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少年
——学生时代的艾思奇

2022-12-12 02:02吴俊宏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艾思奇腾冲昆明

吴俊宏

(贵州大学 人文学院,贵阳 550025)

腾冲是南方“陆上丝绸之路”通往缅甸、印度及西亚欧洲的要冲之地,历史上也是滇西重要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重镇。《腾越州志》说:“云南为江南各省之门户,滇踞上游,黔、蜀、荆、粤、吴、越之门户,而腾越又为全滇之门户。”①屠述濂,纂修.腾越州志[M].张志芳,点校.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7:21.可见,而腾冲在历史上起着极其重要的沟通东西的作用。

自秦汉以来,中央王朝一直重视对腾冲的经略,元朝收复云南之后,设官守御加强对云南的开发和治理,其极西门户军事地位日益突出。继元之后,明清中央王朝一如既往地重视对云南边疆的治理,采取更加务实的军屯举措,“农时耕作,闲时练兵”的方式体现了其守护和开发并重的边疆治理观念,腾冲政治经济文化也由此进入了全方位大发展的时期,“自今户口日以密,道路日以拓,教化日以启,财富日以宏,四方之舆马络绎接迹于吾土者日以繁,才杰之起,亦必逾越畴曩而卓著其声光”②李根源,刘楚湘,主纂.民国腾冲县志稿:序[M].许秋芳,点校.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4:1.。同时,内地移民不断涌入,他们带来先进的技术和文化思想,腾冲成为通往缅甸、印度的重要门户,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起来。明代腾冲成为“极边第一城”,城南居市甚盛,其繁盛则“迤西所无”③(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校注[M].朱惠荣,校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1031.,到晚清民国时期,腾冲工商业经济繁盛之极,有“小上海”之称④和丽琨.滇缅商道“小上海”——腾冲[J].云南档案,2014(9):41.。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先进的时代风尚成为艾思奇成长的土壤。

一、国内求学,初步接触外面的世界,积累可贵的感性认识

政治经济的繁盛,带动了腾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刘禹锡在《爱莲说》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腾冲声名远播不止是经济上的“小上海”,也是文教事业的“小南京”。“从来地灵人杰,其事信然……腾虽僻居边徼,而东带龙江,南翔凤岭,西环叠水,北峙高黎,川岳有灵,人才遂尔杰出。故或以科目显,或以德行著,或以才学名,或以忠义见。”①陈宗海,赵端礼,修.腾越厅志[M].彭文位,马有樊,刘硕勋,点校.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280.明代永昌大儒张志淳《修学宫记》中对腾冲称赞有加:“腾学所谓冠天下者,殆不以地而以人。”②陈宗海,赵端礼,修.腾越厅志[M].彭文位,马有樊,刘硕勋,点校.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417.清腾越厅同知陈宗海也说到:“此地极边陲,何期士气民风,不亚中原人物;历朝多俊彦,且看桃娇李艳,皆含大造生机。”③腾冲县旅游局,编.腾冲名联赏析[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16.良好的育人环境,造就了腾冲虽“地处边陲”,却人才辈出而不逊色于江南之状况。寸开泰在《腾冲龙光台长联》称腾冲的文教:“两厢歌赋、半壁诗文。”④腾冲县旅游局,编.腾冲名碑集释[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420.

腾冲作为历史上的西南边防军事重镇,在历代保家卫国、反对外来入侵斗争中,产生了许多英雄豪杰;作为经济商贸名城,不少人走出国门,经商贸易,涌现大批商贾大亨;作为文化礼仪之邦,崇文重教、学校遍及城乡,读书蔚然成风,饱学之士不比中原逊色。民国时期的腾冲,经济发达、城市繁荣、文化昌盛、名人辈出。

(一)在腾冲开启了良好的传统文化启蒙教育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其祖先在明初从四川军籍落户腾冲和顺,因善于经营,逐渐成为和顺的望族大姓。据《腾越李君墓碑》记载:“李氏本蜀之巴县籍,明洪武时……以武略从军入滇,至腾越遂家焉。”⑤陈昌荣.腾越李君墓碑[M]//杨发恩,主编.和顺人文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322.之后,李家不断融入到当地的生产实践中,辛苦耕耘,农时耕作,亦农亦商,亦商亦儒。和顺因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大多数人会在农闲时“走夷方”,逐渐形成家家户户经商的传统,“十人八九缅经商,握算持筹最擅长。富庶更能知礼仪,南州冠冕古名乡”⑥李根源.点校新编曲石诗录[M].陈祖樑,等,编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90.。

