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英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新闻工作者提出具体要求和殷切希望。“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四力”的重要性,这也是给新闻工作者增强自身本领和提高业务水平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作为传统电视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始终以“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为目标要求,努力践行“四力”要求,提高政治素质,增强业务本领,锤炼优良作风,在新闻实践中,做到有信仰、有担当、有思想,更好地展现出主流媒体讲好新时代辽宁好故事、传播新时代辽宁好声音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四力”是淬炼新闻工作者“内功”的法宝,是讲好故事、传播好声音的充要条件,新时代背景下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特别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脚力”是新闻宣传的源泉,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基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闻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不能仅仅坐在办公室通过一些统计数据以及文字材料来改写新闻,而是要到新闻发生的现场当中去记录、采访、报道。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离不开新闻工作者的脚踏实地。不下沉到基层,不深入地方,就无法获取有效信息。“实践出真知”,只有“走出来的新闻”,才更加真实、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新闻工作者要时刻心系百姓,深入百姓生活,走出办公室、编辑间,走进基层一线、乡村田间、社区家庭、学校企业,让采访的脚步遍及大江南北、触及各行各业,这样才能获取一手新鲜新闻资讯,写出最具时效价值、真实精准的新闻报道。
面对2020 年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辽宁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全体编辑记者放弃春节休假,全力组织开展抗击疫情宣传报道。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多名记者主动请缨逆行,前往武汉、襄阳开展采访报道;还有百余名记者深入省内的防控一线采访,医大一院、盛京医院、省内三大救治中心以及正在开展联防联控的社区、村屯、企业、交通点位等到处可见记者的逆行身影。他们充分发挥视频新闻直观生动鲜活的优势,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进行报道,形成舆论强势。此时的“脚力”已经不是单纯的“脚力”,而是坚强意志的体现,是更加有思想、有觉悟、有担当的体现。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工作者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去涉足“脚”所不及的新闻现场,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设备如使用无人机设备进行高空拍摄,帮助编辑记者纵览整个新闻现场,多角度全方位获取新闻信息,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脚力”。如在防汛救灾一线,为了解水位、堤坝、水库全貌和最新进展,便可以使用无人机作为“脚力”,到达防汛救灾一线上空,进行全方位拍摄,全面了解汛情,及时高效准确地开展新闻报道。
此外,在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工作者也要深入互联网,掌握网络传播规律,做好线上调研,加强融媒体时代无形的“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不但要学会观察和分析,更要亲身实践、参与其中,否则便不能真正理解新一代网民。新闻工作者要深入人民群众热衷的短视频社交平台展开调查研究。辽宁广播电视台“北斗融媒”已经在网民活跃度非常高的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账号,发布短视频,传播内容,与网民展开互动,因此新闻工作者只有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短视频等新技术,“脚力”向基层深入、向群众靠近,才能更精准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任何时候,新闻工作者都要以“到现场去、到一线去”作为不懈努力和追求。目前,短视频平台、自媒体快速发展,广播电视更是需要冲到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抢先报道第一手新闻,让党的声音在第一时间能够传播出去,快速有效占领舆论高地。新闻工作者只有拥有好的“脚力”,才能深入现场、亲赴一线,做到凡是有新闻的地方,就有记者的脚步,就有媒体的声音,“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眼力”是观察新闻的能力,增强眼力,就是要增强政治思维能力,善于观察细微、善于辨别真伪,做到看得清、看得透、看得全、看得远。新闻工作者不仅是新闻的报道者,也是时代的观察者。因此,要在“眼力”上下功夫,具备更加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更加开阔的眼界,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播新闻、引导舆论。
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洞察秋毫、明辨是非,要有一双敏锐的政治慧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把讲政治摆在首位,增强政治判断力、加强政治领悟力、提高政治执行力,在每天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线索的时候,要善于观察发现筛选、迅速有效判断当中的是非曲直、及时辨别真假新闻以及“新旧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充分彰显“眼力”的作用,自觉担负起高举旗帜、凝聚人心、展现形象的使命。
“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广大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纵观全局的大局观,拥有全局意识、发展意识,要持续保持对事物认知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具备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要始终关心大势、关切大事、关注大局,不断开阔视野,找到新闻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避免认知局限。要高度关注社会焦点、发展难点、民生热点,学会全方面、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增强由小及大、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看问题的能力,突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障碍,从而实现电视新闻采编内容的不断优化。
