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学校东校区 赵婷婷
新课标中提出: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在课上,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识字写字。因此,识字教学还需在“如何教”上下功夫。
1.教学缺热度
部分教师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存在教学缺温度的现象,集中体现在识字教学方式较为固定,如教师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对相关生字进行讲解,虽能紧扣教学目标,但影响到学生识字能力发展。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多会与机械式识字练习相结合,识字教学活动较为枯燥,未体现趣味性元素,不能较好地迎合学生认知特点,影响到学生识字学习的效果。
2.学习缺兴趣
单一化的识字教学方式会影响到学生对识字学习的兴趣,导致部分学生对识字学习缺少兴趣。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未在识字教学中得到教师的充分地重视,如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在生活实践中探索新知,但专注时间短,容易转移学习注意力,教师可开展学习活动,利用学生丰富想象力激活其自主识字动力。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在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一方面,教师将汉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根据学科素养培养要求,深度挖掘识字中的文化属性,激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渴望;另一方面,教师将识字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向学生呈现两者的内在联系,在提升识字教学实效性的同时,达到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效果。
汉字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汉字的趣味性,即运用字理,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
例如,在《坐井观天》导入课题之后,以字理演变来帮助学生识记“井”字。一边出示“井”字的演变过程一边讲解:自古以来,“井”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古时候的水井大多是方形,在井沿有石条,人们根据井的形状造出了“井”字,甲骨文的“井”字就像一个方口水井。为提升学生对“井”字学习的效果,教师提问:想想先人们是如何标识井里有水的?通过师生互动和资料展示的途径,在为学生的识字教学挖掘字理趣味性的同时,加强学生识字学习的效果。在金文和小篆里“井”字的中心加了一个圆点,表示“井里有水”。后来,为了书写方便、美观,中间的圆点被去掉了。在“井”字的字理演变中,教师既向学生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汉字与祖先的生活紧密相连,在识字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自信,体现出识字教学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又为学生细化与分解汉字,在有效降低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学习难度的同时,为学生生成识字兴趣,对识字产生喜爱的学习态度提供支持。教师通过“井”字的字理演变,让学生明白,汉字不仅仅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而且承载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教师以字理为抓手,根据汉字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开展识字教学,让学生在与这些有温度的历史交流对话中识记生字会事半功倍,符合“双减”对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客观要求,也有利于传承汉字文化。字理识字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识字与写字能力的发展。
识字学习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教师依托课文内容为学生的识字学习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开展随文识记字形的识字教学。例如,在《坐井观天》的识字教学中,教师主要以随文识字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小青蛙带来生字宝宝想考考大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为下面随文识字做铺垫。每个自然段里都有生字,教师在随文识字的同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识记方法来识记生字。以“渴”和“喝”这两个生字为例,首先教师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识记方法,辨析这两个字字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学生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渴”和“喝”的字形进行想象:这两个字的右边上面是日,就像太阳高照,下面有一个人坐在房子里,又闷又热,特别渴,非常想喝水;接着,教师根据偏旁编个小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汉字;最后,教师把“渴”和“喝”两个字融入词语和句子中进行练读,旨在通过多读多看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渴”和“喝”形成深刻而又清晰的表象,从而对“渴”和“喝”形成简单而且明确的认知。识字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为学生的识字学习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综合运用随文识字逐步地发展学生的识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随文识字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将学生的识字学习融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既降低了学生识字学习的难度,又使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学生识字学习服务。学生在学习中习得识字的策略,掌握汉字的使用方法。
对课文中的生字词,除了读准其音、认清其形,还要理解其义。要想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必须将字词放回具体的语言环境当中,在识字教学中做到字归课文,引导学生感悟与理解字义。教师在《坐井观天》的识字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字义,落实学生识字教学的课堂活动目标。针对《坐井观天》识字教学内容,教师以汉字回归课文语境,感悟与理解字义为策略开展识字教学。
(1)教师出示课件:井沿。从“井沿”的意义入手。
教师:“井沿”是什么意思?“井沿”就是“井边”(多媒体出示标红井沿的图片),强调“沿”就是“边”的意思。
教师出示生活中的事物课件,旨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且提问:碗的边可以叫什么?——(学生:碗沿);河的边可以叫什么?——(学生:河沿);桌子的边可以叫什么?——(学生:桌沿);帽子的边可以叫什么?——(学生:帽檐);床的边可以叫什么?——(学生:床沿)。
教师把“井沿”放在句子中读一读。如“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教师是将“井沿”放到课文的语境,给予学生在文中感悟与理解“井沿”字义的学习支持。
(2)教师问:谁在井沿上?(小鸟)
教师:是的,大家看,小鸟飞来了,你也和它打个招呼吧。黑板上有一口井,谁能帮小鸟落在井沿上?那青蛙应该在哪里呢?谁来帮帮它?教师指名贴青蛙和小鸟,意在使学生找清“井沿”所在的位置。
教师采用情境化教学模式,既将“井沿”汉字的学习体现在特定的情境中,又在情境中给予学生感悟与理解字义的学习支持,有助于提升小学语文识字课堂教学的效率。
(3)心情。
教师:青蛙从小就生活在这口古老的井底里。它从来没有见到过外面的世界,忽然有一天,一只小鸟飞来,猜猜小青蛙什么心情?(高兴、好奇、惊讶)教师:是的,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多媒体出示:“你从哪儿来呀?”】
汉字作为信息传递和情感沟通的重要载体,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遐想和温暖。几千年的历史,赋予了汉字独特的魅力和内涵,亦如孙海芳教师所说,不得不承认,汉字是有温度的。她像一幅画,从细节处讲述着远古走来的记忆;她像一首诗,喃喃自语般地诉说着与自己有关的印记;她更像一位博学多识的老人,用自己厚重的经历,讲述着被我们日渐忽略的过往。通过语文教学的温度让学生感知和理解汉字的温度,在生动、有趣、有意味的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教师应通过识字教学让汉字有温度,让识字教学与识字有温度,在有温度的汉字教与学中使学生感受汉字的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建立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