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村镇层级型生活圈的构建与评价*

2022-12-15 13:11王慧颖张晨阳
南方建筑 2022年11期
关键词:生活圈公共设施村镇

王慧颖,张晨阳

引言:山地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与布局模式

我国乡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受发展历史和运维机制的限制,长期处于低覆盖、低标准和低效率的状态,服务设施的规划缺乏适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尤其是对于山地型村镇来说,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以及稀疏曲折的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我国乡村地区,尤其是山地村镇地区,不管是按照人口指标、行政等级还是固定半径的服务范围进行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和布局,其准确性都显不足[1]。

目前既有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可以大致分成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村镇等级标准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给模式,另一种是基于服务需求的自下而上的范围配给模式。但这两种模式都无法适配山地村镇聚落分散式布局的现状。等级标准配给模式中,山地出行时间成本远大于平原地区出行时间成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也会随之降低,按照既有的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则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服务范围模式下,山地村镇会存在大片无人居住的地区,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的范围并非有效的服务范围,因此该模式也不能完全适用[2]。

因此,针对山地村镇的特点,需要创新一种更合适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与布局模式;而以生活圈理论为基础,以居民生活范围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与布局的依据,能够很好地适应山地村镇居民分布分散的特点,值得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1 山地村镇生活圈研究

面对山地村镇的复杂现状,需要按照村镇居民不同层次、不同频率的公共服务需求,结合城镇体系、服务规模、空间地形、道路交通等现状与规划的基础,来选定生活圈的中心点。需注意的是,当前基于生活圈理论的公共服务设施研究,主要是基于平原地形,因平原地区聚落较为集中,生活圈中心较为明显,所考虑的道路和地形的因素也处于二维平面,难以顾及山地地区的差异性与特殊性[3];因此,按照当前生活圈层的划分方法,会导致公共服务设施的实际服务效率较低。山地村镇的生活圈圈层划分则需要考虑山地村镇居民生活的具体需求,以使用频率为标准,强调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与服务效率[4]。

以重庆市永川区板桥镇为例,板桥镇地处永川区北部,距永川城区27km,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以浅丘为主,是典型的山地村镇。板桥镇辖1 个板桥镇社区和11 个村,镇域面积60 平方公里,人口3.6 万(图1)。按照常规“横向分类,纵向分层”的村镇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框架[5],将研究范围内的公共设施横向划分为行政管理类设施、教育机构类设施、医疗保健类设施以及文化科技类设施四个类型;纵向划分为村域公共设施、镇域公共设施、永川区域公共设施以及重庆市域公共设施四个层次。结合地理、交通矢量数据、POI、手机信令数据以及问卷访谈数据,从居民的生活特征、公共设施的空间特征以及公共设施的需求特征三个方面分析板桥镇的生活圈层;其中,问卷访谈数据共收回有效问卷98份,包括中心村57 份和基层村41 份。

图1 重庆市永川区板桥镇地图

1.1 板桥镇居民的生活特征

板桥镇居民作为长期生活在当地的活动群体,因山地地貌的特殊性,居民个体活动范围呈现出小而密集的特征[6]。对于板桥镇居民的生活特征分析,可以从居民聚落分布特征和公共服务设施使用强度两个方面展开。

村镇聚落是村镇人口居住、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容纳着各种人类活动。目前板桥镇聚落呈现点簇状分布,格局较为分散,规模大小不一,村落边界模糊。通过250m 栅格的方式进行人口分布分析,发现人口密度普遍较低,居住人口较多的网格分布间距大,主要形成三处聚落,为板桥镇社区、通明村以及三教镇玉峰村(图2)。受到山地地形的影响,板桥镇地区居民的出行活动与平原地区呈现不一样的特征,山地村镇居民的步行能力相对较强,日常出行对于时间的忍耐度也较高。

图2 板桥镇居住人口分布图

结合问卷数据,根据村镇居民对各类设施的使用频率测算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强度。由于问卷问题的设置不容易精确到具体数据,而是采用“每天使用一次” 、“每周使用一次”、 “每月使用一次”、“每年使用一次”、“几乎不使用”等描述性的选项更容易操作,因此用定性描述结合定量打分的形式设计问卷,例如,选项为“每天一次(10 分)”,计算问卷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村镇公共设施使用强度的得分(表1)。其中,由于板桥镇居民对于教育设施的使用频率不高,样本数据不足,因此只分析其余三类公共设施。

