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克立先生“马魂、中体、西用”思想综述

2022-12-12 01:09胡斐翔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范式学术马克思主义

胡斐翔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方克立先生(1938年6月—2020年4月21日)湖南湘潭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其毕生从事中国哲学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艺理论、思想史等领域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阐释和运用。方先生心系国家民族,关注社会进步,重视文化发展。他指出现代中国在文化发展上的基本思想格局:自由主义西化派、文化保守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潮对立互动,进而提出“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流合一,综合创新”主张,简括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纵观方先生在思想文化领域“知行合一”的一生,可以说,他不仅是一位高山景行的教育者,也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思想引领者,更是一位物穆难穷的哲人。

一、“马魂、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及其内涵

21 世纪初期,方克立先生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提出了“马魂、中体、西用”思想,其完整表述为“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流合一,综合创新”。具体而言,“马学为魂”即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为指导原则;“中学为体”即以有着数千年历史积淀的自强不息、变化日新、厚德载物、有容乃大的中华民族文化为生命主体、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西学为用”即以西方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一切积极成果、合理成分为学习、借鉴的对象。①方克立:《关于文化的体用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②在这里,“中学为体”之“体”,其涵义已不是指精神指导原则,而是指文化的民族主体性,即在一种文化中,它的运作主体、生命主体、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到底是什么。“中学”既不是清末“中体西用”论者所讲的“中国之伦常名教”或“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也不是专指中国化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而是指有着数千年历史传承的,经过近现代变革和转型的,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活的中国文化生命整体。方克立先生指出,只有中国文化生命整体才能够作为自强不息、变化日新的“创造主体”和厚德载物、有容乃大的“接受主体”。“西学为用”是以西方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一切积极成果、合理成分为学习、借鉴的对象。“西学为用”既是对于作为指导原则的马克思主义来说的,也是对于作为接受主体的中国文化来说的。对于指导原则来说它是“应事之方术”即原则的具体应用,对于接受主体来说它是为我所用的向“他山之石”。“西学”并不限于西方文化,而是指其他民族文化或外域文化中的一切对主体文化有学习、借鉴价值的东西。这一创新理论的提出是方先生思想体系在逻辑演进上进一步完善的体现,更是方先生晚年在思想体系上从“哲学研究”层面到“哲学构建”层面的一次质的飞跃。

方先生先后从不同角度撰写了诸多文章进行论证与阐扬,譬如《关于文化的体用问题》、《“马魂、中体、西用”思想的由来、涵义及理论意义》、《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马魂、中体、西用”的方针》等等,这些文章或从传统体用观角度出发、或从继承与变革前人文化观角度出发、或从传统中医哲学角度出发、或从学术研究范式之变革等角度出发,鲜明地论证并阐扬着“马魂、中体、西用”思想。同时,方克立先生还在诸多专访中旗帜鲜明地阐扬了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记者的专访《探索中、西、马三“学”的综合创新之道》、在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方克立教授《“马魂、中体、西用”是我们的文化旗帜》、在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方克立教授《“马魂、中体、西用”与文化体用问题纵横谈》等访谈中均有详细论述。在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这类关涉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座谈会上,方先生亦有恰当其时的阐述“马魂、中体、西用”思想,2014 年12月29日在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召开的“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上的发言:《“马魂、中体、西用”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宗纲》正如是。此外,方克立先生的文集《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汇集了方先生20 世纪末到21 世纪初期近十年间对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若干问题的思索,其中有关“马魂、中体、西用”思想的论述尤为引人注目。该书集中体现了方先生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探讨中国文化问题的学术自觉与理论关切,以及作者探索中国文化命运及走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意识。④谢青松:《“马魂、中体、西用”思想与当代中国学者的文化自觉》,《学术探索》2014 年第6期。

