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仁艳, 张 洋, 魏文龙, 骆宇航, 程俊博
(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气象局, 贵州 道真 563500)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地处贵州省最北部,黔渝之交,位于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汛期强降雨天气多且主要出现在夜间,给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的有效传播和各级、各部门组织开展防汛抢险救灾工作造成极大困难。气象部门针对强降雨天气通过“三个叫应”服务机制,有效解决夜间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的问题,实现了灾害防范的有效提醒,是落实“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的重要手段,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强降雨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三个叫应即在每次灾害性天气出现前后气象预警服务信息叫应县党政领导、叫应乡镇党政领导、叫应乡村气象信息员,提醒其提前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的一项措施。三个叫应分为内部叫应和外部叫应。内部叫应是指根据各级气象台站的监测,有强降雨征兆时,气象部门值班人员通过电话向气象部门内的相关人员提醒关注天气情况的行为;外部叫应指强降雨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有可能造成灾害性结果,各级气象部门相关人员通过电话向政府领导、相关责任单位和强降水发生地的乡镇、村等应急责任人、联络员、气象信息员等报告或通报降雨情况,提醒防范灾害的行为。其目的是在政府主导下、部门联动下、全社会参与下尽最大可能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甚至零损失、零伤亡。根据“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衡量气象工作的最高标准和最高要求”的精神,为进一步提升三个叫应服务能力,通过调查分析三个叫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针对性措施,为预防灾害发生和灾后处置提供科学有效的气象信息,真正发挥三个叫应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
通过查询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2010-2016年暴雨天气中出现的灾情案例(暴雨洪涝天气过程灾害发生档案,逐一绘制每个个例1 h、2 h、3 h、6 h、12 h、24 h以及过程累计降水量统计表、雨量空间分布图、雨量直方图,并对各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阈值。
将全县各乡镇2010—2016年出现灾情的乡镇降水量,按照1 h、2 h、3 h、6 h、12 h、24 h、过程累计降水量各计算60%、70%、80%、90%的降水量值并计算平均值,再将总次数(77次)计算平均值,以上述2个平均值为参考依据,综合分析确定道真全县1 h、2 h、3 h、6 h、12 h、24 h、过程累计降水量阈值分别为30 mm、50 mm、70 mm、80 mm、90 mm、100 mm、150 mm,此外按照乡镇计算其致灾降水量各时段平均值作为乡镇降水叫应阈值(表1)。
表1 道真全县及各乡镇强降水三个叫应阈值 mm
按照“严密监测、分级指导、上下联动、区域联防”的原则,县气象台负责道真辖区内强降水天气的监测、预警及内部叫应工作。
1) 当本县范围内有站点12 h雨量接近50 mm,或单站1 h雨量达到30 mm,且可能持续时;值班预报员叫应值班局长,按规定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值班员加强与市局气象台的业务会商和沟通,继续做好暴雨监测预警;综合分析适时制作气象风险预警指导产品。
2) 当本县范围内有站点 6 h雨量接近50 mm,或单站1 h雨量达到40 mm,且可能持续时值班预报员继续叫应值班领导,并做好上述有关工作。
3) 当本县范围内有站点3 h雨量接近50 mm,或单站1 h雨量接近50 mm,且可能持续时值班预报员继续叫应值班领导,同时叫应本局负责人,按规定发布或升级暴雨橙色预警;值班领导报告市州值班局长、值班科长、业务科长、气象台长,并通报下游相关气象局;值班员加强与市局气象台的业务会商和沟通,继续做好暴雨监测预警;综合分析适时制作发布气象风险预警产品。
4) 当本县范围内有站点3 h雨量达到80 mm(或即将达到100 mm),且可能持续时值班预报员继续叫应值班局长,同时叫应本局局长,按规定发布或升级暴雨红色预警;值班领导报告市州值班局长、值班科长、业务科长、气象台长,并通报下游相关气象局;值班员加强与市局气象台的业务会商和沟通,申请分县全网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密切关注强降水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小流域雨量、重点时段雨情快报等,并与国土部门(应急、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会商研判,联合发布气象风险预警产品;县级气象局值班领导、主要领导应在岗值守,直至强降水天气过程结束。
1) 当周边县出现雷达回波强度大于40 dbz时,未来回波可能影响本县时值班员通过监测分析可能出现雷电、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时,立即报告本局值班领导;值班员加强与市局气象台的业务会商和沟通,发布雷电、冰雹、大风预警信息。