表1 各村各类公共设施使用强度分析表

对比中心村与基层村的使用强度数据,基层村公共服务设施使用强度略高于中心村,其中,基层村与中心村使用行政设施与文化设施的强度对比尤为突出。基层村村民的生活圈范围较小,使用本村设施的趋势明显;而中心村村民对于村镇两级公共设施使用强度差距相对较小,生活圈范围较大。

通过数据发现各类设施的使用强度普遍偏低,且板桥镇居民几乎不使用镇区范围之外的公共服务设施。村民使用行政类和文化类设施时首选村内设施,对镇级行政文化设施使用强度相对较低。由此可见,板桥镇居民的活动范围几乎限制在镇内,部分居民活动范围限制在村内。但医疗设施使用情况存在个例,凉风垭村与新桥村因与镇医疗设施距离较近,所以使用镇医疗设施频率更高。

根据国内对于山地村镇的研究,分析板桥镇居民封闭内向的生活特征,应该是地理与社会双重影响下形成的。由于山地村镇通常以边坡、陡崖和沟渠等具有割裂作用的自然元素作为镇村边界,其在空间格局上表现出收缩的特征[3];同时受山地环境的影响,山地小城镇社会具有局部自足性与整体封闭性的特征,因此村庄逐渐形成内向独立的生活圈,居民的活动心理逐渐封闭[7];同时,通过手机定位数据的村镇居民时空行为特征分析,也发现山地村镇居民与外界交流不够频繁,整体偏向于在小范围内流动[8]。

1.2 板桥镇公共设施的空间特征

板桥镇设施基本以村镇行政划分为依据呈团簇状分布,每个村都配置了医疗设施与行政设施,满足空间配置纵向分层,而文化设施则未实现全覆盖,教育设施分布的村镇等级模糊,且较为集中分布在镇中心社区附近(图3)。

图3 板桥镇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图

板桥镇医疗类的设施有服务于村的卫生室以及服务于镇的卫生所,文化类设施主要为活动室形式,板桥镇内教育设施有两所小学和一所初中,行政类设施比较齐全,包括安保室、村委会以及镇政府。

板桥镇存在多类设施集中于一处的复合型设施分布模式,该模式大部分出现在基层村中(图3)。欧家坝村、龙门滩村、本尊村、大坪村、高洞子村以及古佛村的村民服务中心承担村委会的行政功能、卫生室的医疗功能以及图书室的文化功能。而在新桥村等中心村内公共设施分布则相对独立,且存在文化设施缺失的情况。在板桥镇社区周边的新桥村与凉风垭村公共设施密度较高,行政设施与文化设施集群分布,并覆盖相同功能但不同等级的设施,如小学和初中,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9]。

综合居民对公共设施使用强度的结果以及公共设施分布的情况,可以推测复合集中的公共设施会增加村镇居民对公共设施的使用频率,但同时也会进一步增加山地村镇居民的封闭内向生活习惯,进一步将基层村居民的生活范围限制在村界范围内。

1.3 板桥镇公共设施的需求特征

获取公共服务所需的交通时间是绝大部分居民选择公共服务设施时最重要的因素[10],调研结果表明,80%的山地居民在选择公共服务设施时考虑距离远近。根据使用强度和理想出行时间数据分析板桥镇公共设施的需求特征。

因公共设施的集中复合会对独立公共设施的使用强度产生影响,所以本部分只分析公共设施独立性高的中心村使用强度数据。由问卷结果可知,居民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行政设施。中心村对村镇两级医疗保健类设施的使用强度差异较小,村与镇的医疗设施可互相替代;但村镇两级行政设施与文化设施则使用强度差异较大(表2)。因此,对于中心村村民来说,村内的行政与文化设施是日常生活中无可替代的,且对镇内高质量的行政与文化设施需求不高,而村民对医疗设施则追求更高质量的服务。

表2 各村各类公共设施使用强度总结表

统计村镇居民对各类设施理想出行时间的问卷选择次数,95%的居民认为对于最常用公共服务设施的理想出行时间是步行15min 以内,49%居民认为对于必要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理想的时间是步行15min 以内。横向对比四类高质量公共设施的理想出行时间,居民对行政管理与文化科技类设施的需求更大,理想出行时间更短,而对于医疗设施与教育设施则需求相对较少,理想出行时间相对较长。