近年来,对方先生“马魂、中体、西用”思想体系进行深入挖掘研究的相关论著更是数不胜数,硕果累累。学术界对这一思想的探讨日趋深入,影响范围日益扩大,学者们多从基本内涵、学术渊源、结构解析、理论价值、现实意义、范式应用、政治意蕴、哲学理论、中医哲学、文艺评论等方面对“马魂、中体、西用”思想展开了较为深入地探讨以及具体地阐发与点评。其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论著有两本:一本是《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方克立等著,谢青松编,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这部著作收录有关“马魂、中体、西用”的文章39篇。该书高举中、西、马“三流合一,综合创新”的文化旗帜,重申了“马魂、中体、西用”才是当代中国文化、政治、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现实道路,从而进一步廓清了思想迷雾,对于我们继续坚定不移走综合创新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①杜德荣:《“马魂、中体、西用”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郭金平主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河北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该书是继方先生2012年出版的《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之后,再次对“马魂、中体、西用”思想的学理渊源、理论内涵、现实意义、理论现状与发展前景等问题作了系统而明晰地阐发,更是“马魂、中体、西用”思想提出九年后第一次较为系统而全面地一次整理。另一本是《马魂中体西用:当代中国文化的理论自觉》(方克立等著,谢青松编,人民出版社2019 年版),该书共收录有关“马魂、中体、西用”思想的相关学术文章37篇,其从学理分析、学理逻辑、理论构建、理论张力、范式应用、理论价值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多维度多视角地进一步深入论证和阐扬了“马魂、中体、西用”思想。可以说,这两部“姊妹篇”论著集是“马魂、中体、西用”思想提出后的两次最为系统、最为集中、最为全面的整理,都是彰显当代中国学者文化自觉与道路自觉的学术佳作。②字振华:《马魂中体西用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自觉——读〈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年第3期。为学界进一步深入及拓展此类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最新、最有代表性的学术资料。这两本论著的问世对促进学界对于“马魂、中体、西用”思想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具有重大意义。概而言之,从《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到《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到《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再到《马魂中体西用:当代中国文化的理论自觉》,学界对“马魂、中体、西用”思想、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思索是一以贯之的,同时又是不断深化和完备的,客观上,也进一步阐扬了“马魂、中体、西用”思想。

二、“马魂、中体、西用”思想学术论争

“马魂、中体、西用”思想,在方克立看来,是对中、西、马“三流合一”、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继承、发展与深化。它对三大资源各自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作了更加清晰、准确的界定,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灵魂地位,强化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基础地位,明确了西方文化的“应事之方术”、“他山之石”地位。它还用“魂、体、用”三元模式来说明马、中、西三者的关系,避免了“体用”二元模式的左支右绌、捉襟见肘,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与说服力。“魂、体、用”概念还是对中国传统哲学“体用”、“道器”概念的继承和延伸,也是对它们的变通和超越。③引进“魂”的概念目的在于避免主导性之“体”与主体性之“体”、“道体器用”之“体”与“器体道用”之“体”的混淆,同时,说明“魂体相依”的关系,说明强“魂”与健“体”可以互相促进。④方克立:《铸马学之魂 立中学之体 明西学之用——学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体会》,《理论与现代化》2017年第3期。对此,学界广为关注,学者们不断地展开着学理探究及学术论争。

陆信礼撰文指出“马魂、中体、西用”新说,这种文化建设理论,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既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又格外重视文化的民族主体性,并力图把二者结合起来,是将文化体用论与民族主体性思想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尝试。⑤参见陆信礼:《从学术探究到理论建构——方克立先生文化体用观述评》,《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李毅、寇清杰认为,方克立提出的“马魂、中体、西用”,尽管依然用了“体”和“用”,实际上则表现了超越体、用思维模式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所作的新思考。“马魂、中体、西用”思想摆脱了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思维模式,对张岱年综合创新论作了引申和发展。⑥李毅、寇清杰:《马魂、中体、西用: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新思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张允熠以为,基于对张岱年“三学合一”、“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吸收以及对诸家“中西体用”之辩的借鉴、总结和批判,方克立才阐发了“马魂、中体、西用”的文化方略,从而在传统的“中西体用”的文化观中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⑦张允熠:《马魂、中体、西用:传统话语转换中的新拓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张允熠还撰文指出,如果说“三流合一”“综合创新”是综合命题,“马魂、中体、西用”则是分析命题。张岱年先生“综合创新”在路径上是综合的方法,与此相比,方先生的“马魂、中体、西用”思想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针对性,在路径上是分析的方法。①参见张允熠:《“综合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评“综合创新”与“马魂、中体、西用”思想》,《张申府张岱年研究集刊》第4辑,河北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刘仲林指出,方克立的有关文章多次阐释了“中体西用”始终固守着“中体”即维护儒家“内圣”的至上价值和正统地位,而又无法从中“创造性地转化”出科学和民主之“外王”。②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28页。而方克立强调的“西用”相对于“马魂”、“中体”而言,是“应事之方术”、“他山之石”,实际上发挥了张岱年“选择而深入的西化”的主张。③张岱年对于如何“采纳西洋文化”,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我们不要全盘西化,我们要选择而深入的西化。”《张岱年文集》第1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76页。周德丰、杜云辉指出,方先生提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的突出新义,是为综合包括现代新儒家在内的全部文化资源,把它们“吸收消融成为更高级的思想形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④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页。……“马魂、中体、西用”思想是在“原则与应用”的体用关系上来建构的。⑤周德丰、杜云辉:《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论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张岱年“创造的综合”论到方克立“马魂、中体、西用”思想》,《现代哲学》2008年第2期。