新闻工作者还应该锻炼新闻敏感性,学会仔细观察,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只要是认为有新闻价值的稿件或线索,就要积极与地方台沟通、与当事人沟通,并积极深入采访,挖掘深层次社会问题。拥有“火眼金睛”的好眼力,才能挖掘到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优秀事迹。新闻工作者要慧眼识珠,严格把关。对有价值的新闻,要注重新闻价值的深化,实现增值,把新闻做深做细做饱满;对于纷繁复杂的稿件,要筛选、整理、挖掘出重要新闻线索和潜在新闻内容;面对同一主题报道,各地方台传送的稿件难免出现同质化的现象,这就要深挖各地亮点,找寻稿件闪光点,并结合各地特点,挑选出差异化的新闻。
“脑力”是核心,是新闻工作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的综合体现。新闻工作并不是简单重复的劳动,而是一项具有政治性、思想性、技术性、复杂而系统的脑力劳动。做好新时代新闻工作,必须以增强脑力为核心,勤学习、善思考、常交流、多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新闻工作者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增强看齐意识,做到爱党、护党、为党。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只有不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地位,才能保证党的新闻事业健康发展,才不会在新闻事业上迷失方向,误入歧途,才能从思想上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新闻观的影响,才能与时俱进发展党的新闻事业。新闻舆论工作越是面临复杂挑战,我们广大新闻工作者越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开辟党的新闻事业发展新征程。
新闻工作者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脑力”,树立坚持学习的信念,结合新闻工作实际加强积累、深钻细研,要有成为“专家”的信心,更要有成为“杂家”的决心,不仅拥有成为专业新闻记者的各项本领,还要拥有成为各行各业专家的各种能力,做专家型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工作者要广泛扩大自身的知识储备量,不断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学习为自己的新闻工作“蓄能”,将传统的图书、报纸、杂志等纸媒和现代化的电子读物、网络学习灵活结合,及时学习新政策、新观点、新提法,最大限度发挥好思想力量、理论力量、精神力量,奉献出有思想、有价值的精品新闻。
“脑力”是新闻工作者做出深度新闻的能力。只有激发丰富“脑力”,勤于思考,让思维活跃起来,不断拓展思想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写出好的稿件。“多想”就是要求我们拓展思路,在采访前做好周密翔实的策划、找到合适的采访角度,从大局出发,围绕核心主题,能以小见大、由点及面,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并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增强创作新闻作品的能力,出品更多有深度的新闻作品。
新闻工作者要把实践作为增强“脑力”的根本途径,发扬“干”字精神,主动作为,能够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行,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此外,新闻工作者还要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理论素养。针对热点突发事件,往往各种意见表达充斥网络,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层出不穷的各种论调、观点、说法,新闻工作者应该敢于担当、始终保持独立思考,不被左右,头脑清晰、思考透彻,适时推出以事实为依据的新闻报道。
“笔力”是落点,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最能体现新闻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专业功底。“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互相结合最终都反映在“笔力”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下笔”尤为重要,可以利用自身突出的文字功底,客观、全面、生动、具体、准确地展示整个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新闻报道能够具有较大的传播力、影响力,能够具有良好的引导力,都离不开记者的“笔力”。而一则新闻报道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除了内容真实、逻辑清晰、看事物的角度比较全面之外,也要能够具备扎实的、温暖的、感人的“笔力”。比如在抗击疫情的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感人的、动人的文字,体现了中华儿女在面对困难时同心协力、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这样的新闻作品更具凝聚力、引领力、穿透力和感召力。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融媒体时代,“笔力”正以口头、笔头、镜头等方式多元化呈现出来。能够综合运用、熟练掌握各种新闻传播手段,做好舆论指引,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是新闻工作者的时代要务。优秀的新闻报道能够直达受众心底,感人至深。新闻工作者用自己的“匠心”记录下一个个中国故事,传递一个个中国声音,让新闻报道更接地气、聚人气,更有情感、有温度。
新闻工作者如果没有扎实文笔、特色文风,很难让新闻信息有效传播。新闻工作者想要实现“笔力”的有效提升,就要长期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平日里通过大量的阅读、写作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做到新闻报道内容充实、语言朴实,与时俱进、直达人心,而不是单纯的标新立异和迎合热点的哗众取宠。
综上所述,无论是任何形式、任何种类的新闻报道,都少不了扎实的“脚力”、敏锐的“眼力”、丰富且有深度的“脑力”以及温暖、质朴、感人的“笔力”,这“四力”层层递进、相辅相成、环环相扣、互为补充,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四力”既是工作要求,也是行动指南。要想成为新时代的合格新闻工作者,我们只有在增强“四力”上下功夫,多走一走,多看一看,多想一想,多写一写,扎扎实实修炼内功,才能使新闻报道更有凝聚力、引领力、感召力和穿透力。新闻工作者提升“四力”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努力不断提高,才能拥有能为己用的“四力”,才能用新闻报道记录时代精神,用亲身行动记录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将脚下的泥土变成笔尖的芬芳,把心中的感动化成鼓舞人心的力量”。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需要新闻工作者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需要将自己的工作与党和国家的根本要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联系起来。只有将“小我”融入党和国家事业这个“大我”,才能有正确的方向、持续奋发的动力,也只有不断增强和提升“四力”,才能更好地履行党的新闻工作者职责和使命。
字字千钧,秒秒政治,天天考试。当今媒体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坚守理想信念、初心使命,深入基层、深入百姓,创作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为新时代党的新闻事业谱写新篇章、贡献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