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命题方向推动教学方法从“记忆”向“理解”转变

2022-12-16 19:28广东珠海市香洲区教师发展中心
小学科学 2022年18期
关键词:命题课程标准记忆

◇杨 煌(广东:珠海市香洲区教师发展中心)

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珠海市香洲区从2020 年开始,对小学科学进行基于《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小学科学学业评价标准(实验稿)》的学业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通过前期的培训、学习与测试,在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正式实施。通过监测内容的改革,以评促教,推动《课程标准》在课堂中落实与应用,促进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力图推动课堂教学内容从记忆事实向理解概念转变。现将研究与实践分享给同行借鉴与参考。

一、小学科学测评出现的问题

(一)偏重记忆性、事实性科学知识的考核

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的主要目标。早在2010 年,刘恩山团队的论文《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记忆事实向理解概念的转变》中就提到:“为了促进和鼓励课堂教学采取有意义的方式完成,评价就必须考查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但是,在现实的科学测评中,特别是纸笔测试中,往往在监测命题中容易偏重科学知识的考核,将记忆性、事实性知识的题量和分值设定过高,而忽视了对科学实践和科学思维的测评。在有些地方,甚至有兼职教师的学业成绩高于专职教师、上课不做实验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师学业成绩得分高于做实验的教师的传闻。根本问题在于监测的命题内容出现了偏差。

(二)科学探究的测评过于关注实验结果和实验技能

纸笔测试中也经常出现实验题、综合题等形式的以考核科学实践为主的内容。但是在以往的命题中,往往把科学实践能力的测评变成科学实验知识的测评,在命题中,考核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实验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因为实验结果是一个确定的事实,容易测量,也容易评分,而且容易记忆。曾经有一个兼职科学的数学教师对笔者说:我一看这个课就知道他要考什么,我让学生把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背下来,就可以考高分。这样去测评科学实践能力就违背了科学实践的初衷,对探究教学起到负面作用。

(三)测评内容偏离课程标准

有些命题教师为了监测成绩能呈现梯度、差异性,就加大试题的难度,简单粗暴地从教材的边角料或扩展资料中去出一些题,或从初中的知识中找一些相关的题目来。虽然教师可以根据学业要求,结合区域实际情况,适当提高一些水平和要求,但也应该围绕大概念和分解内容来命题。

二、基于课程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的命题

(一)减少记忆性、事实性知识的命题,增加判断、推理水平的命题

《小学科学学业评价标准(实验稿)》对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实践列出了详细的表现标准,其中将科学知识分为记忆、判断、推理、解释四个水平层次。结合课程标准与实际教材,逐步弱化或减少记忆性知识的考核,增加判断、推理水平层次的考核。

(二)对科学实践全过程进行命题设计

如何通过纸笔测试进行科学实践能力的测评是一个难题。不合理的监测命题对课堂教学是一个错误的示范,终将导致课堂讲实验、背实验现象的出现。改变原来过于注重实验结果正确性的命题内容,探索围绕科学实践全过程的监测命题研究,从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进行命题。

1.重视“提出问题”的命题

比如,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问题”要素的不同目标,进行提出问题的命题。“蜗牛”这个概念只是监测内容的载体,而不是监测目标。考核的不是对“蜗牛”相关知识的记忆,而是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的能力。评价时也应参考课程标准,如,“蜗牛会说话吗?”这个问题是对一二年级学生的要求,三至六年级学生这么答就只能得一部分的分;“蜗牛爬行速度有多快?”这个回答达到三四年级的要求;“蜗牛可以在哪些物体上爬行?”并给出自己的研究方法,则其提出问题的能力表现达到了五六年级的要求。

2.将实验设计加入命题内容

小学科学课堂中比较常用的一些实验,如观察实验、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等,涉及一些基本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是其中较难的一个方法。科学课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其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是科学课堂上比较难以操作的一个环节,需要学生有较高的科学探究能力,一般需要教师长期坚持才能见到效果。在五六年级,尝试将教材中涉及的实验进行实验设计命题,以促进实验设计的教学在课堂中开展。