李翔海撰文指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既在思维形态上与体用观在近代以来文化论争中的运用保持了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而又有所变革。……“马魂、中体、西用”思想不仅是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新探讨,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代表了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关于“中西体用”关系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⑥李翔海:《“马魂、中体、西用”思想的文化意义》,《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6期。李翔海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所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研究的新进展,正是当代中国文化在“综合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的可贵记录。⑦李翔海:《从“整理国故”到“活的生命整体”——略论近年来中国文化研究的新进展》,《湖南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张世保认为,“马魂、中体、西用”的提法显然已经超出了传统文化体用观的范畴,把文化的民族主体性问题也考虑进去了。它是方克立先生在重新理解张岱年先生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基础上而提出的,是将文化体用论与民族主体性思想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尝试。……是对“综合创新”论的深入化和具体化。⑧张世保:《综合创新”与中国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现代哲学》2008年第4期。洪晓楠认为,“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流合一,综合创新”这种对文化体用论的理解,突破了以往就中西、体用二元论说的弊端,从而将文化体用论从二元引向三元或多元,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体用观,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体用观,使我们对中、西、马有一个更为清晰、更为理性的认识。⑨洪晓楠:《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派的文化体用观》,《哲学研究》2013年第8期。林存光撰文指出,这一新论突破了长期以来文化研究中常见的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思维模式,用“魂、体、用”三元模式对中、西、马三种文化资源在当代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作了准确的定位,此论为我们合理地回答和解决古今中西文化之争的难题,为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确立文化发展道路选择的目标,作出了重要的学术思想贡献,树立了一种方向性的精神路标。⑩林存光:《一个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儒学观与文化主张——方克立先生学术思想述评》,《海岱学刊》2015 年第2 辑,齐鲁书社2015年11月出版。

刘东超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正是在否定了晚清“中体西用”论的保守意涵的前提下,而突出地强调了其肯定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意义。从“综合创新”说到“马魂、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则折射出一种勇于进取、精益求精、力求突破的学术探索精神。11刘东超:《从“综合创新”说到“马魂、中体、西用”》,《中华读书报》2013年1月30日第10版。陆信礼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是方先生在总结以往文化体用论系列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不仅吸取了以往文化体用论的合理成分,而且克服了其中的思想局限,实现了文化体用论的范式创新。12陆信礼:《“马魂、中体、西用”思想是文化体用论的范式创新》,《张申府张岱年研究集刊》第4辑,河北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谢青松也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是对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有关文化体用问题探讨的继承、变革和超越。其三元模式涵盖了一个学术范式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维度。其是主张以“兼和”之道融通中、西、马三“学”,彰显马列之魂,融会中西之学,实现综合创新的一种学术范式。①谢青松教授认为:“马学为魂”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立场、精神原则和根本方法,这也是中、西、马三种学术文化资源整合与融通之基本前提;“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问题作为学术研究之主体,以中国文化作为学术研究之根基,同时建立中国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这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挺立民族主体性的客观要求;“西学为用”强调积极借鉴国外的学术成果包括研究方法和学术资源,以服务于当代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三流合一”强调中、西、马的对话互释、交融互补,通过对相关学术资源的梳理与整合,形成新的学术理路,拓展新的学术空间;“综合创新”强调在纵横古今、贯通中西的基础上,进行理论重构、创造转换,最终形成有创新、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谢青松进一步指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在客观上为当代中国学界建立了一种新的学术范式。②谢青松教授认为:“魂”是指特定学术共同体所持的基本立场、价值取向及根本方法,即学术研究之“精神指导原则”;“体”主要是指学术研究主体、学术话语体系及主要学术资源,以此凸显学术研究之“民族主体性”;“用”则是指可资学习、借鉴的学术成果包括学术资源及研究方法,亦即为我所用的“他山之石”。具体而言,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根本方法,以中国问题、中国意识作为学术研究之主体,以中国文化作为主要学术资源,适当借鉴外国的学术资源及研究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学术范式。此论无疑是当代中国最为科学、理性的学术范式。……在客观上“马魂、中体、西用”思想为当代中国学界建立了一种基本乃至主导性的学术范式。③谢青松:《“马魂、中体、西用”思想开创学术研究新范式》,《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2月17日A06版。谢青松还指出“马魂、中体、西用”作为一种理性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文化的学术范式的显著优势:在客观上避免了中、西、马三“学”各执一端、各守一隅的偏颇态度,而是提倡兼容并蓄、和谐共存,强调在多元之中求贯通,在贯通之中求创新,外可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内可以坚持自主性的创新。④参见谢青松:《“马魂、中体、西用”与当代中国学术范式之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9期。谢青松撰文指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以正确的政治导向、理性的思维方式、科学的研究态度,成为马克思主义学术范式本质特征的综合体现和高度凝炼,“马魂、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体现了当代中国学者立足中国经验、把握时代脉搏、融摄中西之学,建立马克思主义学术新范式的学术自觉。⑤谢青松:《“马魂、中体、西用”思想与当代中国学者的文化自觉》,《学术探索》2014年第6期。

