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性驱动、技术赋能、游戏引领:藏文化数字艺术品NFT的构建路径研究

2022-12-16 11:20胡桉澍乔驿然可天浩
西藏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唐卡文旅艺术品

胡桉澍 乔驿然 可天浩

(1.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2.青海武汉理工大学文化科技融合产业技术研究院,青海 海东 810000;3.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4.西藏珠穆雅鲁数字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西藏 拉萨 850000)

0 引言

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迭代更新,智慧文旅仿佛打开了全新的世界,“游戏×博物馆”“5G+文旅”“智慧云游”等新玩法、新体验解锁了更多文旅融合、文化产业共融的新场景。在追求“万物互联、技术互通、价值共创”的文旅融合新背景下,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高透明度、强延伸性的特征成为智能创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领域的新宠儿,文化产业正在借由区块链之风完成智能文旅融合驱动下的完美转型,2021 年年初,基于区块链的一种新型数字资产——非同质化代币(Non-Fungible Token,英文缩写NFT)引起公众关注[1]。自第一笔以NFT 形式推出的数码绘画作品《每天:第一个5000 天》(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成功拍卖后,NFT 以爆炸增长的方式席卷全球,NFT 是区块链驱动的新型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未来十年是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安装的主要阶段,NFT 有望能够为区块链技术开辟传统金融应用之外的全新实践领域,如游戏、电视节目、电影、动画、出版等诸多内容生产领域。

那么,NFT 的特性究竟会对特色文化产业,尤其是文旅融合背景下对民族特色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NFT 的价值又将为未来文旅融合发展开辟怎样的创新路径?特色民族文化如何借由NFT 完成升级迭代、实现新的突破?本文以具有民族特色的藏文化艺术品为例,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1 特性驱动:文旅融合发展的下一个锚点

自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以来,NFT 这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艺术表现手段,获得了国际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市场价值从2020年第四季度至2021年6月底已增长了2100倍,消费者支出超过20 亿美元(加密数字艺术产业)。不断刷新成交记录的NFT产品,吸引全球年轻人蜂拥而至。

NFT(Non-Fungible Token)被称为非同质化货币[2],与传统同质化货币相对,最大的特点在于独一无二、不可分割,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NFT的特性率先引起艺术创作领域的兴趣,尤其对于传统艺术作品被抄袭、篡改、不便交易、难以收藏的永恒痛点来说,这一新型的数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其与身俱来的特性彻底卸下了艺术家、收藏爱好者以及各大厂商平台之间的防备,因而也被称为加密数字艺术。

1.1 稀缺性+防篡改+追续权=艺术家持续创作的催化剂

以往艺术家用灵感和激情“产”作品,却要耗费大量的勇气和精力“养”作品。以具有民族特色、内涵丰富、种类繁多的藏文化绘画艺术品为例,每一幅唐卡作品都需要藏族画师在色彩、背景、人物、配饰等方面仔细琢磨[3],而在“抄袭”被美化为“致敬”、作品一经“发布就等于失守”的互联网灰色地带,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难免遭到无情的打击和冲撞,一些藏地的民间艺术家甚至因为缺乏版权保护观念,任由自己的艺术品被临摹、重刻甚至未经同意直接兜售,这对藏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来说无疑成了最棘手的问题。

NFT 加密数字艺术成了解决这一痛点的灵丹妙药:借助ERC-721 协议或ERC-1155 协议[4],NFT 让每一件艺术品成了穿着“防篡衣”的世界孤品,数字艺术品真正具有独一无二且不可分割性,艺术家创作的每件艺术品都成了全球仅此一件的孤品,都具有相应的数字指纹(哈希值),一旦艺术品被发现稍有改动,其数字指纹就会随之而变,进而整个交易平台的用户都能发现艺术品被篡改,这时,只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同意,这种改动才会获得“官方认证”,否则就会被标记为恶意篡改。触发这类区块链公链机制的不仅有防篡改的版权保护,也有确保价值流通的追续效益。以往艺术家的作品仅有一次直接受益的交易,之后该作品的价格无论被拍卖、流转至多高,艺术家都不能从中获益,NFT 通过签订智能合约达成艺术家的作品追续权[5],在今后艺术品每次交易流转的过程中,艺术家都可以从中获益,作品的价值膨胀越高,艺术家的收益也就越多。可以说,艺术家创作具有稀缺性的作品,自带防篡改的“金钟罩”,实时持续汲取每一个流转过程的价值变现,这种创作盈利模式极大催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迸发出更多创新性的思维火花,促进文化数字化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1.2 确权性+防伪性+可追溯性=买家倾情卷入的强心剂

