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郁发之”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2022-12-14 00:50张筱雨张云松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2期
关键词:气机大肠健脾

张筱雨 姜 璐 张云松△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类慢性非特异性主要累及结直肠黏膜的肠道炎症和溃疡性疾病,亚洲地区发病率高且有可能继续攀升,病程迁绵难愈,复发率较高,亦有较高癌变的可能性,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1-2]。目前,现代医学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免疫调节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生物制剂、微生态制剂为主[3],以缓解症状及维持缓解,然在推荐用药的指导下药物的副作用仍无法避免[4],部分患者出现“激素抵抗”,且长期大量使用会造成机会性感染等不良反应[5]。UC散见于中医学“久痢”[6]“休息痢”[7]“脏毒”[8]等病症范畴。本文试以就“火郁发之”理论用于不同病因导致的UC进行探讨如下。

1 火郁发之的理论认识

1.1 “火郁”内涵及机理 《内经知要》载“火者,阳气也”。火,性属阳,有阳胜则热之特性。《医碥·郁》言“郁者,滞而不通之义。百病皆生于郁”,释郁,郁遏、壅滞不通之意。“火郁发之”首现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1],“帝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黄帝内经》本义认为火郁是火受水制,火郁即心郁,姚秋红[9]认为,火郁之意早已不限于此,不仅为心郁,也可表现为五脏之郁,外感六淫、内生五邪、中气虚馁等均可影响气化而发火郁之病。

“火郁”言病机,是指多种病因致气滞于里,阳郁遏于内,透达不得,邪气外出不畅。“火郁”究其病因,乃邪气阻滞气机,气血升降失常而致,内郁不宣,邪气不得泄越,蕴结于里,遂成火郁之证。火郁之证其证虽属“火”邪为患,然因其火邪“郁”而未发,属内有火热而不泛形于外,与火热证之热炽于里而张扬于外大相径庭,故临床见证多错综复杂,参差不一,临床应予以鉴别。

1.2 “发之”诠释 “发之”乃火郁之治则。王履在《医经溯洄集·五郁论》曰“火郁发之,发者,汗之也,升举之也”。由此可知汗法为“发之”的重要手段之一,使其郁随汗而散,然“发之”并不仅指“汗法”一法。张景岳首突破“汗法局限”,于《类经·五郁之发之治》[10]释“发,发越也……凡火所居,其有结聚敛伏者,不宜蔽遏,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朱丹溪融汇百家,认为“轻者可降,重者则从其性而升之”,临床可据火热属性选择不同治法,此乃“火郁发之”因势利导之体现。

火郁者中存实邪郁滞者,亦有因虚致郁者,因火郁形成病因不尽同,治法应各异。临床火郁之病因错综复杂,应审证求因,祛其致郁之由,则可使郁开气达而火泄,不用寒凉而其火自消。“火郁发之”之法包括理气疏郁散火法、清热利湿热散火法、通瘀散火、补益散火等法。如:因于气滞者,疏利气机,宣通其滞,则火郁能宣;因于血瘀者,行其瘀滞,调畅气血,则火郁自解;因于痰湿者,化其痰湿,则气机条畅而郁火有泄越之路;因于正虚者,固本培土,则火郁不存……如此种种,总以因势利导、复气机之升降,开火郁证之郁闭为其要义。

2 火郁大肠是UC的关键病机

2.1 湿火郁盛灼大肠致UC,治以清热利湿散火 《医碥》云“痢由湿热所致”。《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十·痢门·泄痢总论》[11]中刘完素指出“夫痢者,五脏之积浊而不散,不能宣发……郁而成痢”。湿病始生,困遏脾土,阻滞气机,郁久则化热,气机郁而不宣,湿热不得泄越,伏于大肠,腑气不通,发为腹痛;湿为阴邪,湿为阴邪,易袭阴位,“清湿袭虚,病起于下”,大肠为传送之官,湿热内停,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则为泄泻;湿热愈盛,火愈发病愈急,症见里急后重。湿热郁炽,邪迫大肠,气血阻于肠,脂络受损,败浊化为脓血,下注肠道,暴泻而下,症见鲜血脓液便;湿热不泄,精微阻滞,火郁更甚,肠道溃不得愈,加重病情。

