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建设背景下云南高寒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困境与路径
——以德钦县奔子栏镇为例

2022-12-12 01:09唐贵宏段攀堂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山区云南旅游

唐贵宏,段攀堂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1 年,我国踏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实现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高寒山区是乡村振兴工作需要攻破的一个难点,发展乡村旅游是近几年来的热点。云南高寒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云南高寒山区乡村旅游处于初始阶段,发展较为弱势,迫切需要探就发展路径。笔者于2021年7月在云南德钦县奔子栏镇对乡村振兴工作开展调研,当地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主要内容。

一、云南高寒山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

(一)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高寒是指的一种气候特征,一般用来描述由于海拔高或者因为纬度高而形成的特别寒冷的气候区,也指因此造成的特殊地理环境。高寒山区泛指海拔较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降雨较少、只能适应生长较耐寒农作物的山区。

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省内多山。滇西北、滇西、滇东北有许多地方属于高寒山区,高寒山区在全省占有不小的比重。高寒山区发展的不利条件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地处边远、信息闭塞、高山峡谷、海拔较高、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缺少经济来源等。但这些不利条件,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又可以转化为有利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条件面前并非消极无为,经过努力,可以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推动事物发展”[2]。我国当前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网络信息技术发达,只要能充分利用网络条件,信息闭塞的不利即可以得到改变。近几年来,云南省交通基础设施补短板成效显著,全省深入推进“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工作。根据云南日报2020 年11 月27 日官网报道,“全省129 各县已全部通高等级公路”。当前,交通不便的情况已经大大得到改观。而地处边远,恰好保留了发展旅游产业原生态的内容,比如自然风光、地方人文资源。海拔较高、气候寒冷、高山峡谷,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人民群众已经找到避寒避风的生活方式,人们总是生活在向阳背风的相对暖和的河谷、坝子、山坳。比如,德钦县奔子栏镇虽然大山壮丽、高耸入云,但当地人民主要生活在山脚的金沙江两岸,海拔约在2000 米。奔子栏镇玉杰村藏族人民就生活在两座高山山脚交汇处,课题组前往调查时,村里较为舒适。

(二)有利于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举措。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则不足以谋全局。云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云南省总人口为4720.9万人,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563.6万人,占总人口的33.12%,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大,且世居少数民族就有25个。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2017 年4 月18 日,《云南日报》发表云南省委书记陈豪文章《牢牢把握主题,突出重点工作,全面推进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陈豪讲到“搞好云南工作必须先抓好民族团结进步这个关键,处理好全局与重点的关系”、“严守脱贫攻坚、生态保护、团结稳定三条底线”。《关于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云发(2015)20 号)、《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16-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和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和责任分工。云南省16 个州(市)也相应成立了示范区建设领导机构。

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示范区建设是不可分的。云南高寒山区大多数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德钦县奔子栏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和示范区建设同步推进。2019年8月,迪庆州首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拟命名名单公示,奔子栏镇人民政府和奔子栏镇玉杰村位列其中。2020 年8月,奔子栏镇获得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荣誉,2020 年12 月,奔子栏镇被评为迪庆州全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奔子栏镇书松村习顶组、夺通村哈更上组获得“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荣誉。

(三)有利于传承发展地方民族文化

云南作为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各民族有着自己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浓郁的极具“多样性、乡土性、边缘性的云南民族文化”[3],成为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原因。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已经成为许多学者进行研究的重要课题。发展乡村旅游是传承地方民族文化的新路径。随着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兴起,在文化产业迈向新发展的背景下,“文化+”乡村旅游成为新的融合方式。即发展民族文化和发展乡村旅游融为一体,达到相得益彰。云南高山地区的民族文化,特点更加鲜明,其中有的还是文化遗产。作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德钦奔子栏锅庄舞已经成为当地的品牌文化,其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的外来专家和游客。2021年7月,课题组在奔子栏实地调查,直接看到锅庄舞的魅力,锅庄舞文化在当地发展得非常好,已经创新出新的传承方式。在办公区域、村委会、民宿区、街道、广场,工作之余,生产之余,工作人员和群众,随地起舞跳锅庄,先慢后快,男女群体对吟,无音乐伴奏,跳锅庄的群众洋溢着和谐暖心的幸福笑容,给众多外来游客带来巨大的震撼力。许多游客加入跳锅庄,学习锅庄,感受当地民族文化的魅力。