陈卫平认为,“马魂、中体、西用”作为对张岱年“综合创新”论的继承和发展,深得“对理法”即辩证法运用的真髓。“马魂、中体、西用”不仅包含了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辩证态度,也包含了如何处理这三者关系的辩证态度。⑥陈卫平:《“对理法”与马魂、中体、西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杜运辉指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正确地解决了中、西、马三者的关系问题,体现了主导性、主体性与开放性的高度统一。⑦杜运辉:《“马魂、中体、西用”:接着张岱年先生讲》,《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1期。杜运辉还指出,“魂、体、用”三元模式把“马魂、中体、西用”放在“学”的层面上来界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其“兼和”即综合创新之道。这就在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和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性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了。⑧杜运辉:《“马魂、中体、西用”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年第3期。杨庆中以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内涵丰富:“马魂”突出了综合创新中的指导思想问题,“中体”突出了文化综合创新中的主体性问题,“西用”则突出了文化综合创新中的资源问题。它是一个很开放但又不迷失方向的文化观。⑨杨庆中:《开放而不迷失方向的文化观——方克立〈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读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28日B01版。杨翰卿将“马魂、中体、西用”思想视为方先生对“文化综合创新”论的升华境界或最新境界,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是理论思维模式的一次重大飞跃,是思想境界的又一新的更高提升,是文化主张的再次综合创新。⑩杨翰卿:《方克立先生文化综合创新三境界》,《中州学刊》2014年第4期。张小平、杨俊峰撰文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回答的是:百年中国文化发展道路、中西马的关系、文化体用论的范式创新、当代中国的主导学术范式等重大理论和方法问题。11张小平、杨俊峰:《“马魂、中体、西用”与文化体用问题纵横谈——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方克立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5期。杨俊峰还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是一个极具思想活力的文化结构模式,不仅以三元结构模式摆正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当代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而且准确定位了民族文化主体性所在,此即“活的中国文化生命整体”。12杨俊峰:《魂体相依 综合创新——读〈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2月2日。

未来,以中国知网为代表的互联网期刊出版企业还将建设中国英文书刊数字化国际发布与服务集成平台旨在搭建一个中国英文学术期刊与英文图书专著等的学术文献数字化整合平台,为海外高校、学术研究机构的读者提供一个跨越语言障碍,快速了解中国学术发展、当前研究热点、社会文化现状的全英文一站式检索发现平台;并成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和先进学术思想的重要窗口。

在杜运辉看来,这一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能够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用来解释多种事物现象。其最显著特质,就是在新的历史形势下体现了主导性(方向性)、主体性与开放性三者的高度统一。①杜运辉:《马魂、中体、西用”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新建构》,本文是杜运辉著《张岱年文化哲学研究》一书之第六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版,第185—209页。何中华指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兼顾到了中、西、马三个方面,它既是马克思主义派的文化主张,又主张开放地对待西方文化,同时还合乎儒家学说的真精神。②何中华:《“马魂、中体、西用”:方克立先生对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展望和沉思》,《理论与现代化》2017年第2期。在洪晓楠、蔡后奇看来,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派所主张的“马魂、中体、西用”解决了“五四”以来百余年的中国文化发展乃至中国发展的方向性论争问题。③洪晓楠、蔡后奇:《“马魂、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张力结构》,《张申府张岱年研究集刊》第4辑,河北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李广良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意味着不同的思想道路的打通,意味着“我执”的破除和心胸的拓展,意味着更坚实的安身立命之基的确立。④参见李广良:《从“中体西用”到“马魂、中体、西用”》,《张申府张岱年研究集刊》第4辑,河北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李元旭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创造性在于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同时又赋予中国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它还内蕴着一种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民族文化关系的“主导主体说”。⑤李元旭:《主体主导说: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新解读》,《张申府张岱年研究集刊》第4辑,河北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⑥以“魂”和“体”两个简练的文字形象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同时,承认中国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地位,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强调文化的创新性和包容性,有效解决了我国文化发展中面临的基本问题。宁新昌认为,如果不坚持“马魂、中体、西用”的原则,只是采取“乡愿”的态度,国家就有可能“颜色化”(颜色革命),从而给国家和民族带来难以想象的混乱;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就会受到冲击,各种价值观的冲突也会随即而来,价值的多元就会沦为价值观的混乱。⑦宁新昌:《“马魂、中体、西用”发微》,《张申府张岱年研究集刊》第4辑,河北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杨俊峰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既是对三种异质文化资源的定位与统合,也是在同一文化整体内部的分析与剖判,此论的三元结构是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⑧杨俊峰:《“马魂、中体、西用”思想的三元结构探析》,《张申府张岱年研究集刊》第4辑,河北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

