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及思考

2022-12-12 00:13冯菊香王颖超
榆林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苏联市场经济国家

冯菊香,王颖超

(延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模式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给予了科学的总结和系统性的长期规划,报告提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末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过程从模仿苏联模式到走上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道路,是全党、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实现的伟大跨越。邓小平曾说:“学习苏联好的东西对我们用处很大,借鉴苏联错误的东西,对我们也有很大的益处。我们要善于接受苏联的经验教训,这样就可以少受损失。”[1]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从而浅析苏联模式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如何影响以及思考。

一、苏联模式综述

(一)苏联模式的形成

“苏联模式”顾名思义,就是苏联从自身多年的政治、经济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组织体系和政策体系。20世纪30年代,该模式开始在斯大林执政后逐渐形成,而在此之前苏联实施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其中,新经济政策曾经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斯大林上台后被逐渐从国家政策中清除出去,这是由于当时的苏共高层普遍对该政策存在着狭隘的认识,认为该政策是落后的,与社会主义性质相悖,当然不可否认这也是苏联开启工业化道路的历史选择。该政策于1929年被全部废止。而在苏联工业化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后,也意味着苏联模式开始成型。在此期间,苏共高层并非秉持一致的思路,而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针锋相对,而斯大林最后团聚了更多的支持力量,推动苏联模式成为了社会经济的主导。

(二)苏联模式经济体制的表现与特征

苏联模式经济体制的表现,首先,就所有制结构而言,排斥公有制之外的任何成分,只允许全民和集体两种成分的运转;其次,把重工业视为头等主张,而将农业和轻工业推至国家计划的边缘地带,由此建立起一种难以支撑经济良性运转的失衡经济结构; 从经济运行机制来说,推进漠视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从而呈现出鲜明的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以及强烈的指令性。这就意味着,政府制定包揽一切细节的计划指标,再垂直地传递到各个层级做严格的执行,任何的领域和任何的部门都必须服从,计划制定完毕后就会成为不容置疑的法律文件。我国学界对该模式有着较为统一的看法,即该模式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特点就是高度集中,同时呈现于国家和人民生活的任意角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方面。

贾文华等指出,苏联模式经济体制的显著特征:所有制形式没有任何差别;部门管理高度集中;过于依赖指令性计划经济,不尊重价值规律,不允许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以经济运行依靠行政命令进行推动,政治博弈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经济运转;重工业获得了极其优先的地位[2]。张伟垣等人认为,斯大林执政时经济体制的特点:政府全面统筹支配经济运行,制定生产指标后向各级传递,统筹管理和分配一切生产资料和技术,统销产品并制定价格,企业作为一线生产主体没有任何的经营决策权,仅仅留有上级指定给与的小部分利润[3]。

(三)苏联模式功与过

苏联模式有其不可否认的价值,在一段时间内有效促进了国家生产能力快速增长。高度集中的政经体制可以迅速团聚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生产,从而帮助苏俄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为强大的工业能力,拥有了和当时世界先进国家相媲美的国家实力。这种由小农经济占主导成分国家向现代工业国家的转变,主要应当归功于集权带来的行政效率,也就是归功于政治模式的奏效。

苏联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首次把经济建设和国家政治绑定在一起,获得了强劲的动力,呈现了国家组织能力对于资源的高效而强大的利用水平,这是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一次伟大变革。二战时期,斯大林依靠这一模式动员起了强大的社会生产力,从而在正面战场上击败了法西斯国家。随后到了50年代初,计划经济又帮助苏联较好地应对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相比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在克服这种周期性的资本主义危机时的无能为力,苏联模式展示了一定的先进性,并为国家赢得了更高的国际地位。

苏联模式的缺点和所带来的后果是:首先,将国家经济推向了日益失衡的局面,从而极大阻碍了经济运行效率和继续增长。通过行政命令打断了市场机制,否认和拒绝价值规律在经济运行中的意义,过于相信和依赖指令性在生产环节上的作用。生产资料完全由国家支配,导致原本具有很强生命力的社会力量被严重压制,日益僵化的经济决策机制导致社会主义发展积极性开始窒息,实际上这都是一种对于马克思主义“刻舟求剑”式的社会发展思想解读和实践。其次,政治权力开始腐化同时未能建立起有效的监督体系,政治权力开始逐渐丧失人民利益的立场而完全依靠其自身意志支配社会资源,而未认识到其过多操控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对于此前取得的成绩固步自封,完全漠视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将党政力量置于不容辩驳和约束的主宰地位,对于已经显现的各种错误和不足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