和顺人因“走夷方”而见多识广,他们深知知识的重要性,非常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的图书馆尚不发达,但在极边之地的腾冲却拥有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被誉为文化之津的和顺图书馆,其建成“凭借的不仅是物质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精神力量的支撑;集腋成裘,众志成城,群体文化力量的升华,宗祠文化的延伸,儒家教化思想的积淀”⑦杨发恩,主编.和顺:乡土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226.。这种追求知识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家家都有读书郎,户户都有识字人。

和顺人亦农亦商的生活模式,使他们认识到在商场如战场的博弈中,必须要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同时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安危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形成独具中原、移民、边疆、华侨等特色的李氏家风与家训:“报国荣亲、诚实正业、务实求真、道德修身、孝顺父母、敬老尊贤。”⑧陈艳.和顺古镇的八大家族与家族社会[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4):14.李氏家训集道德传家、耕读传家、富贵传家于一体,和顺李氏宗祠的一副对联“有自发祥长,唐社开基三百载;无疆流泽远,周时垂世五千言”⑨李生龙.和顺李氏宗祠[M]//杨发恩,主编.和顺:乡土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242.。凸显其最为重视的是“道德传家”,属于家训文化的最顶层,是中国家族传统文化的“内核”——忠孝仁义理智信。

600 多年以来,李氏家族繁衍生息,到晚清民国时,在和顺发展成为望族,与他们先祖创造的家族文化密切相关,从他们取名论资排辈就可以看出来,依据李氏家谱确定的按辈分取名的家谱族规,艾思奇的祖父是“德”字辈,意为美德或吉祥,父亲是“曰”字辈,他们自己是“生”字辈,“曰”和“生”都是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的意思。不仅彰显出李氏家族知书识礼,书香门第的凸显,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一种信仰,不忘祖,不忘根,有利于增强认同感和凝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艾思奇祖父李德润,“能律己,待人耿直无饰”⑩腾冲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编.腾冲老照片[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83.,严格要求自己,待人真诚,对待家人寄予厚望,“总以自己少年辍学不能文章立业而深感遗憾,晚年奋发苦读,以示范儿孙”①吴志菲.“护国一支笔”李曰垓[J]. 云南档案,2013(10):36.;父亲李曰垓“生而颖异,沉默寡言”②吴李生葂.艾思奇传略[M]//中国人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6 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142.。艾思奇母亲寸宽福,“未曾读书,但知理通达,勤劳侍俸老人,耐心教育子女,被称为“女中丈夫”③谢本书.战士学者艾思奇[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9.。这些家传身教对艾思奇的童年成长影响极大,文化的影响是长久的,对家族性格的影响力也是最大,自小就受到父兄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艾思奇聪颖刻苦、沉着冷静、外冷内热、善于思考、开阔胸怀的性格。

(二)辗转昆明—香港—昆明求学,逐渐接触到不一样的思想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瓜分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格局造成了国内政局动荡,军阀混战不已;英国占领缅甸,法国占领越南,云南成为西方殖民地与中国的桥梁。H·R 戴维斯在《云南:联结印度和扬子江的锁链》一书中详细地分析了从缅甸到云南再到四川的线路,并提出了修建缅甸八莫到中国的铁路建议④[英]戴维斯.云南联结印度和扬子江的链环:19 世纪一个英国人眼中的云南社会状况及民族风情[M]. 李安泰,等,译.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8.,使云南成为连接英属印度、英属缅甸和中国长江流域重要的“链环”,其地缘优势越加明显,成为英法争夺的热点地区,云南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1910 年艾思奇出生在腾冲和顺乡水碓村,艾思奇出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决定了其幼年及青少年求学阶段不可能一帆风顺,国不保,家何能安存。两岁的艾思奇随父母迁居省城昆明,而此时的昆明革命与保守思想并重,昆明虽地处西南边陲,但通往国外比国内便利的多,民主革命思想更早传入,地方政权亦更易易主。不管艾思奇在腾冲还是昆明,其求学不能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只能四处漂泊,小学多在昆明,后流离辗转到香港,加上家庭经济困难,初中回到昆明,因在学校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分子,遭到唐继尧政府的追捕,被迫中断学业,流亡到苏州。

1917 年,艾思奇7 岁开始入读私塾。因家教甚严,有“护国一支笔”之称的李曰垓对子女要求严格,从小教育他们,学与勤、学与思并重,“学业的上进,单靠课堂讲授是不行的,重要的是靠自己发奋用功,才会有成就”⑤李生葂.艾思奇传略[M]//中国人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6 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193.。从而养成了良好的自律刻苦习惯,学习生活非常有规律,涉猎较为广泛,课外不仅在父亲指导下学习中国先秦哲学,还喜爱请教外国牧师修女学习英语口语和语法,以至于小小的艾思奇低年级阶段就打下了英语的扎实基础。不仅如此,艾思奇还爱看课外读物和钻研问题,通过阅读课外读物,不仅丰富了认识,而且丰富自己的想象。

