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莲,叶记林,季 琰
(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常态。《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江苏省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1 850.53万,占总人口比例为21.84%(全国18.70%),高于全国3.14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六位。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77.4%患有慢性病,全省失智、失能老年人超过135万人,其中失能、半失能约131万人,全社会健康养老服务压力日益增大[1]。从现在到20世纪中叶,既是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积极、科学、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至关重要[2]。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提出老年人健康快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政策,推进医养结合,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实现健康老龄化[3]。
为满足健康老龄化的需求,医养融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应运而生,这是基于老年人特殊的身体状况及常伴随多种慢性疾病等特点,将医疗、护理、养生、康复、心理慰藉等服务有机整合的一种养老服务模式[4]。其出发点是老年人实际的养老服务需求,而专业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医养融合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是能否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关键之一。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江苏省苏州、扬州、盐城、徐州4个城市28个社区,638名年龄大于60岁(含60岁)的社区居家老人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其养老服务需求及对养老服务人才的要求。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692份,回收有效问卷638份,回收有效率92.19%。参与问卷调查的失能老人47人,其中轻度失能老人33人,占比5.17%,中、重度失能老人14人,占比2.19%。对于失能老人的判定方法,参照周晓蒙等[5]划分方法,依据老年人对日常生活能力标准(ADLs)和器械辅助日常生活能力标准(IADLs)中各项活动的完成情况,将其失能程度划分为:轻度失能、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
通过调查可知,92.8%的老年人期望必要时获得医疗救助及护理服务。对于有完全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来说,较突出的需求是突发疾病的紧急救治服务(占比为94.1%)和疾病后的康复指导服务(占比为75.5%);对于失能老人来说,较突出的需求是上门诊疗服务(占比为75.2%)、康复指导服务(71.9%)及定期体检服务(占比为68.8%)。85.6%的老年人希望获得健康咨询服务,74.7%的老年人希望获得慢病管理服务。
对医疗护理服务的高需求提出了对养老服务人才医疗护理服务的专业化要求,在目前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需要补充大量专业的老年护理服务人才,包括老年专病护理、慢病管理及健康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通过调查可知,老年人对生活照护服务需求也不相同。对于有完全自理能力的老年人而言,主要需求是居室保洁(占比为28.6%)和家庭餐制作(占比为20.9%)。对于失能老人而言,因为行为能力部分或者全部丧失,需要的生活照料服务比较多,诸如外出陪同、协助站立和行走、生活料理,擦洗或者助浴理发、采买服务、居室保洁、家庭餐制作和饮食照顾、定时翻身和排泄照顾等,其中需求比较大的是助浴理发服务(占比68.7%)、协助站立或行走服务(占比65.2%)和外出陪同服务(55.9%)。82.5%的中、重度失能老人认为对照护者最具挑战的服务是排泄照顾服务。68.3%的老年人认为在社区设置日间照料中心提供医疗护理及生活照护服务非常有必要,其中13.2%的老人需要长期照护,27.7%的老人需要钟点照护。老年人的生活照护看似简单,实则烦琐、辛苦,需要照护者尊重和敬爱老年人、热爱老年事业,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还需具备一定的专业护理技能。
高质量的老年生活的理想状态是不生病、少生病,或者在即将生病时早发现、早干预,通过营养调理及一定的保健方法,缓解疾病。调查显示,老年人普遍具有“治未病”的意识,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较高,86.7%的老年人希望获得健康教育及养生保健服务。目前我国有近1.5亿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并且多病共存的现象普遍,91.2%的已故老人死于慢性病[6]。60~69岁是老年人慢性病死亡率快速上升的年龄段,是我国老年慢性病防治服务的重点对象[7]。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个长期身体失衡的过程,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大量研究表明,大部分慢性病是可控可防的,且预防重于治疗。现代老年人的观念越来越多地由治疗疾病向预防、养生、保健方向转变,更加注重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习得。
养老服务人员应具备中、西医养生保健相关知识和技能,系统学习老年人慢性病预防和管理的理论及实践知识,能从心理养护、饮食营养和保健运动等方面给老年人提供系统的、专业的服务,提高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管理能力,改善其身体健康状况。
