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珊娜 粟胜勇 张 熙 蒋芳幸 林欣颖 林媛媛 许铱杨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偏头痛属原发性头痛,其发作具有反复性,部位在一侧或两侧交替,常伴恶心呕吐、畏光或畏声等症状。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偏头痛在致残性疾病排列第7位[1],偏头痛的年患病率,女性为3.3%~32.6%,男性为0.7%~16.1%[2],且发病率逐年增长。目前大部分偏头痛患者常盲目地选择和滥用止痛药,没有及时接受专业的治疗,导致病情加重和病程延长,并增加了罹患其他疾病的危险因素,给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目前针灸治疗偏头痛多从经络辨证角度着手,认为偏头痛属少阳头痛,对偏头痛的认识不够全面,缺乏从阳气功能角度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研究。基于《黄帝内经》重阳思想,结合偏头痛的发病特点以及临床表现,导师认为阳气功能与偏头痛之间关系密切,通过针灸的方式治疗偏头痛,旨在为今后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新思路。
《黄帝内经》中很注重阳气对生命活动的主导作用,提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等观点,指出阳气为人体生命的原动力,阳气的功能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阳气不固则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其核心为阳主阴从观,强调运用扶阳、温阳之法治疗疾病,并注重顾护阳气以助疾病痊愈,临床基于重阳思想指导治疗多种疾病均取得了满意疗效[3-6]。
2.1 阳气失调是偏头痛的核心病机
《素问·奇病论篇》中有关头痛论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认为头痛病迁延不愈为寒邪侵袭入里伤及阳气所致。又《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且“头为诸阳之会”,其位最高,阳气分布广泛,阳气失调时头部最易受到影响,出现头部经筋的痉挛,故而发生偏头痛。
偏头痛属痛症范畴,病位在头部经筋,针灸治疗本病副作用小且疗效满意。疼痛的发生与阳气之间关系密切[7]。多项研究表明[8-9],针灸治疗偏头痛选择经络多以阳经为主。《黄帝内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指出阳气升降出入功能正常则能内养五脏之神,外而使诸筋肉有所养而发挥其相应作用。阳气失调是偏头痛之核心病机,因而治疗偏头痛时应注重对阳气功能的调节,抓住疾病的本质,从调节阳气、恢复阳气之功能出发,以针灸的方式促进机体阴阳气机恢复平衡,使阳气“柔”以“养筋”,“精”以养“神”,从而使痉挛之头部经筋恢复正常,进而缓解疼痛。
2.2 偏头痛阳气失调类型
2.2.1 阳气虚损型偏头痛 阳气一方面具有温煦、推动及兴奋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具有保卫机体、抵御外邪的作用。当阳气虚损不足时,机体温煦、推动之力减弱,不足以推动气血,则清阳不升,脑失所养,出现头痛隐隐,时发时止,遇劳加重,正如《灵枢·口问》中“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抑或阳气不足,虚寒内生,寒凝肝脉,经脉阻滞不通,临床表现为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甚则四肢厥冷;又如“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灵枢·本脏》),当阳气之卫外功能失常时,腠理不固,风、寒、热、湿等外邪乘虚而入,则出现头痛以及外感表证如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表现。
2.2.2 阳气郁闭型偏头痛 阳气之推动、兴奋的作用正常时可保障机体气血运行通畅,而当各种原因导致阳气之推动、兴奋作用减弱时,阳气郁闭,则气血壅滞不通,脉络瘀滞,瘀血阻窍,临床表现为头痛迁延不愈,痛处固定,痛如锥刺,日轻夜重;或气机不畅,郁而不通,出现头部胀痛为主,伴两胁胀痛,腹胀善嗳,喜叹息等症状;或素体脾虚,加之阳气郁遏不通,则湿聚成痰,痰浊中阻,上蒙清窍,以头痛昏蒙,胸脘满闷,纳呆呕恶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2.2.3 阳气亢逆型偏头痛 当肝肾阴虚不能敛阳,肝阳虚亢,或肾阳气虚,下焦阴寒偏盛,迫阳上浮,表现为上实下虚的证候时,可出现头胀而痛,或抽掣而痛,痛时常有烘热、面红目赤、耳鸣如蝉、心烦口干等表现;或肝郁化火,火热上炎,阳气亢逆于上,则出现头痛剧烈、目赤口苦、急躁、便秘尿黄等症状。
3.1 温阳化气为主
针对阳气虚损型偏头痛的治疗,针刺治疗时可选择督脉经穴为主,因督脉为阳脉之海,主管一身阳气。赖新生教授所创立的“通督养神”法通过畅通督脉、振奋阳气而治疗疾病,其选穴以督脉穴为主,辅以背俞穴,用于治疗偏头痛有确切疗效[10]。灸法有“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血气,逐寒湿”的功效,又《针灸问对》言“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也”,临床上治疗阳气虚损型偏头痛常配合使用灸法,运用灸法[11-14]治疗偏头痛常选择壮医药线点灸、麦粒灸、热敏灸及艾条灸等,均取得了满意疗效,且远期疗效确切。通过对阳气的温化及固护,使阳气恢复正常功能状态,腠理致密则邪气难以入侵,气血得以正常通行,经脉通畅,则通而不痛。
