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学旅行融合思政教育的探析

2022-12-16 15:34:39徐晨皓董志成张丽娜
科教导刊 2022年25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思政

王 霖,徐晨皓,董志成,张丽娜

(嘉应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广东 梅州 514015)

2014 年8 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研学旅行课程,为全国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了清晰明确的指导意见。现今,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日渐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及初高中学校的重视。地理研学旅行的发展势头愈来愈迅猛,这使得地理研学旅行在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1]。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与其他课程相比,地理研学旅行更具创新性、多样性、实践性,更能调动地理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更容易守好这段渠、种好责任田,有效地将地理知识与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

此外,地理研学旅行除了能在知识传授方面与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还能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因此,地理研学旅行是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直接且有效的途径之一。

1 地理研学旅行与地理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意义

1.1 地理研学旅行的内涵及价值

2013 年,国务院首次颁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明确提出有关研学旅行的概念,并指出,研学旅行应“根据区域特色、学科特点、学生特点和学科教学具体内容”组织。因此,笔者认为,地理研学旅行可以定义为:以学校为组织主体,根据学生与地理学科特点、区域特色和地理教学内容,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食宿,走进自然,通过和平常不同的教学和生活模式,使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国情,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创新能力及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学生对集体生活内容及社会道德体验的实践活动[4]。地理研学旅行的特征,主要在于其具有计划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集体性及趣味性[5]。地理研学旅行注重研、学与行三者并重。研,注重学生在探究中学会运用“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问题解决方法。学,要求学生在研学中进行知识印证及迁移应用,针对教师讲授的地理知识进行操作,掌握课外地理知识。行,注重安全行为的甄别、安全保障的落实及安全知识的掌握。总而言之,地理研学旅行除了能巩固学生地理课堂知识、拓展地理课外知识、提升地理学习兴趣外,还能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社会责任感及爱国主义情怀。此外,在完成研学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能让教师提高户外教学能力,也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在团队中贡献力量,从而培养良好的奉献精神与集体合作意识。

1.2 地理课程思政的内涵及价值

地理课程思政可以理解为一种依托、借助并融入地理学科相关的基础课程或高等教育专业课而进行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充分肯定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殷切期望。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6]。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要从多角度、多维度、多方面对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挖掘,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7]。因此,同其他学科一样,地理课程思政对于新时代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独特价值。

1.3 地理研学旅行融合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地理研学旅行作为研学旅行的重要分支,分担着课程思政的育人重任。因此,开展地理研学活动时,充分赋予其思政教育功能,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有利于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及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进而,促进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同时,地理研学本身也蕴含丰富的思政育人资源,这些资源在满足思政教育内容建设的同时,也利于扩充地理学科的育人资源。进而,有助于实现地理研学与地理课程思政的双赢,有助于建立双学科的育人共同体[8]。

此外,地理研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有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地理研学内容,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也拓新了地理课程思政的方式及路径,还可以起到促进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作用。

2 地理研学旅行与地理课程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2.1 地理学科在研学旅行中的优势

2.1.1 地理核心素养利于达成研学旅行目的

2017 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地理核心素养包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及人地协调观四方面内容。地理研学旅行的目的,是以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及地理专业技能和地理实践力。地理研学旅行与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与社会性等学科特点,这些特点不仅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课堂地理知识,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进而增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此外,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能力,从而培养、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使学生主动发现并解决地理问题。除了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外,也有利于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进而逐步达成研学旅行目的。

2.1.2 祖国壮美河山蕴含丰富的地理研学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要素丰富。地理学科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地理研学旅行为载体,以名胜古迹为依托,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地理位置、名胜古迹、山川河流等,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中国、品蕴中国。品蕴祖国的壮美河山,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及家国情怀,构筑起“我爱我的国”的思想及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9]。

2.1.3 地理研学旅行是落实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将“知行合一”理念运用于教学中。地理研学极注重知行合一,主要体现在:地理研学旅行中,中学生以课内知识为理论基础,将课内知识与研学旅行相结合,对研学区域的任务设置进行分析与思考,进行讨论得出相关结论,从而印证课内知识。因此,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及发现能力,有利于学生将课内知识转化为内在知识体系,让学生分析研学区域地理现象及内涵,并对相应地理现象进行模型构建、动态分析,感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学习目的。

2.2 地理研学旅行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优势

2.2.1 地理学科人地关系理念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目前,我国中学地理教学主要围绕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区域地理三大知识板块。地理学科教学及地理研学课程应始终围绕人地关系这一核心,依托三大知识板块,通过体验互动式的知识传播方式,富有趣味的传播知识,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时,对人类活动在地理环境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和适应性进行深入思考。这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地和谐观念,为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的落实贡献力量。

