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体质学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

2022-12-13 18:40吴芹萍范锡义许月月唐太春武丽娜熊春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7期
关键词:阳虚溃疡性结肠炎

陈 静 吴芹萍 范锡义 谢 欣 许月月 唐太春 武丽娜 熊春萍 陈 敏*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2;2.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5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等,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属于中医学中“久痢”“休息痢”“肠澼”的范畴[1]。近年来,随着其发病率的日益增加、重症和暴发性病例增多、结肠癌风险的提高,以及治疗过程中的耐药和毒副作用的出现,UC逐渐成为临床上的疑难病种[2]。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免疫、环境、感染、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相关。西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以控制症状和预防复发为主,无法根治疾病,且存在较多副作用如:中性粒细胞减少、肝脏毒性、胰腺炎等[3]。

中医体质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与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况、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势,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4]。中医体质学认为, 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 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表现为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5]。这种个体特征在生理上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具有差异性,病理上则表现为对致病因素的抵抗性及其病变类型与疾病转归的倾向性。如《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灵枢·五变》言:“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灵枢·论痛》曰:“人之病或同时而伤,或易已,或难已,其故何如?少俞曰: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阐明了体质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愈后具有主导作用。现已有大量研究,从临床观察[6]、流行病学调查[7]以及现代分子生物[8]等角度证实了“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因此,笔者认为将中医体质学说与溃疡性结肠炎相结合,不仅可为临床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的途径,也为中医体质学说的应用拓宽了领域,二者相互为用,应加以利用。

本文基于中医体质学说,根据“体质过程论”“禀赋遗传论”“心身构成论”和“环境制约论”等基本原理,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与中医体质学的相关性,从而说明从体质角度出发,制定防治溃疡性结肠炎个体化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在“体病相关”理论基础上分析溃疡性结肠炎的易感体质,将UC患者体质作为认识对象, 从其体质类型的特征入手,未病之时,调体防病;已病之时,辨体论治,为UC制定个体化的防治方法,从而提高UC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痛苦。

1 溃疡性结肠炎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1.1 溃疡性结肠炎与体质过程论 体质是按时相展开的生命过程,会随着年龄变化演变为不同的阶段,而不同阶段的体质其生理特征具有差异性。这就决定了不同年龄有其好发疾病,相同疾病因处于不同阶段其临床表现各异。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也具有明显的年龄趋向性,UC发病多见于青壮年[9],其证候特点因所处阶段各有差异。有研究[10]显示15~24岁与气郁质等偏颇体质关联性较强; 35~44岁与痰湿质、血瘀质等偏颇体质关联性较强;45岁以上与气虚质、阳虚质等关联性较强。有区域性的调查[11]显示,溃疡性结肠炎18岁以下患者以肝郁脾虚证多见,18~65岁患者以浊毒内蕴证多见,65岁以上患者以脾肾阳虚证多见。基于以上研究可见,体质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了规律性的变化,与对应阶段UC患者呈现出的临床证型具有一致性。这为针对不同年龄段UC患者实施个体化体质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1.2 溃疡性结肠炎与形神构成论 形神构成论是中医“形神统一”思想在中医体质学说中的具体体现。体质是生理素质与心理素质的综合体。“形”指体质中的生理素质,“神”包含有心理素质。中医学认为,形体活动是神的承载与化生者,神是形体活动的体现与驾驭者,形无神则无以存,神无形则无以生,形与神俱,方得生命不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也是生理和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多项研究[12-14]指出UC好发于湿热质、气虚质等偏颇体质。而UC患者亦经常存在内向、敏感、抑郁、焦虑、易怒等心理障碍[15]。这说明UC患者的特殊生理素质对其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有研究表明UC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明显, 且常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如Neuendorf等[16]的一项系统综述表明, 截至2014年3月的相关研究中,UC患者抑郁症发生率为16.7%,焦虑症发生率为35.1%。综上所述,UC患者的生理状况与其心理状态相互影响,如一方偏颇,则双方互累互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UC患者行体质调理时, 不仅要干预其生理状况,也应进行心理调摄。