3.2 通阳解结为主
阳气郁闭型偏头痛治疗的重点在于通阳解结,针对疾病的根本进行有效干预,使阳气兴奋、推动的机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刘迪等[15]认为治疗偏头痛的重要原则为宣通阳气,提出以“通阳化郁”法治疗偏头痛,并总结出治疗经气郁滞型偏头痛的针刺处方:百会、率谷、风池等。贺普仁教授认为“病多气滞,法用三通”,其所创立的针灸三通法即:毫针微通,火针温通,三棱针强通,以其治疗偏头痛起效迅速,且有明显的通络止痛之效[16-18]。在治疗方式以及治疗部位的选择上,还可结合经筋理论,选择头颈部疼痛明显的压痛点或筋结点,以刃针、火针或放血的方式进行干预,可起到疏通经脉、通阳散结的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偏头痛皆取得了满意疗效[19-21]。
3.3 潜阳伏火为主
针对阳气亢逆型偏头痛上实下虚的疾病状态,针刺治疗上可选用肝、肾两经,以平肝潜阳、滋肾育阴为法,可配合艾灸涌泉穴,以引火下行。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也可选用引气归元针法,以培补元气而制虚阳浮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引气归元针法选穴以腹部任脉穴为主,因腹部为纳藏元气之所,元气自脐下肾间启动,又为脏腑之气集中之所,取其可培补元气以实下,还能调整脏腑之气,使得元气潜藏守位[10],从而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临床上治疗本病还常兼顾脾胃,正如《医理真传》言“脾土太弱,不能伏火,火不潜藏,真阳之气外越”,通过补脾土以助伏火,也可避免土虚木乘、木旺克土的情况。针对肝郁化火、肝火上炎的一派实热证之象的治疗时,针刺可选择以肝经为主,以疏肝调气、清热平肝为法,可配合使用刺络放血以清泻肝火。
患某,女性,35岁,教师,2021年2月18初诊。主诉:头痛反复发作20余年,加重1个月。患者20年前因学习压力大出现头痛,疼痛性质为胀痛,呈阵发性,部位在左侧颞部,伴恶心欲吐,疼痛缓解后自觉乏力,曾至当地医院行头颅CT及MRI检查均提示未见异常,当时未予特殊处理,病情反复发作,平均每2~3个月发作1次,疼痛剧烈时自行口服止痛药(具体不详)后可好转。1个月前着凉后症状反复,发作次数较前增多,疼痛部位在后枕部与单侧颞部不定,以后枕部为主,疼痛剧烈,现为求系统诊疗遂至针灸门诊就诊,症见:时有头痛,以后枕部为主,疼痛性质为跳痛,疼痛剧烈,自行口服止痛药(具体不详)后症状缓解,伴恶心欲吐,自觉后背部恶风,无头晕及视物旋转,无心悸胸闷等不适,胃口不佳,纳少,难入睡,易醒,梦多,二便调。既往体健。查体:生命征正常,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舌脉象:舌色偏暗,苔薄,边有齿痕,脉弦滑。诊断:偏头痛-阳气虚损证。
处理:针刺、麦粒灸疗法。针刺处方:神庭、百会、风府、大椎、心俞、脾俞。麦粒灸治疗:大椎、至阳、心俞、胆俞、脾俞、阿是穴。具体步骤:第1步:常规皮肤消毒后,选择0.25 mm×25 mm或0.40 mm×25 mm针具,进针深度、角度及方向参照沈雪勇主编针灸学教材《经络腧穴学》(新世纪第二版),留针28 min。第2步:取针后休息片刻即行麦粒灸治疗,治疗前在所选穴位部位涂上少许红花油,后将艾绒搓成约0.5 cm×0.5 cm大小,上尖下平,然后用线香点燃,当患者感觉灼痛感时迅速用镊子取下,从上往下,每穴3壮。每日治疗1次,治疗3次后患者诉头痛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时疼痛程度明显减小,已不需服用止痛药止痛,纳食及睡眠情况较前改善。2021年5月1日复诊患者诉3月至今再无头痛发作。
按:根据患者所述头痛情况辨证分析,头痛反复发作多年,病久耗伤正气,正气不足,受凉后病邪入侵头部经络,经络阻滞不通,头部经筋痉挛,故出现偏侧头痛;太阳、少阳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故头痛时以后枕部为主,或时有单侧颞部疼痛;阳气虚损,腠理不固,故背部恶风;正气不足,脾胃失和,胃气不降反升,胃气上逆,故可见恶心欲吐;脾失健运可见胃口不佳、纳少;阳气枢转不利,夜间阳不入阴,扰乱心神,故而出现难以入睡、易醒、梦多。
针灸治疗取督脉、背俞穴为主,以温阳化气,固护阳气为法,采用针刺结合麦粒灸的方式治疗。1)针刺取督脉及背俞穴为主,因督脉为阳脉之海,又背俞穴为五脏之气输注之处,因而将督脉穴与背俞穴合用可通调一身之阳气,实卫气使腠理得固,调整脏腑之气以恢复平衡。2)针刺结束后行麦粒灸治疗以宣阳调气,使气畅络通而不痛,选用大椎、至阳穴调节阳气,背俞穴选择心俞、胆俞、脾俞调整脏腑之气,局部阿是穴2~3个以疏通局部经络阻滞,使其通则不痛。
综上所述,偏头痛最主要的病机是阳气失调,应注重对阳气功能的调节。正如“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对于人体至关重要,阳气全,则阴阳和,外邪不易入侵为病。寒邪外侵或情志抑郁、饮食失节等均可导致阳气失调,使头部经筋痉挛、清窍不利而产生偏头痛,因而临床治疗偏头痛时对阳气的调节很关键。目前临床上针灸治疗偏头痛常从少阳论治,认为偏头痛属少阳头痛,对偏头痛的认识欠全面,忽略了阳气对偏头痛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重要性。基于《黄帝内经》重阳思想,结合偏头痛发病的特点及表现,以经络辨证明确疾病归经及定位,以指导针灸治疗偏头痛,为今后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新思路,提高偏头痛的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