2.2.2 地理研学内容的多样性丰富了思政教育内容

地理学是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重要纽带,是传授思想政治理念的天然载体。其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及思政基因。因此,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中应强化创新意识、科学素养等精神教育,有效落实思政教育相关工作。尤其是地理知识与研学旅行和课程思政结合后,让学生摆脱室内教育的局限,在实地的探究中主动接受思政教育熏陶,促进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正如地理研学活动既可以涵盖自然地理内容;还可以涵盖文化地理、经济地理、地理信息科学等内容。这些内容既丰富了地理研学活动主题,又有利于开展与地理知识有关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红色精神等思政教育活动。因此,作为贯彻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的地理研学旅行,因其类型的多样性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政内容和教育形式。

2.2.3 地理研学旅行富含思政教育题材资源

地理研学旅行可以较大程度地融合课程思政理念,将地理知识与思政教育高度结合[10]。例如,教师在开展自然地理研学时,可以向学生普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或战略,让学生形成对新发展理念的政治认同。此外,还可以挖掘课堂知识蕴含的与思政有关的题材,并将其与研学旅行相结合,从而提升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知识,感悟“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和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可以让学生了解“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幸福感。

3 地理研学旅行中融合思政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3.1 注重思政教育与地理专业有机结合,有效促进课程思政落实

思政教育本质是一种教育,目的是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地理研学旅行的构建要紧紧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及五大发展理念[11],结合地区属性,如苏区精神、民族精神等,在认真分析地理学科特性与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将思政内容与地理学科特点相结合,搭建地理知识与思政内容的联系框架,组建思政教育教学单元,更好地落实思政教育。

3.2 注重地理研学与区域特色相结合,充分利用区域特色资源载体

地理研学旅行要结合地方特色,设计适合的研学路线。以广东梅州为例,其不仅是世界客都、长寿之乡,更是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这意味着,该地不仅有丰富的红色研学和思政教育资源,且有较高的研学和思政教育价值,对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梅州大埔县三河坝为例,讲解红色地理知识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分析并感悟该战役的历史地位、意义及蕴含的革命精神。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相应学科知识的理解,巩固课内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3.3 注重地理研学主题的多元性及趣味性,使学生更好地吸收课程内容

地理研学旅行具有多元性,相关部门或学校在遴选地理研学主题时,可以按单一性主题、分类主题及综合性主题进行。以自然地理为例,单一性主题可以是某地区所对应的地貌类型为依托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分类主题可以是针对三大类岩石特性进行关联开发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综合性主题一般是针对大范围地注重人地协调理念的或区域相关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此外,趣味性也是地理研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是由其面向对象和课程内容所决定的。地理研学的形式不仅要有异于课堂讲解,更要区别于日常所组织的春秋游等活动。因此,其内容既要与课程知识相结合,又要确保将思政教育多元、趣味地融入其中,强化地理研学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及地位。

3.4 循序渐进推动地理研学课程设置,加强思政教育在课程中的体现

地理研学旅行的关键在于研、学、行,这要求组织方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性格偏好的前提下,分年级和学段设置地理研学课程的课时、路线设计等。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开发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资源和地理思政元素,设置地方地理研学课程,以便在当地中学进行统一教学。

此外,为增强学生的地理研学兴趣,杜绝滋生“与考试升学无关”的观念,组织方在研发地理研学课程时,应围绕地理和政治的课堂知识,结合中高考考点进行。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研和行的同时,兼顾课堂和中高考所要求的学,真正避免地理研学旅行变成春秋游。这样才能让地理研学课程思政既增加趣味性,又增加知识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3.5 强化地理教师思政素养培育,提升地理研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度

地理研学导师对于地理研学活动来说至关重要。在活动开始前,教师需提前踏勘、规划路线,制订地理研学教学计划、实施方案等。这对地理研学导师的知识储备、职业素养及前沿认知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设计研学活动路线及探究性问题时,研学导师不仅要具备思政教育意识,更需懂得思政内容与地理研学旅行融合。更好地将地理知识与研学旅行、课程思政相结合,进而使地理研学既能达到地理学科教学任务要求,又能实现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目的。真正在“润物细无声”中传授知识,培育地理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时代任务。由此可见,对地理研学教师思政教育的培育和提升是非常必要的。

3.6 构建并完善后期评价制度,引领地理研学旅行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地理研学旅行的后期评价制度,一般应有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两种。自我评价应偏向于对某次地理研学旅行过程的自我反思。他人评价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主要针对地理研学过程中的某些既定指标的达成进行客观性评价。无论是自我评价,还是他人评价,都应涉及地理研学旅行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对师生的“研”“学”“行”以及地理研学旅行本身形成良好的引领和激励,才能真正将地理研学旅行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落到实处。

4 结语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现阶段,研学旅行和课程思政刚起步,地理研学旅行及地理课程思政也不例外。针对地理研学旅行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探索研究道阻且长。

将地理研学旅行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是地理学科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这能增强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成效,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有利于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如何进一步将地理知识与研学旅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从而促进研学旅行与思政教育的合轨发展,仍是当前及今后需要探索的方向。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思政
去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研学之旅
不可能旅行
小黑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