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雷
智能推送服务是智媒时代新闻编辑业务创新的核心,其原理是以智媒为基础,为受众绘制喜好“肖像”,并根据此肖像对受众实现内容的垂直投放,这既满足了受众对个性化内容的需求,又迎合了受众对主体性地位的追求,这对于长久习惯了传统媒体时代的不对等地位以及信息爆炸时代信息泛滥的受众来说,当然是十分受欢迎的,也因此成为当下媒体运作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和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智媒时代的新闻推送模式导致新闻编辑的分工、称谓、工作环节等方面的转变,并使新闻编辑工作呈现出新的特征,接下来本文就以此为背景,探究智媒时代新闻编辑的业务创新。
智媒时代下,传统的新闻采编方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必须认识到传统新闻报道方式的局限性,积极寻求破题之道,利用智媒技术来改变传统采编模式,使之适应当下的媒介发展趋势。具体来看,首先作为新闻生产的先导和基础,新闻采编必须适应智媒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充分运用智媒技术的智媒预测等功能,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寻出想要、需要的信息内容来。因此,作为新闻采编人员就要在思维上有所突破,敢于打破以往工作模式的束缚,在原有的工作方法、模式上寻求变革。以往在发掘新闻价值的过程中,采编人员大都凭直觉、认知和经验来作判定。而智媒技术的出现,让采编人员可以更精准地了解到人们关心的内容,在做内容选取工作时,能够完整地依据受众需求去制作出受众最喜爱的内容产品来,从而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比如可以转变新闻素材搜集的方法。对编辑素材的搜集,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到现场,还要找到相关当事人和知情人了解情况。由于传统媒体时代信息搜集手段的匮乏以及新闻工作者个人能力有限,导致搜集来的素材十分匮乏。与传统的新闻素材搜集方式相比,运用智媒技术获取新闻线索和素材变得更加便捷,能够极大地拓展新闻采编工作的维度,推动新闻传播工作。
1.严审内容,从生产源头入手确保新闻真实。智媒时代是内容变现的时代,也因此导致许多内容发布者不顾社会效益而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编辑并发布一系列低俗、庸俗、媚俗的完全以博人眼球为目的的新闻内容,引发新闻道德问题,问题严重者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运行。
第一,作为平台方务必履行自身的职责,严格审查创作者的资质,包括其学历、专业、年龄等,提高制作的专业门槛,从源头出发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最重要的是对内容进行严格审核,以确保内容的真实、准确,并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比如聚焦人机协同的双防线审核机制,新浪新闻APP 与中科院共同研发的智能安全辅助平台实现了“快”的效率进阶,而内容团队对不良信息、虚假新闻的进一步把关,则有力保障了“质”的安全输出。新浪新闻APP 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坚持媒体平台责任,以健康的内容生态净化网络舆论环境。
此外,新浪新闻APP还充分挖掘用户的主动选择数据,深耕内容价值和品质服务两大核心竞争力。抗疫期间,在深入分析用户搜索行为,完成实时疫情动态、防疫科普、谣言甄别等潜在需求的预判后,新浪新闻APP迅速上线新频道,凭借对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一贯坚守,用及时准确、真实客观的新闻报道赢得了用户的信任。
第二,要制定严格的准入规则,要求内容发布者签署承诺书等,确保发布者能够为发布的内容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以更好地规范内容发布者的行为。
第三,要加大对虚假、低俗、媚俗内容信息的打击力度,并形成一套迅速且完善的处置机制,通过高效率的处置手段,把负面信息扼杀在“摇篮”里。通过这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手段,去保证创作者的积极性和专业性,从而保证智媒时代新闻编辑能够为受众提供一批有温度、有质量、有影响的新闻作品来。
