同与自信,激发学生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热情。

4 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反思

4.1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目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机制尚不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不同教育主体的沟通联系不紧密,降低了工作的实效性。

4.2 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不足

目前中医药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简单生硬,无论是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医药文化知识,还是在中医药相关专业课程中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教育者很少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性教学方法,学生能切身体验的实践学习机会较少,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4.3 实践载体建设不足

没有有效整合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多种社会实践资源,缺乏实践载体的开发创新,实践载体建设实效性不强等问题的存在,使目前中医药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难以满足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需要。

4.4 网络阵地建设不足

在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网络宣传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网络教育体系缺乏系统性,网络传播手段较为单一,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的管理服务滞后等。

5 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5.1 建设优良的师资队伍,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立足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从改变整个高等教育的宏观整体生态来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部循环的“大思政”格局中加以考量和统筹,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优良的师资队伍[8]。

党政干部是中医药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领头羊”,应切实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践行能力,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我院的党政干部认真学习中医药文化,并尝试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高校思政课教师是中医药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力量,他们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和践行能力直接决定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效果。我院的思政课教师主动加强中医药文化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创新思维,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高校专业课教师是中医药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支持。我院专业课教师坚持学习党史,参加各种校内及校外培训,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素质、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通过不同形式,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全过程育人体系,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更好地承担起指导、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是中医药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和班主任身处大学生管理服务的第一线,立于中医药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沿阵地。辅导员和班主任既是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大管家,又是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领路人。我院辅导员和班主任的选聘打破了专业限制,不仅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选聘辅导员和班主任,还从中医学、中药学等相关专业教师群体中进行选聘,构建多元立体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

5.2 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建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论是思政课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还是中医药相关专业课教师,都应该共同构建“大思政”课程与教学体系。

5.2.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思政课程教育教学中,我院思政课教师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巧妙地将中医药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在讲解关于诚信的内容时,以中医药传统文化为依托,向学生讲解孙思邈《大医精诚》中的相关内容,并分小组让大家对疫情期间新闻报道的一些医患之间的故事进行讨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化和生活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大学生的头脑,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同时,在进行中医药相关专业课及综合素养课教学过程中,我院专业课教师以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中的“仁、和、精、诚”理念为依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中医药相关专业课程及综合素养课中,“道”“术”融合,做到在知识传授中突出价值引领,在价值塑造中凝聚知识底蕴。例如,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讲解“体质”这一章时,既要使学生掌握体质禀赋于先天,得养于后天,尤其会受到饮食、劳逸等诸多因素影响的专业知识,又要进行升华,告诉学生,先天的素质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要不负青春,砥砺前行。

5.2.2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5门主干课程具有明显的显性教育功能,而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则可归属于隐性教育范畴。我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充分发挥显性教育优势,融入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院综合素养课程和中医药专业课程则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功能,在综合素养和科学思维培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5.3 整合多种实践资源,打造全方位实践育人平台

中医药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学生没有亲身体验的经历,很难外化于行。通过实践活动,可将抽象的理论观点形象化,将头脑中的知识等转化为感性的情感、价值和信仰。学生在服务社会和人民的体验中,以中医药文化为依托,传播健康养生知识,推动全民健康发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医药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充分利用好“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两种实践路径。

5.3.1 “课内+课外”的实践路径 一方面,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医药专业课、综合素养课的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将中医药文化融入课内实践教学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用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中医基础理论专业课程中的“阴阳学说”这一章时,让学生归纳总结并制作阴阳归属表格,从中了解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现实中两种相关联事物的发展是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进而使学生掌握整体、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医药专业课、综合素养课的课外实践活动。如教师在讲解“大医精诚”这节课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查阅文献、阅读中医经典古籍等方式,学习掌握著名医药学家的医德故事,并进行组间交流,进而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

5.3.2 “校内+校外”的实践路径 一方面,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校内中医药文化活动、“大医精诚”演讲比赛、中医养生兴趣小组等,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利用寒暑假等时间指导大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以中医药文化知识为依托,促使大学生将思想观念和价值信念转换为实际行为。如开展暑期“三下乡”为敬老院老人送健康活动,健康学院在“三下乡”活动中,把夏季防暑保健等内容纳入其中,制作了夏季防暑保健知识宣传单,志愿者利用中医专业知识,向老人讲解夏季防暑需注意的问题,受到了老人的欢迎,学生在知识层面巩固了所学专业知识并应用于实践,在精神层面受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的教育。

5.4 优化网络文化内容供给,筑牢高校网络阵地

首先,打造一支全方位网络文化队伍。高校要建设一支集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为一体的网络文化队伍,以中医药文化为依托,在网络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和讨论中医药文化热点话题。其次,推进中医药文化的网络化传播。利用好微信、短视频平台等信息化方式,将现有中医药文化资源转化为易于传播的短视频、动画、科普推文等,实现网络共享[9]。最后,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监管。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规章制度,提高校园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抵制和消除网上错误思潮和不良信息的影响,宣传中医药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我院健康学院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这个新媒体传播工具,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节点,由参与活动的教师负责撰写文章,班主任和辅导员带领学生实施相应活动,最终,在我院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推出了“跟着古人学养生”专栏,完成系列推文24篇。“跟着古人学养生”专栏用新媒体系列推文的形式表达中医药内涵,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人人学习、人人传播、人人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局面。栏目主要包括“与二十四节气养生结合,科普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与学生关注热点结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课程内容结合,提升专业知识学习兴趣”“与学生实践活动结合,树立正确人生价值导向”4个方面的内容,系列文章目前阅读总量已突破两万,在全院营造了积极学习、健康养生的良好氛围,弘扬校园正能量,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在“以人为本理念、天人合一思想、致中尚和取向和大医精诚追求”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一致性。以中医药文化为依托,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能够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我院通过建设优良师资队伍,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整合多种实践资源,优化网络文化内容供给等路径,形成独特的思政教育形式,为后续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猜你喜欢
中医药价值观思政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