按照各种交通方式的平均时速,可以将出行时间换算为出行距离,从而计算出中心村和基层村各类设施的理想出行距离。由于居民对交通方式的选择不仅与出行时间有关,考虑到不同交通方式的便捷程度和金钱消费间的区别,骑行与行驶的出行成本高于步行;因此,为增加结果的可靠性,结合实际情况赋予各种交通方式相应的距离折减系数。经过实地询问,以步行20min 为基准,大部分居民认为约12min 的骑行和10min 的行驶与步行方式的选择意愿相近;因此,以步行为基准赋予其距离折减系数为1,骑行和行驶距离折减系数分别为0.6、0.5。理想距离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Di是设施i 的理想出行距离,nj是理想出行时间选项j 的被选次数,dj 是理想出行时间选项j 换算成的出行距离,kj是选项j 的距离折减系数,Ni是关于设施i理想出行距离问题的填写总次数。

根据表3 的计算结果,板桥镇居民最常用公共服务设施的理想距离是1.23km,必要公共服务设施的理想距离为3.75km;同时,基层村和中心村各类设施理想距离也反映出不同的特征。基层村生活圈范围小,对于行政、文化与医疗设施的需求大致相同,相对来说会愿意前往更远的地方去使用教育设施,这和基层村行政文化医疗功能复合、分布集中的设施布局现状相一致。而在中心村,居民对行政与文化类设施的理想距离远小于医疗设施与教育设施,且对行政管理类设施的需求更高。

表3 各村各类公共设施理想出行距离总结表

根据上述分析,提取出居民在选择公共服务设施的主要影响因素,即服务内容、交通时间和服务质量(设施等级)三个方面。总体来看,板桥镇居民对行政与文化设施的使用更频繁,理想出行时间更短,而对医疗与教育设施则更在意服务质量的高低。

2 层级型生活圈的构建途径

服务内容、交通时间和服务质量是影响生活圈格局的三个主要因素,其中,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提供不同内容的服务,服务内容则决定了设施在生活圈层级中的布局[11];获取公共服务的交通时间决定了生活圈圈层的服务半径,在满足了交通时间、设施数量、服务内容等因素后,最终关系村镇居民设施选择的仍然是质量因素,所以服务质量关系生活圈的选择倾向。

2.1 设施服务内容的类型研究

如何对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分类评估,过去的研究通常使用权重法,但难以为不同设施设定较为科学的权重系数,通过专家打分可能缺乏对于板桥镇特殊的地理和生活特征的针对性,而通过问卷调研来获取权重系数,被采访者对于设施的重要性却难以建立清晰的概念。因此,本研究采用设施的使用频率和理想出行时间两项容易理解的客观指标,来对不同类型的设施进行层级划分,这样更符合当地设施需求的实际情况。

马斯洛需求模型可以用于研究村庄生活圈,基于对马斯洛需求模型的不同认知,对于生活圈的划分也有不同方法,可根据时间特征或人群特征进一步细分[12、13]。研究根据板桥镇山地居民的需求特点,为了对应不同类型的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将村镇生活圈划分为:基础生活圈、层次生活圈和机会生活圈三大类,分别满足基础保障类需求、品质提升类需求以及高级服务类需求。不同类型的服务内容对应不同层级的基础需求、层次需求和机会需求,决定了设施在生活圈层级中的布局[12]。

在资源利用经济性的布局原则下,使用强度高或者能接受的获取距离小的设施布局在低层级的生活圈圈层当中,而使用强度低或者能接受的获取距离大的设施布局在高层级的生活圈圈层中[14]。

根据板桥镇居民对设施理想出行时间的描述,中心村日常需求最高的是行政类设施,其次是文化类,教育类与医疗类使用需求较低。基层村内日常需求最高的是行政类设施,其次是文化类和医疗类,教育类需求最低。而对中心村与基层村来说,永川区内以及重庆市区内的综合服务设施都是使用频率最低的设施。

基于上述分析,绘制板桥镇的基层村和中心村两类设施需求模型(图4)。

图4-1 马斯洛需求模型

图4-2 中心村设施需求模型

图4-3 基层村设施需求模型

2.2 层级型生活圈构建

首先,通过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层级划分,确定板桥镇两类层级型生活圈的圈层功能;再以ArcGIS 的数量分级作为分析手段,以各村居民点分布最密集的栅格区域作为该行政村的基本居民点中心,并以此作为各生活圈层的中心(图5);最后,通过问卷及访谈等方式获得影响居民获取各种公共服务的影响因素,以及在这些因素影响下获取各种公共服务时最合理的出行半径,并通过量化手段将其转化为时空上的“半径”,从而构建公共服务设施的层级型生活圈[15]。

