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坤
“脱口秀”一词属于舶来品,英文为“talk show”。中文直译恰如其分,生动体现出脱口秀的特点,即“评论”与“秀”。
一直以来,关于脱口秀的定义,从符号学、传播学、语义学、广播电影电视艺术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去看,未曾有过绝对统一的界定。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说起脱口秀都不能绕开谈话节目,脱口秀和谈话节目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在众多的界定表达中,去除各种各样的定语,不难发现组成脱口秀存在意义的主体,离不开主持人/嘉宾(即“说脱口秀的人”)、观众和话题。信息时代下,观众的范围则由面对面可数的人头,扩展到数以亿计的屏幕前每一个虚拟的、看不见的存在。说脱口秀的人负责制造这种“站立式喜剧”的人际魅力,话题则确保脱口秀有一定的人本内涵。
在脱口秀的发源地,它是对时事政治的一种评论和访谈,体现了对社会事件的实时关注。脱口秀进入中国后,出现了两种类型的变种。一种是新闻类型,比如央视的《实话实说》。在传统媒体时代,民众接收新闻的主渠道是央视的《新闻联播》,权威性与严肃性较强。《实话实说》刚亮相时,许多观众眼前一亮。其内容非常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在老百姓的眼中,以前那些看似与自己关系不大的新闻话题,原来和自己是如此密切相关。《实话实说》已经展现出新闻评论脱口秀的特质,也是新闻评论脱口秀在我国的原始形态。节目取得的巨大成功,证明脱口秀节目有着坚实的受众基础。
另外一个变种,则是近两年兴起的脱口秀综艺,比如受到热捧的《吐槽大会》与《脱口秀大会》。习惯观看短视频的年轻文化受众,正逐渐成长为今天文化消费的主力军,他们关注的文化焦点占据了热搜榜的显要位置。
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在他的代表作《美丽新世界》中有过这样一句震耳的呼吁:“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如果对这句话能稍稍有所共鸣,便不难觉察脱口秀所要完成的终极使命,就应该是以幽默的方式传递思考,让人们再度找到发出笑声的原因以及再思考,进而实现自我疗治。
漫谈或综艺,其实都取了脱口秀原生态的娱乐性,而舍弃了它的新闻性,这样的节目,往往以写好的稿子为基础,以堆积笑点为主要手段。这种“笑点优先”的造“梗”创作手法,彻底脱离了脱口秀最初的时评性特质。脱口秀如何和传统的单口相声区分,它又如何能避免形式单调、笑点雷同的问题?用综艺化方式追求喜剧效果,它还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口秀?这些都值得探讨。
《评新而论》是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打造的国内首档日播新闻脱口秀。2015年2月1日正式开播,2017年脱离新闻节目独立,每天19时45 分播出,由个性主播金思辰担纲主持。栏目以“谁说新闻只有一种说法”为宗旨,重点关注当下发生的、关注度高、具有突出典型意义的热点新闻,个性讲述、深度评论、融合创新。
新闻评论脱口秀节目往往都是轻启动巧操作,以《评新而论》为例,其创作队伍加上制片人在内一共仅5名写手兼编辑。主编都是年轻人,主要就是在传统的评论内容中加入梗。节目不是简单的说新闻式的形态,而是对热点新闻事件有全新的角度和看法,让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正确的舆论引导。
在新闻选题方面,《评新而论》节目通常选取的不是刚刚发生的热点新闻事件。因为一个事件需要经过媒体的深度挖掘,才能让真相浮出水面,如果“让子弹飞一会”,再进行新闻评论,事件脉络更清晰,新闻态度更明确,舆论导向更正确。《评新而论》送评中国新闻奖的节目——“直播带货元年”,从娃哈哈与某代言人解约说起,再讲到宗庆后和他刚刚接班娃哈哈帝国的女儿的不同选择,引出对直播带货的探讨。《评新而论》节目不仅讲述社会热点事件、热门话题,还做过主题类新闻评论,如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年”“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话题做节目,节目既接地气,又符合主旋律传播要求。
新闻评论脱口秀主持人需要有鲜明的个人特点,有独特的解说风格。《评新而论》主持人金思辰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曾做过酒吧歌手。虽然他未参与这档日播节目的稿件撰写,但稿件的话经过他的加工都融入了他的语言风格,停顿、留白、动作配合恰当,同时情感充沛,切换自如,体现了真性情,弘扬了正能量。