买家购买、收藏一件艺术品,最在意确权、溯源和真伪,尤其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唐卡艺术品,收藏家往往会花大量的时间、精力付诸于画作的渊源和创作者[6]。以往的用户确权方式依赖于中心化的认证机构,买家需要在权力移交和执行过程中多次访问中心,得到多级授权后方能进行后续操作,过程极其繁琐复杂。而NFT 基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交易模式,其权限可以放置统一整合管理的数据库之外,方便用户随时进行数字资产交易,每一笔交易都会在用户所在区块链的特定条目及时更新,购买和转让的记录被发布在透明公开的“去中心分布式账本”上,这样既使得NFT 艺术品具有可追溯性的防伪特性,极大阻断盗版、复制品泛滥的不良现象,同时也透清了整个平台的互信交易机制,促进买卖双方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下达成交易,实现双赢。

1.3 流通高效+去中心化+高透明性=平台互信交易的价值链

NFT 加密数字艺术品具有天然的收藏属性和货币属性,相较于传统的收藏品,它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收藏更为方便,又因其与身俱来的价值属性,使得其在价值流通、使用、交易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用户在平台中购买的NFT 藏品可以在二级市场进行流转、拍卖,这一过程平台和创作者也会获得相应的收益[7],这种集艺术品的收藏属性和货币的价值属性为一体的新型数字藏品,促使区块链技术落地去中心化的场景构建,在区块链“去中心分布式账本”高透明性的基础上,打通艺术创作者、收藏家、平台三者之间的价值流通,形成各自双向互通的动态交易链,NFT 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买卖、平台三方的价值公链,为后期博物馆、游戏、旅游景区进一步深度融合创造条件。

2 技术赋能:文化数字化传播新路径

著名科幻作家、科学家阿瑟·克拉克(Arthur Clarke)曾在1962 年《未来的轮廓》(Profiles of the Fu⁃ture)一书中提出,“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与魔术无异”。如今,藏文化传统绘画中的人物已经能够通过计算机矢量化以灵动优美的姿态呈现在用户眼前,可以说技术的推动真正将幻化的魔术变成了人们触手可及的真实世界,当下文旅融合的重点在于通过新型技术将线下线上融为一体,在注重体验、交互的互联网环境下,NFT正在为文化数字化传播开辟全新的路径。

2.1 藏文化绘画艺术唐卡+NFT

唐卡作为藏文化绘画艺术的核心,以记载西藏的历史、文明和发展为主要功能,融合了藏文化独特的魅力和藏传佛教神秘的特点,不仅展示了藏族画师精湛的绘画技术和西藏本土矿物颜料的珍贵性,而且也是藏族人民对本民族文明的传承、传播、保护和发展[8]。将具有深远意义和文化传播价值的唐卡与NFT加密数字艺术相结合,目前,已有一些文化数字化领域与NFT 技术相融合的成功实践,可以供藏文化数字化融合提供新路。

2.1.1 限量版NFT 唐卡。可以通过NFT 将某个唐卡作品认证为第一个数字版本,以较高的溢价卖出绝版原作,也可以发放10~50个由画师签名认证的限量副本,比如嘻哈乐队武当山(Wu-Tang Clan)在2021 年5 月发行了一种包含300 幅图片的NFT《武当山:传奇》(Wu-Tang Clan:Legacy),只提供了36个副本。物以稀为贵,在Z 世代群体占主体的NFT 交易市场,“限量”“绝版”成为吸引追求个性的消费者无法抵抗的诱惑,一些消费者在渴望收藏绝版的同时甚至愿意将所有副本一起购买,为副本支付溢价。而每一幅唐卡作品的流转,都促成了其更广范围的传播。

2.1.2 唐卡元素NFT。可以将唐卡绘画中的元素碎片化处理,一幅完整的唐卡包括丰富的内容,画师从色彩、线条、人物、背景等各个方面都要极力追求细节的完美,这使得完整唐卡所包含的元素之间拥有更多重组创新的机会,例如在藏文化唐卡基因库中,可以抽取利用较多、传播范围较广的吉祥八宝、祥云等作为NFT 艺术品,利用年轻一代数字原住民的互联网宣传效应和购买心理,打造新型技术的文化融合方式。

2.1.3 唐卡衍生品NFT。跳出传统唐卡绘画静止悬挂的物理特性,利用数字技术把唐卡变“活”,加以故事情节、人物动效、音乐衬托的辅助衍生,基于唐卡绘画的音视频、动效化处理,甚至可以与人工智能(AI)联手,用大数据自主学习的算法实现艺术共创,迸发更多创新的火花。

