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短视频时代下的“沉浸式”体验

2022-12-17 05:51武天晴
记者摇篮 2022年9期
关键词:沉浸式

□武天晴

近年来,短视频APP已经成为人们在空闲时间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其中,“沉浸式”话题在抖音、快手、微博、小红书上等各类网络社交平台掀起一波热浪。任意打开一个社交平台,在搜索栏敲下“沉浸式”三个字,各种话题瞬间呈现在眼前。沉浸式化妆、沉浸式护肤、沉浸式吃播、沉浸式收纳……以“沉浸式”为名目的短视频产品涉及文化、体育、科技、生活、娱乐等诸多领域,似乎万物皆可“沉浸式”。

那么,什么是“沉浸式”?它为何会如此火爆?真的是“无沉浸,不快乐”吗?笔者从新闻视角解读短视频时代下的“沉浸式”体验。

一、什么是“沉浸式”体验

“快乐的源泉,源自心流。当我们达到心流状态,获得最优体验,我们就找到了幸福”。1975 年,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首先提出“心流”理论。这种理论是指一个人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某件事上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会使人高度兴奋和满足。这一理论与“沉浸式”体验营造的最佳体验效果相对应。此后,“心流理论”被更广泛地应用,成为“沉浸体验+文娱消费”叠加相生的新型消费产品之一。

沉浸式,最早是指想要学习掌握好一门外国语言,就需要人们脱离现在所处的生活环境,去被外国语言包围的环境中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放弃之前的语言思维习惯,还能让他们放松心态,通过沟通、交流快速提高外语能力水平。

二、“沉浸式”体验有何特点

前段时间,很多人被“沉浸式”这个话题洗脑。那么,“沉浸式”到底有什么特点会如此吸引人呢?

现场真实,代入感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形式上精巧包装,内容上情景再现,用户与产品互动,线上与线下同体,演绎与感受共振,“沉浸式”加深了粉丝的体验感。

例如:华龙网作品《党员,请选择》是全国首部党史宣传教育“沉浸式”互动视频作品。这部作品刚上线,就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点赞。该片以隐蔽战线革命先辈的生动故事为原型,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让现在的年轻人对过往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同时,导演还采取沉浸式体验与高频互动的艺术手段,让观众真实体会革命光辉岁月,致敬无名英雄。

又如,去年10月份,一个名为“张同学”的抖音号火爆全网。张同学何许人也?他是一位记录自己农村生活的短视频创作者。“张同学”爆火的最核心原因就一个字——真。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他通过运用大量白描手法拍摄,流水账式记录家乡的山山水水、美食还有家乡的风土人情,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农村,并让观众对东北农村生活产生无限好奇和强烈的体验感。据统计,从他发布第一条短视频到现在共有105个作品,吸引1890.9 万的粉丝关注,获赞1.1 亿。目前,已经成为抖音短视频平台乡村领域的顶流。

极易模仿,复制性强。2019 年6 月,抖音创作者羊毛月的“沉浸式凡尔赛”火爆一时。学哭戏、躲猫猫、顶流脸、吃学生证、智取柜姐、最强高音、性别反转等314个视频“段子”,至今获赞9214.4 万次。其中,他最火的作品还属他采用第一人称讲述的方式,将自己的北大毕业证书及纪念品进行沉浸式炫耀。该视频的播放让羊毛月一跃成为“凡尔赛之王”,引来无数短视频创作者的竞相模仿。网络平台的“百花园”永远都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短视频的话题也不例外。各大短视频创作者为了争取流量,开始纷纷开展“沉浸式”内容创作。

比如快手“沉浸式护肤”一度成为最受欢迎的话题。就当大家刚陷入“沉浸式”话题时,有些短视频创作者不走寻常路,开启了“咆哮式护肤”,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咆哮式”通过夸张的语言、夸张的动作,特别是要把嗓子喊破的那种咆哮声效和台词,产生全然不同的体验。其实,咆哮式化妆也是拒绝“沉浸式凡尔赛”的一种拍摄方式,各大短视频创作者不再轻声说话,广告推广也不会那么明显,还很提神醒脑,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喜欢咆哮式化妆的原因。

身临其境,解压性强。“沉浸式”短视频不仅可以使观众心情很放松,还有很解压的感觉。去年10月,刚从英国某校毕业回国的小白同学,在上海的一家酒店隔离。隔离出来后,她告诉笔者,刷抖音已经成为她每天在酒店必做的一件事。当然,吃饭也不例外。那种边吃饭边看吃播视频,听着打开袋子时的“刺啦”声、吃薯片时的“咔刺咔刺”声、嗦粉时的“吸溜声”、烤肉时的“滋滋滋”声……让小白觉得一个人吃饭并不孤单。

