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股份制改革的生成逻辑及优化路径研究

2022-12-12 05:38高江
当代农村财经 2022年12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优化路径

高江

摘要: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始于农村,与农村的各项改革相互伴随前行,其中又以农村股份制改革最为深刻。要实现村集体资产的股份合作制改造,清晰集体产权,建立确权到人、权跟人走的产权制度,从而使社员这个基于血缘和姻缘的身份转变为真正的经济组织成员,就成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探索。本文针对农村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着诸如法律、伦理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困境,提出了农村股份制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农村股份制 生成逻辑 优化路径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始于农村,与农村的各项改革相互伴随前行,其中又以农村股份制改革最为深刻。要实现村集体资产的股份合作制改造,清晰集体产权,建立确权到人、权跟人走的产权制度,从而使社员这个基于血缘和姻缘的身份转变为真正的经济组织成员,就成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探索。

一、农村股份制改革的生成逻辑

(一)改革之初的探索推进

20世纪50年代,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开始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以土地、资产、牲畜等作为生产要素进行入股分红的尝试,与当时实行的按劳分配制度相结合,是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开端。随着人民公社运动的深入,以“一大二公、政社合一”为主要形式的集体公有制经济在农村地区逐步确立,这种集体经济形式,以农民为个体单位,以村为集体单位,“实行集体生产资料公有制,集体劳动成果平均分配”。可以说,人民公社制度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经济组织和产权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农村股份制改革的一个关键节点。改革开放的推行深化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使“农村集体经济的运行体制和农村社区的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村集体资产开始以承包、租赁和股份合作的方式进行多元化经营和管理”。新一轮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变革顺时而动,农户和集体开始了更多的结合,新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制度核心的股份合作制应运而生。

1993年广东南海开始了社区股份合作制的探索,这是最早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典型,随后股份制改革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逐步推开,并形成了“热潮”。但由于城市扩张带来的农村社区非农化趋势、集体资产流动、利益分配矛盾增多等问题,迫使农村股份制改革暂时搁置。近年来随着各项制度措施的逐渐成熟,不少地方的股份制改革又重新开启并不断推进。

(二)始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导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继续推行农村股份制改革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全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深化农村的集体资产改革”。该規定将加强农村集体股份制改造确定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一项政策取向,提出要进一步促进户籍制度改革,这对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的土地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伴随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集体所有制本身存在的缺陷日渐凸显,身份和产权捆绑享有的权利也受到限制,尤其是集体经济组织这种由血缘和地域合一的身份组织已经难以相容于市场经济社会。可以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促使农村股份制改革和集体经济组织作出转变。

(三)得益于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是农村股份制改革重新启动的直接原因。伴随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土地要素配置的均衡化要求,城乡二元体制的格局有待改变。在土地价值逐渐升值的情况下,集体资产的再使用和再分配就成为了广大城乡居民关心的重要问题,而户籍制度的存在又增加了该问题的不确定性。因此,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为农村股份制改革提供保障就成为必然,“《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颁布,标志着‘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二元土地制度和二元户籍制度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因此土地制度改革与户籍制度的改革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户籍制度改革倒逼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使股份制改革再次被提上日程。

总之,推行农村股份制改革,以股份合作社的形式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重新评估、分配,广大社员以股民身份入股,可以实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充分化,集体固定资产分配收益的有效化。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地开始了农村股份制改革的进一步实践。

二、农村股份制改革面临的困境

农村股份制改革是城镇化进程中农民与居民、农村与城市之间相互融合的一种探索与尝试,被称为我国第三次土地改革。但农村股份制改革存在着诸如法律、伦理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困境,对农村社会治理的冲击尤为明显。

(一)社员角色的演变及其“异化”

农村股份制改革最直接的影响是村民身份与社员的转变。社员原指计划经济时代隶属于人民公社的农民,土地改革之后指农村经济合作社的成员,现在推行农村股份制改革所说的“社员”,其身份历经时代变化,已经同传统意义有很大不同。

