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兰(浙江: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仁皇校区)
2022 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实践探究、态度责任等方面。1~2 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思维也正由具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又处于好奇心极强的阶段,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喜欢被肯定。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融入更多的教学智慧,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笔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由于1~2 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尝试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引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并将学生带入积极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核心素养的内化。
在《家里的植物》一课中,笔者创设了“到老师家里去做客”的情境,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了,对这个情境充满好奇,内心有很多疑问:“老师的家跟我们家一样吗?”“老师家里有什么?”“老师家跟自己家不一样在哪里?”说明学生在探究之前,主观能动性已经发挥作用了。这时提出让学生参观小院、阳台、餐厅等多个地点,学生带着好奇心,逐步去感受老师家里的植物,不仅有美化环境的作用,还给我们提供了食物和日用品。通过不同场景的展示,学生自然而然就解决了心里的困惑,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核心素养的提升。
通过学习情境的融入,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更多。当学生感受真实的生活情境时,会从实际的经验出发,说出更多自己的想法。这时老师通过一定的语言引导,就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教学中,不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任务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那么在学习的一开始,可以让学生带着任务进入学习情境,通过各类效果工具所展示的效果,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已有认知,随即同化新知识,发展新能力。
在本课中,笔者提出了本课探究的任务——到家里去找植物。这个植物可以是一眼就看到的植物本身,也可以是植物的一部分,比如说食物,也可以是对植物进行的加工,比如小木凳等。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笔者展现了多个生活场景,重点展现了餐厅的场景,找到桌上的东西,让学生来判断“哪些来自植物”。这时学生的科学思维开始打开,他们会利用已有的认知,去判断物品是否来自植物。
在餐厅的场景展示中,餐桌上的物品一共包含玉米、鱼、番茄、水果拼盘、面包、红烧肉、莲藕、竹筷、塑料碗等9 样。这里设置了三个思维进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找到来源于植物的食物,它们是植物的一部分,比如番茄、玉米、水果拼盘、莲藕;第二个层次是找到经过加工的食物,他们来源于植物,但是经过加工形成的,比如面包;第三个层次是经过加工过的日用品,是用植物的一部分加工形成的,比如竹筷。而鱼和红烧肉,则是来源于动物的食物,塑料碗也是一件日用品,但不是用植物加工而成的。在学生说出理由进行判断的时候,用多媒体直接出示这些来自植物的食物或者日用品原本的样子,进一步帮助学生梳理科学思维,内化科学观念,同时对分类的思想进行逐步渗透。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指的是学生从小养成的好习惯,长大以后就会变成他的天性和本能。近代英国教育学家洛克也提出,学生的规则教育,是你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联系,使其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养成一种习惯。在1~2 年级的科学学习中,老师应关注学生的几种科学习惯,包括认真倾听、交流合作、观察记录、规范表达等。老师教学时,对学生表现好的地方,应给予及时的强调和肯定,并进行口头肯定和实际奖励。
在本课中,笔者融入多个科学习惯的关注和强调。在学生认真倾听时,可以进行面对全班的口头肯定。比如,“某某特别专注,在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给他点赞。”表达的语句一定要清晰、指向性明确,那么其他学生就会知道“认真倾听”是一种好习惯,大家都要学习。在交流合作的时候,可以借助口头肯定和实际鼓励的方式。由于交流合作是科学学习中比较重要的一个习惯,因此在1~2 年级学习中就应该多融入、多鼓励。对于表现好的小组,可以及时给予“小星星贴”等奖励,并在全班进行表扬,比如,“第一小组的学生在小组交流的时候能够做到轻声讨论、一个接着一个说,特别有秩序。”
1~2 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特点,非常想表达,但不知道如何表达,所以需要老师想办法,给予一定的帮助,提供规范的表达句式。比如,本课中,笔者融入了两个表达句式:“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是因为________。”“我认为_____来自植物,是因为_________。”学生可以将想法融入规范句式中进行表达,表达的意思会更清晰。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表达习惯,也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2 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具象思维阶段,因此形象的表述方式更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概括的知识和过程转化为生动的绘本人物形象,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同时为科学的学习提供支持性工具,让学习过程更加趣味化,也让学生的学习更具主动性。绘本,可以是老师提供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创作的。多种形式可以交替进行,让学生的科学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本课中,笔者加入了《小木凳诞生记》的绘本,补充的是小木凳如何从植物被加工成一个小木凳的过程。在绘本描述中,以小木凳为主人公,以种子为起点,破土而出成为树苗,然后不断长大,成为一棵大树,随后树干和树根分离,并被加工成规则的小木块和小木条,最后加工成了一个有用的小木凳。绘本的视角是小学生的角度,所体现的氛围是轻松愉快的。
由于1~2 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不够,在展示绘本的时候,可以结合视频和音频同步进行,也可以由老师指导阅读。在绘本创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图片绘制、故事设计、语音讲解可以由学生承担,能够更加贴合学生的学习氛围。老师也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做此类绘本,比如,本课中的绘本,老师在展示之后,可以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可以是模仿的过程,可以是后续的想象,也可以去做关于这一课内容其他方面的绘本创作。实际上,学生进行绘本创作的过程,就是对科学观念内化的过程,也是科学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
课程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过程中要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通过各类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并善待生命,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本课的一开始,笔者就提出“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的价值理念,让学生带着“植物存在于我们周围,是我们的好朋友”这样的价值观念,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认识植物,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在各类探究活动中,学生逐步了解植物好朋友美化了我们的环境,还给我们提供了食物,做成了很多日用品,对我们非常重要。在这样的尝试过程中,逐步树立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形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除此之外,笔者加入了“中草药文化”,以“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新疗法”为主题,让学生了解中草药的重要价值,同时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中草药,比如枸杞、西洋参、板蓝根等,并通过尝一尝枸杞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热爱中华文化的观念。
综上所述,老师应充分重视1~2 年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随着新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老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摸索新的教学策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不断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