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凉凉
幼儿正身处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幼儿学前教育阶段中,加强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不但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同样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小班幼儿的年龄相对较小,这就使绝大多数的幼儿在实际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自身年龄与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难以实现深度学习与高效学习。这不但会严重限制小班幼儿语言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对幼儿语言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造成打击,致使幼儿的语言学习能力下降,难以实现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因此,针对当前小班幼儿语言学习中所存在的这一问题,积极探究与探索有效语言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关键。鉴于此,本文将以思维导图为例,从分析思维导图在小班幼儿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出发,对思维导图在小班幼儿语言学习中的有效应用方法与策略展开探索,旨在提高小班幼儿语言教学质量,促进与推动小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
一、思维导图的内涵
思维导图是一种应用图表工具来实现发散思维表达的工具。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思维导图可借助图文结合的优势,将各级主题之间的隶属、层级等相关关系,以层级图的方式表现出来,以此促使学习者建立起合理的关键词与图像、颜色与图形等的记忆链接。随着近几年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创新与教学改革已然成为当今教育界中最为热点的话题,这就使思维导图这一优良学习工具在我国现代教育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合理应用思维导图展开教学活动,不但能有效激活学习者的左右脑机能,促使学习者在分析与总结记忆、阅读、思维规律的过程中实现科学与艺术、想象与逻辑的平衡发展,同样也有助于促进学习者思维的形象化,提升学习者的思维水平与逻辑能力。但就目前的思维导图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其普遍被应用于中小学等教育学段中,在目前的幼儿学前教育中其应用尚未实现全面普及。这就使绝大多数幼儿教师对其的应用意义、作用与应用策略等方面仍存在认识不明确等问题,致使其优势难以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发挥。因此,为确保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能在小班幼儿语言教学中最大限度发挥作用,身为教学活动组织者与幼儿发展促进者、引导者的小班幼儿教师,在实际的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就必须加强对思维导图的深度探究与探索实践,结合小班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与认知发展水平,开展合理的语言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以此来有效提升小班幼儿的语言教学效果,促进小班幼儿语言学习水平与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思维导图有助于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依据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小班幼儿的思维发展尚处于逐步摆脱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转化阶段,这就使幼儿在实际的认知学习与思维活动中往往仅能依赖于已知的知识进行问题的思考、归类、排序、判断以及推理。而幼儿语言的学习是一种建立在思维发散、活跃基础上的思维活动,这就使绝大多数的小班幼儿在实際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自身年龄特点与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实现深入。这不仅不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综合发展,对幼儿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的提升同样也会带去不同程度的阻碍。而万幸的是,幼儿在进行语言学习时,往往会在思维活动中进行多种心智操作,如分析、比较、概括等,这与思维导图绘制时所需进行的思维活动高度一致。在小班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合理应用思维导图去引导与组织幼儿展开语言学习活动,便能以此为教学切入点有效锻炼与提升幼儿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以及抽象性,从而在促进幼儿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提升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幼儿的语言学习水平与效率。
如,分析指的是将脑海中的整体事物进行有条理的分解,再加以认识的过程。在小班幼儿语言教学中引导幼儿绘制思维导图,幼儿便能根据自己的想法与认识按照一定的顺序或属性对语言内容进行分类。如此一来,幼儿的思路便会更加清晰,其思维也会更具条理性。综合,指的是将个别属性、个别方面进行结合,构成整体的过程。在引导幼儿绘制语言知识思维导图时,幼儿能从主题出发,对围绕主题的各个因素进行思考。比较与抽象指的是明确事物相同或不同之处的过程,并在比较的基础上分离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小班幼儿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绘制双重泡泡思维导图的方式对语言知识进行对比与比较,以此来促使幼儿更清楚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与共同点。概括,指的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将部分事物的共有本质特征结合起来,并合理地推广到其他同类事物上的过程。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抓住语言知识的关键,通过联想或想象的方式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在提升幼儿语言学习效率的同时,更为有效地锻炼与提升幼儿思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具体化,指的是在概括基础上,将对事物的一般认识合理地应用到相应的个别事物上。幼儿在绘制语言知识思维导图时,其个性化特征便会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幼儿个体思维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其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提升与增强。
三、思维导图在小班幼儿语言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在文学作品理解中的应用
小班幼儿的年龄相对较小,这就使幼儿无论是在学习上、思考上,还是在认知上都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因此,为在满足幼儿思维认识需求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独立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小班幼儿教师在实际的幼儿语言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教学支架”,来帮助幼儿理解与认识幼儿语言学习中一些文学作品的内容、意境以及情感,以此实现幼儿语言学习能力与效率的有效提升。在以往的小班幼儿语言教学中,绝大多数的小班幼儿教师往往会应用多媒体教学或图谱教学的形式,将幼儿文字作品中晦涩难懂的文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虽然此类教学方式能有效深化幼儿对文字内容的理解与认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种教学手段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致使幼儿的独立思维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和增强。而在幼儿文学作品教学中,合理地应用思维导图,便能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与改善这一语言教学问题。