图5 居民点分布数量分级

根据表3,按照层级生活圈的对应关系,确定基层村和中心村生活圈各圈层的服务半径。问卷中最常用公共服务设施的理想距离作为基础保障层的半径,必要设施对应品质提升层,四类高级设施理想距离的平均值为高级服务层的半径(表4、5)。

表4 基层村生活圈构建因素分析表

由于公共设施的服务内容分别对应马斯洛需求模型的三个层次,根据居民到达不同公共服务设施的理想距离作为服务半径进行划分,以各行政村居民点分布数量分级中居民最集中的点为圈层中心(图5),通过ArcGIS平台的Network Analyst 工具创建以道路交通为路径的等时服务区,构建板桥镇中心村与基层村的生活圈(图6、7)。

图6 基层村生活圈布局

可见基层村生活圈和镇域南侧中心村联系不足,反而与西边三教镇联系较多;中心村生活圈在板桥镇中部地区呈现聚集现象,且向镇域外南北两个方向的联系较为紧密。

表5 中心村生活圈构建因素分析表

图7 中心村生活圈布局

3 层级型山地村镇生活圈评价

根据层级型生活圈构建的三个要素,即服务内容、交通时间和服务质量,针对性的从服务功能、可达性和满意度三个方面对板桥镇公共服务设施的等级一致性、空间一致性和需求一致性进行量化评价。其中,服务功能评价针对各类设施与生活圈层级的匹配程度,低等级层级的设施种类应布局在获取距离小的地方;可达性评价针对各类设施与生活圈层服务半径的匹配程度,居民点到各类设施的距离应满足各圈层服务半径的要求;满意度评价针对各类设施与生活圈层级“质”与“量”的匹配程度,低层级的各类设施应满足居民高数量的需求,高层级的各类设施应满足居民高质量的需求。

3.1 服务功能评价

结合不同种类设施等时圈覆盖率评价服务功能的合理性。将各类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建立等时圈模型,以测算步行速度换算为距离,计算每个层级覆盖建设用地范围面积占镇域建设用地总面积之比,并乘以相应的评分赋值(5 个等级按照10、7、5、3、1 的差值序列),最终结果即该类设施配置合理性得分(表6)。

表6 设施服务功能配置合理性评分

依据需求模型的判断(图4),四类设施的圈层等级从低到高为行政、文化、医疗、教育,但板桥镇现状的设施功能配置评分为行政>医疗>文化>教育,与生活圈层级不完全匹配。处于板桥镇生活圈较低层的文化类设施需增加村级类的设施,并多布局在居民生活圈的最内层。

板桥镇的医疗、行政类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较高,与生活圈等级相匹配,这得益于基层村医疗设施与行政设施的复合布置。同时,教育设施作为最高等级的公共设施,居民的耐受度更高,但目前教育设施覆盖面积整体偏西北面,对南侧居民的覆盖率需要进一步加强(图8~11)。

图8 文化设施覆盖范围;

图9 教育设施覆盖范围 ;

图10 行政设施覆盖范围;

图11 医疗设施覆盖范围

3.2 可达性评价

根据不同设施的所属圈层,确定圈层半径,并以该半径下等时圈实际覆盖居民区比例作为可达性评价的指标。位于低层级的设施应更多覆盖近距离的居民点,高层级设施的辐射半径则更大。以表3 中最常用公共服务设施和必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全镇理想距离作为基础保障层和品质提升层的辐射半径。

依据2.2 小节构建的生活圈,行政和文化设施属于基础保障层,因此居民到设施距离范围应小于1.23km。但行政设施和文化设施1.23km 圈层覆盖的居民区占比只有78.25%和20.10%,并未实现在理想距离下的全覆盖,且文化设施可达性极低。医疗类设施在基层村生活圈中属于基础保障层,在中心村生活圈中属于品质提升层,因此分别计算两种圈层半径等时圈下覆盖居民区的比例,根据结果,作为品质提升层时可达性高,作为基础保障层时可达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教育设施属于品质提升层,覆盖居民区比例不容乐观(表7)。

