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卓超 黄小靖 吴海滨 林基伟 朱艳萍 汪栋材*
1.深圳市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33;2.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 深圳 518033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其处在生长发育迅速的阶段,故其生理功能、疾病演变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尽管儿科学近年来有了很多长足的发展,但许多疾病仍危害儿童健康,如相关研究[1]发现,中国西南地区主要PICUs儿童严重脓毒症的患儿住院病死率为18.8%,其病死率高;调查[2]发现,苏州地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占肺炎支原体肺炎逐年增高。
《黎居士简易方论》为南宋时期名医黎民寿所撰,是南宋医方名著[3],常在元、明医书中可见引用,其设方论,重治法,书中方论内容详细,涉及内、妇、儿等多学科,有较高的学术价值[4],本文通过收集、整理《黎居士简易方论》中小儿疾病涉及的篇章,探讨黎民寿在小儿治未病方面的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为小儿的疾病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1.1 小儿娇嫩,首重脾胃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5],其揭示了脾胃在人体吸收转运水谷精微起到的重要作用,黎名寿认为“人以胃气为上,六脉无胃气则不能生。和缓而平者,胃气也,婴孩尤为至要”[6],小儿的脏腑、经络受水谷精微滋养而成长发育,故胃气尤为重要,用药需平和以顾护脾胃,故全婴门篇以加减四君子汤为冠诸方之首,以“理小儿诸疾”[6]。其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减药物治疗多种小儿疾病,如“惊啼、手足瘛痧、睡卧不安,加全蝎、钩藤、白附子”[6]。钩藤味苦甘,性微寒[7];全蝎味性,《品汇精要》载“气之薄者,阳中之阴。臭腥”[8];白附子味辛、甘,性温,有毒,归胃、肝经,毒辣窜散[8]。其所加之物皆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故以四君子汤健养脾胃起到顾护胃气的作用,使全蝎、钩藤、白附子可行化痰息风止痉之功,而无损伤胃气之患;又以“经络蕴热,头面生疮,加瓜根、桔梗”,天花粉性微寒[8],《本经逢原》载:“其性寒降,凡胃虚吐逆,阴虚劳嗽,误用反伤胃气,久必泄泻喘咳,病根愈固矣。”其有泻热之功,亦有攻伐胃气之弊,佐以四君子汤以健养脾胃而鼓舞阳气,使泻热而无损胃气,起到防病于未然的作用,符合治未病思想。
2.1 辨治惊风,防治同用 小儿惊风,古代文献中或称为“痫”,《诸病源候论》载:“痫者,小儿病也……其发之状,或口眼相引,而目睛上摇,或手足掣纵,或背脊强直,或颈项反折”,对其病因、病机、症状等均有详细记载[9],黎民寿认为,辨治惊风当辨别阴阳,其提出“阳痫属腑,为阳证,俗曰急惊,其证身热面赤,惊发则搐搦,两目上视,牙关紧硬,宜用凉药”[6],属阳证者,病势急,急以息风止痉,化痰通络,可投至圣保命丹、夺命金丹等,以急救之;其提出“但知急惊用凉药,不知太过则反成慢惊”,认为应注意寒凉之品的用量,以防损伤胃气,而至传变。又载“阴痫属脏,俗曰慢惊,其证因吐与泻,或吐不泻,积日渐困,面白脾虚不甚,搐搦,目微上视,手足振动,宜用温药,不可一概施治也”[6],其认为吐泻损及脾胃,气血津液生化乏源,正气不得充养,疾病传变入阴,疾病缠绵不愈,不可妄投凉药,更伤胃气,宜以温之,可予银白散以健运脾胃,息风止痉,以达疗疾而防变的效果;且提出“至于慢惊,但知用温剂,不知太过则反成急惊”[6],在治疗时亦需注意温热药物的用量,以防过温而动风,损其营血。总而言之,辨治惊风应当辨别阴阳属性,且用药注意寒热偏性,以达到治疗与防变的功效,其符合既病防变的思想。