除此之外,她在“云端”里看吃播,还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就是自己在吃这个实物一样,让自己隔离在酒店焦虑和抑郁情绪都有所缓解。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呈现断崖式下滑,“沉浸式”旅游体验随之在网络社交平台兴起,武汉市地标黄鹤楼景区“沉浸式”夜间光影体验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采用激光投影、3D 动画、前景纱屏、影像互动等多种高科技手段,以“演艺+光影+沉浸式”的方式演绎“夜上黄鹤楼”故事。导游通过抖音、快手“沉浸式云导游”向用户讲解。“夜上黄鹤楼”实现了光影技术声画呈现与新媒体技术推广的完美结合,“线上”游客既可“登楼望月”,又可“观江赏景”,让武汉的雄奇隽美可以跨越空间,呈现在眼前。“沉浸式云旅游”不仅满足了憋在家里的人想看景的愿望,还种下了线上旅游业复苏的种子。比如太原博物馆就推出了线上参观体验。它利用媒体平台信息化、智能化的优势,通过VR互动体验,让参观者在参观的时候感受到趣味性,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此外,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也启动“线上旅游”模式。李家峡大坝、金龟戏水、坎布拉原始森林等旅游景点,也搭上了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快车,让游客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华夏大地的奇特景色。2021年9月15日至27日,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在陕西省举行。“沉浸式”观赛成为国人“看全会”的全新体验。西安奥体中心主体育场是我国打造的第一个多元化、智慧化体育场馆。它应用了六大智能系统,实现融合互联,观众通过手机APP,能一目了然地知道场馆的建设及比赛转播情况,并且通过网络直播还可实现全景收听收看。

三、“沉浸式”体验为何火爆

抽丝剥茧,其根源在于消费主体的变化——年轻客群对消费的需求从过去的“简单购物”转变为如今的“生活方式体验型消费”。与以往剧情式短视频不同,“沉浸式”短视频看起来十分朴实无华。无技巧的画面,再搭配行云流水的动作,怎能不让消费者疯狂上瘾?

逼真感受,身陷其中。打开短视频APP 搜索“沉浸式”,我们就可以看到与之相关的不同话题的视频。其中,“沉浸式化妆”当数播放量冠军,高达90多亿次。从主播压低声音说话,到手指甲敲打化妆品瓶,到轻轻拍打脸颊让爽肤水吸收,再到化妆刷触碰脸的声音,不得不承认这些声音让无数人十分上头并无法自拔。以往的短视频以视觉先入为主,以博眼球为第一要务,而当“沉浸式”短视频出现后,观众就会不由自主地从视觉体验开始转移到听觉体验,触及他们的ASMR,以感觉触发感觉。有学者研究发现,触发ASMR,慢则几分钟,快则几秒,人体就会产生电流经过的感受,为他们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舒适感。

而今,伴随网友的爱好越来越广泛,“沉浸式”话题变得越来越多样。比如:在这个数字信息化时代,“沉浸式读书”就显得很独特。因为,“沉浸式读书”跟纸质读书不一样,它可以让读者在手机的世界里享受异样的书香。又如,在这个数字化的氛围中,“沉浸式驾考”让观看者可以模拟感受在线考试,体会到驾考的紧张感。

专属享受,乐在其中。在“沉浸式”短视频火爆之前,已经有“沉浸式”这个词出现了。以前的“沉浸式”是以线上休闲娱乐游戏项目为代表,带领用户体验,如各种主题的密室逃脱、剧本杀等。其实,在对“主题”一词的最初描绘中,就关涉事物的再现。就如老舍《四世同堂》所说:“每个演员都极其卖力地表演,而忘了整部喜剧的主题与效果。”在作者看来,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就是演员已经沉浸于表演本身。

其实,以前“沉浸式”体验,有很大一部分是利用电子科技手段,以音像声画的艺术效果营造氛围。独家设计,私人定制,专属提供,让参与者融入特定的场景中。源于客观,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主题”概念与“沉浸式”体验异曲同工。就如,主题游乐园更能激发人们的兴趣,纷纷埋单。

比如:在上海迪士尼乐园售票口处,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人在排队的时候就已经用“米奇”发卡、包包等物品装饰自己,尽管出园之后很多人没有机会再戴“米奇”发卡,但是大家还是会以“既然已经来到这里就应该契合主题”的心理,去买一些装饰品。其实,这就是“主题游乐园”带来的快感,也是“沉浸式”体验的乐趣。