我国实行二元结构土地制度,最初城镇户口是稀缺资源。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地位发生了转变,征地运动让经济发展较好的城郊村村民能够凭借户籍性质获取更多的资源和福利,农村户口变得更为稀缺。农村股份制改革中农民成为既有利益的分配对象,这导致原有村民想尽一切办法争取家庭财产权,包括闪婚、闪生和多生,甚至出现家庭由于所属股权继承问题而产生的纠纷与冲突。可以说,社员角色演变的背后体现的是社会资源、社会福利以及财产权利的再分配,对象涉及“农嫁居”,征地过程中的招工社员(即土地工),以及外出读书的大学生等。

(二)农村阶层的“分化”

农村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市区农村居民”这一新群体,他们虽然脱离土地,不再从事农业化生产,但是仍然享受土地带来的利益,导致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为了便于分析,本文以经济收入、社会资本和政治话语权为标准,将现阶段农村社会划分为三大阶层,即精英阶层、中产阶层和边缘阶层。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多个利益主体不断博弈,对社会阶层划分的三个维度产生影响。各村村委会作为集体资产的管理者,具有制定股份制改革具体方案的权力,农村精英阶层具备权力寻租的机会,能够通过自身所占有的社会资本分得更多的集体利益。中产阶层和边缘阶层则通过极端或激烈的方式,如上访,举报、暴力事件等提升政治话语权,参与股份制改革的村务会议,实现对精英阶层的监督。

这一利益博弈的过程,重新划分了集体资产这块权益蛋糕,较为明显的影响是改变了阶层划分中的经济收入和政治话语权这两个维度。中产阶层和边缘阶层通过股份制改革中的“时间节点”和“人头标准”获得与精英阶层较为均等的股权,缩小了阶层间的经济差距。同时,中产阶层、边缘阶层与精英阶层博弈的過程中,为了保障自身收益,也进一步提升了政治参与度,获取更多政治话语权,积极参与村务监督和管理。

(三)集体所有制的“消解”

虽然学术界有观点认为,农村股份制改革与将集体资产分到个人手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改制后集体资产仍然属于集体所有,并没有改变其公有制性质。但是在股份构成中,属于集体性质的股份所占比例较少,没有起到支配作用。而且集体资产一次性确权到个人,股随人走,社员成为集体资产的股东,“而拥有本村股权者不仅限于本村范围内的人口,还包括一些党政、事业单位的员工在内的非村民”。在土地股份量化和集体资产量化改革中,村集体股份可以继承甚至可以在市场上交易,原集体经济组织的存在形式就引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即这是否会改变集体所有制的属性?原则上,公有制不能量化为个人,集体资产不能分股,改革后经由量化的集体财产看起来就不是集体财产了。现实情况是,集体资产的股份改革已经打破了这种界定,如果在社员身份变更的同时不能保有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集体资产归属集体所有这一制度基础,集体所有制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出现“消解”。

(四)农村治理结构的“失衡”

在农村股份制改革之前,村民的身份是单一的,村委会能够对本村村民进行辖区内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对口到村委会,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乡村治理结构处于“平衡”状态。然而股份制改革多以地缘和姻缘为基准,实行“生不增死不减”的政策,为了实现既得利益的最大化,许多村民通过早结婚、早生娃的方式增加家庭的股份。农村股份制改革之后,土地征用与拆迁问题导致村民与村民、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矛盾频发,更衍生出“农嫁女”“农嫁居”“居嫁农”“混合户”等问题。同时,股份制改革中村委会作为集体资产的管理者,充当了“法人代表”的角色,村级资产管理能力以及社会治理能力不足成为当前农村社会治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集体所有制的“消解”,“市区农村”自治组织发展不足,进一步导致农村治理结构的“失衡”。

三、农村股份制改革的优化路径

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的推行离不开集体经济组织,他们是稳定新制度结构的重要力量。因此,推进股份制改革,稳妥的改革方案和制度结构是前提,明确的法律文件和政策是基础,社员、集体组织和股份合作社关系的有机协调是关键。

(一)稳妥的改革方案和制度结构

1.制定科学的改革实施方案。要依照城镇、区村布局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进行总体规划,制定改革推进时间表,有步骤深入,突出科学性。参照城乡地域、人文环境、村落规模等差异,分类制定改革路径,提升有效性。此外,要充分考虑各改革村的具体情况,探索村级组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可行性,尝试利用公共留用地开展物业经济。