总之,智媒技术虽然让媒体平台迈上了智能进化的快车道,但在与内容的深度融合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排异”反应,如表达滥用、不良言论、信息茧房。因此,重新审视内容、技术的理性融合,引导并赋予技术以正向的价值,成为智媒平台深思的话题。
2.加强对平台内容的监管,落实主体责任,防范不良信息。针对主体防御缺位造成的审核力度不足,智媒时代的各媒体、平台,应当切实履行好自身监督的职责任务,加强对平台内容的监管,落实好自身的主体职责,以更好地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不良信息。
具体来看:第一,智媒时代要求新闻编辑在审核把关内容时也要积极利用智能技术,对内容做实时监测,尤其是严把导向关,确保没有“漏网之鱼”。第二,网络上信息海量,媒体和平台应当任用职业素养更高、专业能力更强的编辑,发挥人的大脑的作用,避免设备、技术的把关缺失。第三,要建立完整且成熟的总编辑、编辑、助理编辑的分级把关模式,起到互相监督、查漏补缺的作用,确保内容能够更好地呈现于受众面前。总的来说,在履行新闻编辑职责的过程中,各方力量要联动起来,从而最大程度地落实主体责任,以加强对平台内容的管理。
关于媒体的把关职责一说,其实传播学中早就提出过“社会责任论”的观点,即媒体不仅仅是作为内容传播的工具,更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稳定社会局面的职责。因此在智媒时代,要想进一步推动新闻编辑的创新,媒体、平台就必须履行好自身的主体职责,把好内容关,加强对平台内容的监测,更好地防御并阻挡不良信息的入侵,确保信息环境“风清气正”。
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策划和编辑以人工为主,是围绕“人”而进行的新闻作业模式。在智媒时代,我们要传承新闻编辑认真、专业、负责的精神,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去迎接智媒时代带来的挑战。接下来便从几个方面出发,探讨新闻编辑如何创新发展。
1.对于技术的“驾驭”。要“驾驭”技术,让技术为自身服务,以免陷入被技术牵着鼻子走的尴尬境地。学界、业界多方需共同努力,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策划、编辑中的规范应用,使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新闻生产活动。比如通过AR、VR等技术,创建更为多元、丰富的媒介传播生态。比如在2022 年两会期间,人民网与人民视频推出“两会云客厅”视频栏目,积极运用5G 技术手段搭建“两会云客厅”虚拟演播厅,实现两会新媒体报道内容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此外,新华社在今年两会报道中依托5G、CAVE、MR 技术推出“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运用五面LED 屏与多角度三维缝合技术搭建超高清虚拟演播厅,通过超高精度三维建模与低时延超高清画面传输技术,实现两个真实空间的虚实融合。新华社今年还创造性地推出天地跨屏互动。通过新华社“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主持人同身处太空的王亚平代表进行跨越时空边界的深度访谈,全息、生动地展现新闻内容。工人日报、科技日报等主流媒体,灵活运用百度数字人度晓晓进行内容深度创作,例如工人日报运用人工智能主播度晓晓进行新闻播报,推出“两会晓晓说”栏目,其中《两会晓晓说|智媒里的两会热点》在全网进行推送发布,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光明日报、光明网在其两会全媒体报道专题中推出“AI 数说‘十四五’开局之年”专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抓取、清理、分析,实现智慧赋能两会报道,在该专栏中光明日报、光明网紧密围绕两会热点议题与“十四五”重点议题,推出诸如【AI 数说“十四五”开局之年⑦】《教育事业成效亮眼助力学生健康成长》、【AI数说“十四五”开局之年⑧】《携手抗疫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智能融媒体作品,充分发挥了人工智能“黑科技”对两会报道的驱动作用。这些都是智媒技术应用于新闻编辑生产的创新体现,并且体现出新闻媒体用心产出内容产品的人文关怀,持续不断地为受众带来更多有温情、有个性、有意义的新闻产品。
2.从“说教”转变为“引导”。要从“说教”转变为“引导”,利用智媒时代的新智媒技术,去精确捕捉用户在浏览信息时的各项表现特征,并以此为基础为其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在总体新闻策划、编辑中,必须一改过去“高高在上”的姿态,俯下身、沉下心,为受众提供更多、更个性化的服务,从而凸显传播力、影响力。智媒时代,在智能技术深度介入传媒业的过程中,也要做到“以人为本”。
