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蜂对土沉香黄野螟的防治效果

2021-12-28 08:41罗来凤温文照李懋辅
农技服务 2021年12期
关键词: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

罗来凤, 温文照*, 罗 辑, 李懋辅

(1.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钦廉林场, 广西 钦州 535099;2.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 广西 南宁 530002;3.广西南宁天鹰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 广西 南宁 530000)

土沉香(Aquilariasinensis)属于瑞香科沉香属常绿乔木树种,是我国特有的药材兼用树种和乡土珍贵木材,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等地[1],可提取芳香油作药用和制香原料。由于其具有浓郁的香味,优异的保健和医疗功能,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同时也为种植户带来可观的收入。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土沉香种植业发展趋向规模化,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黄野螟是危害土沉香的主要害虫,严重影响沉香的健康生长[3];主要危害土沉香叶片,在4龄和5龄幼虫食量剧增,出现暴食性,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土沉香叶片吃光,有时甚至会导致整株死亡,严重影响种植户收入[4],因此有效防治黄野螟对土沉香生产具有重要作用。赤眼蜂是生物防治中引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寄生蜂[5],能够寄生在昆虫卵内,破坏虫卵的孵化,从而起到消灭害虫的目的。目前,可被大量繁殖和应用的赤眼蜂约有10种,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玉米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广赤眼蜂等,被广泛用于农作物及林木果树的害虫防治[6]。为探明赤眼蜂对土沉香黄野螟的防治效果,2019年开展了暗黑赤眼蜂等4种赤眼蜂对土沉香黄野螟的防治效果试验,以期为土沉香黄野螟的有效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钦廉林场平银分场立石工区1林班37小班、38小班、47小班,沉香种植面积13.72 hm2,平均保存株数56株/667m2。该片沉香林地每年受黄野螟危害严重,1年至少发生4代,世代重叠,防治难度大,严重影响沉香的健康生长。

1.2 赤眼蜂种类及来源

供试赤眼蜂为暗黑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均为验室保存种群。中间寄主为米蛾卵,来源于本实验室保存种群。

1.3 试验方法

1.3.1 黄野螟生物学特性观察 从野外采回黄野螟卵放入培养室,投放新鲜土沉香叶片,定期观察卵孵化、幼虫各虫态的变化特征,用测微尺和游标卡尺测量幼虫各器官大小。观察记录幼虫取食、化蛹、分布规律、成虫羽化、产卵规律以及成虫的雌雄体形态差异,记录各虫态发育历期。

1.3.2 赤眼蜂的筛选 在野外采集黄野螟卵块,带回实验室后置于试管中,将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暗黑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分别接入试管内,在培养箱中培养1周后检查黄野瞑卵块寄生率,筛选出寄生率最高的赤眼蜂。

1.3.3 赤眼蜂释放及防效调查 根据黄野螟在桂南地区的发生规律,主要防治越冬代黄野螟,将寄生率最高的赤眼蜂多次释放,分别在3月30日、4月29日和5月9日释放,释放10卡/667m2,1卡约1 500头赤眼蜂。选择无雨微风的天气在林间释放赤眼蜂蜂卡,利用订书机将赤眼蜂蜂卡订于土沉香叶片或枝条上,并保持胶带面向上,避免雨水淋湿及太阳直射。每隔3 d对释放赤眼蜂的林地进行观察,记录卵、幼虫、成虫的数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野螟生物学特性

2.1.1 卵 初产卵为黄白色,近孵化时呈黑褐色至黑色,直径 0.75~0.94 mm,卵块呈鳞片状排列,表面较光滑。

2.1.2 幼虫 1龄幼虫体色为黄绿色,体长2.60~2.84 mm,头宽0.34~0.38 mm。2龄幼虫体色为淡黄色,体长3.62~3.98 mm,头宽0.43~0.47 mm,前胸胸基半部到腹部第9节的亚背线黑褐色,第9节有褐色横线连接腹背两侧的亚背线,每体节有稀疏白色长毛。3龄幼虫体色由淡黄色变为浅黄绿色,体长5.63~5.97 mm,头宽0.80~0.92 mm,体形似2龄幼虫。4龄幼虫体长13.25~14.32 mm,头宽1.35~1.52 mm,前胸背板浅黄色,腹部1~8节每节的亚背线上有4个近圆形的黑褐色斑,呈梯形排列。5龄幼虫头宽2.25~2.43 mm,体长17.15~18.44 mm,体黄绿色或绿色。前胸背板和臀板金黄色,中、后胸及第9腹节在亚背线两侧有2个黑褐色斑,其中第9腹节背部的2个黑斑由4龄时凹陷的愈合呈长方形斑块,斑块中央凹陷。幼虫喜食叶色浅绿的土沉香植株,而不喜食叶片较厚、叶色墨绿的植株。