(四)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不言而喻,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是为增加收入。云南高寒山区原先多为贫困地区。在党的领导下,脱贫攻坚圆满完成,向更加美好的生活迈进,要守住防止返贫底线。乡村旅游被认为是增加农村收人、阻止农业衰退的有效手段,并且随着乡村振兴进人深耕期,乡村旅游作为其有力举措走向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历史的必然。据统计,2019 年,全国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约32亿人次,营业收人达8500 亿元,吸纳就业人数1200 万,带动受益农户800 多万户。《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年)》指出“到2025 年,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40 亿人次,经营收人超过1.2 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将达到3.8%”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4]。

二、云南高寒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困境

在现代化建设背景下,云南许多地方地理上的客观不利条件已经得到大大改善,网络发达,信息畅通,交通越来越便利,乡村民居建设已经处在向“小平房”(地方俗称小洋楼)过渡阶段,物资交流频繁,气候寒冷对生活的的影响已经不大。但是在调查中,乡村旅游发展得仍然不太好,存在许多问题。

(一)整体品质不高,吸引力下降,客源市场萎缩

乡村旅游在我国还处在初期阶段,近几年学者们相关研究较多,其中有一个共同点是乡村旅游整体品质有待于不断提高[5]。高寒山区的乡村旅游更加滞后,处在开发起步阶段,大多是村庄和村民根据获得的相关信息自发投资的,比较急功近利,带一定的盲目性。所开发的旅游产业内容品质不高,更多是利用当地的自然风光和当地民族文化吸引游客。高寒山区自然风光随着四季更替、气候变化等发生变化,有的时节吸引力会减弱。比如云南一些高山草场,面积不大,没有像北方大草原那样的魅力,雨季、冬季显得比较冷清。地方民族文化的利用确实是重要着力点,但村庄和村民各自为战,对民族文化的利用只是一般性经验的开发。民族文化本身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规模和品质,还需要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升华,只是平时生活中的一些表现,并不足以真正深刻地表现出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形成的局面就是客源不稳定,短期“火”一头后大都回落。

(二)经营模式单一,缺乏整体规划性和专业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的‘产业兴旺”是基于村落整体价值的认识与应用的前提。因此,乡村旅游作为践行产业兴旺重要路径,在开发和研究过程中把握乡村旅游社区的整体价值尤为必要,应当“将旅游社区中的自然资源、村落文化、村组织、村民、游客、政府、企业等人与非人的要素视作共建的乡村系统”[6]。这些内生性要素和外源性动力共同构建着旅游社区的动态行动者网络。在这个动态的网络中,关键行动者的改变将导致旅游发展模式的变化,进而影响当地旅游业整体发展态势。目前,云南高山旅游还没有进入专家的视角,大多没有深入调研,没有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规模小,还没有形成专业化的经营模式,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不统一、不协调。地方民族文化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内容,需要进行深度挖掘和品牌打造,没有专业人士是达不到的。

(三)缺乏专业人才,管理不当,环境质量下降,生命周期缩短,持续性发展降低

专业性的旅游人才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缺乏专业人才,是研究者的共识。云南高寒山区乡村旅游的经营者缺乏较好的旅游经营专业知识,管理不严谨,对细节不重视。乡村旅游的管理人员大多是本地人员,并且很大一部分都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他们对旅游行业最新的发展方向了解程度有限,不能及时调整经营发展策略,不利于当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需要专业的团队进行宣传,否则即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不为大众所熟知,这便造成了旅游资源和信息之间的不对称,不利于将旅游资源转变成为经济价值。乡村旅游属于服务业,是否能提供优质专业的服务,让游客开心地到来、满意地离开,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就目前的情况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回流农民工,他们在上岗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服务培训,服务意识不强,这都会影响游客的体验感,进而影响该地的口碑。比如,民宿问题,服务不到位,游客体验感差,生活用品质量不好,蚊虫、灰尘、牲畜粪便异味等等。为此,导致了高寒山区旅游生命周期缩短,持续性发展降低。

三、云南高寒山区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探究

(一)地方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并进行统筹规划

高寒山区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政府层面需要加大扶持高寒山区乡村旅游业建设的政策和资金力度,如旅游信贷服务。除了在政策上出台文件,当地政府也应该积极对当地的旅游发展统筹规划,不能各行其是。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要在区域的整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建构,在规划之前必须对相关的功能性特征进行充分考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不仅仅是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还包括方方面面的规划。乡村旅游地点的空间规划,交通规划,和其他功能性景区的联系,这些都需要进行科学的旅游建设和发展规划,只有在初期做好详细系统的规划才能促进高寒山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即使是农业休闲旅游、高山生态旅游,也应制定各景区详细性规划,完善高寒山区景点建设,加大景区景点生态和文化元素的投入,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