3.新闻形式的多样化。智媒时代下,媒体产品应该具有更丰富且多元的形式,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加强与其他媒体甚至是其他行业的合作,以适应融合发展趋势。智媒时代的新闻应当包容且借鉴各种艺术呈现形式,让人看起来耳目一新。
1.重视新闻编辑的作用,提高职业地位。智媒技术的运用拓展了传媒业的发展广度,但事实证明,新闻编辑如果不能够善用技术,滥用技术或是拿去牟利,则注定会对传媒业的发展造成阻碍。
具体来看,尽管当前智媒技术在效率、精度、准度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仍然无法替代专业编辑。专业编辑的人文关怀意识、对民生的关注、情感的注入以及主观判断能力,都是智媒技术根本无法比肩的。因此在智媒时代下,仍然要重视专业编辑的主体性作用。很多媒体、平台意识到了这点,在招聘编辑的时候,越来越看重编辑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也有优秀的编辑在智媒技术的帮助下,从“幕后”被推送到“台前”,被普通受众关注。专业度越高,就越容易挖掘新闻价值,其职业认可度就越高,从而更好地为受众编辑、创作出更多精品内容来。
2.提高平台编辑准入门槛,增强专业性与职业责任感。智媒平台是开放且包容的,除了专业编辑以外,有大批普通受众也加入新闻编辑行列,在这个背景下,提高新闻编辑的专业性便显得尤其重要。因此,要不断提高新闻编辑的准入门槛,定期对新闻编辑进行测评考核,从而保证编辑能力能够满足智媒时代要求。这样,便可有效避免由于编辑专业素养缺失而导致的信息传播混乱。
笔者调研发现,当前许多媒体、平台选聘编辑的门槛都十分高,尤其在学历和经验上,有的明确提出只招研究生,还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迅速上手操作。
虽然说智媒技术能够有效推动传媒业的发展,但智媒平台也有一些问题。
具体来看,我国的信息数据正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指数级增长的趋势,信息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光靠智媒技术很难完成对数据内容的甄别,因此媒体、平台不能完全依赖技术开展工作,应在利用智媒技术的同时,按照传播目标、受众特征、传播方式、传播特性等不同,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归类、整合、研判,从大量的数据中寻找有用的、有价值的信息,为不同业务系统的新闻采编提供信息支持。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是有价值的,不同的数据,其价值也是参差不齐的。新闻编辑要在海量的信息中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就必须从受众的需求、特点出发,去挖掘、去探寻。智媒信息捕捉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新闻编辑个人的分析与甄别能力很重要。新闻编辑要积极了解受众兴趣点,从这个核心点出发,去制作新闻。尽快找出数据信息与受众最具关联性的要素,是今后新闻编辑的工作重点。新闻内容与受众关联程度越高,就越能吸引受众的关注,越能迎合受众需求。
在智媒时代,数据信息和数据处理技术不仅丰富了内容表现形态,也深刻改变了内容表达逻辑。数据信息内容的表达逻辑及其演变走向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显性表达与隐性表达相契合,抽象表达与具象表达相融合,融合表达与数据表达相支撑,二维表达与多维表达相演化,个人表达与公众表达相转换。数字内容生产呈现多能性、多元性、即传性、平台性、公众性、交互性等六个规律性特征。
对新闻数据信息的整合、分析,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通过提取、转换、加载数据,建立与新闻服务有关的数据“仓库”。第二,利用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趋势,发现规律和亮点,并利用集成技术来提高数据分析效率。第三,在统计结果和数据挖掘的过程中,寻找具有传播价值的信息。通过这几个步骤,将传播效能扩张至最大化。
智媒时代的新闻编辑,在发展过程中既面临机遇又遭遇困境,而要想更好地把握机遇,就要从重视新闻编辑作用、提高职业地位、善用智媒技术、完成角色转型等方面,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继而推动媒体、平台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