2.1.3 蛹 黄野螟蛹为离蛹,圆筒形至椭圆形,长11.77~12.52 mm,腹末端有2对细短的钩状臀刺,前翅包被达腹部第5节末,体色初为黄褐色,后渐为黑褐色。

2.1.4 成虫 黄野螟成虫雌虫体长12.25~14.73 mm、翅展34.25~37.13 mm,头部和胸部为浅黄色,腹部橘黄色,胸部有黑色条纹,腹部末端丛毛为黑色;雄虫体长14.23~17.14 mm、翅展33.16~35.51 mm,腹部末端丛毛为黄色。

2.1.5 各虫态发育历期 黄野螟在钦州市国有钦廉林场土沉香示范基地1年发生6代,卵历期6.4 d,幼虫1龄、2龄、3龄、4龄和5龄历期分别为2.8 d、2.6 d、2.3 d、2.4 d和3.5 d,整个幼虫期经历约13.6 d。预蛹历期2.8 d,蛹历期8.4 d,雌虫、雄虫历期分别为8.4 d和8.58 d,基本无差异。

2.2 赤眼蜂的筛选

从图1看出,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暗黑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的卵块寄生率相近,均超过80%。其中,螟黄赤眼蜂的寄生率高于其他种类,平均寄生率达85.34%,因此选用螟黄赤眼蜂防治黄野螟。

图1 赤眼蜂寄主的筛选

2.3 防治黄野螟的效果

由图2可知,3月中旬黄野螟主要以幼虫为主,且幼虫有虫株率较低,从3月中下旬发生率迅速上升,3月底数量达到最大值,仍以幼虫为主。3月30日第一次释放赤眼蜂,随后在4月29日和5月9日释放,赤眼蜂释放后有虫株率呈下降趋势,在7月中旬降低到5%以下并趋于稳定,最终防治率为43%,说明赤眼蜂对黄野螟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图2 螟黄赤眼蜂防治黄野螟的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黄野螟是土沉香的主要害虫,具有暴食性和暴发性,主要以幼虫取食叶片,常常将沉香叶片吃光,大发生时致使土沉香生长不良甚至死亡[7]。土沉香黄野螟1年可以发生6代,11月下旬以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翌年4月初羽化,幼虫共5龄,1~4龄具群集性,5龄的取食量占幼虫期的70.24%。黄野螟在钦廉林场土沉香示范基地1年发生6代,幼虫1~4龄具群集性取食特性,在丝幕下活动取食,吃光一处后转移到另一处继续取食。

赤眼蜂作为寄生蜂,可寄生在害虫卵内使寄主卵不能孵化,具有多食性,寄主范围广的特点,以鳞翅目寄主昆虫最多,被广泛用于农林业害虫防治[8]。在农业上,主要被用于防治水稻、玉米、甘蔗等螟虫,如稻螟赤眼蜂可以防治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防效均在50%以上;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均对玉米主要害虫玉米螟及棉铃虫有较好防治效果,防效在60%以上[9];螟黄赤眼蜂对甘蔗主要螟虫黄螟、条螟和二点螟的防治效果均在50%以上[10]。在林业上,松毛虫赤眼蜂应用最为广泛,被用于防治马尾松毛虫、思茅松毛虫等松树食叶害虫,防效较理想。此外,赤眼蜂还成功应用在其他经济作物上,如防治槟榔红脉穗螟、向日葵螟、蔬菜害虫小菜蛾等[10]。本研究通过筛选释放寄生率较高的赤眼蜂,在林间可有效防治土沉香主要害虫黄野螟,拓展了赤眼蜂的应用范围,是值得推广的绿色防治方法。

猜你喜欢
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
赤眼蜂品系对玉米螟卵的寄生潜能分析
5种赤眼蜂品系对米蛾卵和梨小食心虫卵的选择偏好研究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是谁吃了松毛虫
松毛虫防治理论研究综述与防治对策
蚂蚁大战松毛虫
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论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如何提高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论玉米螟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