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倪美虹
美术教学包括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及学校一切通过美术影响学生认识和行为的活动,其中大部分活动可能是班级性的。在现代教育改革理念下,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能够获得更多的活动和思维空间。但是,对学习秩序和学习习惯的要求会提高。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很注重学生的实践以及教与学的过程,一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将有利于各项美术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对美学的理解和创作。所以,教师对养成学生良好美术课堂习惯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小学美术教师如何通过自身和巧借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课堂学习习惯呢?
教育是美术教师的中心工作,也是对美术教师的基本要求。正因为如此,现在学校格外重视美术教师的能力,这里的能力并不单指教师钻研教材、组织教学的能力,而是在常态基础上,美术教师特具的在专业、人格、教学上突显出的能力及其维护课堂秩序的能力。这些综合能力,对养成良好小学美术课堂学习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基础知识是美术教师必备的职业文化修养。不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就不能引发学生创作的灵感;不融会中外文化知识,就无法做好中外美术的比较。因此,美术教师自身对美术的正确理解,是从事美术学科教学必备的底蕴。
美术教师专业能力更多体现在技能技巧方面。小学美术教材内容范围广博,涉及美术不同门类的各个方面,所以美术教学注定不完全是理论的讲述,更多是对学生进行技能的训练。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具备各项专业技能,能在课堂上进行准确、生动、迅速的演示,而教师熟练的专业基本功对学生具有重大的影响。往往在美术教师演示的阶段,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学生会目不转睛地盯着教师,教室里鸦雀无声。教师演示表现出的专业基本功,很大程度上是美术教师威信的支柱。好的演示会使学生为之折服,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表现技巧的直观感受,对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有着不可或缺的号召力。反之,如果教师疏于专业基本功,技巧平淡、演示生疏、语言反复、作品低劣,则会使学生兴趣受挫,也必然对课堂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当然,教师不可能对美术领域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作为美术教师,必定要有自己特别专长的技能。苏州市原美术教研员沈南强老师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强调:“美术教师需要成为艺术家,美术学科技巧性很强,自身专业修养要孜孜不倦地追求。”亦如陶行知所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小学美术教师要树立成为艺术家的目标,在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有所成就,对小学生养成习惯产生直接的号召力。如:教师举办个人作品展、指导学生办作品展、在专业学术领域有研究成果等,能产生品牌效应,引发学生的模仿,学生会对该教师的课更感兴趣,这是学生学习美术最好的引领媒介。引发学生的学习欲,能使他们更热切地期盼美术课,更积极地学习,并会相互督促,相互争先!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师生都面临着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挑战。教师面临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教学内容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的挑战,学生面临的是学会和掌握教学内容,从而突破学习目标的“学”的挑战。教而达标,学有所成,有利于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形成。教师要优化学生课堂习惯,需有研透教材、设计好有限时间的教学过程的能力;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用通俗易懂的讲解和形象直观的演示,使学生得以领悟。这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最主要的手段,也是保障教学纪律、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本构件之一。
学科的特点决定美术教学要重视学生作业的成功完成及其创意的新颖,重视美术作业的成果展示。教师需要花大量时间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研究适合的教育方式。教师课上引导得好,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独特的美术作品,在心灵上享受到极大的喜悦和满足,促使学生能够专心地探究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学生因为教师教得好、讲得透而喜欢上美术课,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喜欢美术学科,形成志趣。尤其当课堂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学习取得良好效果时,学生对下一节美术课会产生期盼。