老年人希望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调查显示,73.2%的老年人希望能自由参加喜欢的文娱活动。贴近老年人兴趣爱好的文娱活动可以丰富和充实老年人的生活,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有利于大脑的活跃,延缓智力衰退。精神文化服务看似简单,但要考虑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兴趣爱好老年人的差异化的需求,让老年人各取所需,乐在其中。
调查显示,60.6%的老年人希望获得心理慰藉服务。对于失独、丧偶、空巢老人以及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这一需求更加迫切,达到90%以上。老年人由于衰老带来的身体机能的退化,各种疾病带来的负面情绪和自理能力的下降,退休引起的不安、无助和无所适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引发的孤独感以及长期独居引起的寂寞、孤独和悲观等各种负面情绪和消极心理,希望有途径宣泄,希望获得精神上的抚慰。老年人如果长期处于消极心理状态,不利于身心健康,甚至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应重视老年人心理慰藉服务的供给。心理慰藉服务对专业化要求较高,要求提供服务的养老服务人员具备心理咨询相关知识和专业背景,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综合分析,因疾病状况、自理能力等级、文化背景和家庭状况不同,老年人对各种养老服务的需求不同。江苏省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出高层次、多元化的特点,其中生活照护服务对专业化和文化素质要求最低,照护人员一般经过简单的岗前培训即可上岗,但是其对服务人员的品德素养和服务质量要求较高。医疗护理服务、心理慰藉服务和养生保健服务对专业化和知识背景要求较高。对医疗护理服务的高需求,给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对医养融合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也提出了专业化、高水平的要求。
江苏省现有部分失能老年人69.7万人,失能失智老年人64.2万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通用标准和民政部相关标准,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分别按照3∶1和6∶1配备养老护理员,全省仅失能半失能老人就需养老护理员33万名,但目前仅有6.13万名,仅失能半失能老年护理人才缺口近27万。据统计,现有的6.13万名一线养老护理员中,具备高级护理员以上职称的仅有1 700余人[8]。随着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养老产业服务人才缺口还会加大。
调查显示,现有人才队伍以提供生活照护服务为主,精神文化服务较少,对专业化要求较高的医疗护理服务、心理慰藉服务、健康教育及养生保健服务人才更是紧缺。现有养老服务技术人才队伍年龄一般偏大,以45岁以上为主,文化素质偏低,文化层次主要为高中及以下,大部分是初中及以下,一般是农民工或者下岗工人,职业技术水平低,以提供日常生活照料为主,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在一般养老机构中,养老护理员和老年人比例很低,一个护理人员照护10个以上老年人是常有现象,严重低于国家标准1∶4。养老机构接受过养老相关专业学历教育的专业护理人员及专业的医护人员很少,且流失严重。管理人才队伍也面临着文化素质偏低,管理经验不足,专业的老年事业管理人才匮乏等问题,这与李和伟等[9-10]研究结果一致。
根据调查,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养老服务人员待遇低下,劳动强度高,社会认可度低。此外,养老服务相关高层次人才高等学历教育长期缺位。目前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水平不能满足高层次、多样化、高质量的养老服务需求。
为全面提升养老服务人才队伍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2014年我国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很多高校纷纷响应,相继开设了老年服务相关专业。目前,江苏省有13所高等职业院校增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相关专业,分别是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城市职业学院、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应天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钟山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和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3所医学高职院校开设了老年保健与管理相关专业,分别是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和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此16所院校老年服务相关专业总计划每年招生约1 600人。江苏省目前很少有本科院校开设老年服务相关专业。据了解,大部分院校该专业招生形势不乐观,计划基本招不满,有的学生是专业服从进入该专业学习,入学后又转到其他专业,医学类院校该专业招生情况相对较好些。就目前已经开设的这两类老年服务相关专业而言,其培养的毕业生可以从事老年人一般照护、康复指导、心理慰藉等服务,然而对于目前大量欠缺的医疗护理服务人才的补充力度仍然不够。16所院校中只有3所院校是医学类院校,其中钟山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也属于该校医学相关专业,其他院校均非医学类院校,所培养的养老服务人才没有相关医疗背景,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不能从事医疗护理相关的服务。基于近八成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加之失能、失智老年人数量庞大,而这些老年人是养老服务事业重点照护人群,需加大具备医疗护理背景知识的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方可满足医养融合养老服务体系中老年人对医疗护理服务的高需求。