2) 当本县范围内出现雷达回波强度大于40 dbz时,且回波可能持续、加强以及后续仍能影响本县时值班员报告本局值班领导及市州气象台;值班员加强与市局气象台的业务会商和沟通,发布雷电、冰雹、大风预警信息;值班领导及有关预报服务人员在岗值守;值班预报员和值班局长认为需要报告的重要事项,可不受此标准和流程限制。
县级气象局及所属气象台负责本辖区外部叫应工作,当监测到以下情况时,启动外部叫应。
1) 辖区内有站点1 h雨量达30 mm及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时,有站点6 h雨量达50 mm及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时,有站点6 h雨量达80 mm及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时,县级气象局均向县重点责任单位及降水发生地乡镇政府电话或短信通报雨情。
2) 辖区内有站点3 h雨量达100 mm及以上时,有站点6 h雨量达150 mm及以上有可能导致较大灾害时,有站点6 h雨量达200 mm及以上有可能导致重大灾害时向相关责任单位及强降水发生地乡镇政府、行政村应急责任人、联络员、气象信息员短信通报雨情;值班领导向重点责任单位负责人和降水发生地乡镇党政领导电话通报雨情;视情况加密雨情报告频次,提醒防范山洪地质灾害。有站点6 h雨量达150 mm及以上有可能导致较大灾害的,主要领导视情况向政府分管领导报告。有站点6 h雨量达200 mm及以上有可能导致重大灾害的,主要领导向政府分管领导报告,紧急情况向政府主要领导报告;各级气象部门认为需要报告的重要天气,可不受此标准限制。
外部叫应采取先发手机短信后电话报告的方式进行。手机短信采取普遍叫应原则,即各级气象部门向本级叫应对象普发手机短信。电话报告采取重点叫应原则,即各级气象部门重点电话叫应本级领导决策机构、重点责任单位应急值班室及单位负责人,县气象局同时电话叫应辖区强降水发生地乡镇(街道)值班室及党政主要领导。气象部门开展外部叫应时要报告天气实况、未来天气趋势和可能诱发的气象灾害风险。
如2020年6月20—21日强降雨天气过程,根据前期降水频次分析,强降水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暴雨诱发山洪、泥石流、塌方的可能性较大,在强降雨三个叫应服务过程中适当增加叫应频次,降低叫应阈值,当某站小时降雨量≥20 mm时,且回波强度超过45 dbz,预计在某乡镇维持时间较长,采取立即叫应该乡镇党政办、镇长、书记等,并叫应县委办、政府办、县应急管理局、防汛办等,提醒注意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做好防范应对措施。之后每增加20 mm,再次开展相关叫应。
在服务过程中及时与市气象台加强会商,确保对灾害性天气过程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预报,并及时制作雨情快报、暴雨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和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预报产品,通过传真、短信、网络等多种渠道及时传县委、县政府、各乡镇政府、县防汛办等各个部门和村民小组长,并通过应急大喇叭传递村民,同时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及时根据天气情况作出判断,将气象信息及时通报给相关单位及责任人,为县委县政府指挥调度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起到防范预警的作用,减轻和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
严密监测天气系统变化,密切监测雷达回波强度的变化和移动,根据降雨趋势,结合道真气象防灾减灾作战指挥图,加强与周边台站正安、务川、绥阳、桐梓和南川分析会商研判,及时发布短时临近预报,根据天气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及时开展三个叫应工作。
道真县海拔落差较大,最高海拔(麻抓岩)1 939.9 m、最低海拔(芙蓉江出境处)317.9 m,地貌以溶蚀浸蚀低山峰丛和槽谷为主,碳酸盐岩广布,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开展好三个叫应的前提是必须了解各个乡镇的地势情况,根据历年气象资料和灾情分析,如三桥雷家坝、大磏文家坝、县城等地地势平坦,历年来每逢暴雨必受灾,造成山洪灾害的可能性较大;河口、旧城、三江、平模等地均有河流流域,历年来只要阳溪、洛龙等上游乡镇雨量达大暴雨量级,下游必然受到影响,造成山洪灾害的可能性极大,相对来说,忠信、隆兴、桃源等海拔800~1 200 m地区,分支河流较少,排洪泄洪较快,降雨量达到暴雨量级也不会造成大的气象灾害。
三个叫应是防灾减灾最有效快捷的渠道,是做好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保障,在实际运行之中,严格按照内部叫应和外部叫应的原则,认真开展好三个叫应工作,就能很大程度上解决气象服务传输最后一公里问题,又能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能及时为防灾减灾指挥调度提供及时的保障,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三个叫应是一种最直接、最迅捷、最高效、最容易被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所接受的服务模式,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地将气象信息传递给各级领导和部门责任人,为其提供决策依据,科学指挥调度,提高政府决策的主动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三个叫应指标不是固定的,在对天气系统以及可能造成灾情研判的基础上,及时电话叫应相关部门,告知天气形势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升气象监测预警信息转化为各级各部门和公众防灾减灾救灾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