1.3 溃疡性结肠炎与环境制约论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始终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溃疡性结肠炎不仅与地理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与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等社会环境也存在着紧密联系。有研究[17]表明, UC在北欧、北美、英国和瑞典等西方国家本病发病率高, 而在南欧、南非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发病率较低,从某种角度显示出UC的发病有一定的地域相关性, 即南北梯度和东西梯度的差异。《素问·太阴阳明篇》记载: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飨泄,久为肠澼。”指出食饮不节,起居不时等致病因素伤及阴经和五脏,随即出现溃疡性结肠炎诸症。现代研究[18]亦表明,西方饮食(总体上较高的卡路里摄入量,尤其是动物蛋白质、糖、精制碳水化合物和超加工食品)可能通过抑制丁酸盐的氧化而对结肠细胞产生负面影响,与UC发病呈正相关。这也为UC在西方国家发病率高提供了另一项依据。另外,有研究[19]统计发现疲劳、熬夜、缺少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是UC复发的重要因素。基于以上研究可以认为, 地理环境、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等环境因素均可对溃疡性结肠炎产生一定的制约性影响。

1.4 溃疡性结肠炎与禀赋遗传论 禀赋遗传是决定体质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内在因素,先天禀赋的不同决定了体质差异的存在。如《灵枢·寿天刚柔》曰:“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现代遗传学表明, 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是染色体和基因, 微观基因表达的差异决定了体质宏观的差别,是体质具备个体性的物质基础[20]。研究也显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家族遗传、基因异常表达具有密切关系。如UC发病呈家族式聚集,患者父母常有长期腹泄史或结肠炎病史;染色体上基因的缺失、突变或重叠可诱使UC发生[21];涉及全基因组关联数据为75 000患者中确定163个易感基因位点,其中110个位点与炎症性肠病的形成有关,23个位点是UC特有的[22]。另有研究[23]发现,HLA-Ⅱ类基因是UC最为紧密的基因,其中DR位点上的DR2f、DR9 等被认为是UC的易感基因。由此可见,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禀赋遗传特性。

2 溃疡性结肠炎常见的体质类型

近年来,有学者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体质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发现:一项针对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研究[12]指出,在9种中医体质中,湿热质最多(23.75%),其余依次为气虚质(17.50%)、阳虚质(15.00%),结论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湿热质、气虚质及阳虚质为主;另有两项调查[13-14]也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

除了流行病学调查,现代研究也从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及肠道菌群等角度揭示了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的发病倾向,为分析溃疡性结肠炎的易感体质提供了现代生物学依据,进一步揭示了溃疡性结肠炎与体质的密切关系。如王济等[24]通过基因组学的方法发现湿热体质表达上调的基因主要涉及免疫应答、炎症、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等;阳虚体质表达上调的基因主要涉及炎症相关基因。李英帅等[25]通过代谢组学方法研究阳虚体质发现,阳虚质尿液中二甲胺( DMA)和马尿酸含量增加,表明阳虚质更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的紊乱。安明伟等[26]指出肠道菌群数量、结构的紊乱在很大程度上是湿热质的存在基础,湿热质对炎症性肠病、消化性疾病、代谢综合症等疾病有易感性或倾向性。另有研究[27]发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明显升高,肠内菌群存在失衡状况。从体质角度思考,可以认为这与湿热质、气虚质及阳虚质等偏颇体质存在密切联系。

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溃疡性结肠炎好发于湿热质、气虚质及阳虚质等偏颇体质,为临床上从体质角度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侧重点。本文也将从以上三种体质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思路与方法。

