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增强人才的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高校是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是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阵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凝聚优秀人才到党和国家伟大事业中来的生动实践,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现实观照,是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所面临的新课题。
当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已全面开启,曾经的985工程和211工程的身份标签已逐渐成为过去时,“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打破了原有的高校身份固化问题,建立了更加科学合理的流动“进出”机制和创优势学科导向,为更多的普通高校在某一领域实现高原突破、弯道超车提供了政策和机制保障。要实现突破,就需要高精尖的学术造诣和积淀,而高层次人才的规模和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高校的竞争和突破除了依靠自身体制机制的革新外,最大的变量就在于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发挥和引领示范带动。高层次人才群体能否跳出小我看大局、跳出学科看学校,政治引领是关键。高层次人才从来不缺能力,从来不缺干劲,需要的是从政治高度来谋划学科发展格局,需要的是高校管理者提供制度保障让高层次人才参与到顶层设计和谋划建议中,需要的是高校领导者以上率下,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激励人才的浓厚氛围,以带动引领高层次人才群体攻坚克难力求实现突破。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无论任何领域,人才的竞争都是个永恒的话题。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党管人才”原则也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一项人才工作基本原则,一直以来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人才工作在“党管人才”原则的指引下,已经愈加规范。高层次人才最终的归属已经从物质依赖阶段过渡到事业成就、环境驱动阶段,高层次人才最终能否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对学校内部治理、政策环境支撑、事业驱动激励的考量越来越大,而不再是靠过去简单机械的物质兑现和待遇攀比。政治引领是新时代党管人才原则落地落细的具体实践和重要抓手,要通过政治引领,实现增人数和得人心的有机统一,用好人才这个党执政兴国和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资源,把优秀人才凝聚到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来。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作用发挥等各个环节,政治引领都不可或缺,应全程、全方位介入,将政治引领融入高校的人才大环境中,着力于解决高层次人才的思想、精神、动力等问题,适应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抓基层基础的导向。
高层次人才具有稀缺性、引领性、创造性、示范性等特点,同时还具有流动性强、自我价值感强、影响辐射作用大等天然属性。如何使用和发挥好有利要素,规避不利要素,实现和发挥好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显得尤为重要。高层次人才既是高校的优质人力资源,也是高校的优势人力资源。如何发挥高层次人才在高校人才队伍中的头雁效应,是高校人才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在高校以往的人才工作中,普遍更多地关注高层次人才的成果创造和产出,关注合同履行和任务考核,关注人文关怀和生活待遇,把这些作为评价人才工作的重要考量因素,而忽视了政治引领在人才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政治引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高层次人才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并将这些高阶需求有效转化为对事业的高度奉献度和坚实忠诚度,实现高层次人才在精神追求、事业追求和物质追求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是探索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有益途径。
正是由于有“党管人才”原则的指挥棒,多数高校的人才工作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工作、专家工作,都会涉及党委的组织部门、教师工作部门和行政的人事部门、教务部门等多头管理,这些部门又都是高校的主要职能部门,职能范围宽广,各有侧重点,与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工作都有相关性。如何做好统筹协同,谋划好学校高层次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工作机制,是做好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的根本保障。
高层次人才身居二级学院,一般处在一个以学科、团队或实验室为单位的相对固定的工作氛围和环境中。人才作用发挥得好不好、人才自身价值感有没有得到满足、人才的方方面面诉求和建议有没有得到及时回应,这些具体问题都需要二级学院党委落实好“党管人才”原则,做好政治引领的细枝末节。目前,部分高校的二级学院还存在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工作方式方法单一、学校对学院人才工作的考核激励导向不明、基层党支部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缺失等工作短板和问题。采用的多是典型宣传、走访慰问、专家疗养和座谈等传统方法,缺乏更加精准、更加走心、更加丰富的工作方式方法。
