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读题策略

2022-12-17 06:00:41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实验小学黄芗琪
天津教育 2022年35期
关键词:读题题目解题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实验小学 黄芗琪

在小学数学的解题问题中,读题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认知能力,获取题目的字面意思以及深层次的意思,从而达成自己的解题目的的过程。整个读题的过程中主要的方式有关学生自身的阅读水平。因此在进行读题的过程中,学生要明确题目的关键点以及解题的要素,才能真正地读懂题目并进行解题。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解题过程中,很多学生无法读懂题目,无法厘清题目意思,教师就很难进行教学。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发掘解决措施,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读题的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现状

(一)阅读能力欠缺,影响题目的理解

这类学生因为数学基础比较差,对数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厌倦与抵触的情绪,学生读不懂题目也是因为没有用心去看题,对题目也不了解,也就没有办法完成习题。学生在低年级没有培养出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及正确的题目阅读能力,到了三年级的数学分水岭就很容易出现数学学习成绩下降的现象。

(二)审题不认真,影响题目的理解

这类学生大部分是题目都会做但是因为审题不认真导致后面的题目出现错误,也可能是因为算式错误导致最终的结果出错,家长也会将这类型的错题原因归结为学生的粗心以及不仔细,但是这些都是不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审题不认真并不是一个小问题,要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并让学生及时纠正。

二、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的措施

(一)激发读题热情

小学生在进行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自身的兴趣爱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同时也会影响各自的学科水平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明确做题,就要通过相关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读题兴趣。对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在方法以及课堂内容把控上,是比较单一并且缺乏课堂效率的,教师这种教学方式影响了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读题,并让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并掌握内容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进行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的“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中,例题为“双休日朱杰和他的母亲去超市买日常生活用品和采购食材,已知朱杰的妈妈买了一瓶32元的洗发水,3支5元的牙刷,52元的新鲜食材,在结账时朱杰的母亲用会员卡打了9折减去了8元,请问这些物品总共花了多少元?”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这个题目所描述的内容进行角色的扮演,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生数学读题的兴趣。

(二)端正读题态度

要想小学生解决数学审题不清楚的问题,就要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阶段一定要让学生养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多让学生去感悟文字并理解内涵与意义,如果学生不具备阅读的能力,就很难理解文字深层的含义,因此在数学中也不懂得将知识进行转换,根据表层意思进行答题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一些经常读错题并且审题不仔细的学生,如果可以坚持阅读,长此以往就可以提升学生在数学方面阅读的能力。

与此同时,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也要端正学习的态度。如果学生的读题态度并不端正,那么学生的学习能力再高也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大多数小学数学知识点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因此更考验学生的计算能力与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虽然很多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但是在解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并影响学习效果,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学生读题的不端正导致的。因此在解决数学读题问题的过程中,也要深入分析题目,端正学生的解题态度,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小学生也必须自觉养成认真解题的意识,在解题中集中注意力,转变传统的解读理念,使学生可以通过读懂问题有效解决题目。

(三)强化自主读题能力

在进行小学数学的读题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不断地提升学生数学读题的能力才是提升他们做题读题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地优化教学方式,帮助小学生读懂题目,完善读题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小学生独立自主的读题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此小学数学教师也要不断拓展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充分地发挥小学生学习的主观性与积极性,从而更高效地完善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也要教会学生总结与反思,要他们总结自己出错的原因,并反思是因为没有读懂题目还是忽略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又或者是被题目无关的信息所干扰,这些都是没有读懂题目的表现,教师也要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轻易解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做出正确的解决方案,提升学生的读题能力与解题能力。

(四)高质量读题,理解题意

对题目意思的正确领会,要对题目实施正确与全面的观察,而观察是伴随着思维活动进行的。在低年级教学中,大部分题目都是以图文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审题能力,学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培养其观察能力,以此提升学生审题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简练的语言明确学生的观察要求,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价值的信息中,从而让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画面并读题,从而寻找有用信息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解决“空间与图形”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借助折剪的方式理解题意,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问学生:“将一张长方形纸折叠一次能得到哪些图形?用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哪些图形?”,且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以此促进学生正确理解题目的意思,并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知识,培养出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丰富读题方法

1.译文法——洞悉题意

译文法的关键在于学生要对信息充分理解,并且从中建立数量关系,才能在实际解题中有效使用。这种信息大多数源于原文文本的内容信息以及一些图标信息,学生要有一定的基础性数学素养才能看懂题目的内容,并对此进行加工与运用,促进自身的理解并根据题目意思处理题目。特别是在低段数学的解决问题中,很多题型都是图文结合的例子,这就有必要让学生先厘清图意,从图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说一句完整的话,也就是一道完整的应用题,然后从问题出发找相对应的条件,以帮助解决问题。例如,水果市场里有400箱苹果,如果一辆卡车每次运72箱,6次能运完吗?