奇特遭遇,神秘感足。“VR(人工环境)”一般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让体验者进入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让用户感觉身临其境,可以看到三维空间内实时发生的事物。就如,电影《头号玩家》中穿越“绿洲”那样,“VR”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沉浸式”时代,它可以让人通过三维空间技术,自由行走在虚拟游戏获得真实体验感。不同的风格体现不同的主题,从和平精英到荒野求生,从密室逃脱到剧本杀,玩家会根据自己选择的主题,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缜密的推理并找出答案,体现团队凝聚力。其实,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满足了游戏体验者对游戏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让他们尽情展现自我,与同伴进行趣味互动。跟大家在刷短视频的过程中感受到“沉浸式”拍摄方法有极强的代入感一样,可以让人在浮躁的环境中,感受到安静做事的喜悦。

四、对“沉浸式”体验的思考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不少人感觉到工作压力大,而“沉浸式”体验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人们的一时之需。沉浸其中,休闲娱乐,纾解情绪,缓解压力……短视频呈现出的“沉浸式”多范本生活样态,让用户实现“云解压”。然而,狂欢过后,我们也应思考“沉浸式”体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泛娱乐化。打开小红书、抖音等搜索“沉浸式”,我们就会看到不同短视频创作者分享的相关笔记或作品。比如:打开抖音搜索“沉浸式”,我们可以看到,仅“沉浸式”体验一个话题,播放量就达百亿次,不得不让人感叹网络力量的强大。

“沉浸式”体验不仅会给人一种很积极、很治愈的感觉,它还会给体验者在沉浸的过程中带来愉悦感。娱乐当有度,一旦“沉浸式”以简单的动物式的快乐赶走了理性,脱离了科学,导致泛娱乐化,媚俗文化也必将粉墨登场。

趋媚俗化。阴阳怪气、自我矫情、无厘头、不男不女……独乐乐也好,众乐乐也罢,媚俗文化只不过是迎合大众、随波逐流的一种行为。声量极力压低、手指灵活敲击、表情浮夸自信……“沉浸式”视频内容愈来愈如同一锅“乱炖”。场景从家里转移到了商场、游乐场、旅游景点,哪里人多,哪里就有短视频创作者在直播。这种行为被不少路人嘲讽,甚至还会被店主驱赶。有网友吐槽,现如今的“沉浸式”很是无趣且浮躁。在“眼球经济”模式下,“沉浸式”娱乐产品呈现“饭圈”乱象、过度包装、商业炒作、隐私曝光、畸形审美、人物妖魔化等问题。“沉浸式”媚俗化不仅给社会造成了不良风气,还给人们带来压抑的心理感受,让艺术失去了本身的美感价值,让人们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我们应该不随波逐流,远离“沉浸式”媚俗化,做任何事都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低效传播。随着互联网速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信息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比如:一些00 后似乎已经被火爆全网的“沉浸式”话题成功洗脑。这种洗脑不禁让人反思,这种低效传播是不是在束缚他们的心智。首先,00 后最初接受的“沉浸式洗脑”要从吃播开始说起。吃播刚出现在网络的时候,大胃王短视频创作者们会用特写镜头展现自己装食物的餐具,并且他们会带着夸张的表情狂吃,让本来食欲不振的观众看得胃口大开。如今的吃播跟以往不同,他们埋头苦吃,重点展示的就是声音。汽水倒进杯子冒气泡的声音,炸鸡进嘴咀嚼后的酥脆声,撕开薯片袋的撕拉声,让人有一种虚拟陪伴感。

在作者眼里,我们之所以被“沉浸式视频”吸引,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每天刷着同样的内容,手机就会自动推送相似视频,这种无营养的“沉浸式”视频像病毒一样埋伏在观众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工作压力太大,看一些解压型视频会安抚他们浮躁的心灵。但是观众可能没有想到,这些吃播短视频创作者们为了博取大众眼球,吸引流量,有假吃的情况,甚至会浪费粮食,做出“为了营销不择手段”的不良示范。

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不良的“沉浸式”产品以恶搞为主,以丑、奇、怪为噱头,以吸引眼球为上,尊崇流量为王,背离艺术和美,一心唯利是图,传播不良价值观和行为,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在这个“万物皆可沉浸”的时代,各大网络平台只有坚持弘扬正能量,传递真善美,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真正生产出雅俗共赏、经典传承的“沉浸式”产品。

猜你喜欢
沉浸式
沉浸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上的应用
沉浸式课堂教学模式在中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