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 王梓晨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家长作为上班族,原有的学生放学时间难以与家长下班时间衔接。因此,2017年教育部出台了一项文件《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中对课后服务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具体的服务内容做出指导,强调课后服务要以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兴趣为主,开展形式为科学、艺术、体育等。2021年出台的“双减”和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体育新课标的指示精神,都提出了要以学生身心健康为主,使学生能茁壮成长。课后体育服务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使提升学生体质和体育参与兴趣有了一个全新的渠道,应充分利用此契机,以更好地实现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目标。
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一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我国学生体质多年来持续下降,给体育人乃至全社会都提出了挑战。学生体质下降会导致全民体质健康问题,对国家未来的发展不利。学生体质和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有着必然的联系,学生长期以来在升学压力和陈旧教育观念的重压之下,被剥夺了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权力。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之下,学生很难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无法产生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的内驱力。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我们只看到了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因此我们强制让学生锻炼,却从未想过他们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
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我们都曾有过由于教师的一句话或者一节课,就对某件事产生浓厚兴趣的经历。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观念,能为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习惯打下牢固的基础。小学生天性好动,他们愿意与伙伴们玩耍,希望将自己的精力和活力释放出来,可我们却没有聚焦于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能将活力释放到运动场上。为了提升学生体质,大部分学校采取的手段,都是临近体质健康测试时带领学生集中练习测试项目。这种临阵磨枪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对在短时间内突然提高运动量而感到不适,还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心理。要使学生有兴趣参与运动,必须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快乐,枯燥的体育锻炼、循环往复的广播体操,难以达到锻炼目的,学生大多被迫参与其中,没有足够的动力。
长期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饱受诟病,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鸡娃”现象非常严重。这些现象也导致我国学生体质连续多年下降,小学生心理状况也不容乐观,城市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广大学生家长在孩子升学的压力下,过度重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身体和心理的教育。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蔡元培曾经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这充分说明,伟大的教育家们早就认识到了体育对人的身心成长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性。但传统的教育观念却完全忽视了这一点。在课后服务政策开始推行后,延迟了小学生放学的时间,学生可以在课后时间段进行体育、艺术、科技等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减轻了小学生的校外培训压力,另一方面也使小学生能更全面地学习、成长。在2021年进一步实行“双减”后,传统教育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强制关闭、管控,将校内课后服务延迟到5:30,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兴趣班中。而在课后服务社团中,最受学生喜爱的就是体育类社团,这也恰恰顺应了小学生活泼好玩的年龄特点,使“健康第一”目标不再是一句空话。
对于全体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教育部早已意识到,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增加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早在2006年,多部门协同推出“阳光体育一小时”,想要通过掀起全民体育热潮,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到后来的《健康中国》战略、开足开齐体育课,再到我们现在推行的“双减”政策,国家一直在努力保证学生能离开课桌,走出家门去参与体育活动。在这些政策文件的大力落实下,小学生能保证每天在校期间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和半小时课间操时间,基本保证了学生锻炼身体的需求。增加课后体育服务后,在以前的正常放学时间后,学生又有了一个小时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体育社团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每个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设定不同的体育社团,让学生能有自主选择权,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社团。这种形式不同于体育课和课间操,体育社团活动气氛更加活跃,时间更长,学生可以充分进行“学”“练”“赛”。这使得学生能更好地提升体质,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进而爱上体育。