要解决“6次能运完吗?”,这就需要一个信息“一辆卡车每次运72箱”,这样汇制成一句完整的话:“一辆卡车每次运72箱,一共400箱,6次能运完吗?”这时需要先求出6次运的箱数,再与400箱相比较,最后判断出能不能运完。

2.圈注法——凸显细节

圈注法就是对题目内容进行勾画,低年段的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并不能认真做作业并完成读题,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题目的时候,将重点内容进行标注,对数字以及数量进行构建,使这些内容成为学生阅读题目时的关键信息。小学低段的学生在进行题目阅读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关键字眼,这才会产生这些读题错误,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就要通过圈注法的方式阅读题目,使数学题目的关键信息更醒目一些,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成功解决学生在阅读题目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读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用铅笔圈出题目中的重点已知条件,并且这些重点已知条件是解决这道题的必要信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要求圈出重点与必要条件,学生在做题过程中遇到疑难点的时候可以反复去关注这些被标注的基础条件,这种方式也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与解题能力,减少学生出错率。如“红金鱼有26条,黑金鱼有9条,红金鱼和黑金鱼一共有多少条?花金鱼的条数是红金鱼和黑金鱼总数的2倍,花金鱼有多少条?”在其中的“一共”“总数”分别标注重点符号。又如“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5米,宽8米。如果每4平方分米种一棵白菜,一共可以种多少棵白菜?”其中的“平方分米”需要画圈。

3.删减法——排除干扰

数学题目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是背景材料,并将一些很难第一眼看出的信息放在其中,这样的题目会加重学生读题时候的负担,也有可能让学生无法掌握其中的重点内容,受到较多的影响。因此为了避免在这种问题上出现错误,就要通过删减法,将无关紧要的内容删除,排除存在的干扰内容,突出题目的重点内容。

如:“李阿姨果园里种有梨树和苹果树。其中梨树有48棵;苹果树栽有18行,每行7棵。李阿姨一共栽苹果树多少棵?”这道题中,学生就容易被李阿姨栽的果树所迷惑,会误认为梨树和苹果树都栽7行,也误认为问题一定求李阿姨一共栽果树有多少棵。对于这种混淆,教师就应指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划出相应的条件,删除烦琐的信息,这样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例题:1970年4月,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颗卫星绕地球一周要114分钟,绕地球5周要多少分钟?

这时的背景信息严重干扰学生判断,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删除无关信息,即“1970年4月,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寻找相关信息,删繁就简,这样学生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4.联想法——架构桥梁

联想法通常是根据题目中出现的信息,对知识进行框架的联想,并且通过知识框架之间的联系,通过已知信息进行有效的融合性所获取的信息。在通过阅读题目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使用联想法可以不断地拓展信息内涵,使学生获取显性信息之外的内容,从而对题目进行优化,达成一定的解题策略。

如:“王师傅2016年2月份一共加工了812个零件,他平均每天加工多少个零件?”由这题联想、判断2016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再联想、判断平年和闰年的2月份又分别是多少天,最后再解决王师傅平均每天加工多少天。

5.调整法——理顺思维

在数学题目中,条件以及数字出现的顺序都会影响学生的思维,从而在做题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因素,不利于学生读题与做题。不仅如此,在进行陈述题目的过程中,题目也不一定按照生活中的常识或者是事物发展的实际情况出现。如果数学题目的内容与条件出现的顺序与学生日常的思维习惯产生不同的时候,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的思维性障碍,对此,学生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顺序,从而满足自己的实际需要。

如:“某雨伞厂第二天生产的雨伞比第一天少30把,第一天比第三天多20把,第三天生产了400把。这三天一共生产多少把?”这道题的信息呈现顺序应作适当调整:“第三天生产了400把,第一天比第三天多20把,第二天生产的雨伞比第一天少30把。这三天一共生产多少把?”这样厘清思路,理顺思维,问题就得以解决了。

6.实验法——演绎题意

在阅读数学文本内容的过程中,有些数学题目并没有直接地将信息内容展现给学生,而是隐藏在操作的情境中。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从而对学生进行学科的拓展,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并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法学生还可以从中获取更多丰富的经验,并充实数学信息量,在日后的学习中如果遇到同样的问题也可以仔细阅读题干并转化思维。

如:“将一张正方形纸对折。①对折一次,可以表示( )分之一;②对折两次,可以表示( )分之一;③对折三次,可以表示()分之一。”此题中的对折一次学生好理解,但针对对折两次、三次时,就有部分学生产生困惑。通过实验操作,背后的信息被具体呈现出来:对折两次就是将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就是对折三次就是将正方形平均分成八份,每份就是

三、结语

总之,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解题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升小学生的读题阅读能力,并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拓展学生读题思维,激发学生读题兴趣,可以让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圈出重点内容,学会对题目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明确题目数量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自身的解题能力。

猜你喜欢
读题题目解题
心爱的读题猫
小读者(2023年8期)2023-04-30 02:27:02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用“同样多”解题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22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小学生数学读题漏词现象分析
教书育人(2019年4期)2019-01-11 02:05:25
“读题时代”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新闻传播(2018年14期)2018-11-13 01: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