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艺在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2022-12-12 01:09苏越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理念教育学生

苏越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贺拉斯的《诗艺》认为作品要符合自然创造,切近真实;要符合观众心理,切合众望;要符合艺术规则,运用适度。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有它的魅力所在,就像教育仅仅具有其表面作用,即让所学者有所得。其实边缘的雕琢美化不可少,于是“寓教于乐”的提出让教育应该具有更宽泛的影响。现代社会更需要教育即有真实性,又有诗艺性,才能美感凸显。时代发展到21世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事业在新世纪里越来越显示出它最为深刻而持久的基础性价值,教师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师能不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要求从事好培养下一代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第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第二,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第三,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理念。第四,让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理念。第五,发现并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理念。第六,致力于培养受教育者团队精神的理念。①所以教育方式方法的更新基准在于教师理念的全方位更新改变,体现“全教育”理念。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除具有自身真实性外,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眼光去看待,这就让它具有相对变化。在身处第一线的教育者心里,教育应该是全学生的,不是某一类或某几类人群的。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就应让教育具有诗艺性。无论什么脾气性格,属于哪个阶段的学生,都需要社会、家长、老师等多方面的关怀。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广义教育定义为: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传递性、工具性、手段性。按“教”字在我国古籍中,最早见之于甲骨文,此字形左边表示受教者,右边表示持木棒的教育者。《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本义为引出、发挥,指的是引导儿童得到完美的发展。②

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现象,便有它的起源与发展。教育学史上主要有三种教育起源理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生物起源论以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佩西.能为代表,他们认为教育是在人类社会范围以外的,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教育便已产生。心理起源论以美国著名教育家孟禄为代表,认为人生活于社会中,人的心理能力发展要依赖于社会生活。这两种观点其实脱离了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条件,孤立看待教育现象。第三种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让教育的产生有了必要性,肯定了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所以,我国教育家杨贤江认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教育的发生就根植于当时、当地的社会发展和人民实际需要。教育家钱亦石认为教育是人和环境互相作用的需要。既然是社会需要、生活需要、人民需要,环境相互作用需要,教育便应该是从受教育者入手,知其所需,探其方法,让其授之,便是教育的作用,若能对各类人群按其所需进行教育并被接受,内化为思想行为的无形转变,便是诗艺的体现。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关于全人教育的说法。他的理想就是“创造真、善、美、圣、健、富这六种价值”,“培养智(真)、德(善)、美、圣、体(健)、劳(富)全面发展的人”。这也就是他所说的“真正的人”,“有教养的人”,“文化人”。为达此目标,他强调“全人”感化和教师的重要性,认为理想的教师必须是“全人”。③区别“全人教育”和“全教育”,个人观点“全教育”是针对所有需要学习的人,无论已养成的任何行为习惯,已具备的任何基础素养,只要需要学习后用于生活,用于社会发展就要被教育。教育者的素养的拔高,观念的更新是主要因素。

近两年,语文部编本教材教学为例。它在原有教材基础上改变并增加了许多与实际生活相关联内容,便是编者知其所需,即知现代社会发展所需、学生学习成长所需。有了指导方向,家长、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探其方法,让其授之。如,爱学习、爱阅读的同学可利用大量阅读,将课内课外相结合,激发更深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吸取更多养料,通过课外丰富课内,通过课内外内化为自身成长理解所需。对学习、阅读稍微缓慢的同学,可将课内知识趣味化,先从其感兴趣点进入,让其产生兴趣,再谈自觉接受,于是教育方法的诗艺便需要得到体现。曾有一位同学暂名为小白,该同学一年级时聪明、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但生性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除非所讲学内容他非常感兴趣,否则课堂上听课效率偏低,基本靠家长回家再次花费时间学习。面对此类型学生课堂上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设计,课堂评价,课后作业布置等需要具有艺术性,切记生硬逼迫,甚至苦口婆心也可能收效甚微,还可能出现适得其反,嫌唠叨,引起更多的对立矛盾。在我国,有学者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要求是“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④,本人认为其中的“丰实”应该包含知识内容的丰实、教学方法的丰实,对于小白同学的情况,要让其慢慢自觉听课学习每次课堂需要具有吸引力,那么对课文的自我研读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只有本班语文老师在熟悉本班学情的情况下,根据班级情况制定有效的教学内容。面向班里不同学生的程度,制定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问各学生,或设置不同游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吸引力就是“乐”的教育方法表现。部编版新教材一年级语文课本中,新增了“快乐读书吧”板块,这是新教材的一大新亮点,体现了小学低段课程标准“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的教学理念。是新教材把提升学生能力做为重点的一次实践,把读书活动落到实处,为养成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奠定了基础。⑤该部分的处理不可停留表面,只是读读文章,了解内容完毕,对故事的理解可用角色梳理,合作表演,再结合其中的关键词,句子认识感悟,以帮助全文理解,甚至可延伸故事。表演后的评价可从表演者动作、表情、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给予学生指导,综合应以鼓励为主,建议为辅,以帮助下一组表演同学有所改进。表演完后一定不能缺少课堂综合评价体现。在此基础之后,老师的合理推荐,书籍延伸才是最终目的。从而激发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快乐,知识增长和成长成为乐趣。而这又是习惯的一种培养。在阅读的时候,少一点功利,多一点快乐和顺其自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阅读速度,多一点阅读量,提升语文素养是随之而来的结果,把读书变成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