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诸泻痢皆属于湿,湿热甚于肠胃之内,而肠胃怫郁,以致气液不得宣通而成”,对于湿火郁盛大肠者,宜清热除湿、热清湿祛、郁解滞消。在UC急性发作期多因湿热壅盛伏于肠道,热盛肉腐,败浊下注,而诱导UC急性加重。其治疗原则以清热利湿为核心,辅以理气健脾。葛根、黄连清热利湿之余兼能健脾,以杜绝生湿之源,方可标本兼顾;祛湿之苍术、白术化湿兼能健脾,缓解因脾不健运所致的湿邪内停;芍药汤是临床治疗湿火郁盛UC的用方之一,治以清火化湿、调气和血。大便脓血较多,加槐花、地榆、白头翁;大便白冻黏液较多,加苍术、薏苡仁、石菖蒲;腹痛较甚,加延胡索、徐长卿。王移飞等[12]研究发现芍药汤对于湿热内蕴型UC的治疗作用是通过下调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抑制HMGB1与TLR4/My D88/NF-κB的相关受体结合,从而使得该炎症信号通路处于失活状态,进而抑制UC的发生发展。相关研究表明[13],葛根芩连汤通过双向调节Notch信号恢复结肠上皮细胞,从而维持黏膜稳态。现代药理研究显示[14],葛根芩连汤兼清热解痉、抑制胃肠蠕动、抗应激氧化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效,亦可适用于UC的治疗。

2.2 气滞火郁困大肠致UC,治以理气解郁散火 肝为风木,居下焦,主司疏泄,助脾运化,最忌郁遏。《血证论》曰“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而水谷乃化”。肝之疏泄影响脾胃之健运,肝脏疏泄条达,气血畅达调和,脾升清胃降浊,心血运行通畅,肺气宣肃有序,肾精藏泄有度,则气血乃和,百病不生[15]。《辨证录》[16]中陈士铎有云“腹痛作泻,变为痢疾,宛如鱼冻,久则红白相间,此是肝克脾土也”。田丽楠等[17]认为气机郁滞是UC的重要病机之一。若肝失疏泄,木郁不达,肝气郁结不畅,不能及时疏泄,气有余便是火,火遏于内,不得透达而发为火郁。有研究表示,易怒、情绪不稳人群发生UC概率更大[18]。今忧思恼怒、悲伤抑郁、工作繁忙、精神压力大及对未来不可预知等因素,易生不良情绪,情志不畅,肝气郁滞,输泄失司,肝阴虚郁而化火,肝火内炽横逆克脾,木郁土滞,气机升降不调,津液运行不循其道,肠络失和,迫津血离经妄行,溢于络外,可见黏液脓血便。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土得木而达”,在UC慢性迁延期多肝郁气滞,或土虚木乘或木旺克土,致脏腑气机失和,津液不循其道运行,而诱发UC病情迁延不愈,治当理气疏肝开郁,健脾养血解郁。理气之木香、枳壳、陈皮等可行气消积,令气机调畅,调气则后重自除,气行则血行,行则通,通则不痛,故理气之法可治UC腹痛、里急后重之症。痛泻要方是临床治疗肝郁脾虚证UC的用方之一,治以泻肝木补脾土,调气开郁止泻。研究表明[19-21]痛泻要方可能通过疏肝健脾,调节体内TFA-α、IL-1β、IL-4等炎症因子,上调ERK1、ERK2、PPAR-y等基因和ICAM-mRNA、ICAM-1等蛋白分泌的表达量,激活PPAR-y/α.VF-kB等相关信号转导途径,从而抑制炎症、减轻肠黏膜损伤、提高结肠组织抗氧化能力,调节结肠组织免疫功能。四君子汤合痛泻要方加减经临床观察[22]亦显示对UC之肝郁脾虚证治疗有效,其实质乃借健脾疏肝以恢复津液布散。肝郁脾虚木失条达者,亦可予逍遥散疏之散之,治以疏肝理气,气血兼顾,则解肝郁,复脾弱,荣血虚。