(二)培养专业化的开发管理人才

乡村旅游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真正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产业。这就必须要有专业人才进行开发和经营管理。“兴旅之要,惟在人才”,人才是兴业之本,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7]。由于高寒山区地理上的特殊性,引进人才的难度相对较大。从另一个角度看,真正的人才不是招聘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了解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气候、交通、生态、生活、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社会运营等各方面实际情况基础上的人才才是有用的。因此,当地要高度重视本地开发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从另一方面讲,高寒山区旅游的经营者自己就要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深造,经营者自己就要尽快成为旅游业行家,甚至是专家、大家。引进人才也是必要的,可以短期融进现代超前元素,这可由当地文旅部门解决。专业人才在旅游资源开发时懂得深入挖掘当地高山乡村旅游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文化资源和文化价值的挖掘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各地区的乡村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基础,这些资源的开发“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深厚基底”[8]。

(三)做成旅游精品,留住客源,稳定客源市场

这是极为重要的一环。由于云南高寒山区的特殊性和乡村旅游的特点,较其他旅游有着巨大差异,存在不小的差距,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决定了必须稳定客源市场,想方设法留住客源,才有前途。现代化社会,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做成旅游精品,才有持久的前途。在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狠下功夫,挖掘山区特色内容和融入时代时尚元素相结合。

1、以美食留住客源。开发高寒山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美食和地方民俗文化美食,引进云南各地各民族特色美食,积极发展无公害旅游食品,发展上档次的餐饮设施,完善和提高旅游餐饮文化,创新美食文化,实现餐饮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做成美食精品,留住客源。云南大山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特点,从山脚到到山顶,人们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新鲜的山茅野菜,如毛叶菜、水芹菜、黑蚂根、牛耳朵菜、酸荞、金介、竹笋、臭菜、鱼腥菜、青苔、仙人掌、野生魔芋……比如“花类”:白刺花、野百合、芭蕉花、炮仗花、染饭花、玫瑰花、鸡蛋花、石榴花、黑桃花……比如“虫类”:蜂蛹、蚂蚱、蝉、竹节虫、松虫、飞蚂蚁……比如“菌类”:鸡枞、羊肚子菌、牛肝菌、青头菌、白生、木耳、树花……这些大山原生态美食,对游客有着较强的吸引力。要善于学习引进云南传统美食,比如过桥米线、汽锅鸡、酥烤云腿、八大碗、鸭油臭豆腐、墨江麻粹、烤乳扇、大救驾、鸡豆凉粉、腌酸鱼、琵琶肉、牛干巴、沾益辣子鸡、永平黄焖鸡、坨坨肉、炒树皮、羊汤锅……甚至是省外名菜,比如菌火锅、川菜……要钻研烹饪技艺,精研烹饪方法,创新饮食艺术。同时要加强对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的要求。

2、以舒适、高品质的特色民宿稳定客源。按照“市场引导,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强化软件”方针,升级改造民宿,比如加入连锁快捷酒店体系。民宿应该引进现代化设施,当前一些景区民宿已经引进人工智能控制设施。酒店民宿的全套服务,都要走专业化道路,更要开发与住宿相配套的新的服务项目,使游客有较高的体验感。民宿应该达到文旅部《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最新标准的最低级,即丙级。

3、创新旅游产品,留住客源。乡村旅游的新模式和新产品的创新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要深人打造乡村旅游精品。抓紧进行高寒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村联合的现代农业景区景点,村与村之间应有旅游产品方面的差异,各村有自己的主打项目,风格上协调中求差异,这样可以提升该地区乡村旅游的竞争力。乡村旅游的模式不能只是农家乐和蔬菜大棚采摘等项目。可以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养殖业、民族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农特产品开发。高寒山区乡村旅游可以推出帮游客原生态养鸡、养猪、养羊、养鱼等养殖项目,同时可供游客观赏。也可以请游客参与实地养殖体验。新产品的开发也可以包括当地文化资源的周边产品设计和售卖。总之,创新性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必不可少。

(四)加强与老客户的联络与交流,研究客户的新需要

与老客户加强联络、友情交往是留住客源的直接手段。现代化条件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网络发达,信息畅通。从城市到乡村,人们都通过网络平台互通信息,加强联络。要实现高寒山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紧紧留住老客户,不断认识新客户。作为经营者,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研究客户们的需要和意见。发展什么样的乡村旅游,就是发展游客最想看到的、最想玩到的、最想体验到的旅游内容。

本文不强调云南高寒山区地理上的客观因素原因,试图通过国家、社会和地方的联动行动,及其经营者利用现代化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自然资源与现代元素的联结,发掘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强调内生动力与外来现代元素的联动,要求高寒山区乡村旅游主动走出去,以留住客源为目标,随季节变化、随客源变化、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路劲。云南乡村旅游将走向多样化,云南乡村振兴也将走向多样化。

猜你喜欢
山区云南旅游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下)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山区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