二、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影响过程及表现

苏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落后国家向先进强大国家的成功蜕变,为全世界许多渴望摆脱困境的国家带来了启发。而特别是其社会主义实践,对于新成立不久后的中国来说又具有格外的意义,并且在许多方面都对建国之初的我国带来十分深刻的影响,给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带来了具有很强的学习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警醒。

(一)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影响及表现

新中国成立初期,不但要解决民主革命未完成的内容,还亟需改变财政收入上的困境,在巩固政权的同时尽快在欧美的封锁下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那么,这样的任务和时代背景,苏联模式所提供的一系列实践示范,就显得非常具有学习价值。党和国家在克服了信息数据不足、资源状况不明等巨大困难之后,提前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显示了制度上的先进性,展示了新生国家的强大生命力。此后,又确立了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举完成了几千年来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我国工业化进程夯实了根基。这一时期,对于苏联经验的大量参考和借鉴是成功的。对此,毛泽东认为:“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照搬苏联。”因此,苏联模式为新中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从而使得宝贵的资源得以集中而正确的配置,最大程度实现了建设的高效。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国家也发现完全照搬苏联的经验是存在着很多弊端的,应当避免过度依赖重工业带来的经济结构失衡,旨在克服已经暴露出的弊端,开始强调应当以苏为鉴,客观地按照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经济政策,认真思考每种经济成分的作用和价值以避免作出错误的认识和界定,努力开拓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都对社会基本矛盾作出了详细的阐述,表明了开辟自主发展的决心,尊重和展现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激发了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国家建设的高涨热情。然而,因为我国经济仍然基础非常薄弱,还未能充分认识和总结出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孤立,因此无法充分认识和消除苏联模式的消极一面,还是执着于依照特定的比例去严格执行国民经济计划,因此造成了产需上的极度不适应,使得经济机制朝着错误的方向继续前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必定要承受风雨,也会带来无法预知的惨痛后果。

(二)改革开放至今的影响及表现

随着改革开放体现出了党和国家宝贵的反思精神和开拓精神,直面错误并作出积极的修正,能够坚决将错误纠正到底,并且深刻思辨国内外历史实践中走过的弯路,最终努力确保为党和人民事业找到一条正确的前进道路。当理论和实践都完成了伟大的创造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开始全面铺开,为社会注入了无穷的动力,激发人民创造热情,从而给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了牢靠的根本。邓小平指出,“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要通过对苏联模式的反思与批判,处理好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从“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公有制基础上“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党已经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认识计划和市场的功能属性,可以从容利用它们去服务于经济发展,在经济结构上也更加讲究均衡,而并非一味突出重工业的地位,站在更加全面的角度去认识和尊重轻工业和农业的价值,并尊重和保护农民的权力和利益。得益于理论认识和政策实践上的调整,人民的生活品质开始逐步改善,从事生产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党的十四大召开后,行政指令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开始减少,并逐步让市场机制主导微观经济活动。此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在努力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为我国经济发展释放更多的活力,并且使我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中日益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三、对苏联模式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但是我们仍然要居安思危,深入思考苏东剧变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原因,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作出了伟大的创新,不再局限于苏联模式的束缚,依靠党和人民的力量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更多中国智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但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也能够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可以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真正契合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截然不同于当代资本主义和苏联传统社会主义,跳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教条理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一)始终要把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以人为中心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要义,而苏联模式不尊重人的主体性已经被证明是非常严重错误,因此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根本立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必须牢记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崇高价值追求。而且,不断健全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加快相关领域立法工作紧跟市场发展,完善市场监管机制,这不但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凸显鲜明的现代化建设目标,更好服务群众。

(二)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规律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规律

唯物史观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一切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苏联模式能够更加明白地验证这一点,使得我们可以对此做深入的辩证思考,分析它在一定的时空条件应当更好地去诠释。苏联模式下,生产关系的先进性是当时生产力所难以匹配的,但是制度上的固步自封没有对生产力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因此,应当深度理解生产力的本质内容,明白其在社会主义理应实现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的同时,也要明白劳动者始终是其发展的核心要素。所以,应当在此基础上促进生产力的充分解放和巨大发展,努力推动劳动形成新的财富积累。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综合实力,但是也必须重视结构性失衡正在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加快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努力实现更多的过剩产能完成出清,改善全社会营商负担,增强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本质内容,确立了今后市场经济改革的路径,通过不断优化宏观政策环境,使得社会发展更加贴近人民群众新期待,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今天我国已经逐步在全球范围内打造出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经济格局,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繁荣离不开我们对国内外改革实践的辨证思考。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不断创新的理论成果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日益完善,从而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无穷助力。

猜你喜欢
苏联市场经济国家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