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河市玉米螟发生动态与综合防控技术

2022-12-16 05:07毛鹏志侯国庆赵永刚布卡欧尔娜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9期
关键词:心叶赤眼蜂茎秆

毛鹏志 侯国庆 杜 晶 赵永刚 布卡·欧尔娜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新疆奎屯 833200)

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为世界性玉米重大害虫。玉米螟为多食性害虫,寄主植物超过200种,为害作物靶标有玉米、高粱、小麦等。玉米螟危害的典型症状是心叶被钻食,展开后出现整齐的取食孔。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虫就钻入雄花,常导致雄花基部折断。雌穗出现以后,幼虫即转移取食花丝和嫩苞叶,钻入穗轴或食害较嫩的籽粒。另有部分幼虫经过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被害植株籽粒不饱满,早衰明显,有些穗甚至没有籽粒,造成严重减产。

1 形态特征

1.1 成虫

玉米螟雌成虫头胸和背面淡黄褐色,腹面及足呈白色,前翅为淡黄褐色,有3条暗色波状纹;腹部和后翅呈黄白色,后翅中部和近端部有弯曲的暗色线。雄成虫头胸背面为乳白色,前翅红褐色或暗黄褐色,后翅淡褐色。

1.2 卵

卵扁椭圆形,长约1 mm,通常20~30粒粘在一起呈鱼鳞状排列。刚产时卵呈乳白色,渐变成黄白色,半透明,略有光泽。

1.3 幼虫

玉米螟初孵化幼虫头部为黑色,身体乳白色,近呈半透明。5龄老熟幼虫体长20~30 mm,背部淡褐色或灰黄色,腹面乳白色;背线较显著,体两侧有较模糊的暗褐色亚背线;中胸和后胸背面各有4个毛疣,每个疣生刚毛2根;第1~8节腹节背面各有2排接近圆形的毛片,前部4个较大,后面2个较小。

1.4 蛹

蛹纺锤形,黄褐色到红褐色,雄蛹长15~16 mm,雌蛹长18~19 mm。腹部末端多呈棘状延长,末端有5~8根钩刺,周围包围着一束丝线,附着在虫道蛹室里面。

2 危害症状

玉米螟只为害玉米地上组织,具体部位取决于幼虫个体发育状况与玉米生育期。玉米心叶期大部分初孵幼虫爬入心叶内,聚集取食心叶叶肉,留下白色膜状表皮,呈花叶状;2~3龄幼虫多爬入心叶中,潜伏为害玉米,心叶展开后,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孔。玉米生长中后期玉米螟幼虫钻入茎秆为害玉米,导致茎秆易折断,影响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玉米苞叶、花丝被取食,造成缺粒和秕粒;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虫孔内常堆积大量粪渣,籽粒产量下降[1-2]。初孵幼虫可吐丝下垂,随风飘移扩散到邻近植株上。

3 发生动态

3.1 生活史

玉米螟在胡杨河市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茎秆和玉米穗轴中越冬,部分幼虫在杂草秸秆中越冬,春季变成虫蛹。胡杨河市玉米螟化蛹始期在5月上旬,高峰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一代卵出现在6月上旬,盛期在6月中下旬,幼虫孵化高峰期在6月底至7月初。6—7月是幼虫危害期,这一时期正值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对玉米危害最大,是防治的关键时期。第一代幼虫多在茎秆中化蛹,化蛹盛期在7月中下旬;第一代成虫羽化盛期在7月下旬至8月初,产卵盛期在8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孵化盛期在8月上中旬。

3.2 生活习性

成虫一般在夜间羽化,羽化后第二天即交尾产卵,成虫白天休息、晚上活动。玉米螟产卵对植株高度和位置有选择,大部分卵产在50 cm以上的植株上,产卵部位大都在玉米叶片前的中脉处。幼虫孵化后,最初会聚集在原来的地方,取食掉卵壳;约1 h后分散,部分吐丝下垂,随风飘移到邻株。从同一卵块孵出的幼虫,常以此种方式转移到其他植株上,出现受害植株较集中的现象。幼虫多选择玉米含糖量较高、组织幼嫩、便于潜藏且较阴暗潮湿的部位取食。

4 发生因素

一是越冬虫源。越冬基数和越冬寄主百株虫量有直接关系,通常越冬基数高时,田间产卵量和被害株率就会高。二是气象因素。在气象因素中,温湿度对玉米螟发生危害影响最大。冬季气温高有利于玉米螟越冬,倒春寒会延后越冬幼虫的化蛹与羽化,玉米螟不同虫态发生的适宜温度在15~30℃之间。在玉米生长期间温度可以达到要求,各区域玉米螟发生量一般与当地湿度和降水密切相关。三是天敌。自然环境中玉米螟可被多种天敌捕食和寄生,如赤眼蜂对玉米螟有显著的控制能力。赤眼蜂种群大、寄生率高时,第3代玉米螟发生轻;如果赤眼蜂种群建立较晚,则通常不能防控第3代玉米螟的发生。四是玉米品种。不同玉米品种有不同的抗螟性,抗性品种多含有抗螟素,同一品种(系)生育后期抗螟性能会下降[3]。通常来讲,硬粒型品种较马齿型品种抗螟性强。