养老服务事业是一个紧迫的、长期且艰巨的事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需紧随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循序渐进地进行完善。专业老年护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江苏省医养融合养老服务体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根据本研究调查分析结果,现对江苏省医养融合养老服务人才体系构建提出以下建议。
可以先在医学高职类院校护理专业增设老年护理方向,并逐渐过渡到设立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培养专业的养老护理服务人才。老年人大多患有慢性疾病,失能、失智老年人也占很大比例,老年人复杂的健康状况决定了老年人对护理服务有不同程度的医疗属性需求,需要具备医学背景知识和技能的专业老年护理人员。为满足健康老龄化及医养融合养老服务需求,高校护理专业可再增设一个老年护理方向,教授老年护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老年护理方向应制定独立的实习方案,增加去专业的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机构或者养老护理院实习的环节。
为满足经济社会及老龄化发展需求,由老年护理方向逐渐过渡到设立独立的老年护理专业,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应包括老年护理服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老年护理专业将来可以细分多个方向,如老年基础护理、老年康复、老年中医养生、老年保健、老年营养管理、老年心理或老年特殊疾病护理、老年慢病管理等,形成一个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系统培养各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应对老年护理专业的护士资质进行专门的国家认证,并推行“1+X”证书制度,针对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开发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保健专业护士资格、康复专业护士资格、老年营养师、老年心理咨询师等。
专科教育以培养直接向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的一线工作人员为主,需掌握老年护理必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老年一般疾病的护理技能,能适应医养融合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国家统一考试,获得老年护理护士资格,可在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中任职,主要负责老年人的一般护理和治疗工作。
本科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本科养老护理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注培养老年护理重点护理和高级护理人才、护理技能指导和培训及管理型人才。
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人才、高级实践人才及管理人才,能够从社会学和医学角度对人体衰老过程及老年人相关的复杂健康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老年各种疾病的康复及提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进行深入探究,掌握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高级专业护理技能。
根据老年护理员的知识背景和所掌握的技术技能,对一线老年护理员进行分类分级培养,使从事生活照护、一般医疗护理、高级医疗护理、专病护理、精神心理护理、养生保健护理、康复护理等工作的人才分工明确,各尽所能,各尽其才。为每位老年护理员量身定制职业培训计划,对于文化素养较低的护理人员,有志者可以通过各高职院校的社招班或者成人教育完成老年护理专科和本科学历教育,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还可以通过职业培训和考核,提升自己,晋升到更高级、更专业的护理人才行列。任何等级的护理员都可以通过教育或培训,考取高一级护理等级资格证书,自由晋升。
我国中医认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治未病是最经济的维护健康的方式。应把中医养生保健护理员培养提上日程,请中医大师系统教授中医养生保健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会从饮食、运动、心理、非药物适宜技术等方面对老年人身心进行调理,使其不生病或少生病,尤其是少生大病,发扬光大我国中医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中医药的“治未病”服务功能,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养老负担,实现健康老龄化。
可以招募老年心理专家及有文艺特长的老年人补充到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中,一方面让这部分老年人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另一方面,老年人最懂老年人,他们的加入能使养老服务更加“对口”,更加“贴心”。一部分退休的老年心理专家可以担任心理顾问,给其他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还可招募有文艺特长的老年人担任文娱活动指导教师,开展老年人文娱活动,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