以上是从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应具有诗艺的感想,家庭教育其实应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样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四有”人才的培养教育中有着突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量科学研究成果证明,抓好婴幼儿的早期也是关键期的家庭教育是提高一切教育水平的基础;同时在后来的各种学校教育中也需要家庭教育的有力配合。这说明家庭教育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节。家庭教育还是个薄弱环节,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家长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家庭教育,还远远不能适应“四有”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进一步突出家庭教育的地位,加速家庭教育科学化已势在必行。每个孩子的初始教育源自于家庭,长辈,尤其是与孩子长期生活在一起的长辈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高于外界。这就像树与根之间的倾听,花与籽之间的关联。如喜欢运动的家庭,在其影响下,孩子一般会喜欢运动,当获得奖杯时的喜悦与激动深化内心,成功感油然而生。如喜欢阅读的家庭,孩子一般从小识字量大,会自觉阅读,热爱阅读,知识面较广,语言表达能力较其它孩子更强。那么,当遇到与家庭成员喜好相违背的情况,这时就需要长辈用诗艺化的方式去教育,去耳濡目染的感化孩子,培养孩子的自觉脚步,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被悄然内化。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对孩子最为直接的教育环境,但每一材料的组建离不开大环境,即社会大环境的间接影响与指引。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是社会中的一员,社会时代的变迁,政治、生产力等方面对教育的刺激既是直接的,又是间接的。比如儿童天然喜好动画片,动画片中的内容对儿童行为、语言、思想的影响悄悄而来,从前的《熊出没》主角人物行为较为暴力,儿童观看后在日常生活中的反应也会较没有观看的儿童显得暴力。曾遇到一年级学生进校就显现出暴力行为,把自己的同学当做动画人物用手砍来打去,不断引发矛盾。对于该生,尝试过传统教育方式,毫无作用,在孩子心里留下的还是暴力解决问题,或是去压制他内心的表达欲望,将来以弱者堪称自我。试想,换为诗艺化,每当孩子用武力去玩耍,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困难,师者或长辈换一种教育方式,换一种语言表达,有时候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亦或者,用故事绘本,用舞台剧表演,用现代化多媒体等多样手段,逐一从思想上改变,从内心上让他有所感触,定会有不一样的结果。较之另一个一年级小女孩,自小父母生活中用成语教育,对话,实体观察感受,小女孩生活中曾有这样的表现:下课了,到走廊看看外面的天空,蓝蓝的,有蝴蝶停在围栏上,突然它飞走了,小女孩落泪。她说:“蝴蝶,已离我远去!”这样的语言在一年级小孩身上表达出如此悲伤情绪情感体验,她告诉我是从一些儿童文学里面看到的语言感受,她认为这样的情景和书中的情景非常相似。这样的经验情绪体验感就是一种转换变成了内化的自然表达。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的思想也随之发生改变。现代教育思想的转变首先在教育者的理念更新,理念更新促进教与学,促进教学的科学性。虽教育源自于生活所需,是社会进步的强有力方式之一,除了具有真实性,还应具有诗艺性。让教育提升一个层次,围绕素质教育进行边缘化雕琢,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静待花开”,乐于表现自我真实感受。从长者的诗艺方式教育中去体会成长的道路。无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寓教于乐”才能让教育变得具有美感,像诗歌一样不仅字面美,更有意境美。在成长的道路上不被抛弃,不被放弃,进入“全教育”氛围。

猜你喜欢
理念教育学生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国外教育奇趣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题解教育『三问』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