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时期的地方响应观察
——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

2022-12-12 00:13赵彦风何鑫颖
榆林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参军陕甘宁边区人民日报

赵彦风,何鑫颖

(1.贵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贵州医科大学 党史党建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5)

在“反动派内战挑拨者,正在酝酿着全国规模的内战”[1]背景下,《人民日报》的创刊发行,无疑是增加了将党的声音及时传递到人们群众中的力量。《人民日报》“以人民喉舌的资格”,“反映现实,服务人民”[2],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宣传报道,为安定民心、鼓舞解放区军民斗志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离开延安,开始了转战陕北的伟大历程,“先后转战陕北12县,宿营37个村镇,行程2100华里”[3]。《人民日报》从创刊之日起,经常将来自陕甘宁边区的消息放在头版报道,特别是转战期间,更是加大了报道的力度。目前学界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研究中,主要关注重大战略决策、作战、会议和人物研究方面①,而很少从《人民日报》对转战陕北的报道角度来进行研究。本文以《人民日报》的报道为中心,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陕甘宁边区人民、晋冀鲁豫等边区军民响应“保卫延安、保卫毛主席”的号召,为配合中共中央转战行动,积极开展的地方响应活动展开研究。

一、陕甘宁边区的危机与号召

抗日战争结束后,人们所憧憬的和平局面并没有到来,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集团积极投靠帝国主义势力,准备挑起内战,国内阶级矛盾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生死搏斗。

抗战胜利后,边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成为了国民党反对派重点针对的地区。日益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伴随对边区的军事进犯,陕甘宁边区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这一切在《人民日报》中得到了充分的报道。

《人民日报》创刊当天,国民党的飞机就曾到边区鄜县(今陕西富县)四仙村,“低空盘旋侦察,继以机枪扫射,其后该机经张村驿、直罗镇等地区,向西南逸去”[4]。其后更加肆虐,甚至对党中央驻地延安进行轰炸。《人民日报》专门刊登了陕甘宁保安司令王世泰将军的声明,“国民党当局派飞机轰炸延安,其决心挑起全国规模的内战已很显然,我边区部队全体将士对此无理暴行,一致表示坚决抗议”[5]。

针对边区的地面军事行动也频繁发生,“蒋胡军在边区的北、西、南各地对边区不断发动进攻”[6],《人民日报》在这一时期对蒋胡军队发动的军事袭扰进行了连续报道。到1947年3月,由于在其他解放区接连遭遇失败,国民党方面对边区的军事进攻更呈日益猛烈之势,并“企图冒险进犯延安”[7],更是引起边区方面的警惕。

在边区面临日益严重的军事危机时,中共中央在指挥边区军队对敌给予坚决打击的同时,也向广大边区人民发出号召。1946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召集了保卫陕甘宁边区与延安的干部动员会,朱德、彭德怀、刘少奇、杨尚昆先后发表讲话,彭德怀指出,边区“形势极端紧张”,“号召全边区军民,必须准备一切力量,彻底粉碎蒋介石的进攻”。朱德提出“全民皆兵,来保卫边区”[8]。1947年3月11日召开的延安各界动员大会上,更是向“全解放区军民、全国各界同胞及海外各界侨胞”发出通电,“号召我陕甘宁边区全体军民,迅速动员起来,为保卫土地、保卫延安、保卫毛主席进行神圣的战斗,将卖国贼的血爪斩断在延安门外。我们要求全解放区一万万四千万人民、一百五十万人民解放军和数百万民兵,一致奋起为保卫延安、保卫毛主席展开对蒋军更猛烈的歼灭性打击,争取更辉煌的胜利,以便迅速结束内战,结束蒋介石的祸国殃民的独裁统治”[9]。号召发出以后,得到了边区军民和各解放区的热烈响应,中共中央撤离延安、转战陕北期间,陕甘宁边区人民组成游击队,给予进犯之敌以打击;晋冀鲁豫边区军民也响应号召,积极开展杀敌立功、参军劳军等活动,策应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行动。