除了通过全媒体矩阵发布节目长视频、短视频外,节目组还将节目制作成喜马拉雅线上音频产品,仅2019年一年时间,在喜马拉雅的收听量就超过1000万,位列国内同类新闻音频产品排行榜前20。可以说,在新媒体上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梗”这个词诞生之初,据说是对相声术语中“哏”字的误用,指的是引人发笑的点。“梗”是脱口秀的幽默来源。《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认为,语言不仅是交流信息的符号系统,也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甚至可以说,语言即行为,语言即社会生活本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艾尤就曾分析过网络“梗”背后的文化,她认为人们以一种戏谑解构的姿态自嘲解压,创造了很多网络“梗”,这些“梗”中的一些甚至进入流行语之列,人们在网络中拓展了自我表达的方式。“但需要警惕的是,个人话语是否又在网络用语的集体狂欢中迷失了方向。”
新闻评论脱口秀和综艺脱口秀有本质不同,综艺脱口秀逗笑人并非是靠内容本身,而是对略带悖谬与荒诞的情景做极致化的演绎。它的可社会意义、舆论引导力都远低于电视新闻评论脱口秀。本文提到的电视新闻评论脱口秀主动把“梗”融入节目内容,用新媒体语言、新媒体样态吸引年轻受众。
目前看来,新闻评论脱口秀的传播力、影响力是持续上升的。因为节目采用了融媒体手段传播,未来受众的参与度也会越来越高。
新事物要一分为二地看。从这些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新闻评论脱口秀在发展中仍有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1.创作人才有较大缺口
某新闻评论脱口秀节目曾面向社会征集兼职写手,多位写手在坚持一个月后,认为日播节目稿件需求量太大,写稿压力也大,无法承受,纷纷退出。这就说明,节目创作团队的建设是较大难题,依靠外脑无法维持节目的日常运作。新闻评论脱口秀是通过主持人表达个人观点来引导受众,因此主持人自身应该具备过硬的素质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节目的写手,首先要对新闻评论特点有基本认知,对热点新闻事件有清醒的判断、分析,所有的梗都是为了从正面引导受众,确保节目导向的正确。
2.创新力度不足
一些新闻评论脱口秀节目固守单一模式,没有革新意识。作为传统媒体,应该勇于创新,致力于节目深耕运作。挖掘更多素材,用合适的新闻素材和正确的观点影响受众。进入5G 时代,新闻评论脱口秀节目更要不断创新,打造品牌,占领舆论引导高地,提升受众黏性。
3.节目播出跟不上热点
作为一档新闻类脱口秀,《评新而论》虽然有敏锐的触觉,能够及时捕捉社会上引起人们争议或者讨论的话题,但是由于节目的制作周期相对较长,从选题、搜集素材、撰稿到录制、播出,最快也要2—3 天的时间。有些新闻热度就被削弱了。
如今已是互联网联通的时代,信息从一个端口出发经过网络就能传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人们通过手机、电脑等能够快速获知信息。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一件事如果没有足够多的热度和讨论度,那么就会在事件发生不久后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在人们已经知道了这个新闻的情况下,脱口秀制作播出时呈现同样的话题还能有讨论度吗?这对节目制作团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节目的制作人,在具有较强新闻敏锐度的同时,还要有较强的话题引导能力,在脱口秀开播前做好预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收视率,引起人们对节目讨论话题的共鸣。
4.把关不严,传播不健康内容
2019 年7 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网上谈话(访谈)类节目管理的通知》,要求对此类节目进行全面排查,一经发现有问题的节目即禁止线上播出,新节目则需要经过审核拿到备案号才可上线。新闻评论脱口秀节目也在通知所辖的范围之内。一些脱口秀节目被纷纷叫停,主要原因大致可分为传播不健康内容、侵犯个人隐私、恶意攻击等问题。稍不留神,脱口秀和无脑调笑之间确实只一步之差。