2.3 血瘀火郁着大肠致UC,治以通瘀散火 《说文解字》说“瘀,积血也”。“瘀”有瘀积、瘀滞之意。《血证论》言“凡有所瘀,莫不壅塞气道,阻滞生机”。不可否认,湿蕴火郁是UC急性发作期的发病因素,但贾子君等研究发UC患者常伴血液高凝状态[23],故瘀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亦不可忽视。大多UC患者呈慢性反复发作,久病入络,久病多瘀,反复发作的血便为“离经之血”,即瘀血,能阻断新血的生成,瘀与湿热互结,腑气不利,而致腹痛、泄泻,脉络受损,血败肉腐,渐下利脓血,内溃成疡,可见瘀血既可以诱发UC得又可以作为UC缓解期的内在病理因素。

清代傅山明确指出“久病不用活血化瘀,何除年深坚固之沉疾,破日久闭结之瘀滞”。因血瘀火郁致UC加重者,治以散瘀化火,可化瘀可去腐生肌。临床上予牡丹皮、赤芍、当归、木香等活血化瘀行气为主药,正如唐客川《血热论》言“急夺其血,则不酿为脓,以免溃疡之险”,既活血行气散瘀邪,又防血瘀成脓加重病情。现代医家也多从行气活血化瘀的角度治疗UC。董菲洛教授自拟方药健脾益肠散,方中运用行气活血方药以调理气血、疏通经络[24]。白雪松等[25]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UC,临床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4 正虚火郁是UC的病理基础 “虚”即不足,脾胃与大肠同属消化系统,UC病变部位为大肠,主责脾胃,久则及肾。《黄帝内经·素问》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虚证火郁”是UC的病理基础,无虚则无病,既病必有虚。王幼立等[26]认为脾虚亦可诱发UC。今人嗜食厚味、劳倦无节或外感六淫耗伤人体正气,脾气亏虚,脾之清阳不化不升,胃之浊阴不泄不降,水湿不化,邪郁肠道,发为泄泻,兼见纳差,舌淡等症。脾虚水湿内阻,日久聚为痰,蕴而化热,痰热、湿热下灼络肠,阻滞气机,血郁不畅,瘀血从生,肠络受损,加之湿热蕴蒸,化腐成脓而下,形成赤白脓血便,腹痛。中虚气馁,无力化生阳气,脾阳不足,气摄失权,失于统血,血溢脉外,渐为离经之血,随大便而出,症见便血,兼见肢冷畏寒。

脾肾两脏关系密切,泄、痢日久,脾虚不荣,后天无以资先天,无论是活动期抑或是缓解期皆可“伤脾损肾”,进而脾肾两衰,阴寒内生,肾虚气化失司,固摄无权,无力行水,且肾阳无以温煦脾气,影响脾之运化,湿、痰、瘀等病理产物出没,脾肾固摄失司,症见腹泻时作。可见UC主症腹痛、泄泻、便血等症多因正气不足、湿浊内阻、湿热灼肠、肉腐脓溃,致大肠传导失司,乃因虚致病。综上正虚火郁UC缓解期的病理基础,阳虚日久湿、热、痰、瘀等邪郁结肠腑,久滞不祛,或郁而化热,加重病情,故火郁发之亦是活动期的病理基础。

在UC急性发作期,需权衡正虚与郁热二者偏重,缓解期总治则勿离健脾培土。若脾阳郁滞,相火离位上乘,湿阻化火者,治以升阳健脾散火,方以东垣之升阳散火汤加减。升阳散火汤之治“火”机制可总结为“升阳、散火、补中”字。鞠梅等[27]临床以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UC,脾土之郁遏得发越,郁结于中下焦之湿热、阴火也得发越,使郁者伸而湿热祛、阴火散,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陈军等[28]临床以加味附子理中汤治疗UC,温补脾肾,寒虚兼治,复脾运升降,郁之湿瘀邪得解,临床症状较西医有明显优势。李东垣善用风药治疗脾胃病,方中柴胡、防风、升麻等风药“引元气之升”,另“风能胜湿”,故于脾虚生湿、郁而化火者效可,诸药相配三阳得生举,三阴得下泄,阳升阴降,气机协调,则三焦通畅,火郁可散。