二、陕甘宁边区的地方游击活动

“他们不为城市而战”[10],这篇报道从外国人的视角描述了国共两党对待占领个别城市与拥有广大农村的态度,其中提到胡宗南军队被游击队牵制的战术实例。在延安举行的战斗动员大会上,林伯渠就号召“大家要团结起来,接受过去的经验,建立起民兵游击队等组织,配合正规军作战,把胡宗南打出去!指战员们,民兵们,游击队员们,一切人们组织起来,粉碎卖国贼蒋介石的进攻”[11]。

在“保卫延安、保卫毛主席”的号召下,广大劳动人民被充分动员起来,进行游击作战,陕甘宁边区掀起广泛的游击活动,延安近郊成为这一时期游击活动的核心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后,延安及其近郊的游击活动便普遍开展起来,对进犯的蒋胡军队进行频繁打击。延安市委专门组织了一支游击队,“以延安市的干部和公安人员为骨干,吸收一部分区乡干部、基干自卫军和教员、学生等青年知识分子”[12],姚安吉任政委、康世昌任队长,“在周围开展游击战争,配合主力作战”。延安近郊的游击活动,“以延安东南之南泥湾、金盆湾一带为最”,在林真镇有四个游击支队活动,保护群众财产不受损失,“当地群众在游击队保护下,自卫情绪更加高涨”。延安南部的甘泉县也组织其若干游击队员与敌作战,“延安市游击队亦有发展,在过去新华总社及解放日报社所在之清凉山及中共中央办公厅所在地杨家岭一带,均极活跃”[13]。

“游击战争的发动规模极为广大,人民一致有信心要彻底消灭胡宗南”[14]。《人民日报》密切关注陕甘宁边区的游击活动,刊登了《游击队出没延市郊,胡军日夜惊恐》(1947年6月5日)、《游击队活跃近郊,延安蒋军日夜不安》(1947年9月5日)等报道,将进犯敌军已经陷入人民游击战争包围中的惨淡形象展现给大众。

陕甘宁边区从干部到群众,广泛参与到游击战中,积极打击进犯的蒋胡军队,配合正规军作战,保护边区群众生产、生活秩序。蒋胡军队入侵边区后,正面战场被西北人民解放军屡屡大败,日常行动则为游击队大大牵制。蟠龙大捷中,“延安游击队,永坪游击队拿着步枪手榴弹热情地赶来参战”[15]。之后,西北人民解放军乘胜向延安推进,“先头部队九日即进迫城郊与当地游击队会合”[16]。

1947年4月5日向延川“赴任”的蒋方人员,在延长某地,“为我游击队击溃,毙其二名,余皆狼狈溃逃。所摧伪延川县政府印信、招牌、电台、文件、名片及步枪、手榴弹等武器,悉为我游击队缴获”[17]。1947年6月26日,《人民日报》刊载了《县委县长亲自带头出击,陕甘宁游击战大开展,蒋胡军孤守据点日夜不宁》的报道,称“陕甘宁边区民主政府县区乡各级干部,率领游击队,坚持着广阔地区,胜利地进行了反抢粮、反特务、反伪政权的斗争”[18]。活跃在延安近郊的游击队,不仅积极打击进犯之敌,“延安、延长等地游击队,从三月下旬至四月底,前后阻止敌人六十余次……一班一排之小股敌人现已不敢出来抢劫”[19]。

游击队在维护边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方面亦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中共西北中央局副秘书长曹力如指出,“一月以来各地游击战已普遍开展,人民中各种战争动员与生产的结合亦已日趋紧密”[20]。在瓦窑堡,“该地区乡政府亦已游击化,遇敌即作战,遇我军即办公”[21]。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指示,要求“在敌占区中,民主政府应亲自领导民兵游击队掩护群众抢种,稳定群众生产情绪”[22]。“现收复区在游击战开展下,秩序已渐恢复,民主政府正以大力组织春耕抢种”[23]。

活跃在边区各地的游击队,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贯彻了党的号召,广泛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不断破坏敌人的清剿,屡屡歼灭其有生力量,在战斗中壮大自身[24][25][26][27]。正如西北联防军王维舟将军所说,包括游击队在内的地方武装力量,“(一)配合主力打击和牵制了敌人,收复和控制了敌占区。……(二)出击蒋区,摧毁保甲,扩大与建立了新解放区。……(三)坚持反‘清剿’斗争,保护群众安全”[28]。