1923 年,随父亲流亡到香港读书期间,不仅增长了见识、扩大了视野,使英文水平急剧上升,也开始学习德语,而且开始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对是非问题,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上帝之问”,一反平常沉默寡言的个性,滔滔不绝,据理辩论,惹怒校长,差点被开除学籍。从这件事情反映出艾思奇爱思考,与众不同,有个性,坚持真理。艾思奇之所以敢提出如此“大逆不道”的问题,得益于他的父亲言传身教,“李曰垓,京师大学毕业,诗文有奇气,尤善军国书檄,萃挟风霜,见者罔不畏服”⑥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M].昆明: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6:745.。虽外表文弱,但对于真理问题敢于提出挑战,绝不屈服于权威。

1925 年,艾思奇因在香港“闹学”⑦邓忠汉.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10.得罪教会学校校长,学业被迫中断,回到昆明,考入云南省立第一中学。云南省立一中是云南民主革命思想的摇篮,上至教师,下到学生,甚至图书管理员都有救国救民的进步人士,他们创办《滇潮》,宣传新文化运动,同时,建立“青年努力读书会”。艾思奇在省立一中期间,受到云南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李国柱、杨青田、吴澄等影响最大①徐继涛,主编.云南省中共党史学会,编.云南革命英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85.,开始正式接触马克思主义。艾思奇和李国柱他们一方面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救国主张,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开始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艾思奇从这时逐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认同,积极对此进行学习、钻研和投身到火热的实践中,撰写稿件,创办学习宣传会,甚至登台宣传。在李国柱和艾思奇等先进师生的推动和积极参与下,有关文化学习、时事报告、各种学术讨论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同时,党的宣传、组织、训练等工作也渗透在其中,标志着革命的种子在艾思奇心中已播下。

中国有句谚语:“业精于勤,荒于嬉”。说的是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但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把握一个“度”,适当地培养自己正当的兴趣爱好,反而有利于促进事业的发展,相得益彰,既在“嬉”中放松了身心、锻炼了身体,又在轻松愉快中学习、解决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促使事业更上一层楼。

艾思奇的成长不仅深受家庭性格“耿直、沉静、聪颖”影响,更主要的是秉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诚实、勤劳、包容、求真”。“不显山、不露水”茁壮成长,虽沉默,但不守旧。除了坚守“正业——学习”,还不断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观察、洞悉事理,实践和解决其心中的困惑。

20 世纪初的中国,不像现在一样,国泰民安,人们的兴趣爱好多是身体力行,参与式的,基本的就是游泳、唱歌跳舞。出生在云贵高原的艾思奇和江南水乡的男孩子有共同的爱好喜欢游泳。这一爱好,伴随着艾思奇一生,学习工作之余,解乏、强身健体、冷静思考的方式多是游泳。从在昆明开始读书起,艾思奇喜欢和小伙伴到附近的盘龙江游泳,日本留学时,与云南同乡一起组织夏泳,甚至在延安繁忙的学习工作中,遇到问题“瓶颈”,常到河里游泳,一边游泳,一边思考问题,心中的困惑往往就“躺在”水中,冷静地思考解决了。

云南是山歌的王国,是舞蹈的海洋,艾思奇家庭也是音乐传家,《和顺乡集》记载艾思奇的五叔李曰基通音乐,精于民族器乐,最擅长弹奏古琴,时论称为“海内第一”②李根源.点校新编曲石诗录[M].陈祖樑,等,编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393.。艾思奇从小耳濡目染,擅长民族歌舞,古典器乐,编排节目,自导自演。当时,省立一中成立一个共青团组织的外围组织集学习、报告、讨论、话剧演出的“娱乐会”,宣传新文化、新文艺,很多时候,难于找到合适的“小旦”,个子瘦小白净的艾思奇每每就自己上台扮演“小旦”,饰演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以至于台下观众很难分辨“小旦”是由男扮女装的。艾思奇由喜爱民族器乐扩大到喜爱西方古典音乐,喜欢到钻研,由此结交了对音乐近乎痴爱的聂耳,两人成为音乐挚友,互相鼓励,互相帮助,“1928 年,艾思奇从日本秘密运回许多日、德、英等文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还将一些革命歌曲带回昆明,并将《伏尔加纤夫曲》译成中文,交给聂耳在昆明教唱”③余玮,吴志菲.艾思奇与王丹——红色之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227.。对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起了启发作用。

