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琳 张同科 南 铭 史丽萍 张 明
(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肃定西 743000)
农作物种质资源作为种业的产业芯片,是农业科技发展和现代种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也是关键性的战略资源,在发展现代农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全面普查、收集、保护和利用农作物种质资源,对摸清种质资源现状和家底、保护农作物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促进种业科技创新、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全力做好种质资源收集、资源登记、鉴定评价与种质创新、共享利用,已成为今后开展种质资源工作的主要方向。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0部门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2020年实施方案》和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印发的关于《甘肃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从2020年开始启动定西市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古称“陇中”,总面积为1.96 万 km2,地处北纬 34°26′~35°35′,东经 103°52′~105°13′之间,与天水市、兰州市、白银市、陇南市、甘南州、临夏州接壤。年均气温5.7~7.7℃,无霜期122~160 d,年均降雨量为350~600 mm,主要集中在7月、8月、9月,而且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极端最高气温33.0~36.1℃,极端最低气温-29.7~-22.6℃;年平均日照时数 2 114~2 433 h[1]。
定西市地处内陆腹地,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中北部干旱少雨,南部高寒阴湿,其气候类型属北温带半湿润至中温带半干旱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总体特点是光能较丰富、热量资源不足,雨热同季,降水稀少且变率大,气候干燥,气象灾害频繁[1]。
分别调查定西市六县一区(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漳县、岷县)1956年、1981年、2014年3个年度全市范围内各类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树蔬菜作物的种植情况,以及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多样性及当地气候、环境、人口、文化及社会发展对农作物种质资源变化的影响。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技术规范要求,展开定西市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工作。一是到县统计局、县志办、宗教办、教育局、气象局、畜牧中心、农技中心等相关部门查找相关资料,主要包括县志、论文、专著等;二是调阅定西市各县(区)历史人文、农业发展相关报道,对比涉及的普查内容,对各类农作物的种植历史、栽培制度、品种更替、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以及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多样性及其生长状况等基本信息进行普查,查阅当地气候、环境、人口、文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作物种质资源变化的影响等资料;三是实地调研,走访咨询乡镇的老农技、老农民、老村社干部,了解当地农作物种植情况及种子品种更新情况;四是根据查找到的资料和实地考察的结果填写1956年、1981年、2014年3个时间段的普查表。
1956年,定西市种植的粮食作物有小麦、马铃薯、谷子、黍稷、豌豆、扁豆、高粱、荞麦水稻、大豆、玉米、大麦、青稞、燕麦、蚕豆等。种植最多的为小麦(106 102.8 hm2),远高于其他作物,小麦主要的地方代表品种有和尚头、老芒麦、蚂蚱麦、玉皮麦等,培育品种有乌克兰0243、甘肃96号、碧玛1号、绿见口等,在全市各县均有种植。种植面积排名第二的是黍稷(32 347.4 hm2),主要地方品种有小黄糜、鸭蛋青、鸭蛋白、黄小米等,集中在定西县(现改名为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种植。扁豆的种植面积居于第三位(26 478.2 hm2),主要地方种代表有本地扁豆和查豆。此外,马铃薯的地方代表品种有大白花、乌洋芋、牛头、毛丝洋芋、深眼窝、八月白等;谷子的地方代表品种有小黑谷、黄谷子等;高粱的地方代表品种有马尾高粱;荞麦的地方代表品种有麻荞、乌麦。1956年,定西市主要的油料、蔬菜、果树、茶、桑、棉麻等经济作物有亚麻(地方代表品种本地胡麻)、大葱(地方代表品种一点红、冬大葱)、白菜(地方代表品种散叶菜、金棒子)、黄瓜(地方代表品种地黄瓜)、甜瓜(地方代表品种麻皮面儿瓜、金蛤蟆)、大麻(地方代表品种火麻、本地大麻)。