5 防治措施

5.1 农业防治

一是选择抗虫品种。二是依靠秋耕冬灌,控制越冬虫源,合理轮作。三是及时处理秸秆[4]。玉米螟幼虫绝大部分在玉米茎秆和穗轴中越冬,翌年春季在其内化蛹。每年4月底前,应将玉米秆、穗轴以用作燃料或铡碎沤肥的方式处理完,或作饲料加工粉碎完毕。四是增施有机肥。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提高植株抗性。

5.2 生物防治

5.2.1 赤眼蜂防治。若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10 d后便是玉米螟成虫的产卵初期(6月25日至7月5日),此时进行第1次释放赤眼蜂,间隔5~7 d进行第2次放蜂。一般在玉米螟产卵始期、盛期末期分开放蜂,放蜂量为30万~45万头/hm2,设置2~4个放蜂地点,放蜂间隔时间3~5 d,连续放蜂2~3次。方法是用玉米叶把卵卡卷包起来,卵卡高度距地面1 m为宜。最好在上午时段放蜂。

注意事项:①务必及时投放蜂卡,取卡当天须放在玉米田中;②蜂卡不能折压,以防造成卵粒破裂;③确保放蜂点数量,同时使其均匀分布;④不能将蜂卡置于地上和直接固定在叶鞘内,必须严格依据别卡的方法实施;⑤若遇大雨不能到田间放蜂卡时,可把蜂卡储存在阴凉通风的地方,等到雨停后立即将蜂卡放入田间;⑥2次放蜂是指在同一田块释放2次蜂。

赤眼蜂防控玉米螟技术是一项操作简便、省力、环保、安全的生物防治技术,对玉米螟具有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已在农业生产中大面积应用[5-6]。该技术能够有效促进可持续农业的全面发展。

5.2.2 生物药剂防治。一是使用白僵菌防控。在心叶期,将含分生孢子50亿~100亿个/g的白僵菌拌炉渣10~20倍,搅匀后施入心叶内,单株施2 g。也可在春季越冬幼虫化蛹时,把剩余玉米秸秆适度堆放,使用制成的白僵菌粉100~150 g/m3,分层均匀撒在秸秆垛中并封闭秸秆垛。二是运用苏云金杆菌防治玉米螟。在玉米螟田间卵孵化率达到30%时(常在玉米心叶末期),用自走式高架作物喷杆式喷雾机入田喷施苏云金杆菌(Bt)防控玉米螟幼虫,药剂用量为50 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375 g/hm2。在玉米抽丝期组装上吊杆式喷头,对雌穗进行定向喷雾,此期用药防效可达90%。苏云金杆菌变异种、蜡螟变种、库尔斯塔克变种对玉米螟有较强的致病力,可用工业产品拌颗粒成含芽孢1亿~2亿个/g的颗粒剂施入心叶中,单株2 g;也可用苏云金杆菌菌粉750 g/hm2稀释成2 000倍液灌心。

5.3 物理防治

一是在玉米生产中利用投射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成虫。在越冬代玉米螟羽化初期布灯诱杀,通常杀虫灯集中连片设置,间隔200 m放一盏灯,把玉米秸秆垛圈在杀虫灯的有效防控区域中。开灯时间为每天21:00至第二天凌晨4:00前后。二是自制玉米螟性诱剂捕虫器进行理化诱控。具体操作:用玉米螟专用性诱剂、普通矿泉水瓶,在瓶体中部开4 cm×4 cm大小方孔,用细铁丝扎紧玉米螟性诱剂悬挂于方孔下缘1 cm处,并将细铁丝穿过瓶口用瓶盖旋紧;瓶体用宽胶带固定于长1.5 m的竹竿顶部,竹竿插放于玉米田间,瓶体内添加洗衣粉水,水体稍发白即可,按照15个/hm2进行布置;根据天气变化3~5 d更换一次洗衣粉水,清理瓶中死虫体,加固维护。该方法简便易行、安全环保,可有效减少农药使用次数,防效显著。

5.4 化学防治

玉米大喇叭口期,可用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稻腾)375~450 mL/hm2喷施或滴心,也可用40%氯虫·噻虫嗪(福戈)150 g/hm2、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150 g/hm2、5%氯虫苯甲酰胺(普尊)150 g/hm2喷施,药效期可达30 d,能有效防治玉米螟。从控制成本的角度出发,玉米抽雄初期(雄穗抽出5%~10%)每100株卵块累计超过30块时,可叶面喷施2.5%功夫 300 mL/hm2,或2.5%敌杀死300 mL/hm2,或 10%氯氰菊酯225 mL/hm2等药剂。

猜你喜欢
心叶赤眼蜂茎秆
赤眼蜂品系对玉米螟卵的寄生潜能分析
“一带一路”上的国花文化——捷克·心叶椴
5种赤眼蜂品系对米蛾卵和梨小食心虫卵的选择偏好研究
水稻茎秆接触物理参数测定与离散元仿真标定
赤眼蜂对土沉香黄野螟的防治效果
四川玉米生理成熟后抗倒性能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十月,黎明不懂夜的痛(组诗)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读《竹太空心叶自愁:近体诗词习作习得录》有感
基于ADAMS的玉米割台的仿真测试
梨园如何利用赤眼蜂防治梨小食心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