邵然认为,只有以“马学为魂”、以“中学为体”、以“西学为用”,才能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实践和当今时代的基本特点;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质言之,今天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离不开对“马魂、中体、西用”的理论自觉。⑨邵然:《马学为魂”如何可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看“马魂、中体、西用”思想的合法性》一文。王海东就“马魂、中体、西用”能够践行于文艺评论工作之中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当前我国文艺评论工作之中,文艺评论者要自觉地运用好“马魂、中体、西用”的理论武器,要以马学为魂,坚定文艺评论之志,以中学为体,培育高尚的文艺评论之德,以西学为体,提升文艺评论之才。“马魂、中体、西用”是当代中国文艺评论之道。⑩参见王海东:《“马魂、中体、西用”是当代中国文艺评论之道》,2015年“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研究成果。方克立还指出,钱学森的中医哲学思想是典型的“马魂、中体、西用”的思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把中外医学的好东西结合起来,用系统科学来促使中医现代化,即医学现代化。钱学森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才是中国现代医学发展的“正道”和“大道”。11方克立:《要重视研究钱学森的中医哲学思想》,2016年12月3日方克立在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座谈会暨2016年学术年会上的发言。程雅君则从返本开新的中医哲学角度出发指出,首先要对中西马三元模式进行正确解读、定位和融摄,并具体落到中医理论临床的实处。12程雅君:《返本开新:重戡中医哲学——以朱丹溪、余云岫为例》,《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13“马学为魂”就是以真理为魂,以实践为魂,以临床疗效为魂;“中学为体”就是坚持中医特色与优势,以中医整体观和中医思维方式等为主体;“西学为用”就是取西医之长作为中医之短的补体。程雅君指出,“三流合一”是中医哲学发展的趋势。“三流合一”指的是“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流合一,综合创新”14方克立:《关于文化的体用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即建立马哲、中哲、西哲互动、合一的新哲学体系。这种新哲学体系一旦融入中医体系,势必对中医乃至中华文化的复兴是强有力的推动。15程雅君:《从“三教合一”到“三流合一”——中医哲学发展史观》,《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方克立认为,“魂、体、用”三元模式为讲清楚“三流合一”中的中、西、马关系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实际上,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仍是走的一条中、西、马“三流合一”、综合创新的道路。①方克立:《从曲高和寡到主流话语——张申府“三流合一”思想的历史命运》,本文是作者2013年6月15日在石家庄召开的“张申府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谢青松归纳并指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又坚持了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同时还坚持面向世界、对外开放的方针,因此是最切合今天中国实际的一种文化观。“马魂、中体、西用”思想比‘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更为准确地揭示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实质内容,正确地指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②谢青松:《“马魂、中体、西用”思想研究综述》,《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方克立等著,谢青松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71页。

三、“马魂、中体、西用”思想的价值与意义

“马魂、中体、西用”思想在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深度应用与拓展,充分表明了此思想理论的张力性、灵活性与包容性,更彰显了其在理论创新、学术范式、文化建设、政治意蕴等诸多方面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魂、中体、西用”思想在理论创新方面具有划时代性的巨大意义。正如方先生指出的,“马魂、中体、西用”论突破“体、用”二元传统思维模式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形成“魂、体、用”三元模式的关键在于把主导性之“体”(“魂”)与主体性之“体”区开来。③方克立:《当代中国文化的“魂”、“体”、“用”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 年第1期。杜运辉则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以“魂、体、用”三元模式超越了传统的“体用”二元模式,是哲学思维范式的一个重大创新。④参见杜运辉:《“马魂、中体、西用”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年第3期。