表7 设施可达性评价表

当前板桥镇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与构建的生活圈服务半径并不完全匹配,行政与医疗设施的可达性相对较高,文化设施和教育设施的可达性有待加强。在设施布点时,需要结合居民的意愿时间确定理想距离,进行设施合理布局,进而提高设施布局与生活圈的空间一致性。

3.3 满意度评价

满意度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根据村镇居民对不同设施使用的主观判断进行衡量。整理问卷数据,计算得到村镇聚落公共设施使用满意度评分(满分10 分),如表8 所示。

表8 各村对各类公共设施满意度对比表

板桥镇地区由于人口数量较少而且设施在基层村中的分布集聚度较高,在布局公共设施时能够满足村镇居民日常使用的要求,所以大部分村子居民满意度在70%以上。但板桥镇边缘的汪家岩村、柳溪村以及通明村满意度相对较低,受板桥镇公共设施覆盖影响较小,因此边缘村的设施服务水平应当加强(表8)。

依据对不同设施的服务质量需求,低层级的设施应保证量多,高层级的设施更要关注质高。横向对比不同种类设施满意度,行政类设施满意度最高,文化类满意度最低,文化类设施需要在“量”上大力加强。医疗类和教育类在分数较高的基础上,应注重对服务质量的提高,从而满足居民的品质提升需求。

综合对比中心村与基层村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结果(表9),作为基础保障层的文化设施满意度差别较大,中心村需补足文化设施的数量缺口。作为中心村品质提升层的医疗设施和教育设施,需注重对服务质量的加强。

表9 满意度对比分析表

4 讨论与前瞻

研究发现,山地村镇生活圈在镇区层面表现出内部自足性,在村域层面表现出封闭性与向心性。针对层级型生活圈的进一步研究发现:(1)需要匹配服务内容和圈层范围,基础保障类设施应当布局在层级型生活圈的内层,品质提升类和高级服务类设施则可以相对分散布局;(2)需要匹配圈层半径和山地村镇的交通条件、居民的出行意愿,降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标准中的服务半径距离;(3)需要匹配服务质量和居民需求,例如对于板桥镇而言,需要注重低等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布局,补齐短板并提升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品质。

研究创新地采用自下而上和分类分层相结合的研究路径,能够更好地匹配山地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实际运行情况,具体而言:(1)从居民的出行意愿和日常生活需求出发,确定居民理想出行距离,并根据人口分布重心确定各行政村生活圈的中心,以此划定层级分明、等级有序的生活圈体系,引导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科学合理的配置;(2)基于山地村镇实际情况分类研究基层村、中心村,分层研究基础保障层、品质提升层、高级服务层,能够更加准确地反应山地村镇生活圈中的层级构成差异,从而针对性地提出布局优化建议。

研究认为,未来山地村镇的层级型生活圈范围将会扩大。首先,村镇生活圈地域范围不再受到行政边界的严格限制,逐步形成与城镇区县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其次,村民对设施质量的关注度提升,尤其对于教育和医疗设施,为了获取更优质的服务,愿意支付更高的交通成本,从而跨越式的扩大活动范围;因此,通过提升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质量和对外交通的便捷度,可以促进村镇层级型生活圈范围的扩大,整体提升村民所接受公共服务的丰富程度。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数据的采集不够全面,具体表现为:(1)调研样本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采访对象中以老龄人口为主,缺少儿童和季节性返乡的打工人群,会对理想出行时间以及使用强度的数据产生影响;(2)研究只针对板桥镇的样本数据,缺乏横向对比,有待对不同地理条件的小镇展开进一步的对比研究;(3)村民对各类设施的需求处于动态变化中,尤其是对高等级公共服务的需求可能会快速增长,而研究缺少对样本的长期跟踪调查,难以判断变化趋势。

图、表来源

图1~3、5~11:作者绘制;

图4-1:参考文献[11];

图4-2、4-3:作者基于图4-1 改绘;

表1~9:作者基于问卷统计整理绘制。

猜你喜欢
生活圈公共设施村镇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生活圈划分研究
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活圈模式探析
基于GIS的生活圈居住区规划与优化研究
——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为例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广州周边:价格洼地!“一小时”生活圈 7字头置业广州后花园
城市公共设施承载力评价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色彩手法在村镇环境综合治理中的运用与思考——以平度市下辖村镇为例
一路惊喜
从公共设施到商务领域再到家居,智能照明之路步步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