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课可以成为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辅助。在实施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时,教师以探究性实验为基础录制微课,并依据教学需要,将微课应用于课前、课中、课后阶段,组织多样的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探究,有利于学生建构物理认知,发展多样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探究性实验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以“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为例,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的应用入手,详细介绍基于微课的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微课;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王彦武(1970—),男,甘肃省兰州市第十八中学。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明实验教学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要求教师组织探究性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经历实验过程,深入探究物理实验的相关理论、方法与技能,提升实验素养。同时,新课标也建议物理教师在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时灵活应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完成实验探究,以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建构良好认知,发展多样能力。由此可见,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是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微课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有力辅助,运用微课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使用信息技术,呈现碎片化的学习内容及结构化的数字资源[1]。探究性实验是以学生操作为主、注重规律探究和实验技能培养的实验教学形式。微课恰好可以辅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微课,使学生对探究性实验建构初步认知,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在课中,教师可以播放微课,让学生发现实验的要点,由此深入地进行实验探究。在课后,教师则可以利用微课,辅助学生完成复习任务及拓展目标。基于此,本文以“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为例,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的应用入手,详细介绍基于微课的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
一、课前:观看微课,自主学习
课前阶段是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初步了解新课内容的阶段。微课短小精悍,可以直观地呈现探究性实验的基本前提,如实验主题、实验基本内容等,教师可以在此时借助微课预告新课内容,辅助学生建构初步认知[2]。
在实施“牛顿第一定律”探究性实验教学时,教师在课前阶段,以该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情况为依据录制微课。在微课中,教师呈现了课程主题—“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分析了牛顿第一定律在牛顿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分享了生活中的一些错误看法(有力的作用物体才能运动、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等),描述了伽利略理想实验。在录制微课后,教师将其通过钉钉软件发送给学生,引导学生观看微课。
微课中的内容较为基础、简单,学生自学时会感到较为轻松。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新课内容会建构初步认知,明白新课上自己需要做什么实验,并简单认识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同时,学生也因教师分享的生活中的错误看法,对新课内容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這样的课前准备,有利于学生走进探究性实验中,能够保障探究性实验课堂顺利进行。
二、课中:播放微课,辅助探究
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时,应注重采用科学的方法,避免出现顾此失彼、过犹不及等问题。探究性实验教学由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归纳总结等环节构成,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立足于不同的环节,有选择地播放微课,辅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一)播放微课,创设问题情境,调动探究兴趣
创设情境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产生探究兴趣、进入探究性实验课堂的关键[3]。问题情境是教学课堂中常见的情境类型之一,创设问题情境是指,用适宜的手段,创设具体场景,并以此场景为基础,向学生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驱动学生探究。微课可以作为辅助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工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创设问题情境,以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课堂教学前,学生已经通过观看微课,初步了解了实验内容。基于此,教师在简要介绍教学内容后,便在课堂上播放微课以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播放的微课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如小车的运动等。在观看微课的同时,学生进入了熟悉的生活场景。结合微课画面,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能不能想到,怎样才能使这辆小车从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呢?”此时,大部分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影响下,主动回答道:“用力推小车。”对此,教师继续追问:“如果停止用力,小车会怎样呢?”学生继续回答:“小车会停下来。”此时,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判断,而是继续播放微课,展示一个演示实验:用力推小车时,小车会运动;但停止推小车后,小车会继续运动一段路程,然后停止运动。观看这一实验后,有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停止用力后,小车会继续前进呢?”教师认可了学生的提问,并引导学生道:“这是不是说明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呢?”在问题的驱动下,不少学生联系生活经历,自发地列举一些与之类似的生活事例。教师听了学生的分享后,继续引导道:“同学们的分享都很棒。有没有人能够总结一下,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呢?在之前,我们了解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物体要想运动,必须受到力的作用),这是否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问题呢?”学生由此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否正确产生探究兴趣,于是教师趁机讲述伽利略是如何质疑亚里士多德观点的,以及伽利略如何利用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
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不断地受到问题的驱动,产生疑惑,发现值得探究的地方,从而一点点对深入探究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二)师生互动,进行实验探究,逐步建构认知
实验探究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建构物理认知的关键过程。同时,师生互动是实验探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师生互动的作用下,实验探究能够更加深入、顺利。
