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新华门小学 王丽娟
青少年是我国未来发展建设的主导力量,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他们自身的主观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认知评价等。同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基于以上社会背景,以青少年为本,从青少年做起,努力培养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是关乎国家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要举措。传统文化寓意深厚,立意深远,包含很多具有教育引导价值的元素,所以,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小学班主任的管理教育角度出发,针对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过程进行深入思考和解析,希望可以探究到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的新路径。
新课标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之前,道德与法治等思想品德类课程一直都是教师忽视的学科,也是学生不愿意深入学习的一门学科。然而,进入“立德树人”的教育新时代之后,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养成为评判未来合格型人才的重要依据,道德与法治作为思品教育的重要阵地,重要性也随之提升,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不断尝试建立一个新的课程教学体系。“传统文化进校园”是目前我国德育环节中的一次重要创新,得益于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将青少年思想道德素养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融合具有如下意义。
第一,以文化激发青少年民族情感。传统文化历经时代的发展变迁,蕴涵“仁爱、孝亲、礼敬、诚信”等各种思想道德教育内涵,无论是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或是振奋人心的英雄事迹,又或是具有哲学教育意义的典故等,每一种传统文化元素都象征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精髓,它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特色,也是民族独有思想观念的表达。在青少年思想道德素养培养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青少年素质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华,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还能从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魅力中唤醒青少年在爱国、爱家方面的民族情感。在各种人物或者典故事迹的激励中引导青少年将民族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第二,以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与我国推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的德育素养教育建设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宗旨为核心。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的多项教育主题都属于传统文化遗传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比如和谐、民主、文明、富强等。将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素养的建设中,可以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在相关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作用,借助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内涵性等特点,可以有助于青少年更深刻地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而且传统文化的融合,还可以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素养教育活动的创新,教师可以依托传统文化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素养教育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
自古至今,中华民族涌现出了无数无畏牺牲、精忠报国的英雄人物,如屈原、岳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这些英雄人物身上流露出的伟大献身精神,是当代青少年学习的光荣榜样。而且新时期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中,爱国教育是教师高度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在日常的班级教育中班主任可以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搜集整理具有教育意义的爱国人物典范,带领学生通过感悟历史人物的方式,弘扬青少年自身的爱国思想。小学生接触到了很多古诗词文化和古代人物故事,在这些内容中不乏一些蕴涵爱国情怀的传统文化,班主任可以衔接小学语文教材的特色,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爱国历史人物进行重点解读,引导学生从古人身上感悟爱国思想,并学习他们宝贵的爱国品质。比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示儿》等古诗词文化,这篇古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经典之作。在陆游的一生中,他写下了很多爱国题材的古诗词。后人也给予陆游很高的评价,如文学家朱自清曾经这样描写陆游:“这是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由此可见,陆游的爱国主题古诗词文化在青少年思想道德素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启蒙价值。所以班主任可以在开展经典诵读的班级活动中,以爱国诗人陆游的历史年代背景、生平爱国事迹等作为解读素材,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与学生一起交流分享陆游这个历史人物的特性,从陆游身上感悟他深厚的爱国思想,引导小学生向古人学习,弘扬青少年的爱国情怀。
诚信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当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抓起培养青少年的诚信品质对他们今后走入社会,开展正常良好的人际交往都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诚信这种思想道德的概念理解或者解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班主任可以依托传统文化资源中关于“诚实守信”的文化故事资源,引导青少年逐渐铸就良好的诚信品质。
比如,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经常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诚信教育问题,反映到身边看似是一件小事,但是长期不良的思想道德习惯会导致学生在班级中失去公信,不利于维系同学关系,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各种活动。为此,班主任可以在了解班级学生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搜集整理一些传统文化故事,通过情景剧表演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小故事大道理的教育方式,引导班级中的学生养成诚信的优秀美德。如针对班级中很多学生借东西不还的问题,班主任可以引入“宋濂还书”的文化故事:据说,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有一个叫宋濂的开国功臣,他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只能向别人借书看。由于他“坚守还书期限”,从来不违约,所以人们都愿意把书借给他。有一次,宋濂借到一本书,内容非常精彩,他爱不释手想要把书抄下来,可这时候还书的日期也快到了。当时是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宋濂连夜抄书,他的母亲看了之后非常心疼,建议说等天亮后再抄也不迟。可宋濂认为:“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书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人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于是他继续在寒夜中坚持,终于按时抄完将书换了回去。班主任可以将这个文化故事创编成情景剧的形式,鼓励班级中的学生分别扮演故事中出现的各种人物,将文化故事的剧情重现出来。在观看完故事表演后,班主任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故事中的结局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引导他们结合自己身边发生的类似事情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文化故事导入——表演——分析的教育方式,化解小学生对“诚信”的理解难度,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并从文化故事中得到启发督导自己从小养成诚信的美好品质。