脱口秀在国外已有多年的历史,通过对时事政治的评论,或是对社会事件的关注,深入剖析事件,引起人们的思考。目前国内的脱口秀虽然也是以针砭时弊为目的,以访谈、辩论、演讲等形式出现,但与传统的脱口秀有了显著区别,形成自己的特色。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脱口秀如何做到合理运用网络用语,以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是脱口秀制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新闻评论自带严谨性、真实性,与网络流行文化的调性存在一定冲突。使新闻评论的严谨真实和网络文化的诙谐有“梗”完美融合,是新闻评论脱口秀的主要努力方向。
1.深度剖析热点事件,结合流行文化造“梗”。当代年轻人受到互联网的深度影响。只要一醒来,打开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就能获知天下事。众所周知,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很快,某些网络文化传播快而广,很快流行起来,能够迅速抓住人们的好奇心。“yyds”“绝绝子”等都曾成为刷爆网络的热词。这些词以“梗”的形式出现,与热度高的事件相结合,在多人传播和运用之后逐渐成为爆“梗”。
新闻本身就有很好的能够引爆话题的素材,如果能将新闻与网络流行文化结合起来,就能快速吸引人们的关注。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一定是那些有趣的、生动的、活泼的、新鲜的事物。新闻评论脱口秀不同于新闻联播,它是一档具有一定综艺性的节目,没有那么正式,那么在讨论社会话题的时候可以结合当下流行文化来造“梗”。“梗”的数量不一定多,但一定要精。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一旦有很大的流量和热度,“梗”就能出圈,顺带节目也能出圈。创作“梗”需要下一番功夫,不能瞎编乱造,也不能为了有“梗”而硬造“梗”。写手和主持人一定要深度分析社会事件的内涵,通过造“梗”来针砭时弊,进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2“.梗”中融入事实,在玩“梗”中对新闻事件进行思考。一般的综艺类脱口秀节目以戏谑、调侃为主,人们从主持人或者嘉宾的演讲中得到片刻的欢愉,但演讲内容缺乏真实的、具体的例子。人们在看完节目之后,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梗”就没有太大的社会意义。但是新闻评论脱口秀不同,新闻本身就是真实存在的事件,本身就很吸引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融入好玩的“梗”后,能引起更多的人对这个新闻事件的讨论。新闻评论脱口秀的文本有主持人、撰稿者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为受众提供了认识新闻事件的新思路,玩“梗”实际上是对新闻事件的思考和评论,表达个人的态度,抒发个人的情感。
3.增强受众参与感。不管是传统的脱口秀还是新兴的脱口秀,不管是娱乐类脱口秀还是新闻评论类脱口秀,其实传达的还是某些人的观点,即撰稿者和主持人的想法。但是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如何将群众的感受及想法在节目中呈现出来,是新闻评论脱口秀要思考的问题。要使受众有更多的参与感,一定要广泛收集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的受众的看法和观点,使节目更贴近民心,更接地气。
4.增强导向意识。新闻评论脱口秀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既要原汁原味呈现真实新闻事件,不添油不加醋,挖掘事件内涵,又要适当运用网络流行用语,拉近节目与人们的距离,用诙谐或讽刺的手法将新闻事实和观点传递给受众,使人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更冷静的思考。作为媒体工作者,一定要有导向意识,发挥节目正面引导的作用,无论讨论的话题是什么,给社会大众带来的始终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新闻评论脱口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兴起是广大民众对精神层面的更高追求的体现。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评论脱口秀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打破固有的传统新闻传播模式,在保证讨论的新闻事件真实性的基础上,努力创新优化,做到更贴近民众生活,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