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丹煜,段幼平,阳 菲
(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湖南 郴州 423000)
为了解当今中小学生学习、教师教授古诗词文以及古诗词文第二课堂开展现状,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群体发放调查问卷共801份,收到有效答卷798 份。课题组基于调查数据,运用数据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对古诗词文在中小学生群体中的学习现状、形成原因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020 年11 月,《人民日报》提到“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1]温儒敏先生也对古诗词文在部编教材中的占比作了统计:“初中语文有古诗文124 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人教版也有所提高”[2],且各类题材、体裁均有收录,可见在“文化自信”指导思想的观照下,古诗词文承载的文化传承使命已经逐步通过学校教育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是我们从事基础教育的专业人员应该捕捉到的信息。但即便如此,中小学古诗词文的教与学目前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1.1 学习目的:功利性学习目的占比较大
学习丰富多样的古诗词文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等。目前中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文涵盖面较广,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古诗词文对自身身心等方面发展、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但仍有42.48%的学生选择了“按时完成作业,提高考试分数”的选项,这让我们意识到学生的学习目的仍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古诗词文是学生们陶冶情操的载体,学习目的功利化无法让学生真正领悟古诗词文的精神内核,并且在学生眼里逐渐成为考试中“冷冰冰”的题目,长此以往古诗词文的育人功能难以落实,学生也会失去学习古诗词文的兴趣。
1.1.2 学习渠道:较受限于语文课堂和教科书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课题组发现有86.47%的学生认为“语文课堂和教科书”是关注古诗词文的主要途径,还有少部分学生通过媒体等信息化渠道学习古诗词文,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古诗词文广播”以及古诗词类APP、社交软件等途径来学习古诗词文。但不容乐观的是调查数据表明获取渠道逐渐受限于“语文课堂和教科书”(小学占61.42%,初中占81.28%,高中占89.74%),这表明中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文的途径较为局限,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愈发明显。
纵观语文教材可知,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阶段,古诗词文的篇目数量、难度在逐级增加,课标所要求的积累量往往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量,加之古诗词文日益凸显的重要地位对学生的古诗词文储备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知学习渠道狭窄化会限制学生的古诗词文积累量。
1.1.3 学习反馈:学生对既往古诗词文知识掌握不佳
学生学习并掌握古诗词文更应该从中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并且进行拓展运用。但实际上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乐观,只有36.22%的学生能背诵并理解相关内容,高达 36.59%的学生能背诵但不太理解内容,15.41%的学生对学习过的古诗词文仅存留印象。
学生的掌握情况不佳将会导致以下几种结果:一是学生对学习过的古诗词文只存有印象,导致背诵量难以达到课标的要求;二是学生会背诵但不理解内容导致其对古诗词文的理解浮于表面,因此学生不仅无法进行前后知识的勾连,无法构建牢固的知识体系,而且难以通过古诗词文陶冶情操、感悟人生道理。
1.2.1 教学时间、地点和内容受限
目前在中小学第一课堂的教学中,教学时间和地点灵活性较弱,且教学内容往往受到教学大纲和课堂时间的约束,教师为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所以在第一课堂教学古诗词文能够拓展的范围较为有限。同时班级中的学生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知识、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部分学校班级人数偏多使得教师无法顾及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第一课堂的教学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不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1.2.2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从调查数据看,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文时普遍采用诵读法如朗读、吟诵来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讲授法来传授相关的古诗词文知识,以及运用练习法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加以巩固进而达成教学目标。虽说传统教学法在教学中必不可少,但如探究法、情境教学法、实地参观法这一类新颖且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启发思维的方法,则较少运用于目前的教学。这一现象说明多数教师形成了习惯性教学模式,在阻碍教师自身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也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独立思考等能力。
所谓的“第二课堂”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学生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发展兴趣和才能,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一切教育活动。”[3]本课题组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发现,目前中小学第二课堂开展困难重重。
1.3.1 第二课堂的开展情况复杂
从是否听过或参加过第二课堂来看,有52.13%的学生没有听过或参加过第二课堂,这说明较多学校并没有真正将第二课堂开展落实到位。在参加过第二课堂的47.87%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喜欢第二课堂,且认为其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从第二课堂的开展频率来看,分析可知阻碍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源自外部压力,即位居首位的“文化课学习任务重”和“家长对第二课堂不重视”,这使得学生忽视第二课堂的功用,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文化课的学习;另一类则源自第二课堂自身各方面的不健全,即内容设置、形式种类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的不完善,这同样使第二课堂的功能以及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3.2 评价方式相对单一
目前各校第二课堂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其通常采用“闭卷考试(40.05%)”“开卷考试(29.32%)”等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这往往会削减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也无法从多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
在现今片面追求分数的应试环境下,部分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排斥一切与课程无关的课外活动;“中考和高考成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重要的评价指标,是校长的主要政绩。”[4]因此,教师基于学校和家长的压力,往往以考试成绩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从而导致学生逐步形成功利化学习心态。同时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他们学习古诗词文的主动性和渠道并没有得到提高和拓宽,而是逐渐下降、变窄。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容易忽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未能正确认识第一、二课堂互相促进的关系,还误以为第二课堂会阻碍文化课的学习。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与技能,还要理解其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例如对于课标当中古诗词文的教学目标、内容、要求等理解不到位,部分教师在灌输式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往往将“用教材教”变成了“教教材”,缺乏自主钻研精神,且未能将语文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生活相联系,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同时,条件性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缺乏也会导致教师无法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发展特点。