2.建立配套的改革制度和管理体制。可以参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股份制改革,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合理配置股权;制定村级资产管理制度,科学审核财务;健全有效股权流转制度,完善收益分配;建立股份出让或者退出的保障机制,维护社员参与和退出股改的选择权。要加强监管,尤其是重视市场监督和收益调节等方面的职能,放权于股份合作组织,保证其独立地位。适当条件下进行开放性运作,吸引外部资金进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运作管理体制。

(二)明确的法律文件和政策支撑

1.出台相关的法律文件。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的法律文件多侧重土地承包流转经营权,对集体用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等并没有作出规定。因此,要出台法律文件规范土地股份量化的具体标准、程序、利益分配、监管体系等,确立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对其他形式的合作组织如企业或合作社等也要同等对待。由于农业和非农业户籍性质的取消,社员身份界定所依凭的法律基础需要进一步制定。

2.配套相关的政策支持。要制定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政策,对改革的目标、任务、要求、责任制考核等作出规定;给予改革之后的股份经济合作社诸如工商登记、税收奖补、税收减免等方面的便利和优惠;保障股份合作社在集体房屋、土地等方面的财产权,确立房产登记方面的政策制度;尽快对股份合作社的股东在城乡社会保障机制方面进行对接,主要是“农保”和“城保”在城乡间的同步切换。

(三)社员、股份合作社、集体组织三者的有机协调

尽管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会对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入,以股份合作社形式存在的这一组织其作用会愈发稳固,关键在于找到社员、集体组织、股份合作社之间的融合渠道或者途径。

1.明确职能权限。社员,凭借身份与集体资产股份分红,保障集体经济的公有制性质和存在基础;股份合作社,是社员和集体组织之间的纽带,旨在保障各股民的合法正当权益,维护农村股份制改革的有序;集体经济组织,是行政和监管主体,能够协调社员和股份合作社之间的关系,缓冲相互间的摩擦矛盾,而且对稳定农村地区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2.协调相互关系。一方面,要明晰合作社各主体的产权,规定集体和个人的权利、义务,权衡合作社、地方政府、集体组织的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以此为基础,可适当放开对社员股份的控制,允许合法性的股权转让、买卖等,为股份合作社和集体组织运行增添活力。另一方面,集体组织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同时向股份合作社提供政策咨询和指导服务,不要过分干预合作社的运营。股份合作社要保障民主,作为最高权力机构代表的股东代表大会在掌握决策权的同时,更要尊重股民的意见,要平衡集体公共财产和个体股份使用权的关系。

四、需要持续关注与延伸思考的问题

(一)公平正义权利的现代权衡

任何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分配使用都绝非一代人之事,更不是某一特定时代特定人的事情,關系到子孙后代的延续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因此,每一个阶段的人们在享有并且行使权利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其自身或者当代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为后人考量。这是代与代之间、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未来人之间在文明发展、资源共

享等方面的传承,也可以说是有关公平正义等方面权利的传承,即代际正义。代际正义原则所强调的是代与代之间的责任和义务,这种正义原则的存储是代际之间相互理解包容的表现,各代为共同实现社会的正义公平各自承担相应的储存义务。从这种意义说,土地资源的使用分配也是如此。

马克思说:“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土地资源无法完全保障当代人的生存发展需要时,又该怎样保障后代人的权利?土地的股份量化改革考虑的是当代人对于土地资源的最大使用价值,股权分配本身就存在差异,而后代人的继承又将问题延续下去。因此,在进行股份制量化改革时,应探索履行对后代人发展义务的对策。

(二)社会保障的持续性发展考量

延续上述思考,此轮农村股份制改革不仅是土地资源的再次“分配”,更是集体资产的再整合。要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土地保障的各种结构,实现二者的互补。尤为关键的是,要逐步推进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市场化,实现股权的应有价值,依照市场规则进行交易、转让流动,某种程度上承担政府的部分支付职能。

参考文献:

[1]刘炜.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的股份制改革及其优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25.

[2]宁媛媛.王姣.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J]经济视野,2014.08.28.

[3]高云才.新型城镇化决不是一纸户口的事[N]人民日报,2014.11.23.07.

[4]徐勇.邓大才.中国农村研究2016年卷(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3.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委党校)责任编辑:欣文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优化路径
充分认识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的重要意义
网红现象的生成逻辑及其引导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我国结构化面试困境及优化路径分析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