2.2 NFT艺术品成为藏文化在互联网端的延伸

藏文化独具特色,内涵丰富,唐卡作品承载着藏族人民共同的文化基因和记忆,是传播藏文化最重要的渠道之一。目前的藏文化数字化围绕唐卡艺术品主要以广泛收集资料展开,秉持保护为主、抢修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理念对唐卡绘画作品进行保护和传承,传统的数字化保护方式即将现实中的唐卡作品通过计算机扫描等技术精准复刻其电子版,将唐卡艺术储存为图片作为副本加以保存,然而在宣传民族文化之时难免因为“复制-粘贴”的简单动作导致这类副本被轻易利用、篡改,实际上,文化数字化只是建立民族文化保护机制的第一步,其后续的版权、著作权、价值流通等问题更需要精准保护,文化藏品不仅要展示于现实之中,也要立足于纷繁动荡的互联网世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NFT,其特性允许艺术家在区块链上创作现实世界无法完成的作品,同时也为后续一系列交易过程保驾护航,艺术创作者没有了后顾之忧,倾情借助互联网技术创作、表达,这不但赋予艺术作品新的表现形式,而且也随着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艺术家改变思维,主动拥抱新技术、从传统的艺术创作者转变为跨界的数字艺术创作者。

3 游戏引领:未来文旅融合升维迭代新愿景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发展元年”,区块链作为元宇宙场景构建的数字基础设施,在未来十年元宇宙发展的进程中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元宇宙的宏伟愿景需要依靠区块链、数字孪生、5G、物联网等技术的支撑,其发展的第一步落在了大型云游戏上,因此游戏也被称作开启元宇宙的钥匙[9]。近年来,文博机构与各大游戏厂商合作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都与腾讯、百度、阿里、京东有了越来越多的联动合作,通过新型技术激活传统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赛道,成为了当下文博机构、游戏厂商的共识,围绕这一目的展开。未来,基于区块链技术的NFT 将进一步发展,将成为整个元宇宙技术持续深度赋能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正如学者喻国明所言,“游戏形态既是元宇宙运作的基本范式,也是元宇宙中社交互动的基本机制”[10]。“游戏+社交”的双重机制再造,为藏文化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1 第二场景的艺术化再造

通过NFT 的特性驱动,在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引领之下,藏文化艺术品将突破传统的交互呈现模式,以虚实交融、时空再构为未来艺术化再造的新路径。具体而言,基于NFT 的技术特性重塑,将元宇宙技术这个更宏大的技术体系纳入文旅融合发展中来,以藏文化艺术品的数字化虚拟呈现为连接载体,将具身化的用户身体为连接枢纽,联通了虚拟和现实两个世界,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界限,使得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到再造的第二场景之中。而这个场景又是突破传统虚拟现实技术在呈现上的瓶颈,满足用户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上的多重叠加的文化需求,例如藏文化过去的场景呈现在未来,别处的场景呈现在此处。可以为用户模拟和延伸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虚拟藏文化世界,将每个人的虚拟身份生存都纳入到场景之中。同时,当各种可穿戴设备的进一步发展,用户肉身劳动的在场感和游戏虚拟场景的接近感,将独有的藏文化空间叙事、身体沉浸以及交互感知相结合,其自身的参与经验,又反之重塑整个游戏场景的性质,虚实之间共同提升了文化产品的体验价值。

3.2 社交互动的迭代化升级

基于第二场景再造的新型藏文化艺术游戏化呈现,可以将用户聚合于游戏的虚拟世界之中,为其提供沉浸化的文化旅游服务。但是,仅仅是虚实结合的新型场景还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线下实际社交关系的线上虚拟化重构,真正在“第二场景”中将线下社会形态映射到线上空间之中。具体而言,通过藏文化所构建的宏伟虚拟场景,将分享信息、观看视频、游览参观以及交流互动等现实互动也注入到新的虚拟场域之中,用户的数字化身体也逐步参与到多模态的信息传输、生产和互动之中,形成虚拟空间下的文化新享受。因此,这将真正摆脱传统数字化呈现带来的虚假“现场感”的束缚,从社交互动的连接赋能新机制入手,打造基于藏文化文旅融合的新游戏化业态。

4 讨论:技术与文化持续互动的未来展望

NFT 本质来看只是当下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节点,它似乎很重要、却又不是那么重要。重要是因为,在整个文旅产业的发展中,技术无疑是推动用户感知、交流体验和呈现方式变化的关键推手。不重要是因为,我们在探讨具体的藏文化艺术品的虚拟现实呈现之时,是否应当将立足点聚焦于文化这个核心基因本身呢?技术的持续驱动将文化改造成了连接公众与社会的中枢,这本身乃是无可厚非的社会进步,但是,我们在弘扬和发展传统优秀文化之时,更重要的是把握好文化本身的基因属性,将技术更加适切于文化发展本身。未来,技术的浪潮亟需把握,但是如何做好文化与之的深度互动,乃是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藏文化艺术品NFT 的建构路径只是一个初步的有益探讨,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猜你喜欢
唐卡文旅艺术品
如果垃圾变成艺术品,你还舍得丢弃吗?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故宫藏弘历佛装像唐卡研究
清代宫廷唐卡研究综述
浅谈唐卡文物的保护修复——以馆藏清代活佛像唐卡为例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