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鹤霞,黄 康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本文研究数据取自中国知网(CNKI),检索条件设置为主题=“双减”,文献来源筛选为“全部期刊”进行检索,共获取查找结果3997条。按下载量降序排列,经筛除、合并后选取500篇相关文献。在知网可视化工具中,截取检索数据的主要主题分布图与次要主题分布图,直观看到主要关键词中“双减”占据最大比重,次要主题在“校外机构”“作业负担”“义务教育阶段”等方面都有涉及。保留分析结果与原始数据,在本文综述中进一步解析。
聚焦数据检索结果的上升端部分,本研究对检索数据做如下总结:
自2016年至2020年,对于基础教育减负相关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这一时期,发文增量没有明显提升,结合主要、次要关键词统计结果,研究内容集中在“影子教育”“课业负担”“校外培训”等方面,将此阶段研究现状映射到现实环境,此段的基础教育“内卷化”情况逐渐严重,而相关政策建议较少,也因此引发后续的“双减”。
2020年至今,自“双减”提出后发文量呈现井喷式增长,预计2022年发文量持续提升。结合文献主要主题分布和文献次要主题分布,发现研究内容的重要关键词大致为“双减”、校外培训机构、校外培训、课后服务、“双减”政策、义务教育阶段、高质量发展等。“双减”取得一定成效,也出现了一些阻力。
为了展现我国近年来义务教育与校外培训的研究脉络与最新成果,经CiteSpace软件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2年当前的时间轴,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通过研究关键词聚类,关键词时序图谱从而完整的近5年研究的热点趋势和未来走向。
同时,为探究更精确的研究内容、成果及未来发展方向,本文以“双减”为关键词,通过CNKI检索拉取文献可视化分析后,将所选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生成关键词时序图、关键词共现图、聚类图谱等进行分析,获取进一步的研究结果。
研究热点反映了当前领域的研究方向与重点,关键词是对文章内容的核心概括和提炼,锁定文章的研究价值。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聚类与时序图谱分析,生成关键词聚类网络图谱(见图1,P2)和聚类表。由聚类分析数值结果:聚类模块值Q=0.8458>0.3,同时,聚类的平均轮廓值 S=0.9178>0.5,可以认为聚类结果是合理的。聚类显示了按时间切片排布的研究领域热点主题。包括教育公平、作业管理、减负、减负政策、教育焦虑、校外培训、课后服务、作业负担、“双减”、素质教育、青少年、在线教育等12个聚类标签。
图1 关键词聚类图谱
在关键词聚类网络图谱的运算结果中,调取关键词聚类信息统计表,得到主要聚类、聚类大小、聚类标识词等关键信息,在聚类号0至10的聚类块中,以聚类大小排序,前5项的聚类关键词内容如下:
聚类号0:教育公平、教育改革、影子教育、基础教育、教育治理;
聚类号1:作业管理、教师评价、家校协同、教师评价、作业布置;
聚类号2:义务教育、学生减负、利益相关者、立德树人、双减;
聚类号3:减负、学生负担、中小学生、中小学、基础教育工作;
聚类号4:减负政策、培训机构、中小学、少年儿童、新中国70年。
通过对发文状况、关键词聚类、关键词共现等结果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将研究归纳为以下热点主题:
2.2.1 “双减”对基础教育的体系的影响
张志勇认为“双减”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所做出的事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必将推动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和治理体系的重构。他从学校教育育人格局、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育人格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育人格局、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四个方面阐述了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变革,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校外教育的公益属性、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坚持多元合作共治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教育治理体系的变革。
2.2.2 校外培训机构治理