艾思奇最大的爱好要数读书和写作。“他和书本似乎有一种特殊感情,不论什么时候,都可以看到不是手里捧着书,就是口袋里装着书。他不轻易把时间浪费在漫无边际或毫无价值的谈天说地中,只要有功夫,他就坐下来读书。”④李生葂.艾思奇传略[M]//同上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6 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201.但主要涉猎中国先秦哲学和西方哲学,尤其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读物,一接触到《共产党宣言》便爱不释手,吸收、消化,进而积极撰写宣传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在《滇潮》刊出,这种笔耕不辍的习惯,使艾思奇成为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大秀才”之一⑤余玮,吴志菲.艾思奇与王丹——红色之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228.。在日本留学期间,更是如痴如醉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为了更直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含义,还专门学习了俄语和德语,徜徉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原汁原味地体验马克思的人格魅力和经典著作带来的精神动力,为艾思奇人生努力奋斗指明了航向。

二、留学日本到弃学回国,对救国思想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活动

欧美等国相继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对外扩张,攫取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地处东亚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亦迅速进行近代化,成为东亚的强国,成为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同时,也成为邻国学习的榜样。1896 年,清政府首次输送13名留学生到日本,此后,迅速增多,1906 年,达八千人左右①[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谭汝谦,林启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3:1.。而云南留日学生开始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选送留日学生10 名。三十一年(1905)以后,多有自费赴日者,迄宣统末年,约达数百人②龙云,卢汉,修.新纂云南通志:六[M].李春龙,王珏,点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618.。到了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往日本留学的就更多,成为一种潮流,据《云南留日同乡录》记载当时(1929 年)腾冲就有44 位留日学生,和顺人就占了其中10 余位,遍及日本的各类学校,李生萱,就读于日本东亚高等预备学校、日本福冈工业学校③董平.和顺风雨六百年[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91-92.。

留学日本的原因众多,近代化成功经验,尤其是其经济、教育发展范例,成为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中国的急务在发展教育,而教育上的急务在派遣海外留学生。”④[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谭汝谦,林启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3:2.而云南派遣留日学生的原因也大同小异,“伏维兴学,原以储才,教育端在师范。滇处边瘠,民智未开,延聘教习,尤极不易……一切教法、程度亦未尽合式,各府、厅、州、县尤难遍及。若不亟图培植师范,究无以宏造就而裨学业。慎选保送,派往日本学习速成师范”⑤龙云,卢汉,修.新纂云南通志:六[M].李春龙,王珏,点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619.。

腾冲地处滇缅要冲,“腾地甲于西陲,实诸夷出入要害地”⑥(清)屠述廉,修.腾越州志:序言[M].文明元,马勇,点校.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1.。1885 年,英国占领缅甸后,英国殖民侵略者为了更好地掠夺缅甸,客观上引进新的生产技术,西方的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去缅甸经商的腾冲人获得更加注重发展经济和教育的认知,艾思奇祖父李德润是一位成功的缅商,其家族逐渐成为“亦农亦商,亦商亦儒”模式。所以到内地或出国留学,在边地腾冲,尤其是成功的商人家庭非常普遍,艾思奇父亲李曰垓考入京师大学堂,五叔李曰基留学日本,艾思奇两次留学日本。

艾思奇两次留学日本(1927—1931),1927 年,因避祸,留学日本,学习日语。1928 年,因日本制造“济南惨案”,回来声援中断学业二年左右。1930 年,再度留学日本,考入福冈高等工业学校冶金专业。艾思奇在学校极少像其他留学生一样,花更多的时间游玩,而是刻苦学习,弥补自己的短板,如猛补日语、德语,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学习专业知识,一天到晚都忙于学习……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马列经典著作。艾思奇这种刻苦读书的成效非常显著,到了第二次留学时,他已经能够用日语和德语阅读马列原著,更加直接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艾思奇除了自己读书,冒着坐牢风险把大量马列著作偷偷带回云南,“带来了许多马克思主义著作及世界经典文学名著,英文、日文、德文版的都有,如《资本论》《费尔巴哈论》《反杜林论》《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论列宁主义基础》等”⑦谢本书.战士学者艾思奇[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72.。这些书籍成为艾思奇从“工业救国”到“思想救国”的催化剂,专心致志研读这些书籍,把心得体会发表在《云南民众日报》副刊“象牙塔里”和“杂货店”两栏,多以笔名“小幺、店小二、生萱、S.G”等,内容多指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最著名的是采用“白马非马”名篇来介绍“新哲学”,即通俗易懂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标志着艾思奇追梦的途径是正确的,采用民众喜闻乐见的生活化、通俗化、接地气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广大民众所认可,从而奠定了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基础。