综上小结,“火郁发之”正是针对火郁证提出的治疗大法,针对UC急性活动期的治疗应从湿、瘀等致病因素致火郁入手,而缓解期的治疗则侧重于补益脾肾、肝郁气机的通调,旨在通过清热、疏导、补益、化瘀等方法因势利导,使内热得清,邪得外出,达到郁解热散,纠正疾病阴阳偏颇之功效。

3 医案举隅

患某,男性,30岁。2020年9月2日初诊。主诉:右下腹隐痛伴腹泻3年余,加重2周余。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伴腹泻,日4~5行,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较著,进食生冷之品则上述诸症加重,平素怕冷,易急躁,2019年行结肠镜示:UC,口服美沙拉嗪片罔效,近2周因大怒后加重,大便日5~6行,伴黏液脓血,里急后重,低热,晨起口苦口干,食欲减退,舌暗红,舌体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弦滑。中医诊断:泄泻。西医诊断:UC。证属肝脾不调、肠腑湿热;治以疏肝健脾,清化郁滞;方选逍遥散合葛根芩连汤加减:柴胡12 g,炒白术24 g,炒白芍24 g,葛根15 g,黄连6 g,黄芩12 g,炒枳壳12 g,陈皮9 g,广木香9 g,薏苡仁3 0g,红藤24 g,焦三仙各12 g,姜炭6 g,炙甘草6 g。14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温服。9月20日3诊:效可,大便次数减少,日2~3行,质稀,偶有右下腹隐痛,少量黏液脓血便,口苦消失,偶有口干,乏力,纳食尚可,舌暗、苔薄白,脉弦。基于上方,去黄连、焦三仙,加炙黄芪30 g,继续服用14剂。10月10日三诊:大便成形,日行1~2次,便中无黏液、脓血,纳寐可,小便调。舌暗、苔白,脉弦细,治予逍遥散加减治疗,并嘱患者适寒温,调情志,注意饮食。

按:初诊时综合分析本例患者舌、脉、神志及症状等,辨证属肝脾不调兼肠腑湿热证,UC急性加重期。本例患者初期因木旺乘脾发为本病,素饮食不慎,病久暗耗脾阳,而致中阳不足,湿热内生久郁,复因情志不畅,气滞引动伏郁之火热,火热郁结肠道致UC加重。患者处于急性加重期,治疗上遵急则治标,故以清化郁邪为主,佐以疏肝健脾,方选葛根芩连汤合逍遥散合加减。葛根清扬升宣,散阳明之火郁,升阳止泻,更兼生津止渴之效;黄芩、黄连清热坚阴;葛根、黄连、黄芩清热泻火三药相配,重“清透发之”之意,令里热从下趋而外散,给郁邪以出路,则邪散病证自消。柴胡行少阳郁遏之阳气,宣畅气机,白芍酸柔微寒,散脾中郁火兼缓急止痛,且散收兼备,不伤阴气,与炒白术相伍,可土中泄木;当归养血活血,另加陈皮、薏米理气燥湿,枳壳破气消积,木香、甘草共补益中州之气,且甘草可调和脏腑阴阳,防生散、苦寒之过;全方补散共施,气滞得疏,湿热得散,诸经郁火得解。考虑该患者病程日久则肠络已损,佐以红藤活血消痈通络。二诊时患者乏力,加以黄芪益气健脾培土,脾气得升则泄可止。三诊时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结合患者症状及舌脉,示药已中病,予逍遥散继服,以巩固疗效。同时嘱患者注意饮食,终收良效。

4 结 语

UC的发生发展与“火郁”密切相关,正虚火郁是UC的病理基础,湿热、气滞、瘀血等致病因素致火郁大肠是UC急性发作的关键病机。在临床的治疗中,遵循急则治标,祛其致郁之由,因势利导,治以理气疏郁散火、清热利湿热散火、通瘀散火等,使郁开气达而火发。缓解期则补益散火,复气机之升降,减轻UC临床症状。

猜你喜欢
气机大肠健脾
大肠憩室是什么病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便携电子打气机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