梁凯丽、辛涛、张琼元等认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是教育体制优化的有效切入口,“双减”政策颁布以来,我国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以治乱防风险为核心,以构建教育新生态为目标,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同时表达了坚持“双减”协同治理制度,逐步发挥市场作用;正视校外培训机构的积极作用、从满足家庭需求与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入手,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校外培训机构助力现代教育等思考与建议。
2.2.3 “双减”与家校共育
王娟涓、何毅梅认为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家校共育的实践对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仍遇到了诸如家校合作共育意识淡薄,家校双方权责边界不明,家校合作内容、形式狭隘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加强家校共育,构建高效沟通机制,提升家校共育意识;明确双方教育边界,合作致远;丰富家校共育内容与形式,实现深层次合作。从而找准家校共育实践活动本源,践行“双减”,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2.2.4 “双减”破除“内卷化”的内生动力
王红、陈陟认为,义务教育发生内卷化的三个关键原因:教育的窄化与隔离、教育资源的过度叠加、效用假象的误导。内卷下的教育呈现出“华丽而苍白”“复杂而单调”的教育样态,表面繁华的背后是内涵的缺失,其实质是对教育改革的柔性抵抗,其危害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停滞。而“破卷”的主要逻辑与路径有三个层次,其一是减资源,作用路径是禁止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中的某个狭隘领域无限叠加,其二是打破效用假象,强化政府、学校、家庭的职责,推动“双减”工作联动机制形成,共同破除义务教育内卷状态下的效用假象。其三是“促”改革,用“融合”观点拓展义务教育实践边界,让教育向远向外发展。
龙宝新、赵婧认为,“双减”政策是为破解义务教育内卷化难题而生,其运转机理是:借助教育聚魂、教学深改、学校升级等手段,带动义务教育内核层面上的调整运动,最终达到解决相关问题的目的。“双减”政策应从教育观念系统修复、高品质教学创造、新学校建设等方面强化内涵建设,助推义务教育如期突破内卷、回归新常态。政策增力方向主要在修复全民教育观念系统,同时注重创造高品质教学,加大新型校园建设力度等。
在软件分析中,关键词突现可以表现在某一时间节点内发文、引用频次突然增多的关键词,用来映射该时段的研究趋势。为更深层了解“双减”政策落地后的教育生态状态与内生动力,生成关键词突现图(见图2)。
图2 关键词突现图
可以看出,2017-2020年间的研究中,影子教育、中小学、中小学生关键词被引用的频次突然增多,而“影子教育”的突现率最高可看出“双减”政策实施前校外培训机构的问题已达一定研究热度。在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分析的基础上,设置时间切片,抓取关键词时序图,捕捉研究发展趋势:
关于“双减”政策落地前后的时间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16-2020年“双减”政策前,2021至今“双减”政策后。
“双减”政策前:校外培训机构发展历时漫长,政策推行的前几年甚至更早的时间内,对机构监管较少,未能全面建立监管体系,基于市场需求及监管空缺,机构数量迎来爆发增长,学生课业压力不减反增的情况下,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主流教学的核心地位、教育公平受到冲击等问题一并爆发,“减负”“减负政策”“校外治理”等方向成为研究重点,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80号)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教基函〔2019〕8号)等政策文件的出台,校外培训机构进入强监管模式,针对校外培训的治理也更加严格更加科学。
“双减”政策后:《意见》发布以来,当前的培训机构监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从监管思路看,确立了学科和非学科培训分类管理的思路,与校内教育改革协同推进,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围绕培训机构的行业准入、教学内容及日常管理等多个维度制定政策规范。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大量不合格机构被取缔关闭、教师兼职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机构的培训内容与行为不断优化。当前的培训机构监管仍需革新。通过设置更高的准入门槛、更具体的运营标准、更严格的监督手段等来促使机构合法、合规经营。为实现培训机构治理现代化,应以“双减”政策的发布与实施为背景进一步优化理念与制度,建立统一性、长效性、灵活性相结合的培训监管机制。学校作为教学主阵地的地位显著提升,学生课后辅导、兴趣特长类培训逐步规范,学生作业负担明显降低。与此同时,教师工作压力、薪资待遇,学生家长的升学焦虑等问题同样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