每个地区和学校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教学模式,在体育方面尤其如此,拥有羽毛球馆或游泳馆的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其他学校受制于硬件条件而难以开展的项目。但是在平时的教学时间,由于紧张的教学内容以及全面发展的要求,学生学习这些特色项目的机会非常少,即使学会了,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专项技能练习。学校可以将这一时间段作为自己学校特色运动队的训练时间,学校体育一直是竞技体育的重要基础,很多优秀的运动员都是从学校运动队中逐渐脱颖而出的。虽然在小学期间,我们更加倾向于使学生掌握多样运动技能,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兴趣点,也想在某个项目上付出更多的练习时间。可在以往,他们只能去参加校外的体育培训机构。我们一直强调要使学生至少掌握1~2项专项体育技能,但学生的差异和对不同体育项目的喜爱,使这一目标很难达到。课后体育服务可以改善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专项技能后,无法进一步练习的弊端,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巩固自己所学技能。
课后体育服务在“双减”和义务教育体育新课标的加持下,对学生体质健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提升学生体育参与兴趣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通过分析课后体育服务带来的机遇,结合学校工作中的经验总结,提出如下策略。
在课后服务内容中,虽然有各种社团,但体育类社团的受欢迎程度是最高的。因此,我们在实践中提高了体育类社团的比例,开设了更多的体育社团,让每个愿意运动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偏爱的运动项目,虽然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对学生来说,都能达到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的目的。因此,为了能提高他们在社团中的参与度,我们预先对学生进行了调研,依据学生的意愿设定社团,尽可能保证社团的多样性。调研结果显示,最受学生喜爱的是球类项目和游戏社团,因此我们增加了这两类社团的比例,以免很多学生由于选不到自己喜爱的社团而失去参与运动的兴趣。这一策略落实后,我们所收到的效果非常好,体育类社团报名学生均为满额,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也充分挥洒着自己的热情,提升了体育参与兴趣。
在实行课后体育服务后,校内体育教师的教学负担一直在不断增加,在原本需要完成日常教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量。加之大量的学生对体育社团的热情,使得学校体育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有研究表明,在体育运动中,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与学生的训练效果、课堂气氛和参与程度都有很大的相关性。基于此,我们应该充分调动校外优秀社会资源,支援学校体育工作,缩小师生比例,提高学生在体育社团中的参与度。在实践中,我们对引入资源进行了精心的筛选,秉持着优中选优的原则,尽可能引入更加优秀、负责的教师,其中不乏优秀的专业运动员。在确定引入的教师后,我们再进一步对外聘教师进行培训,强调课堂安全的重要性,安排相关领导进行督察,确保顺利高效地完成课后体育服务的教学任务。通过此策略,最终尽全力实现了大部分体育社团师生比例降低至1∶25,使教师能更好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也让学生对体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如今很多学校充分落实了各项政策,保证了每个学生日常的锻炼时间,但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场地设施方面存在着人均活动场地过小的问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非常大,教师资源也通过各种渠道得到解决,但场地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学校,导致很多项目无法开展。在北京市内的小学中,有超过20%的学校认为场地设施无法满足课后体育兴趣班的需求。没有足够的场地,学生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篮球社团的学生只能在田径场上进行练习。对此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与校外的场地资源进行沟通,将固定时间和场地留给学生来活动,学校就近安排活动场地,专人负责将学生统一带到校外场地,进行课后体育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安全问题同样在考验着我们的教师和学校,但我们相信能通过多方面的沟通和努力,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更好的体育锻炼环境,让学生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活力。
学校体育是一个人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的重要基础,但家庭又是对一个孩子影响最大的单位,因此在提高学生体育参与度这一方面,需要广大家长与学校携起手来。课后体育服务的出发点就在于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并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与广大家长的培养理念不谋而合,因此我们一直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培养每个学生的运动习惯和体育参与兴趣,仅仅依靠学校的努力远远不够,还需要家长们的支持。很多家长害怕孩子在运动中受伤,不愿意让孩子吃苦,更倾向于让孩子去参加艺术或者科技、音乐社团,这些都降低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学校在为学生体质增强付出巨大努力的同时,也要与家长们密切沟通,通过家校联动,实现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目标。
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紧紧相连,对小学生来说,在兴趣的驱使下,其会自发地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不仅能提升身体素质,还能激发学生终身参与体育的动力。在课后体育服务得到全面落实的背景下,各学校都应该抓住此契机,使政策更好地落地,更有力地开展好课后体育服务。这不仅有利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实现,也有利于更好地推行“双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