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金融学院 刘鑫,刘美艳,荣红霞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一门综合性和知识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将会进一步提高。因为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管理不仅是决定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且是现代生产力的首要构成要素。管理学的教育将会更加普遍,管理学的重要作用将会体现得更加充分。学习《管理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系统掌握管理本质、管理技能、计划决策、组织设计、个体与群体行为、领导理论、激励与沟通理论和管理控制、创新等基础理论,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学生管理素质,能够灵活运用管理理论解决组织中的实际问题。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各大高校开始大力推行课程思政建设,各个学科积极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管理学》的思政元素的融入有利于丰富原专业课程的理论体系内容,为专业课程注入新鲜的观点和思想理念。大学思政课程的教学与科研完全可以与《管理学》课程融合,《管理学》思政课程内容的融入解决了思政课程中部分内容说教式的教学带来的枯燥性,取得协同育人的效果。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
对于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的理解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课程思政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理念,要贯穿于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原则等方面;第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同,思政课程是指每个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都要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属于公共必修课,而课程思政是把思政元素贯穿到大学期间的各类课程中去,既包括大学英语、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计算概论、军事理论及体育课程等公共必修课,也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大类课程,同时还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程等专业课程,比如说市场营销专业所学的国际市场营销、品牌管理、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分析、金融营销、房地产营销、汽车营销、广告学、商务谈判等课程,课程思政这些专业类课程都需要融入思政元素;第三,课程思政不仅是高校思政教师要落实的工作,而且是全体高校教师的共同工作,需要全体教师在课程传授及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同时传递思政元素;第四,课程思政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课程思政是手段,目的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将思政元素贯穿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
自编问卷“高校教师《管理学》课程思政工作现状调查”“高校《管理学》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效果调查”两份,通过问卷星分别发放给讲授《管理学》的高校教师及学习《管理学》的高校学生。问卷旨在从教师端调查高校教师《管理学》课程思政工作现状,从学生端调查通过《管理学》课程思政取得立德树人的效果如何。针对高校教师的调查包括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对课程思政要求的责任明确、学校重视课程思政的程度以及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意愿等方面;针对高校学生的调查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对立德树人的意义理解、立德树人的影响、以及对立德树人效果调查等方面。
通过问卷星共发放问卷524份,回收524份,去除无效问卷2份,问卷有效率为99.6%。
在调查过程中,有4.17%讲授《管理学》的高校教师反映,学校并未要求教师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讲授中去;有20.83%的教师反映,学校未开展课程思政优秀教师的评选表彰活动;16.67%的教师甚至不清楚学校是否开展了课程思政的示范课程建设。
虽然很多高校都成立了课程思政教育领导小组,但并不是所有高校均要求所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政元素的传递,同时也存在高校管理者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入思政元素,但力度不够,不能给教师以使命感和紧迫感。一线教师不够重视课程思政理念,没有完善的课程思政制度保障和体制建设,这都是因为高校思政工作管理者落实思政工作的力度较小,使得部分教师对学校思政课程的建设内容不够了解。
在调查过程中,有8.33%讲授《管理学》的高校教师表示不会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把其融入教学之中;有20.83%的高校教师表示不会在每个学期末对学生进行考试诚信的教育;有16.67%的高校教师认为所在学校的专任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工作积极性一般,仅有33.33%的高校教师认为非常积极。
高校教师是思想意识传承的主体,在课程思政传递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课程思政落实的任务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4]。高校教师直接与学生进行知识、情感、思想的交流,学生从知识上更信任教师,从情感上更愿意接近教师,从思想上更依赖教师。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对于高校教师来说确实难度较大,既要贴合理论,使得思政元素能够与理论相匹配,又要把握一定的度,使思政元素传递更自然,学生不抵触更容易接受,又要真正取得立德树人的效果,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要求。很多高校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挖掘专业知识点的思政元素,在思想上不积极落实思政工作,不愿自觉成为思想意识传承的主体,最终的结果是无法实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在调查中,有16.67%的讲授《管理学》的高校教师认为专业课与思政教育融合点的挖掘较难,抓不住思政的重点工作。
