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依丝古丽·乌苏音,吾斯曼·居买
(西北民族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部,甘肃 兰州 730030)
汉语是世界上交际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发展历史悠久,有着重要的影响力。随着我国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大。近些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越来越受国家和高校的重视,我国在国际上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加快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已经成为现阶段重要工作任务。由于少数民族学生长期受当地语言的影响,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改革要结合着少数民族语言特色发展情况,进行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和优化。基于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我们应该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状况、以及现阶段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进一步分析,从而探讨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纵观我国高校所有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建立时间较早、发展时间较久的一门专业性学科。最早设立此专业学校是北京大学中文系,1910年3月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成立了“中国文学门”,中国文学门的创建,标志着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运而生。随后在北京大学影响下,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也纷纷的建立起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曾涌现出鲁迅、胡适、刘半农、沈从文、废名等一大批的著名文学者,他们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后续的发展的奠定了良好基础。基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以来,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学科建设与发展历程角度来看,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重要阶段,见表1。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我国汉语言文学尚处于萌芽阶段,随着京师大学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立,我国许多著名高校纷纷开始创立和重视。1949年建国以后,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进一步重视,我国高等学校发展呈现蓬勃态势,一方面由于民族智慧的启发,文化在我国受到了高度重视。另一方面高等学校的大规模扩展,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为首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立影响,一时间我国许多高校纷纷设立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辈出[1]。后来随着文化革命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呈现了下降趋势,许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受挫,大量的历史文献、论著被损坏,给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研究带来了重大损失。直至文革结束后,汉语言文学专业才逐渐的恢复生机,再现蓬勃态势。
放眼我国教育整体发展历程可以得知,教育的发展实质就是经济的催动,因此,从某个角度来说,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教育的进步。1978年12月我国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和措施,高校教育也间接的受到了积极影响。改革开放之后,汉语言文学专业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全国各种综合性大学、专业院校的中文系都设立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并且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得到了前所未有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热潮再度提高,我们将这一发展阶段称之为稳定发育阶段。根据调查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得到全国多数高校的高度重视,但是,各个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质量却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著名学府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质量最为突出,涌现出了一批有卓越贡献的教育学者[2]。此外,国外一些专家对汉语言文学研究力度的不断加大,专业的发展也开始融合了西方文化,许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了外国文学之类的课程,课程内容发展呈现出丰富化、多样化、现代化,师资力量进一步提升。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对高校的战略布局作出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国家高度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高等教育迎来新的改革和部署。此后,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进一步的提高,已经从发育阶段开始迈向成熟阶段。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成为了各个高校常见专业之一,一些专科类院校也相继设立了汉语专业,标志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发展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家国际地位的提高、民族自信感的进一步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内,更迈向了国外[3]。新形势下,少数民族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也呈现大好趋势,以高校为教学阵地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正在释放着本身独特的学科魅力。
表1 汉语言文学发展历程
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类学科,该专业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更在于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文学应用能力。我国明确提出,高校教育应强调“用”,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高校建设的主要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结晶,也是国外文化的高度浓缩。因此,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的,首先要强调“应用型”,始终坚持培养我国综合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战略。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少数民族文化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少数民族富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特色,大力推广汉语教育的今天,加快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步伐,是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国家不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改革只有将应用型原则贯彻落实到底,才能更好的培养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
汉语言文学本身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专业课程涉及到的内容广,课程数量多,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只有坚持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的原则,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才能不断的提高。教学是科研成果的验证,科研是教学的进一步研究与创新,从教学发展的角度来看,科研是教学进步的阶梯,教学是实现科研成果的主要方法[5]。因此,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需要做到教学相长,以科研助推教学进步,以教学拉动教研,才能全面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少数民族学生长期受当地语言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并不容易做到收放自如,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师只有结合着当地的语言特色与学生情况,做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研究,不断的增强自己的科研本领、加大科研力度,才能创建出符合当地学生学习特点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多数汉语言文学教师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教学模式依然采用“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陈旧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陈旧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手段,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和知识转化能力。根据一份关于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言文学课程学习情况统计可以得知,直至目前,我国大约有67%左右学生不满足于现有的教师教学方法,有80%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该专业的课程老师教学缺少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教学手段单一,很多课程仅是摆设,根本没有发挥出重要的教育价值[6]。教师深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课堂教学中缺少信息化设备的引入,导致课堂学习环境低沉,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师忽略学生学习感受,课堂上学生玩手机、学习注意力不集中不良现象尤为严重。此外。少数民族学生长期受当地语言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受先天条件的制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上,站在三尺讲台滔滔不绝,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下降,课堂学习氛围持续恶化。