1981年普查资料显示,全市种植的粮食作物有小麦、谷子、马铃薯、豌豆、扁豆、黍稷、燕麦、高粱、荞麦、青稞、蚕豆、水稻、洋麦、黑麦共14种。不同于1956年的地方代表品种,主要有红旗头(小麦)、墨西哥麦(小麦)、成农(小麦)、红调头(小麦)、僵蝇头(谷子)、麻豌豆(豌豆)、绿豌豆(豌豆)、青糜子(黍稷)、黄糜子(黍稷)、红糜子(黍稷)、小黄米(黍稷)、莜麦(燕麦)、麻苦荞(荞麦)、麻青稞(青稞)、白青稞(青稞)、牡丹青稞(青稞)、白浪散(青稞)、肚黑黄(青稞)、马牙豆(蚕豆)。全市种植的粮食作物的培育品种种类较多,有甘麦8号、青引552、草原11号、陇谷1号、渭薯1号、中单2号、天玉1号等。经济作物有亚麻、油菜、大麻、甜菜共4种,地方代表品种有红胡麻、白胡麻、大黄芥、蔓芥、黄芥、红颗子等;蔬菜作物有白菜、甘蓝、大葱、大蒜、西葫芦、黄瓜共6种,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优异种质资源农家品种有麻叶菜、牛心菜、鸡心菜、菜瓜、地黄瓜、一点红大葱、冬大葱等。
2014年的“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普查表中显示出大多数粮食作物的地方品种已经被培育品种代替。全市大面积种植的经济作物仅有亚麻和油菜2种且全部为外引育成品种;蔬菜有芹菜、花椰菜、甘蓝、西葫芦、辣椒、黄瓜、白菜、胡萝卜、韭菜、大葱、大蒜共11种,其中当地农家品种仅有地黄瓜、西坪小红蒜和红颗子3种,其余均为外引品种;果树有苹果、梨、桃3种且全部为外引育成品种;牧草绿肥作物有苜蓿。
从1956年、1981年、2014年这3年的普查表中可以看出,全市种植的粮食作物和油料、蔬菜、果树、茶、桑、棉麻等经济作物的地方代表品种有所减少,农家品种资源大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外引育成品种。几十年以来,种植业一味追求产量、品质、利益最大化,过多地依赖培育品种,使得农业结构种植单一化,淘汰了传统农家品种,从而使大田生产中一些优质、抗病、节水、节肥、具备特殊营养价值但种植经济效益较低的品种逐渐被高产高耗能品种代替[2]。
个别基层领导没有认识到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的重要性,负责人相互推诿工作,主观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完成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项目进展缓慢。
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专业性强,需要扎实的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农学专业知识。从普查队员组建方面来说,尽管安排专人负责,选派从事农业工作时间长、基层经验丰富、具有敬业精神的专业技术人员,但是基层工作人员培训少[3-4]、接触机会不多。虽然参加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各级各类培训,但由于培训时间短,对普查技术标准等理解还不透彻,对普查方法掌握还不细不准等。总体来说,普查人员对普查工作还不熟悉,也对普查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
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工作,涉及种子、园艺、畜牧、林业等多个部门,种子站具体负责日常工作,部门之间缺乏衔接联动,造成工作局面被动。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工作整体进展缓慢。
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其管辖地域发生了变化,一些县(区)由多个县(区)先拆分再重新组合而来的,还有一些县(区)经历了合并、撤县、重新恢复县制。按照“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普查办法,1956年个别县(区)填报数据为2个县独立填报或者是合并的几个乡镇一起填报,这样就给普查工作带来了困难,资料收集困难重重,当年数据统计口径与现在统计口径相差较大,大部分数据填报困难。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加快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支持。因此,无论是上级领导还是基层领导都应高度重视农业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主动承担农作物普查与收集工作,周密部署工作任务,抓紧落实工作任务责任。利用现代媒体广泛宣传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力量,提升全民参与度,做到普查全覆盖、保护无遗漏,为加快现代种业强国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助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