3 辨体为先,未病调体防病,既病辨体论治

3.1 湿热质UC患者的防治思路与方法 湿热体质是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主要表现为平素面垢油光, 易生痤疮粉刺, 舌质偏红, 苔黄腻, 容易口苦口干, 身重困倦,大便燥结, 或粘滞, 小便短赤,脉象多见滑数[28]。有研究[29-30]表明,喜食甘甜、辛辣食物,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等生活饮食因素是湿热体质形成或加剧的重要因素。因此,未病之时,即应合理饮食,起居有常,加强锻炼,以纠湿热偏颇之体,调体防病。据《素问·奇病论》记载: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古人认为过食肥甘膏粱厚味, 使得人体阳气内郁而生热, 中气停滞而胀满, 久而湿热内蕴, 壅滞肠道, 气血与湿热相互搏结, 肠道传导失司, 气血不行, 肠络受损, 腐化脓血,则见痢下赤白[31]。因此,对于湿热质UC患者,应善用清化湿热的药物调其偏颇体质,不可偏执一方, 如《温病条辨·湿温篇》曰:“徒清热则湿不退, 徒祛湿则热愈炽。”临床上常用黄芩、黄连、黄柏、白头翁、茵陈、败酱草、白蔹等清热化湿药,另可辅予薏苡仁、白扁豆、茯苓等药物健脾以燥湿。但清热化湿类药物多为苦寒之品,使用时应注意顾护脾阳。

3.2 气虚质UC患者的防治思路与方法 气虚体质是由于元气不足, 以气息低弱、机体、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以平素语音低怯, 气短懒言, 肢体容易疲乏, 精神不振, 易出汗, 舌淡红, 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脉象虚缓为主要表现[28]。气虚体质者常因先天本弱,后天脾胃失养所致,以后者为甚。《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虚弱,失其健运,水谷津液停滞,清浊不分而下,而成泄泻。气虚体质者易感寒邪、风邪,病后抗病能力弱,迁延不愈。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食物,寒邪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水湿不布,寒湿胶着内蕴肠中,和污而下,故见下痢脓血,寒邪伤于气分,多见白多赤少;寒湿阻滞气机,传导失常,故见腹痛,里急后重等[32]。《素问·脉要精微论》中也提出: “久风为飧泄”。因此,临床上对溃疡性结肠炎属气虚体质者进行遣方用药时,应治以健脾益气。调理气虚体质常用方有四君子汤、玉屏风散、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大枣、甘草等。另气虚质患者平素体质虚弱,易患外感,应注意避风寒之邪;患病后易致虚劳,应重用益气扶正的药物,忌苦寒克伐。

3.3 阳虚质UC患者的防治思路与方法 阳虚体质是由于阳气不足、以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主要表现为平素畏冷, 手足不温, 喜热饮食, 精神不振, 睡眠偏多, 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润, 脉象沉迟而弱,大便溏薄, 小便清长[28]。肾为五脏六腑之本,主一身阴阳,五脏六腑之阳,非肾阳不能温煦。肾阳不足,阳虚火衰,火不暖土,清浊不分,水谷相杂,俱入于大肠,易发为泄泻。正如《景岳全书·杂病谟》指出:“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阳虚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患病易从寒化、亦伤阳,故可使用温壮原阳之药,使少火生气,取“离照当空,阴霾自消”之义。临床常用药物有补骨脂、肉桂、熟地黄、杜仲、干姜等。

4 小结

溃疡性结肠炎与中医体质关系密切,以纠正偏颇体质的方式防治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现实意义。但目前国内关于中医体质学说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研究较少,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体质干预该病的机理,才能使中医体质学说更好地应用到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中。

猜你喜欢
阳虚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岭南山竹子醇提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作用
蒙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阳虚体质遇倒春寒易失眠
空腹生吃鱼腥草治结肠炎
温阳法治疗阳虚失眠症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蒙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6例临床观察
肠疡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5例结肠镜象观察
慢结汤治疗慢性结肠炎105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