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赟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 215000)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和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进入新时代,创新成为引领各项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当务之急。地方高职院校主动对接创新驱动地方经济发展新常态[2],着力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持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建设过程中往往侧重校内循环,内外共育合力不强,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对接的精准度不高。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堂教学与实战指导、线上教学与线下互动、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之间脱节的问题[3]。
针对上述问题,苏州市职业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突破口,以生态观和系统论为指导,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经过五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校内贯通、校际协同、校地融合”“三域耦合”“五位一体”“五级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了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鲜明特色。
从贡献度的视角,将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为提升学校对地方经济发展所做贡献的重要指标,推动校内外资源向创新创业教育集聚,营造校内外有机联通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
立足学校实际,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路径改革贯通校内创新型人才培养链。成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和统筹推进;以发展规划-重点工程-实施项目为抓手,层层推进,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十三五”“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实施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建设工程,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文化融合育人建设和“众创空间”建设服务水平提升等创新创业教育项目;成立独立设置的创新创业学院,协调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具体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印发《苏州市职业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苏州市职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统筹推进实施方案》《苏州市职业大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办法》《苏州市职业大学关于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指导意见》《苏州市职业大学学生实践创新奖励办法》《苏州市职业大学个性化学习拓展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苏州市职业大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行动计划》《苏州市职业大学产业教授选聘及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建构“五位一体”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五级推进”的实践路径。
依托苏州国际教育园,创新区域高职院校协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机制,牵头成立由10所院校组成的众创联盟,制定章程,举办活动,开展课程共享、师资互聘、项目共育、学分互认、文化共建,协同提升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地方高职院校的地域优势,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企业(行业)学院、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校企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开展教学、共同指导实践,通过融合育人提升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对接的精准性。
立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从专业发展、社会需要、学生特长等维度[4],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充分研究,确定创新型技术技能人宽基础、精专业、强实践、善创新、能创业的进阶目标,细分相应的素质要求,将课程、教师、教材、教法、评价作为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为抓手,以评价改革为保障,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设计体系化课程贯通“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组建混编化师资贯通课堂教学与实战指导[5],开发立体化教材贯通线上教学和线下互动,开展项目化教学贯通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推出多元化评价、学分制改革等举措贯通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组织修订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能力实践课程三个平台,融合“双创”教育与素质教育、“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三个方面,构建创新与创业课程渗透、必修与选修课程互补、显性与隐性课程结合的“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通识教育平台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基础性课程,包括“职业素养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劳动教育”等必修课, “创业创新执行力”“创业创新领导力”“创新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创新学”等选修课;在专业教育平台面向专业学生开发“专创融合”校本课程;在能力实践平台面向有兴趣的学生开设研究性课程,面向有特长的学生开设创新创业特色项目课程,面向有创业意愿和一定基础的学生开设创业孵化课程。
以“宽基础、精专业、强实践、善创新、能创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基础普及-专业培训-体验实践-精英强化-成果孵化的人才培养路径,推动“三域耦合”“五位一体”教学改革落实落细,开花结果。组织校内各科教师、校际互聘教师、企业工程师、社会专业人员,担任“双创”课程教师、专业实践教师和“双创”导师,实现师资混编化[6];编写线上线下混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校本通识教材、各专业“专创融合”教材、研究性课程指南、项目课程活页教材和创业孵化指导教材,实现教材立体化;厚植学校从2005年就开始的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土壤,开发从创新训练项目到“专创融合”项目、从简单项目到复杂项目、从虚拟项目到实战项目的创新创业教学项目,推进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改革,实现教学项目化;基于“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从主体多元、方式多样、时机全程、指标精准、个性发展等方面改革考核手段和方式,实现评价多元化[7]。
针对学生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需求,打造了包括“双创”体验平台、专业训练平台、综合培育平台、孵化运行平台、社会实战平台在内的五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创客空间—众创空间—产业园”前、中、后三阶段相贯通的孵育体系,形成学院专业类“小创客”、校地产业类“大孵化”的创新创业格局。组织开展校内、校际、校地创新创业活动和竞赛,如创新创业周、创客造物秀、创意集市、创业模拟等活动,创业设计、创新创业作品大赛、大学生3D打印大赛等竞赛。与苏州市政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太湖众创,为全市毕业五年内的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生活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和“创、学、住、娱、食”一站式高水平服务,打造各类创业服务集聚的大学生创业生态圈。
率先从贡献度的独特视角研究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将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为提升学校对地方经济发展所作贡献的重要指标,推动校内外资源向创新创业教育集聚。以体制机制改革、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路径改革贯通校内人才培养链;牵头成立由10所院校组成的苏州国际教育园众创联盟,形成区域高职院校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苏州样本,创新了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政校企行融合育人改革,提升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对接的精准性。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由侧重于校园环境中的内循环,到校内贯通、校际协同、校地融合“三域耦合”的转化,建构了校内外有机联通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如图2所示。
图2 “三域耦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
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宽基础、精专业、强实践、善创新、能创业”的培养目标,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为抓手,以评价改革为保障,对人才培养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推进。以课程体系化、教师混编化、教材立体化、教学项目化、评价多元化,有效消弭“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堂教学与实战指导、线上教学与线下互动、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规范要求与个性发展之间的脱节现象,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针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宽基础、精专业、强实践、善创新、能创业”的培养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基础普及-专业培训-体验实践-精英强化-成果孵化的培养路径,如图3所示,推动“三域耦合”“五位一体”教学改革落实落细,开花结果。率先打造了包括“双创”体验平台、专业训练平台、综合培育平台、孵化运行平台、社会实战平台在内的五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与苏州市政府共建全市高校中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集国家级、省级、市级大学生众创空间为一体,被省教育厅、省人社厅认定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有效解决了创业“最后一公里”不通的难题。
图3 “五步推进”的实践路径
学校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14个、企业(行业)学院21个、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211个,校企共同开发课程413门,共编教材247本,出版创新创业通识教材12本。创新创业教育覆盖面达100%,参与校级研究性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人数超过70%,近三年立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44项,获授权专利58项、软件著作权26项;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获奖1592项,其中“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系列竞赛等“双创”重要赛事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以上奖项35项。
有效促进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近三年,学校就业率保持在98.5%以上,就业现状满意度、职业期待吻合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就业薪酬等均超过全国同类院校平均水平;累计孵化大学生创业企业201家,其中挂牌新四板4家,获评江苏省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13项,获姑苏创业天使立项2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东吴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人,为社会提供岗位近2000个,直接间接带动就业近5000人。
学校“双创”平台先后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被江苏省教育厅认定为“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被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认定为“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被江苏省科技厅认定为“江苏省众创空间”,被江苏省工信厅认定为“江苏省小微型企业创业示范基地”。获“苏州高职高专院校优秀创新创业平台”“苏州市高职高专院校优秀科技服务贡献项目”等荣誉称号,五年内累计获得苏州市政府奖励500多万元,政府核拨专项经费1000多万元。该体系在区域内2所本科院校、5所高职院校、2所中职校和1所技师学院广泛实践,辐射面广,学校牵头成立的苏州市国际教育园众创联盟影响力大,为区域协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苏州样本。
学校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从顶层设计入手,创建了体系完备、架构清晰、多元整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过程中,紧扣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地方特性”,将创新创业实践与服务苏州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有效助推了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创业的整体发展,发挥了辐射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