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艳
(西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在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手段,所以,高校应积极研究当前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明晰企业对人才综合素养提出的要求,以此为根基研究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策略,强化大学生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保障高校人才培养最大程度迎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使高校切实发挥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的主阵地作用。
企业人力资源是指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存量(Human Resource Pool),包括员工群体及其所具备的技能、技术与知识等[1]。人力资源、经济资源与自然资源是当今社会三大资源,其中,经济资源与自然资源替代性与模仿性日益增强,人力资源开始占据地位[2]。并且,从该三大资源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中来看,人力资源可经过合理、科学的研究与管理获取更大升值空间,创造全新社会财富,在社会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在信息化时代发展背景下,人力资源通过开发新技术推动知识经济创造国民财富的价值更为重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人力资源需求是指为了实现企业发展规划需要雇用的员工数量和质量。通过调查研究得知,新时代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现状主要为以下三方面:
其一,企业更关注大学生知识体系的深度与广度,而非大学生是否具有完善、纯粹的专业知识体系,即企业更重视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破除“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思维桎梏,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构建全面、完善的知识结构。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较少帮助大学生了解拓展性知识,导致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背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需求。
其二,大部分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不仅考察大学生在校成绩,还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甚至部分企业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合作管理能力。但在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并且,部分大学生表示自己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等存在不足,尤其缺乏组织管理能力,导致大学生难以达到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标准。
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使人才竞争加剧,科技创新观念逐步融入人们思维意识中,大部分企业逐渐认识到创新在企业生存发展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在人才招聘中开始关注应聘者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当前,大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立项通常受学校指标与导师需要的影响,并且因自身理论知识体系不完善难以独立承担课题,通常由导师提供研究思路与实验方案,学生仅需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即可,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在脱离导师指导后不会思考如何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不足,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创新能力提出的要求。
高校应打造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理论课程应安排在第一、二学习阶段,为学生后续学习夯实理论基础。其主要教学内容应为与创业有关的管理知识、法律知识以及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分析等,帮助大学生系统学习与创业有关的知识,并通过带领大学生深入分析就业形势的方式推动大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高校还应定期面向大学生开展就业创业讲座,在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相关事宜咨询平台的同时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思路。实践课程应在理论课程教学完成后开展,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成果。高校可通过定期举办就业创业大赛的方式落实实践课程教学,并邀请知名企业家与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大赛评委,推动大学生切实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帮助大学生积累就业创业实践经验[3]。除此之外,高校应与企业开展深入合作,推动大学生参与到企业真实创新项目中,为大学生提供与专业人士沟通交流的平台,开拓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视野,强化就业创业实践课程的实效性与可操作性。
2.2.1 优化就业创业政策体系
高校应制订支持、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打造完善的就业创业制度,激发大学生就业创业内驱力。高校可推出“3+1”教学模式,即大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在校内学习专业知识,大学四年级前往企业开展为期一年的实习活动[4]。在校内学习专业知识期间,高校应组织大学生到企业参观生产流程、参加各类型实践活动,并向大学生系统讲述专业发展前景、职业发展趋势等,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自身所学专业,为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夯实基础。除此之外,高校应注重提升教师开展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工作的能力,多维度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比如,大部分教师在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对社会就业形势与各类型岗位应聘中极易出现的问题缺乏全面认识,处于“从校园进校园”的发展状态。鉴于此,高校应建立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相关制度,推动教师以技术顾问、员工培训导师的身份为企业提供服务,帮助教师深入了解企业未来发展与人才需求,并帮助教师积累实践经验,或在与企业员工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深化教师对生产技术的了解,为教师开展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工作夯实基础。
2.2.2 深化校企合作
基于人力资源需求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需高校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携手搭建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打造专职教师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的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提供法律法规、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咨询、培训服务。高校还应与企业携手创建就业创业信息服务网站,并实时更新就业信息、创业政策等模块内容,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创业服务。并且,高校应在就业创业信息服务网站增设交流板块,推动大学生围绕就业创业这一话题与他人沟通交流,强化大学生在就业创业群体中的参与感。
实践可塑造大学生职业人格,是强化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高校应提高对就业创业实践平台的重视程度,通过使校内外育人资源协同发挥作用打造优质就业创业实践平台。
2.3.1 强化实训与实习工作
基于人力资源需求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需高校重点开展实训与实习工作,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与组织管理、人际沟通等能力,确保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需求;所以,高校应与企业携手构建实训基地、就业创业实践中心,并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由大学生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展创新活动,为大学生营造真实就业创业氛围。并且,高校应依托各专业优势与企业研发应用相衔接,构建多方向的研发中心,最大限度获取企业资源支持与帮助,使大学生立足真实生产环境进行系统化与工程化的思考,强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5]。除此之外,高校应积极与科技园、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创业联合会等社会机构开展合作,为早期创业者提供技术、市场、人力、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丰富就业创业实践内容,拉近大学生与就业创业之间的距离,帮助大学生快速成长。
2.3.2 开展就业创业模拟沙盘训练营活动
模拟沙盘训练营活动具有明确的游戏规则与目标,可使大学生将自己充分带入角色中,其具有覆盖面广、周期短的特点,可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产生积极影响。高校应成立一支由院团委负责人、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专业带头人、企业导师构成的训练营活动领导小组,由其统筹开展模拟沙盘训练营活动的各项工作。在正式开展训练营之前,领导小组应组织辅导员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大学生对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工作的实际需求,为开展模拟沙盘训练营提供数据支撑;并依托校园广播、校园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对训练营进行宣传。除此之外,高校应积极开发模拟沙盘课程,依托SYB课程中的创业模拟沙盘模块内容丰富模拟沙盘课程内容,并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课程教学,帮助大学生系统了解企业经营各环节,全面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综合能力。训练营前期应以学院为试点,每营三十人,在周末上午与下午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中心开展游戏沙盘模块学习与实践,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训练营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训练营前四十期在学院内开展,并选拔、培训学生助教;后四十期由训练营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助教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公益性就业创业模拟沙盘训练营活动,立足不同视角带领大学生开展模拟沙盘训练活动,深化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理解认知,全方位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人力资源需求下的非专业能力也是学生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创业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高校应在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中采取有效手段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如,依托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社区志愿活动,强化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与观念,推动学生主动进行自我管理。高校还可帮助学生分析、确立职业理想,以此为根基针对性培养学生非专业能力[6]。如,当学生想从事技术类工作时应着重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最新技术成果,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学生日后学习最新技术夯实基础;当学生想从事市场经营管理类工作时应着重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带领学生开展市场调研,在锻炼学生沟通交往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市场动态。除此之外,高校应定期开展交流会,邀请心理健康教师、创业成功人士等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实际情况与企业人才需求,并强化学生心理建设,推动其形成正确价值观念,为学生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夯实基础。
在就业环境逐渐严峻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人才市场趋于饱和,基于人力资源需求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可帮助大学生在当前社会宏观背景下明确自身定位,为大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夯实基础。高校应积极研究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以此为参考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工作,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类资源价值,并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型实践活动多维度强化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大学生在经济强国建设中贡献力量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