在陆信礼看来,“马魂、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方克立先生对文化体用问题的思考已走出纯从学术角度探讨体用问题的思路,进入了理论建构的阶段,也标志着他从过去自觉不自觉地“讳言体用”,转向主张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体用模式来建构马克思主义的新文化建设理论。⑤陆信礼:《从学术探究到理论建构——方克立先生文化体用观述评》,《天津社会科学》2006 年第5期。杨翰卿撰文指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超越了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僵固思维模式,本身就是思维创新的理论成果,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创新,也是文化主张的再次综合创新。杨翰卿进一步指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蕴涵着他为促进当代中国哲学和文化健康发展所进行的理论模式探索和综合创新之路的战略性、前瞻性开拓。⑥杨翰卿:《方克立先生文化综合创新三境界》,见《张申府张岱年研究集刊》(第2辑),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79-380页。王海东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⑦方克立:《关于文化的体用问题》,载方克立等著,谢青松编:《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2页。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⑧王海东:《“马魂、中体、西用”是当代中国文艺评论之道》,2015年“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研究成果。杨俊峰认为,马魂中体西用论的理论创新,从形式上看,在于引入“魂”范畴以指代主导性之体;从实质上看,则是对“中体”合乎历史与现实的科学界定。真正的“运作主体”、“生命主体”、“创造主体”与“接受主体”得以找到,中、西、马三种不同文化资源才获得了有机统一的基础与载体。从理论建构上来说,方克立先生的“马魂、中体、西用”思想克服与超越“中体西用”论的思维缺陷,体现了综合性与分析性的高度统一,具有严密的科学性与逻辑自洽性。⑨杨俊峰:《“马魂、中体、西用”思想的三元结构探析》,《张申府张岱年研究集刊》第4辑,河北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耿彦君总结道:方先生的“马魂、中体、西用”思想有三个方面的超越:对以往“中体西用”论的超越;对自张申府以来“三流合一论”的超越;对“对立、互动、互融”中三大思潮之一所谓激进的马克思主义派的超越。仅就此而言,方先生的这一理论贡献是巨大的。⑩耿彦君:《兼取“道”“技”三流合一——论“中、西、马三流的对立、互动、互融”》,《张申府张岱年研究集刊》第4辑,河北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

“马魂、中体、西用”思想在学术范式方面具有主导性的普遍指导意义。方先生早有强调他非常重视“马魂、中体、西用”作为当代中国主导学术范式的意义,也就是它的方法论意义。方先生认为,“五四”以后的一些成就卓著的学者如张岱年、任继愈、郭沫若、范文澜、侯外庐等先生都走的是“马魂、中体、西用”这样一条学术道路,学问才做得大气而又充满自信。所以,凡是志在有所建树的当代学者都应当认同和自觉践行“马魂、中体、西用”的学术范式。①方克立等著,谢青松编:《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24-125页。因此方克立指出,如能将“马魂、中体、西用”思想作为一种主导的学术范式,即基本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来指导学科建设,建立现代的、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学术思想体系,那么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定能得到迅猛发展。②方克立:《铸马学之魂 立中学之体 明西学之用——学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体会》,《理论与现代化》2017年第3期。

从学术范式的角度来说,张小平、杨俊峰认为所谓“马学为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所谓“中学为体”,就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为研究目的,以中国文化为主要学术资源,以本民族话语为表达方式。所谓“西学为用”,就是以其他民族的文化为“他山之石”,为精神资粮,为学习借鉴、比较会通的对象。③张小平、杨俊峰:《“马魂、中体、西用”与文化体用问题纵横谈——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方克立教授》,原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5期。杜德荣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主张以“兼和”之道融通中、西、马三学,通过对话互释、交融互补和理论重构、创造转换,实现三流合一、综合创新,从而客观上建立了一种新的学术范式。④杜德荣:《“马魂、中体、西用”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原载郭金平主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河北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字振华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在客观上还为当代中国学界建立了一种新的学术范式。此论是一种在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以及理论界均具有普适意义的学术范式和理论范式,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和理论工作者有必要加强对走上这条“马魂、中体、西用”的学术道路的道路自觉和道路自信。⑤字振华:《马魂中体西用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自觉——读《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年第3期。

从学术研究范式变革的运思路线上看,谢青松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以“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的“兼和”之道融会贯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生命整体和国外学术思潮,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并在融合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近现代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综合创新,构成了一种新的学术研究范式。⑥谢青松:《“马魂、中体、西用”与当代中国学术范式之建立》,载《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方克立等著,谢青松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88页。谢青松还指出,“马魂、中体、西用”学术范式已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和独特优势,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学术范式的综合体现和高度凝练,理应成为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导学术范式。⑦谢青松:《“马魂、中体、西用”与当代中国学术范式之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9期。邵然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才真正实现了我国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上的研究范式的变革,建立起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种新的学术研究范式。⑧邵然:《马学为魂”如何可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看“马魂、中体、西用”思想的合法性》一文。