高校的人才评价基本上还是侧重于对科研、教学等业务实绩的考核,虽然这些年师德师风的考量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思想道德层面的考核缺乏具体指标量化、难以操作,造成对人才的政治评价容易出现淡化、弱化的情况,评价体系单一的问题仍旧突出。由于海外经历、学术自由等属性的影响,高层次人才思想上存在多元多样的特点,政治认同、政治立场、师德师风、日常言行方面更容易出现偏离。人才评价重学术成果、轻政治影响,势必造成高层次人才政治意识约束力不足,错误思想、观点容易乘虚而入,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定科学的人才发展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高校发展极为重要战略资源的理念,把人才工作摆在高校事业发展的突出重要位置。要努力实现从人才工作管理到人才发展治理的转变和提升,着力实现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工作统筹能力和资源聚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推动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二是要健全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和构建高校人才发展治理的科学体系,将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治理效能。准确把握人才工作多部门、复合性等特点,坚持系统治理和资源整合,形成上下一盘棋的人才工作大格局。强化人才工作目标导向,将考核结果合理运用到领导班子和干部的评价中,压紧压实党管人才的工作职责。三是要创新人才政策。要进一步明确高层次人才工作在高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的坐标和定位,找准高层次人才工作的着力点,树立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和政治导向,优化和创新适合高校自身实际的人才政策,让政策更好地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
高校高层次人才工作主要体现在选才引进、作用发挥、考核评价等过程环节。在高层次人才工作中,我们既要坚持政治引领工作贯穿始终、全程覆盖,又要做到各有侧重、区别对待。在引进环节上,重点是把牢政治审查关,做到政治审查前置,选人时坚持思想政治标准与业务水平同评价同考核,做到求贤若渴与政治过硬相统一,严格执行政治标准一票否决权,从根源上树牢选才用才的鲜明政治导向。在使用环节上,要强化政治引领和人文关怀相统一。学校党委和基层学院党委要形成合力,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创造条件帮助高层次人才作用发挥、才华施展。对于高层次人才“急难愁盼”的问题或困难要及时解决,提出的建议或意见要及时反馈,做到沟通到位。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丰富有效的政治引领方式方法和载体,增强高层次人才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发展认同。在考核评价环节上,要突出政治和业务双考核,既要政治过硬,又要业绩达标。破除简单机械地对照论文、科研奖励的方式,应将师德师风、团队建设、学术影响等纳入评价指标,构建全面激励人才作用持续发挥、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多元科学人才评价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精神追求在人的需求层面中位于最高阶,精神生活追求是高层次人才职业行为的最强大动力,精神力量能够激发人才的爱国奋斗热情和科技创新活力,可贵的精神是人才成就伟大事业的灵魂所在。高校要注重在高层次人才中传承好、弘扬好、宣传好以科学家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探月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为代表的优秀精神瑰宝,这些精神中蕴含的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协同攻关、勇攀高峰、甘为人梯的精神内核,正是高校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和价值塑造的重要体现和精神源泉。在高层次人才中讲好钱学森、于敏、黄大年、南仁东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教工作者典范的光辉事迹,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引领高层次人才积极践行,争做时代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和塑造者。
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具体实践。要把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与党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有机融合。要引导高层次人才坚定“从政治上看”的政治自觉,提升心怀“国之大者”的政治站位,做好对高层次人才从政治引领到政治吸纳的升华进阶,注重从各类优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和培养党的各级干部,把人才凝聚到党的各级组织中来。大力实施党支部“双带头人”制度,让更多的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带头人担任党支部书记或进入支委,发挥好“头雁效应”,有效促进党建引领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和实施高层次人才参政议政机制,提升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参与度,使高层次人才能够直接参与到高校的事业发展规划论证、人才政策编制等环节中,发挥高层次人才在参政议政方面的积极作用。
大学文化是一所高校多年来的长久积淀和升华形成的,是大学的灵魂和基因,既包含精神文化、历史文化,也体现在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中。校园文化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作用更具针对性、更接地气,体现在制度认同、发展认同、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多个方面,是高层次人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习生活的直接环境。首先要发挥好大学精神、校训、办学理念、校史、人物典范等的引领感化作用,使高层次人才在精神上深度融入大学的发展洪流中。其次要营造和谐向上、包容奋进的校园人文氛围。经常性地选树一批师德标兵、大先生、道德模范、优秀党员等身边先进人物典型,宣传推介先进事迹,感染和鼓舞身边的高层次人才。最后要发挥好校园文化设施“无言之师”的作用,挖掘校园的一草一木,建好一批校训墙、名师廊、荣誉栏、校友榜,打造好文化广场、人物雕塑、文博展陈等功能,使高层次人才在校园环境文化中提升思想境界和情感认同,将大学文化建设的“软实力”有效转化为对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的硬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