就目前阶段而言,我国多数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了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大学写作等等,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共同目的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与综合应用能力,但是两者之间仍存在一定差异,见表2。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多数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特点,由于汉语言专业属性和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特点双重因素影响,我国一些汉语言文学教师不能够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学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区分开,也不能够将课程理论性文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性教学,导致很多该专业毕业的学生缺少相应的实践能力[7]。根据调查发现,我国有35%的少数民族记者、新闻编辑等新闻工作者专业背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有60%的少数民族教师、作者、教育管理者专业背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许多该专业毕业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不能够将大学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专业知识应用水平有限。因此,当前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是造成学生应用能力低下的重要因素。
表2 汉语言文学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差异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深刻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没有做好迎接教学改革的准备。关于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的融合,一份来自于高校联盟教学调查统计表明,我国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学科多为计算机专业、外语专业、管理类专业等等。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多为美术类专业、音乐专业、播音主持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等艺术类与理工类专业。而着重强调传统课堂教学,缺少多媒体设备、实践活动引入的学科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当前,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授课模式一直停留在课本与讲台之间,教师课堂教学,教材、黑板、讲台三个生态元素是汉语言文学教师依赖的教学设施,无法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堂上看到信息化的身影,也不能够看到实践活动的创建[8]。单一的教学手段,导致很多高校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质量与国家规定标准相差甚远,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也缺少学习积极性,无法充分调动自己的文学思维。陈旧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畸形发展,抹杀了当代大学生个性化文学思维。
从学科的意义上来划分,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于人文学科,而非自然学科。这也就意味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涉及内容多,知识琐碎、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和吸收。因此,这更要求汉语言文学教师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手段、增加教学元素,采用多种高效、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文学知识转变为有趣的语言符号,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师教学而言,教学思想是教学行为的先导,汉语言文学教师只有彻底的摒除传统的不良教学观念,做到教学上的与时俱进、更迭创新,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自我教学能力,将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意义提升到最大化。在采用创新的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同时,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结合着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着重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凸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9]。例如,外国文学课程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对外国文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可以采取“情境化教学模式”开展外国文学教学活动。教师立足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特点,在课堂教学上让学生针对学习内容饰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话剧表演的方式,促进学生对外国文学知识的吸收。通过情境化教学的创建,不仅打开了学生的文学思维,更凸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要求,汉语言文学教师必须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创新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应用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首先需要汉语言文学教师不断的尝试开放式教学模式,只有开放式教学才能真正意义上打破传统理论教学因素的束缚。我们以基础写作课程为例,通过开放式评论教学法展开这一教学模式的探究。首先,教师在开展基础写作课程之前,应该明确教学目的与优化教学步骤,课堂教学之前要为学生留下作业,教师可以根据某一写作主题,让学生课下进行写作,作业提交方式统一采取邮箱方式进行,要求学生做到原创、认真、及时。课堂教学上,教师针对于学生的作品,展开评论式教学法,让学生针对某一作品发表个人看法和意见,通过评论式教学方法,教师不仅将课程内容传授给了学生,也使学生的写作经验得到加强。通过课下文章写作、课堂作品评论,不仅强化了学生写作能力和文学应用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语言叙述能力、文学思维能力等等[10]。当前,我国部分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已经陆续采用此类方法,此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效果十分显著,见表3。
表3 评论式教学法与传统式教学法效果对比
新形势下,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的冲击着教育领域,这对于教师教学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国家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提出明确要求,要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相结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文学教学当中,助推教学的进步与中国文化的传承。因此,高校教师在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时,需要将国家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教学中充分结合多媒体设备,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融合应用的教学本领。汉语言文学教师课堂教学上,应该明确教学目的,将课程教学内容充分融合到多媒体教学载体之上,着重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时,教师针对于某一章节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以视频、图片方式播放有关学习内容的课件,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课程内容背景,更好的记忆古代文学知识。此外,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创建教学活动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创造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针对于课程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选择课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步骤,使学生文学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文学发展和汉语发展重要结晶,它是中国最古老、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高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直是高校重要课程之一,也是我国高校独有的特色专业。高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必须将这一古老的特色专业贯穿到少数民族的教育体系当中,提高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质量,强调汉语言文学在少数民族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们通过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创建评论式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措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策略等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从而提升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助推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长远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