新课标教学改革之后,主张“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走出被动的学习误区,可以更主动、更深入地探究、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每一种类型的传统文化都有各种名人志士流传下来的名言名句等资源,这些传统文化知识流传至今,一直发挥着育人的重要作用。基于以上这些传承至今的传统文化知识,班主任可以在课堂中开展“演讲式教学”的模式,让学生自己去讲解与本节课有关的思想道德素养传统文化知识,在学生自我讲解和吸收的过程中提升他们某一方面的德育素养。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性特征,从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开始,每一代人都留下了自己关于“仁爱”的独到见解。而这些传承下来的名人名言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当下的各学科课本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应文件、政策解读中也经常出现与“仁爱”有关的传统文化内容。这些内容通常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为了能更好地发挥这些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班主任可以围绕“仁爱”主题开展演讲式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搜集整理与“仁爱”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然后在班级中开展“文化解读”的演讲活动,并设定评委。演讲开始后,每一个参加的学生可以围绕自己摘选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自我解读式的演讲,如孟子的“四端”思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公孙丑上》中说的:“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等等。每一个参加演讲的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准备和理解进行详细解读,演讲的形式可以是纯解读的方式,也可以是故事代入的方式等。演讲完毕后,班主任和评委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给予合适的分数。如果参加演讲的学生出现文化内涵解读错误,评委和班主任也可以及时给予正确的诠释,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中“仁爱”思想的理解,引导他们做一个有爱的青少年。
实践是检验这里的唯一标准,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在培养青少年道德素养的道路上也是同样的道理。课堂中讲解的文化内涵再丰富,也要付诸到实践行动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行为才能称得上合格的教育模式。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推崇“素质教育”改革的创新模式,更加关注课内和课外课堂的有效衔接,所以,在青少年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中,班主任可以结合不同单元的德育主题,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投身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并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唤醒青少年的责任意识。
比如,古人的传统文化比较向往和谐共存的文化氛围,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士大夫,还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都习惯对亲人和朋友负责任,转化到家庭亲情中主要表现为孝敬父母、抚养子女等。围绕传统文化中的这一类思想,班主任可以借助一些节日契机,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在班级中布置“尊老、敬老、爱老”的感恩实践活动。创设以“感恩亲情”为主题的家庭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后帮父母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具体事情的类型不做限制,完成的过程需要拍照打卡。小学生接收到任务信号后,可以根据自己家庭成员的特点开展对应的感恩行动,如有的学生放学回家后给父母每人做了一张“捶背券”,让他们随意使用;有的学生回家后主动帮助妈妈洗菜、打扫卫生,减轻妈妈的家务负担;有的学生回家后给外公外婆洗脚,让他们感受亲情的温暖等。班级中每一个学生都要通过实践的方式去回报父母和长辈,他们也能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父母长辈照顾自己的辛苦,从而更加懂得感恩。
比如,传统文化中还有“推己及人”的德育思想,孔子就曾经说过:“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种文化情怀中就明确体现了“个人向社会拓展的责任感”意识,而这种社会责任意识也是当代青少年必须具备的一种思想道德素养。结合这种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班主任可以利用周末或者“学雷锋活动日”等机会,组织班级中的学生走出校园,来到当地的一些敬老院、孤儿院、社会公共场所等,采用各种宣传、关爱等形式为这些人群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准备到敬老院的活动场所之前,班主任可以与学生排练一些老年人喜欢看的节目,通过娱乐的方式让他们心情变得愉悦。另外,班主任还可以将班级中的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一个小组负责不同的帮扶任务,有的小组负责表演节目,有的小组负责帮老人打扫卫生,有的小组帮助老人剪指甲等。通过各种志愿服务、社会咨询等实践体验方式,引导学生养成“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可以根据传统文化中呈现的爱国主义元素,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走进本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名人纪念馆等,通过实地考察、设定访谈任务、聆听专业讲解等方式,帮助小学生全面了解不同年代的历史背景,了解各个年代诞生的爱国人物的民族精神。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青少年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尤其是进入全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征程之后,更是对青少年提出了各种新的德育素养要求。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精髓,一句名言、一个人物、一种事迹等都可以成为引导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德育素材。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内涵,并积极创设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力争让传统文化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养教育助力,引导青少年全面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