3.增加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的命题内容

将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并通过表格或可视化的形式呈现,进行汇总和分析,是科学实践中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一项重要能力。相应的,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也有数据统计“条形统计图”的内容。在监测命题中加入数据表格或图表内容,以阅读或记录的形式去考核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证据思维。既可以考核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又能鼓励教师开展各类丰富的课外种植活动,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增加技术与工程实践的命题

在科学课堂上,科学实践的核心是思维,而不是技能。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程的核心是设计,工程就是在一定限定条件下的设计。在纸笔测试中应体现工程的核心思想,更要体现工程的设计思维。近几年,我们都会有专门的工程设计题,比如,过山车或电路的设计题。在教学中往往注重过山车的制作,而忽视过山车的设计与按图施工的过程。通过命题与评价的改变,尝试解决在技术与工程领域教学中注重制作而忽视前期设计的问题。

(四)创设真实情境的命题

PISA2015 使用了情境框架,分为健康与疾病、自然资源、环境质量、危害、科技前沿等,在命题中出现了如温室效应、衣服、大峡谷等情境。未来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情境作为考查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内容,是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测评。在命题时,设计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真实情境,作为知识测评的切入点,有利于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教师和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三、用好评价指挥棒,把握命题方向,以评促教

纸笔考试在一定时间内都是存续的,笔者认为,“双减”的关键在于提高纸笔考试的功效。提高考试的功效,应该从基于课程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命题改革开始。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理性与逻辑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对科学知识还是科学实践的测评,都应该体现对科学思维的测评。评价是指挥棒,命题是方向,命题内容的改变,对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探究式教学的开展

PISA 报告表明,科学素养与探究式教学完全正相关,探究式教学是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策略。我区发布的2021 年区域的学业质量监测报告也表明,在命题改革之后,学业成绩与探究式教学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实验室使用频率、动手实验次数与学业成绩正相关。这也从侧面说明,命题在朝着有利于实验教学的方向前进。

(二)促进对标教学的开展

今年4 月发布了新版科学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应围绕课标来展开,评价也一样。用课程标准和学业评价标准共同指导监测与评价,有利于实现学科知识结构建构的价值导向。明确的命题方向与内容也促使教师在课堂上更关注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最终会促成学生的减负。

(三)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科学教学中,应该注重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科学实践能力不只是动手能力。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往往自然而然地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科学实践的目的在于培养科学思维,而不是训练技能。科学的价值不在模仿,而在创新;科学的本质不是技能,而是思想。科学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按照程序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的测评过程不是原有实验过程与结果的简单回忆与再现,而是对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考核。

教学和测评都应关注科学实践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探究结果的正确性。曾宝俊说,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所经历的各个过程,让学生用眼睛仔细观察、用耳朵仔细聆听,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进行实验、分析推断等过程中,逐步形成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思维习惯。对科学实践的全过程进行命题和测评是教学评一致的体现。

(四)设计情境,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境和提出问题都是科学教学中容易忽视的环节。在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核心素养讲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个人认为,在情境中提出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很多问题,质疑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命题中增加情境的设计,既是对核心能力的考核,也是对知识迁移能力的测评。

(五)知识不是教学目标,而是教学目标的载体

监测命题依据课程标准与学业评价标准,围绕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进行问题设计,适当减少记忆性、事实性知识内容的比率,增加判断与推理水平层次的命题分值,有利于引导教师在课堂中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核心概念的理解。

科学是一门特别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等教学方式的学科。在新时代核心素养与价值观的引领下,在命题中应体现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通过命题内容的改革,促进教学方法从记忆事实向理解概念转变。

猜你喜欢
命题课程标准记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记忆中的他们
记忆翻新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