1.教师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构成部分,现有实践证明,教师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操作步骤和观察要点,由此也就能更加顺利地展开探究[4]。
在教授“牛顿第一定律”的课堂上,激发学生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兴趣后,教师随即进行演示实验,将一个小球摆在斜面顶部,然后拨动小球。接下来,小球从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沿着斜面向下滑动。到达桌面后,小球先运动了一段距离,之后停止了运动。结合实验现象,教师提出问题:“伽利略认为因为有摩擦力的存在,所以小球才会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来。如果摩擦力减小,小球会怎样运动呢?”面对此问题,不少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假设,提出了不同的猜想,如“小球还是会在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来”“小球的运动距离变长”等。
由此可见,教师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有机会直观地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增强学生探究兴趣,使学生有兴趣深入探究实验内容。
2.学生操作实验
学生操作实验是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的重要方式[5]。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做操作实验时,往往会遭遇诸多实验操作问题。为提升学生操作实验的效率,教师可以组织分组实验,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从而顺利地完成实验探究。
在教授“牛顿第一定律”的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并完成演示实验后,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布置实验探究任务:“请大家和小组成员合作,从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小球、玻璃面、毛巾等)中,选取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并依据方案完成操作实验,验证猜想。”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开始了小组合作,并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选取实验器材。
在规定的实验时间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展示本组的实验结论。在学生展示小组结论时,教师播放微课,展示相关实验现象,为小组代表提供依据;或者根据学生的结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实验现象。例如,有小组代表说道:“我们小组通过探究发现,当小球从同一个位置,由静止向下滑动时,经过的水平面越光滑,其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在水平面上滑动的距离越远。”此结论得到了其他小组的赞同。于是,教师围绕学生分享的实验结论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摩擦力,小球是不是会一直运动下去?”此时,学生之间出现分歧,有学生认为小球不会一直运动下去,有学生则认为小球会一直运动下去。面对学生的不同猜测,教师适时播放微课,展现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验现象。
如此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动手操作的机会,锻炼了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还切实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继续学习其他内容。
(三)播放微课,系统归纳总结,建立思维导图
归纳总结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第三个环节,也是学生系统梳理实验内容、增强认知效果的环节。微课虽然短小,但可以系统地展现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便利。归纳总结是一项强调逻辑的思维活动,思维导图是辅助学生归纳总结的重要工具,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活动后,教师可以播放微课,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由此进行归纳总结。
在教授“牛顿第一定律”的课堂上,学生围绕“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一内容,先后学习了三个实验,分别探究了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验证伽利略的观点和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活动后,教师播放与实验探究内容相关的微课,辅助学生回顾实验探究过程。在播放过程中,教师提出如下任务:“请大家边观看微课,边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对照不同的实验,联想相应的物理知识点,以及我们解决的有关问题,就此建立思维导图,系统总结所学内容。”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有目的地观看微課,并在观看的过程中,自觉回忆课堂学习情况,由此建立思维导图。
在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后,教师鼓励学生来到讲台上向同学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作品。由于初次接触与力学相关的内容,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难免存在漏洞。但在分享过程中,其他学生会指出台上分享学生的思维导图中的漏洞,并提出完善建议。同时,其他学生也能够对照完善后的思维导图,优化自己的思维导图,做到查漏补缺,对本次探究性实验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方面产生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
三、课后:观看微课,拓展学习
课后是物理课堂的拓展阶段,也是学生进行拓展学习的阶段。教师可以在课后,分析课堂教学内容的考点与考向,并据此录制微课,让学生课后观看。
“牛顿第一定律”一课的考点主要有:对牛顿第一定律相关概念的理解,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及应用。在微课中,教师立足这两个考点做出具体分析,呈现与之相关的高考真题,介绍真题的考查点以及解决真题的方法。之后,教师将微课发送给学生,引导学生观看。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面对题目时产生的疑问,引导学生与同学进行在线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由此提升学生的拓展学习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应用微课,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前自学、课堂探究、课后拓展,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实验内容,理解物理知识,锻炼多样能力,提升学习效果。鉴于此,在实施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立足探究性实验内容,精心录制微课,并依据教学需要,有选择地将其应用于不同的教学阶段和教学环节,切实发挥其辅助作用,引导学生借助探究性实验内容,掌握物理知识,发展多样能力,提升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倪娜.实验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高考,2021(34):29-30.
[2]程璐.高中物理实验微课的应用与探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3):129-130.
[3]祖庆娟.实验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48(08):51.
[4]宫建明.基于微课的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有效教学的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08):113.
[5]吴秀章.浅析高中物理实验微课资源开发及分类[J].新课程导学,2018(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