在方克立先生看来,“马魂、中体、西用”思想作为一种学术范式可用于指导各领域的研究。谢青松指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有着十分广袤的诠释空间与应用前景。⑨参见谢青松:《“马魂、中体、西用”的政治意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理论、制度的基本范式》,《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譬如,张晓龙提出,在体育哲学研究中,应确立一种“马魂、中体、西用”的研究立场,亦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本立场,吸收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博观约取,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四个维度与价值论的关系视角对体育哲学进行创新研究。⑩张晓龙:《价值论视野中的体育哲学》,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度博士学位论文。张小平,杨俊峰指出,杨承训先生和他领导的学术团队,更是多年来坚定不移地坚持“马魂、中体、西用”的经济学发展方向,学术成果丰硕。文艺理论家董学文教授也曾明确表示,“马魂、中体、西用”的理论模式对文学理论建设也具有指导作用和启迪意义。天津陈寒鸣同志主张按照“马魂、中体、西用”的思路来建设当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学。①张小平、杨俊峰:《“马魂、中体、西用”与文化体用问题纵横谈——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方克立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5期。河南李庚香同志倡导建设“马魂、中体、西用”的中原学②李庚香:《打造“中原学”一流学科,奋力建设思想河南》,《河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程雅君撰文指出,中医哲学正处于返本开新的关键时期,应当以“马魂、中体、西用”作为基本范式。“马学为魂”就是以真理为魂,以实践为魂,以临床疗效为魂;“中学为体”就是坚持中医特色与优势,以中医整体观和中医思维方式等为主体;“西学为用”就是取西医之长作为中医之短的补体。③程雅君:《返本开新:重戡中医哲学——以朱丹溪、余云岫为例》,《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钱学森先生认为,医学的未来发展,必然要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吸收西医重视微观精细分析和实验方法之长,回归中医系统整体观的路子。④钱学森:《钱学森等论人体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88年版,第227页。耿彦君认为,对于“马魂、中体、西用”思想这种范式的理解不可过于拘泥,我们的理论视野应该更高远些。方先生在这里的真正贡献,在于它的启示性,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希望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其它的模式。⑤耿彦君:《兼取“道”“技”三流合一——论“中、西、马三流的对立、互动、互融”》,《张申府张岱年研究集刊》第4辑,河北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

“马魂、中体、西用”是一种在各学科各领域均具有普适意义的学术范式。正如方克立指出,近百年来,一些进步学者对马、中、西“三流合一”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学术实践的探索,找到了一条“马魂、中体、西用”良性互动、综合创新的学术道路;“马魂、中体、西用”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导学术范式,它对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⑥方克立:《铸马学之魂 立中学之体 明西学之用——学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体会》,《理论与现代化》2017年第3期。

“马魂、中体、西用”思想之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具有统领性的宏观意义。方克立先生指出,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之路,它的实质内容就是要解决中、西、马三种文化传统、三大文化思潮的关系问题。因此“马魂、中体、西用”的概括准确地揭示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实质内容,正确地指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⑦方克立:《“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4期。

字振华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最为直接的意义就在于它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现实道路和指导方针。⑧字振华:《马魂中体西用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自觉——读〈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年第3期。谢青松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马魂、中体、西用”思想有其文化哲学创新意义: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马魂、中体、西用”思想突破了传统文化体用观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思维局限性,创造性地用“魂、体、用”三元模式来表述马、中、西三“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所处的地位。谢青松进一步指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是当代中国学者探索中、西、马关系问题的重要文化理论创获,反映了当代中国学者的文化担当意识与文化自觉。⑨谢青松:《“马魂、中体、西用”的政治意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理论、制度的基本范式》,《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张允熠指出,“马魂、中体、西用”的提法在传统的“中西体用”的文化观中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⑩张允熠:《中国文化哲学构建的三大话语平台》,《学术界》2008 年第4期。刘伟、陈寒鸣认为“马魂、中体、西用”为回答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向何处去”这一国人最为关心和焦虑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正确答案,一种科学方法。11刘伟、陈寒鸣:《“马魂、中体、西用”的时代价值——读方克立先生近著〈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在杨庆中看来,“马魂、中体、西用”思想“是一个向古、向今、向中、向西都很开放但又不迷失方向的文化观”。12杨庆中:《开放而不迷失方向的文化观——方克立〈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读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 年1月28日。还有学者提出,“马魂、中体、西用”说为我们处理文化冲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提供了方向。①孙邦金:《论当代中国政治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4期。李翔海指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指明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文化生命整体”。②李翔海:《从“整理国故”到“活的生命整体”——略论近年来中国文化研究的新进展》,《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5期。还有学者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准确揭示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实质内容。③张三萍、关心:《“综合创新”与“返本开新”——儒学现代化的两条不同路径》,《学术论坛》2013年11期。

