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财经研究会秘书处
五年前的金秋,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彼时,“三农”战线欢欣鼓舞,亿万农民信心倍增,党中央为农业农村发展擘画出一幅令人期待的宏伟蓝图。
五年之后,又是一个金秋,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实施”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效渐显,已成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新征程路上的三农工作者,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的要求,深刻体悟“扎实”的要领,在“五大振兴”中积极作为,一步一个脚印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过去一个时期,我们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工农、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破除,国家战略更多侧重于城市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相对滞后,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青壮年人口锐减、基础设施衰败、发展后劲不足等迹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这是党中央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导向和补齐“三农”短板的问题导向所作出的重大战略,是“三农”工作方针与政策的连续性、一惯性,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基本遵循。
(一)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前进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主
题,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体现了我们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的战略定力,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前进方向。
(二)为继续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十年,是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的十年: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我们端牢中国饭碗,粮食生产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科技支撑坚实有力,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1%,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农业机械化全面提速,其中,2021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目前,全国家庭农场超过390万个,农民合作社超过220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95万多个;绿色发展高质高效,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1%;农村改革动能强劲,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体系初步确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基础设施“改头换面”,其中,2021年,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4%,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客车,互联网普及率达57.6%,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8389元提高至2021年18931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继续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大鄉村“五大振兴”。可以说,这些决策部署为继续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因此,新征程上,要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认真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断,对于指导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坚持这个总方针,就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因此,要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破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难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创新技术步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新成效,使农业成为市场化、集约化和高效益的产业,使农村成为看得见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化家园,使农民生活得更好。过去十年,我国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环节升级、全价值提升、全产业融合,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未来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二)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通
乡村振兴不是单纯的振兴乡村,而是要走城乡融合的发展之路。城乡融合强调我国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城乡发展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促进,强调把乡村的发展与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城乡融合的发展模式中,工农关系不应再是单向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而是双向的“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城乡之间要实现全面融合和共同繁荣。这是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城乡关系发展思路的与时俱进。
(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五大振兴”
扎实推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一是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充分评估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可能对资源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好、利用好乡村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自然风貌,选择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坚决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说不。二是突出地方特色。乡村产业振兴要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发挥地方优势,要扬长避短,大力发展传统优势特色产业。
扎实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一是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农村人才培训机制。二是拓宽人才引进机制,引进人才是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要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通过加强与农业科技院校的合作,以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方式,柔性引进实用人才。三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制度,加快建设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扎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一是因地制宜挖掘特色乡土文化内涵。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将有益处有营养有影响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农耕文化发扬光大。二是创新发展探索文化产业致富路径。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形成“产业、生态、人文”一体化发展之路。积极探索乡村文化旅游、现代化农业观光等,打造特色民宿、农业体验项目等,发展第三产业,让村民创收走向致富道路。
扎实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一是提高乡村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恢复力和活力,维持生物多样性,重点面向农业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以整体、系统保护为原则,降低人为扰动和利用强度。二是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水、土、草原、森林等重要农业资源,提高资源质量,推广环境友好型种养品种和模式,采用节水、节地、节能技术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三是加强农业环境污染治理,以农村土壤污染、水污染控制为重点,持续推进农业化学投入品减量和替代,加强重金属污染区的种植结构调整和土壤修复,提高农业生产清洁化程度和农业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四是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改善,以“厕所革命”、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以及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严格防控工业、城镇污染向农村转移。以农村景观化、景区化建设为抓手,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强化乡村旅游的污染问题防治,提高乡村的宜居度。
扎实推进乡村组织振兴。要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根基,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事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推动乡村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与完善,最终实现乡村组织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三农”工作有着广阔的天地,中国农村财经研究会(以下简称农研会)及其秘书处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也需要有新的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农研会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兩个维护”,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加强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抓手、当好桥梁纽带、汇聚各方力量,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一是持续提升政治站位,把握党对“三农”工作的政治大局。坚持把政治理论学习与农研会业务紧密结合,将具体业务置于服务党的“三农”决策和财政支农工作的政治高度,努力为财政部中心工作和财科院高端智库建设贡献力量。
二是增强科研实力,发挥社团智库作用。通过培训、咨询、调研等多种方式,在乡村振兴领域发挥国家一级学会的社团智库作用,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和建设性意见。
三是发挥平台优势,凝聚各方力量服务财政支农工作。充分发挥社团平台的凝聚力,形成优势互补、服务“三农”的合力,在乡村振兴领域发挥组织引导作用,为政府机构、科研院校、涉农企事业单位提供沟通交流的桥梁纽带。
通过各分支机构、理事、会员等在不同领域的专业性和影响力,动员组织各方面力量发挥自身专长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开展更加扎实有效的特色活动,为乡村振兴工作增添活力。
三是切实提高会刊质量,加大宣传党的“三农”政策的力度。农研会秘书处和《当代农村财经》编辑部要健全专题机制,每年至少确定4个热点焦点专题,切实提升刊物专注度。创新栏目设置,结合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涉农工作,推动栏目设置更加精准、更接地气、更贴近二十大精神。
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硬队伍。加大制度建设力度,持续加强自身政治建设、能力建设和内部管理,做到以制度防风险,确保所有业务规范运行。重视人才培育,特别是青年党员的培养教育,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传播正能量,带动全体职员政治素质整体提高,着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