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部分教师未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发展特点,容易忽略教学动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易将生动活泼的课堂变成灌输式课堂。且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无法进行充分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因此在选择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时就会存在偏差,导致教学效果无法最大化。此外,实践性知识也存在不足之处。实践性知识主要是在实际教学情境中积累而成,但在职前培训中,教师大多数是通过模拟课堂来获得授课经验,这种经验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老师应对实际课堂中突发状况的能力较为缺乏。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 年版)》分学段对中小学学生学习古诗词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然而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个体差异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在质的方面表现为学生学习古诗词文时所用方法的差异,在量的方面则表现为学习古诗词文基础的差异,由此可知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会影响到自身的学习情况。
当下中小学古诗词文的教与学存在诸多不足,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应当积极开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第一课堂教与学质量的提升。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而第一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无法完成所有的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因此社会各界须破除“唯分数论”的固有观念、改变对第二课堂可有可无的态度,正确认识第二课堂对素质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只有这样,第二课堂才能突破固有观念这一壁垒,真正被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古诗词文第一、二课堂的教学从来不是割裂、对立的,而是互补互渗、互相促进的。建立课内课外双向循环的良好模式,既能促进第二课堂的发展,也能深化补充第一课堂的教与学。
一是明确古诗词文第二课堂的教与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古诗词文第二课堂中教师需明确要培养学生何种能力,形成何种素养,学生同样要明晰学习目标,确定学习计划,以达到既定目标。
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以个人兴趣为起点、以个人志向为依托参加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便成为学生个性张扬、潜能发挥、创造力展现的平台。”[5]古诗词文第二课堂应当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教师家长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开展丰富多样的任务或活动,扮演好“引导者”角色,让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喜好进行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实现因材施教,以弥补第一课堂的局限。
三是从开展的时空范围上看,应当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成长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且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对于孩子的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6]以此贯彻古诗词文的学习于日常生活之中,让古诗词文第二课堂的学习从家庭出发,走出学校,进而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四是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首先教师可以打通教材内部之间的壁垒。教材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以教材中的古诗词文为基础,在第二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打破各单元之间的壁垒,进行专题研讨活动,例如以“古诗词文中的意象”或“古诗词文在当代社会生活的应用”为母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子课题的研究,以此促进学生对第一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
同时新课标提到“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7]因此还可以打通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借助校内校外资源,进行跨学科学习。例如调查报告中显示,“书法、绘画、歌曲”“吟诵”“情景剧表演”位居前三,还有18.67%和14.04%的学生想将“实地考察”和“英语”融入学习。其中“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绘画”能够发展想象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色彩丰富、图画感强的古诗词文的理解,如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山居秋暝》、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等;融入“实地考察”则需要结合地域文化资源进行,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诗歌时,位于四川地区的学生则可以前往杜甫草堂了解杜甫的生平过往,学习秦观的《踏莎行》则可以去往苏仙岭的“三绝碑”,切身感受秦观诗中所表达的怅惘;“英语”元素的融入则能让学生感受古诗词文独有的韵律美,在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同时了解古诗词文在当今世界上的传播,提升文化自信。
再者可以利用信息化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优化学习方式。例如利用移动学习游戏积件系统,“以动画形式展现古诗词意境,以闯关游戏形式强化古诗词记忆,并通过积件式的游戏架构实现了‘按需学习’”[8]。这种以选择题、填空题为形式的闯关模式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及时获得反馈,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能够依据当前学习情况进行自主安排,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教师因材施教。
五是完善评价体系,力求评价的多元化。第一课堂由于考试任务等限制,导致了相对单一的评价方式,古诗词文第二课堂要避免以单一的试卷考试进行评价,也要防止第二课堂成果展示流于形式。因此古诗词文第二课堂应当首先明确评价标准,使评价有所依据;其次应强调质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综合对学生解读古诗词文的思维能力、运用古诗词文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考察评价,同时评价主体也应当呈现多元化趋势,使第二课堂的评价更趋于客观全面。
六是教师素养水平需提升。2022 年版新课标中增设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一栏,这充分体现教师的素养水平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所以在古诗词文第二课堂中,教师也要丰富自身素养,例如研读文学史、阅读大量国内外文学作品,以及学习中西方文论,掌握解读作品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古诗词文解读的多元化。
七是家校合力,构建学习古诗词文的良好家庭氛围。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成长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9],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对于孩子的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家庭教育中进行常态化、系统化的经典诵读可以构建日常生活与传统经典的桥梁,以此贯彻古诗词文的学习于日常生活之中,可以拓宽学生的古诗词文的学习、运用范围。
古诗词文第二课堂对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此次研究过程中,本课题组通过调查分析获悉,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古诗词文第一、二课堂的教与学出现了种种问题。面对此现状,不仅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而且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也应当重视古诗词文第二课堂的宝贵价值。同时要将古诗词文第一、二课堂进行互补互渗,发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将古诗词文第二课堂中的所学运用于第一课堂之中,从而增强文化自信,真正实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