非思政课程教师,特别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英语的高校教师,由于本身学科原因,很难在课程知识中挖掘思政元素,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讲授《管理学》课程的高校教师由于不经常接触思政具体理论内容,不能像思政教师一样实时关注政治动态和政策的出台,使得专业教师本身思政素质不如专业的思政教师。但在教学中还需要他们结合自己课程特点及理论内容恰如其分地选择相应的思政元素,尽可能挖掘和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案例,不能有太过明显的意图插入,很多讲授《管理学》高校教师反映把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难度较大。由于本身《管理学》高校教师思政素质不强,不能够顺畅完成课程思政的任务。
在调查过程中,有29.6%的学习《管理学》的高校学生认为大学生普遍在综合素质方面比较欠缺,并有65.4%的高校学生希望在德育方面加强,59.8%的高校学生希望在美育方面加强,37%的学生认为专任教师对其立德树人的效果影响最大。
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高校学生存在综合素质薄弱的现象,特别是在德育和美育方面较为欠缺。
在调查过程中,有63.4%的学习《管理学》的高校学生表示在学习或参加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教师给过学术道德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引导,33%的高校学生认为所有讲授《管理学》课程的教师平时会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讲授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52%的高校学生认为大部分教师能做到,但仍有8.8%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在学期末对同学进行考试诚信教育没有用,有17.2%的高校学生认为本校开展的课程思政对立德树人的成效一般,10.8%的高校学生认为自己总是会因为一些因素(涉及个人利益)的影响而忽视德行的培养。
虽然高校讲授《管理学》的教师不断在课堂上、科研指导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和培养学术道德的引导,但仍有部分学生认为课堂思政对立德树人的效果不理想,这也与部分学生本身抵触思政内容的传递相关,抵触思政内容导致立德树人效果一般,部分学生本身的德行素质也有待提高。课程思政的目的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无声融入让学生接纳并对其产生作用[5]。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高校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工程,也是高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的关键环节[6]。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制度保障和体制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成立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针对课程思政进行立项,启动文史哲类、经管法类、教育学类、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艺术类等专业及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标准研制工作,确定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7]。
设置有效的评价机制,以结果为导向,结合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要求,从督导、教学管理者、学生的角度对《管理学》专任教师评价进行改革。督导及教学管理者可以在评价指标中加入是否注重课程思政,做好教书育人,教学过程传播正能量,在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等内容;从学生角度可以加入对思政内容理解透彻,能对自己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等方面内容。同时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加入课程思政要求。以赛促教,在各类教学比赛中,在评比参考标准中加入课程思政的要求。在教研项目立项时,可以针对课程思政单独立项,或给予课程思政项目重点支持,包括资金的支持和申报条件的放宽等的优渥条件[8]。加大思政项目及比赛的支持力度,从各方面调动高校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管理学》高校教师在长年的教学中,更多接触的是本专业理论内容,例如《管理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方向及学者观点的更新、企业管理案例的更新,很少接受专业思政内容的训练。若想提高非思政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应采取一定方法督促《管理学》高校教师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思政内容系统的学习,例如设置关于思政理论内容的考试及相关思政理论的比赛并设置奖项,给《管理学》高校教师施以学习的压力以促进思政内容的学习。还可以充分发挥思政专业教师的优势,为《管理学》高校教师提供专业的指导学习计划,例如提供针对性的政治理论教育培训,以课程、座谈会、答疑等形式使《管理学》高校教师掌握基础思政理论知识、新的思想政治动向,思政专业教师协同帮助《管理学》高校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内容体系、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保证《管理学》高校教师能很好地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活动。
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教育制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培养,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组织者,在素质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素质教育的效果[9]。在对学生进行素质评价时,要选择规范全面的评价指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保证公平公正的环境,引导学生面对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素质提升。学生团体、辅导员、一线教师、学校管理者要在学生学习与生活中不断加强德育美育教育,比如学生会组织开展相关美育的培训及联谊、辅导员开展班会增强学生德育美育意识、一线教师在课程内容传授的过程中宣传德育的典型以及提高学生美育素质、学校管理者加强学生校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戏院剧场等场所。
高校的思政教育形式应是灵活多样的,除了高校教师课堂、科研等过程中的思政元素的传递,高校也应该注重“软环境”的熏陶。依托植树节、“五四”青年节等重要节日,大力开展文明劝导、环保、绿色环保志愿服务等活动[10];挖掘、树立典型人物、典型事迹,深入分析典型内涵,利用板报、宣传画以及校园广播等渠道大力宣传报道,弘扬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向善、向美的人文环境;运用学校的公众号、校园网等互联网平台,推送思政资源,让学生在休闲时间从各个角度了解思政元素,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思政内容,课上结合教师传递思政元素,全方位提高立德树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