在留学期间,艾思奇一边学好父亲寄以厚望的“冶金专业”,一边刻苦自学,积极探索,阅读大量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更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在世界观方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他父亲认可的“工业救国”进行反思,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单单就工业救国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指导中国革命,才能取得胜利,才能指引中国向前发展。

1931 年,日本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迅速上升,艾思奇和上次中断学业一样,毅然决然离开日本,回到祖国,拿起手中的笔杆子,指向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我要努力学习,用手中的这支笔作武器,从理论上对敌进行战斗”①谢本书.战士学者艾思奇[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78.。20 岁是人生中最富有激情和最充满活力的年纪,艾思奇从腾冲到昆明,从香港到日本,留学日本再回国,经历丰富,思想成熟,革命意志更加坚定,遂弃学回国,报效祖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在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下,国内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此时的昆明也不例外,指引艾思奇走向革命道路的共产党人赵琴仙、李国柱、吴澄等相继被害,艾思奇义愤填膺,愤然离开昆明前往上海投奔五叔李曰基,但此时的李曰基更多关注对国学和古琴的研究,而对艾思奇计划去德国留学的事不太关心,同时,艾思奇与他父亲“工业救国”思想相左,两者都未能给予经济支持,艾思奇留学德国的计划泡汤,只能在上海先找工作养活自己。

艾思奇中断日本留学后的六年(1932—1937)是艾思奇追求梦想的关键时期,把前期积累的知识付诸实践,用所学为中国革命斗争服务、为促进社会发展服务。艾思奇一边在泉漳中学教书,一边又加入“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在“社联”,艾思奇“主要从事哲学研究工作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他的第一篇哲学论文《抽象作用与辩证法》正式发表,标志着艾思奇开始拿起哲学批判的锐利武器进行战斗。

弃学从教后的六年,是艾思奇从理论到实践的六年,是坚持在第一线战斗的六年,亦是追梦实践活动的六年,为延安时期的圆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期间,艾思奇在《读书生活》杂志上发表他在“量才业余夜校”的“哲学讲话”②杨艳,李维杰.感悟忠诚战士的大众哲学[N].中国纪检监察报,2020-01-22:4.,1935 年,把《哲学讲话》修改《大众哲学》的名称出版,也在这一年,艾思奇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众哲学》采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融化专门的理论”③艾思奇.大众哲学:编者序[M].上海:三联书店,2019:1.。艾思奇之所以能够以通俗的笔法宣传马克思主义,与艾思奇学生时代的经历、学识以及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密切相关,正所谓“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结 语

艾思奇求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本土化。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改编成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民间寓言故事、小品话剧等形式在校园甚至舞台上汇演,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用中国本土式的语言进行宣传。艾思奇把马克思主义与近代多灾多难的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道路上进行的尝试,他对马克思主义真正做到了“真学、真信、真懂、真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宣传过程中“知行合一”,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发挥理论的“行动指南”作用,宣传动员人民群众起来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推翻黑暗的旧中国,挽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中,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艾思奇求学过程亦是探索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过程。理论惟有“常新”,才能“常青”,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就是与时俱进,做到“世易则事易,事易则备变。”根据不同的国家民族情况,不断丰富充实,吸收新成果,才能“永葆青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他没有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而是结合中国革命的时代特点,对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发展中坚持”,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品格。

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像艾思奇一样,树立远大理想与现实目标有效地统一起来,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把马克思主义贯穿于我们的每项工作中。我们应该积极主动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命运紧紧地结合起来,国家在前,自己在后,时刻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脚踏实地,紧跟时代步伐,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捍卫者、宣传者、践行者!

“时势造英雄”,英雄顺应时代潮流,作为“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艾思奇,以国家命运为己任,结合家庭背景和个人理想,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作为奋斗目标,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理论,引导广大青年奔赴延安,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起了重要作用。

艾思奇少年时期的寻梦、追梦,在其后来的圆梦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有理想才有目标,才有为之奋斗的动力,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此时的艾思奇才扬帆起航,为圆梦迈出坚实的一步!青年“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唯有奋斗有为方不负这美好韶华!

猜你喜欢
艾思奇腾冲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向大众传递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火
腾冲 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璀璨明珠
理论战士型革命家艾思奇人格风范及其当代价值
盯住一个点
腾冲大救驾 —云南十八怪之一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极限挑战火了腾冲 还是腾冲火了极限挑战?
极限挑战火了腾冲还是腾冲火了极限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