2.2 新生三急,从因而防 历代医家均注重新生儿养护,唐代孙思邈提出以“拭口、使儿啼哭、沐浴与断脐”等养护方式,使恶血得去,气机得畅,护其机体生长[10]。黎民寿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结合临床经验,提出新生三急为“脐风、撮口、生下不能啼而气欲绝”。“脐风”指脐部肿胀、啼哭及四肢活动受限为表现的疾病,多指脐部感染[11]。其提出“盖脐者,根源本始生成之处,断脐之后,沐浴漩尿,皆须致谨”[6],认为脐部是人体生化之初始,若护理不当,易受外邪侵袭,可致脐风发生,或出现“皆能令儿脐肿,多啼,四肢不利”[6],导致新生儿脐部肿胀等,故断脐后需细致护理,防病于未然,符合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撮口”指口唇收缩撮起,不能吮乳为表现的疾病,黎民寿认为“口者,一身之都门出入,荣养之要道”[6],口为水谷精微进入机体的唯一通道,若在母体内感受风热之邪,内伏于体,新生时风热邪气上蒸,耗伤津液,则发“撮口”;“生下不能啼而气欲绝”指婴儿出生后无法进行自主呼吸而导致脏腑损伤,现多指新生儿窒息[12]。《千金要方》中已有记载捋脐带、对脐带呵气取暖百次,或用葱白轻轻拍打小儿等治疗方法[13],黎民寿提出“儿因产时艰阻,或冒风寒,致令生下气欲绝而不能啼”[6],认为新生儿因产时受阻,气血不畅,或因感受风寒邪气,气机郁滞,最终气机升发不足,而致初生不啼。黎民寿提出新生三急“脐风、撮口、生下不能啼而气欲绝”,为新生儿的疾病预防提供新的思路,与未病先防的思想相符合。
2.3 小儿发热,重视治养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感邪气,或因胎毒等因,从而发热,《小儿药证直诀》从五脏论治小儿发热[14],《黎居士简易方论》中提出首当重视治疗与养护相结合。治疗上,当要结合病位及病机不同,注意顾护脾胃,若其病位在表者,疾病初发,寒热偏性不明显者,可予辛梗汤以解表祛邪,健运脾胃,方中以葛根、细辛、桔梗、柴胡、升麻、薄荷以解表祛邪,升提阳气,人参、白术、茯苓、生姜、大枣、炙甘草以健运脾胃,以防疾病传变;若热邪偏盛,久郁而喘息、发疮疹者,可予惺惺散,方中以细辛、桔梗、瓜蒌根、薄荷以解表清热,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以健运脾胃,防疾病更伤营卫;若疾病传遍,入里化热,热盛扰神,燥伤津血,大便燥结者,当下者,则以四顺清凉饮,方以大黄泻热通腹,赤芍清热凉血,当归养血和营,炙甘草顾护脾胃,以防燥热更伤营血,且方中赤芍、当归更有安营之功,防攻下伤正,符合治未病既病防变的学术思想;若发汗后,仍反复发热,黎民寿认为此为津液损伤,需滋养津液,可予凝神散,方中用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粳米、生姜、大枣以健运脾胃,以促生化之源而增津液,加知母、生地、麦冬以滋阴润肺,地骨皮、淡竹叶清热,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合,从肺脾胃治之,符合仲景扶正养阴法,与治未病瘥后防复的思想相符[15]。黎民寿辨治小儿发热,结合疾病的病位、病机的变化,贯穿治未病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学术思想,为小儿发热的治疗与养护提供全面的思路。
2.4 小儿疮疹,由里至表 黎民寿认为,小儿疮疹,其疾多由外感诸疾失治、误治,向里传变化热,或疫疠邪毒,直中于里,致脏腑毒热蓄积,外发于肌肤而得。结合其病因病机,其提出“疗疮疹之理,当先消毒,然后解肌”[6],当先清泻脏腑邪毒,以断其根,再以解肌祛邪,以达釜底抽薪之功,可予其认为不可见其为里证,妄用下法,使其气血亏虚,疾病传及血分,或发癍,或倒靥,转为危症。治疗上,若邪热不盛,可予鼠粘子汤,以达清里透疹之功,且“若春冬间常服,能免疮疹之患”[6],若春冬服之,亦可起到预防之功;若气郁化火,疹透不畅者,可服捻金散以清热解郁;若邪热炽盛,燥伤气阴,伤及营血,可予紫草散以清热凉血,行气透疹。《黎居士简易方论》结合疾病的病因病机,提出从预防、辨治多方面治疗思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5]《黎居士简易方论》中以脾胃为主,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多方面预防与论治小儿惊风、发热、疮疹、急症等,为小儿治未病提供重要的思路与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