相较于以上两种教学方法,思维导图具有具体、简洁、概括、发散的优势。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以此为教学支架展开教学活动设计,不但能促使幼儿建立起良好的文字与图形、文字与文字的联系,同样也有助于幼儿对文学作品结构感知与体会的深化,从而在引导幼儿深度感受与感知文学作品语言、词汇、句式等细节的同时,实现思维能力的有效发散与活跃。这不仅有助于幼儿语言学习效率的提升,对幼儿思维、认知以及心智的发展同样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如在《太阳与月亮》这一诗歌教学中,小班幼儿教师就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展开教学活动设计,促使幼儿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与启发下更为深入地掌握与体会太阳与月亮的关系,建立起形象的白天与夜晚的认识。
首先,教师朗读诗歌,幼儿听,“太阳出来了,小花醒来了,小鸟醒来了,小兔醒来了,白天真热闹。月亮出来了,小花睡着了,小鸟睡着了,小兔睡着了,夜晚轻悄悄。”并向幼儿提出具有引导性与启发性的教学问题,“你们在诗歌中听到了什么?太阳出来了,谁醒来了?白天怎么样?月亮出来了,谁睡着了?夜晚怎么样?”等,以此来促使幼儿在教师问题的启发与引导下,自觉主动地对白天热闹场景与夜晚安静场景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组织幼儿分别以白天与夜晚为关键词,将太阳、小鸟、小兔、小花等事物的动作记录下来,以此来为幼儿思维导图的绘制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则可引导幼儿绘制“双重泡泡”的思维导图,绘制“太阳”“月亮”的图案,并将其粘贴在“白天”与“黑夜”两个关键词的下方,并按照诗歌的文字描述顺序,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将小鸟、小花、小兔子在白天、夜晚中的行为表现表示出来,以此来更为有效地增强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促使幼儿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验与感知白天热闹与夜晚安静的意境。在此之后,教师则要引导幼儿进行诗歌朗诵,促使幼儿在朗诵过程中更好地把握作品结构,提升幼儿的语言学习水平与效率。
最后,幼儿教师则可引导幼儿自由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结合诗歌的结构形式进行自主创作,并将自己想象到的事物在白天、夜晚中的表现合理地填到对应的思维导图中,从而在实现幼儿语言教学拓展与延伸的同时,更好地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二)在文学想象创编中的应用
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大部分的幼儿文学作品都具有想象丰富、生动形象、结构整齐的特点,这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影响。然而,在以往的小班幼儿语言教学中,大多数的幼儿教师往往会将语言教学目标定位在复述、朗诵上,而忽视了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创编、仿编等,致使幼儿的语言学习难以实现深入。这不仅不利于幼儿词汇量的丰富,对幼儿的认知发展与思维能力提升同样也会造成消极影响与阻碍。因此,为确保幼儿能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实现更为深入的文学作品认识,为幼儿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持续发展与提升提供更为坚实的教学保障,小班幼儿教师就必须借助思维导图的优势与功能为幼儿立体、形象地呈现文学作品整体结构,以此来更好地深化幼儿的语言学习感受,促使幼儿在深刻把握词汇属性、句式结构、文学想象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生成良好的文学创编欲望和兴趣。
如,在教学《布谷鸟》一文时,小班幼儿教师就可应用思维导图引导幼儿进行文学鉴赏与创编。首先,欣赏作品,体会文字的意境之美。“布谷鸟是怎样叫的?布谷鸟叫后,什么来了?什么青了?什么长了?什么开了?布谷鸟的叫声和什么词语相似?什么像春天里的鲜花?”以此来促使幼儿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深入理解与体会作品的内涵,体会作品的意境与情感。其次,出示思维导图,引导幼儿看着思维导图朗读作品内容。并提问:“为什么布谷鸟一叫,山青了?花开了?小苗长了?”促使幼儿在朗读中感知与感受春天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最后,出示小草、小树等图像卡片,引导幼儿根据卡片内容,结合诗歌结构创编诗句,并提问:“除了这些,你认为在布谷鸟叫后,还有谁会发生变化呢?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促使幼儿发挥想象与联想进行自由创作。在这一活动中,幼儿教师虽未利用思维导图对幼儿进行直接的思维引导,但在实际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幼儿仍可依据教师教学问题的设置与在思维导图的启发进行自主想象与合理联想,然后再进行诗句创编。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幼儿实现对文学作品内容的深入理解与感知,对促使幼儿思维实现立体化、想象实现可视化同样也有着积极作用。
(三)在口语语言表达中的应用
在小班幼儿教学中,组织与开展幼儿语言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锻炼与提升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但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能力与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发展局限性,因此绝大多数的幼儿往往难以在具体语境中有组织地进行语言表达。因此,小班幼儿教师在组织语言语言教学活动时,便要针对幼儿所存在的这一认知发展水平,合理应用思维导图去帮助幼儿梳理想法,为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语言表达机会与讲述空间,以此来更好地梳理幼儿的语言表达思路,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打招呼》一课后,小班幼儿教师可组织情境模拟的语言表达活动,让幼儿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思维导图的提示,掌握和别人打招呼的正确方式,并积极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说出更多的打招呼礼貌用语,以此来促使幼兒在一问一答、一言一语中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锻炼与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引导幼儿将更多的打招呼用语补充到思维导图中,并合理划分不同招呼用语的正确应用语境,以此来有效锻炼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班幼儿语言教学中有效应用思维导图,不但能借助思维导图的思维引导优势锻炼小班幼儿的思维能力,促进幼儿独立思维、抽象思维以及发散思维的发展,对提升小班幼儿语言教学质量、增强幼儿语言学习能力、锻炼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同样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身为新时期下的小班幼儿教师,在组织与开展幼儿语言学习活动之时,必须重视起对思维导图的合理应用与有效实践,从而在充分发挥其语言教学优势与功能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小班幼儿语言教学形式,优化语言教学内容,以此来确保小班幼儿能在语言学习中获得丰富的语言经验,实现能力与素质的综合提升与身心的健康成长。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