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小学教师》一文中写道:“我如果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美术教师也需要有这样的感悟,才能真正扎根在小学美术课堂的一线教学中。叶老说,“我将特别注意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说是术有专攻、闻道在先、阅历丰富的先行者,小学生常以教师作为自己言行的楷模。美术教师不仅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应以其智慧、品德、民主作风等人格力量,给予学生以正面的感染力。
学生处于自主学习的地位,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他们会表现出对某些教师或某门学科学习的偏好,并愿意为此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小学美术学科具有形象性以及吸引学生模仿的特质,因此,学生的美术学习需要教师长期指导。教师的人格、民主型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机智等都是无形的学习内容。尽管在课堂教学中小学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教师毕竟是自觉的教育者,学生好的课堂品质在于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常说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但有时即便对待自己的孩子也会失去耐心。笔者觉得要把学生当成自己来教,面对自己,我们更寄希望于平心静气、循循善诱的导师。优秀教师的引领为学生快速到达审美彼岸提供捷径,对学生来讲,具备优秀人格品质的教师备受欢迎,其课堂上学生积极配合、主动学习,这正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学习习惯所产生的感染力。
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面对的是整个班级,小学生学习水平参差、爱好各异,是个性多样的群体。因此,美术课堂的效果又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怎样使群体在“自学”平台上能主动投入学习,使其各方面都得到提升?巧借学生能力是关键因素之一。
了解并热爱学生,使之成为美术课堂学习中的正能量。小学美术教师面对的班级多,学生接触面大,美术课时又相对较少,教师往往只对“两端”的学生印象深,而对中部学生记忆不深,所以教师要多接触学生、熟悉学生,密切师生关系。我们可以建立“成长记录册”,把课堂上专心好学、思维活跃、作业做得好的学生或者经常“惹麻烦”的学生记在相应栏目上,以便全面了解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平等对待学生,既能发现美术人才,又不会表现出过分偏爱;既能发现问题,又能挖掘矛盾制造者的优点和可爱之处。美术教师的机智,能让学生感受到真诚感情,从而形成良好的美术课堂习惯。好习惯又会感染更多学生喜爱这门学科,积极有序地参与美术活动,让他们各尽其能,并从中受益。
有些学生在美术创作和表现能力上优于他人,我们通常称之为“美术尖子生”,他们是美术课堂里的风向标。对于学有所成的学生、竞赛获奖的学生、出色完成作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将他们的优点和成果在升旗仪式、奖励屏、公告栏中给予表扬,扩大表扬的影响力。我们可以为这些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发挥“小老师”的作用,目的是借助榜样力量带领其他学生积极向好。我们可以以他们的能力引领班级整体美术水准的提高,使“美术尖子生”成为养成良好美术学习习惯的催化剂。
由于学生具有差异性,在美术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然要面对一部分表现不足的学生,他们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自律性不高、干扰同学学习、经常不带美术用具等,而这些都会影响美术课堂的正常开展。那么,教师应如何做呢?
首先,美术教师需要耐心。通过师生交流,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改正缺点。笔者曾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某位教师讲述有个班级常有学生不带学具,这位教师采用全班静坐待之的方法,结果问题一直都没有解决。笔者私下和这位教师交流:这样不是惩罚不带学具的学生,而是惩罚了带学具的学生和教师自己。因为几个学生的粗心而让全班静坐等待,这会打击带学具的学生的积极性。美术教师要容忍差异性的存在。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顽童”,对其进行教育往往成为双方意志的较量。这种较量不能以暴怒训斥体现,而应以教师充沛的精力和坚定的意志所形成的威慑力体现。其实可以在教室预备一些美术用品给学生借用,并告诫学生不要忘记带学具,应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事后该教师反馈,课堂学生学习习惯改善了,这个问题也解决了。
其次,对学生的进步要毫不吝啬地放大亮点,以增强学生自信。曾经有一个很有特点的“问题学生”,他在课堂上只画怪兽,也从不主动理睬任何教师,一次笔者表扬他恐龙画得不错,他难得地和笔者对了几句话,笔者用彩色铅笔给他的画改了改结构轮廓,结果这个学生后来居然去学了素描,也学会了主动与笔者打招呼。一次小小的成功可能令学生陶醉不已,甚至改变他的一生。在遇到顽童捣乱或意外情况时,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教师需要控制自我情绪,冷静地运用机智妥善应对。对于某方面较差的学生,我们不能把目标和要求定得太高,可以一层一层由小到大,使其逐步感受成功、增强信心,促进美术课堂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美术教育是教育这棵参天大树的一枝,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育是艺术,艺术需要感情的投入。一种有良好习惯和秩序的教学环境,必然可以使教学结果事半功倍。教师要养成学生的好习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绘画品质。教师应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多思考总结,形成一套整体的、灵活的、前瞻的思维方法和有效手段,让好习惯助力美术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