穆允军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主张突出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在文化主体问题上与文化本位派日益达成共识,两者的融合必将推动中国文化新局面的开辟。④穆允军:《传统文化的重估与文化主体的确立》,《滨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高秀昌强调,在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是“主导意识”,而作为“中国文化生命整体”一部分的儒学可以作为“支援意识”,因此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⑤高秀昌:《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并不对立》,《社会科学报》2014年4月17日。陆信礼也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⑥陆信礼:试论方克立的马克思主义儒学观,《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2期。田嵩燕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力图超越中西之争,为追求一种融会贯通、综合创新的文化建设之路,作出了有价值的探索。⑦田嵩燕:《五四运动的未竟之业》,《学习时报》2010年5月11日。伍义林指出,“马魂、中体、西用”高扬论文化的民族主体性和中国文化特性,并在传统的“中西体用”的文化观中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探索一条更为切实可行的中国文化具有有较大的启迪意义。⑧伍义林:《价值观的更新是一种文化自觉——兼析社会转型期价值更新的基本态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2期。杜运辉撰文指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以富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方式回答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战略,指明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⑨杜运辉:《马魂、中体、西用”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新建构》,杜运辉著《张岱年文化哲学研究》一书之第六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版,第185—209页。李元旭撰文指出,在思想文化领域具有“主导主体论”创造性的“马魂、中体、西用”这一“主导主体说”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⑩李元旭:《主体主导说: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新解读》,《张申府张岱年研究集刊》第4辑,河北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邵然认为,学界普遍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重视总结百年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并从中总结出了规律性的东西,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11邵然:《马学为魂”如何可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看“马魂、中体、西用”思想的合法性》一文。

历史发展大势早已做出结论:只有走“马魂、中体、西用”之路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12杜运辉:《马魂、中体、西用”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新建构》,杜运辉著《张岱年文化哲学研究》一书之第六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版,第185—209页。“马魂、中体、西用”思想之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具有统领性的宏观意义。

“马魂、中体、西用”思想还具有时代性的深刻政治意蕴。谢青松从道路选择、理论构建和制度建设等三个维度撰文考察了“马魂、中体、西用”的政治蕴涵,进而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理论、制度的根本特征与基本范式。

谢青松撰文指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为当代中国的政治道路、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提供了具体内涵。首先,“马魂、中体、西用”是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相适应的政治道路。其次,政治学研究只有遵循“马魂、中体、西用”的理论范式,才有可能在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再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亦即“马魂、中体、西用”的政治制度,既遵循了民主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已经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13谢青松:《“马魂、中体、西用”的政治意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理论、制度的基本范式》,《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由此,谢青松认为,此论具有面向未来、与时俱进、探索创新、开放包容的品格,在客观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特征和独特优势,阐明了当代中国政治道路、理论、制度的发展规律和基本范式”。①谢青松《“马魂、中体、西用”的政治意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理论、制度的基本范式》,《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马魂、中体、西用”思想有着时代性的深刻政治意蕴。

“马魂、中体、西用”思想提出十多年来,也有些许或批评或质疑性的微言。如宁新昌指出,如何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意识形态很好地结合,人生的政治信仰和人生的终极信仰如何结合,政治信仰和终极信仰何者为“体”?何者是“魂”?②宁新昌:《“马魂、中体、西用”发微》,《张申府张岱年研究集刊》第4辑,河北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还有学者就“马魂、中体、西用”中“马魂”能否真正与“中体”、“西用”置于同一个层面而并列提出质疑。在张小平、杨俊峰访谈方先生时,方先生也曾明确地就两个主要方面的批评和质疑就行了回应,一是对“马学为魂”质疑的回应;另一个是对“体用”思维模式批评的回应。③张小平、杨俊峰:《“马魂、中体、西用”与文化体用问题纵横谈——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方克立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5期。亦有学者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思想中之“马”,从文化体量、历史厚重等层面而言,能否与后两者“中”与“西”相提并论骑驱并论尚值得商榷。方先生深知任何理论都可能会有其局限与不足,他曾阐释,马魂、中体、西用论作为一家之言,优点是兼顾到了中、西、马三个方面,弱点是魂、体、用的关系还没有形成为一个有很强的解释力、有相当的普适性、为大家所认可的经典模式,它能否成立还要在百家争鸣和历史实践中经受考验。④方克立:《关于文化的体用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

总之,“马魂、中体、西用”思想是方克立先生于21世纪初期,基于前人及自身长期艰苦卓越的学术探索,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提出的重要学术思想。这一创新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方先生的思想体系在晚年的进一步完善,标志着方先生自“思考者”到“思想引领者”的关键升华,标志着方先生在思想体系上完成了从“哲学研究”到“哲学构建”的质的飞跃,标志着方先生由“哲学史家”到“哲学家”的重要转型。

猜你喜欢
范式学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