三、晋冀鲁豫边区军民的响应

《人民日报》作为晋冀鲁豫边区的机关报,面向三千万边区军民,其有关陕甘宁边区的情况报道,特别是发出的“保卫延安、保卫毛主席”号召,得到了边区军民广泛的、积极的响应。

(一)杀敌立功运动

在延安日益面临国民党军队进攻的严峻形势下,晋冀鲁豫边区的太岳军区自1946年底就已经开始立功运动,保卫延安,保卫毛主席。1947年3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策应保卫陕甘宁,太岳兵杀敌立功》报道,太岳军区再次展开杀敌立功运动。冀鲁豫军区、冀南军区等也都紧急动员,“加紧练兵,歼灭更多的敌人,为保卫延安与保卫毛主席而立功”[29]。冀鲁豫军区开展群众性的磨刀运动,喊出了“磨好刀,多杀敌,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30]的口号。刘伯承、陈赓等将领也号召各部队进行动员,以配合西线打垮蒋介石的进攻。陈赓将军特致电毛主席,“现我纵队全体指战员誓为人民立功,为保卫我党中央与毛主席及陕甘宁边区而树立永垂不朽之业,现已人人订立杀敌计划,秣马厉兵,枕戈待命,在毛泽东旗帜下奋勇前进,誓歼蒋胡贼军,光复一切失地,为结束蒋贼内战及独裁统治而战”[31]。

(二)参军立功

在“保卫毛主席”口号的号召下,晋冀鲁豫边区翻身农民踊跃参军,《人民日报》给予了大量的报道。如沁县翻身农民在“保卫毛主席,参军立功”的号召下,五千余名翻身农民、商人、学生及公务人员请愿杀敌,组成一支“保卫毛主席先锋队”[32],全县掀起参军热潮。武安等四县四千余人参加主力军[33],涉县师范全体师生“经过讨论,一致决定全体参战,参加前线各种工作”[34]。

太行山的翻身农民,在“上前线保卫毛主席!保卫土地!”的口号下,十余天的时间,数万青年涌上爱国自卫战争的战场,“全区的翻身农民,工人、商人,学生都纷纷要求上前线‘保卫毛主席去’”[35]。邢台新区更是干部带头参军,两天内,“六个区青壮年报名参军即达五千多名”[36]。永年县在十天内报名参军者达4839名,造成了群众性的参军热潮,宁南县十天内“具体报名参军的达三千二百人,共产党员一百八十人,妇女三百人,村以上干部三十余人”[37]。

(三)支援前线

太行地区各地翻身农民为了保卫毛主席、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成千成万的担架、民兵队、运输队涌上了前线”[38]。阳城组成了一支“包括一千零八个老人的铁锤队”,60岁老人王源号召所有队员“抡起铁锤,打碎蒋介石这块压迫人民的大石板”[39]。瑞华银行为保卫毛主席支援自卫战争,“将该行上年度盈余公益金及董监事职员自愿节约之奖励金各一部共九百万元捐助前线”[40]。太岳医药界举行医药座谈会,“决议向全区医药界发出紧急号召,动员起来,组织起来,为保卫毛主席而奋斗”[41]。

四、结语

《人民日报》作为党的喉舌,充分发挥了将党的思想意志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从创刊之日起,在服务晋冀鲁豫边区民众的同时,《人民日报》及时将陕甘宁边区的形势报道出来,将党的号召宣扬出来,激起了三千万边区民众的强烈愤怒,特别是反动军队进占延安,更是掀起了边区踊跃杀敌、参军立功、支援前线的热潮,牵制了外围敌军,在很大程度上策应了中共中央在陕北的转战行动。

在报道内容上,《人民日报》加强对边区人民游击活动的宣传,注意对晋冀鲁豫边区广大民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开展的参军等报道,这体现了其群众性的特点。中共中央战略撤离延安,并不意味着延安就成为了我党活动的真空地带,恰恰相反,在党中央的精密部署下,边区基层党组织、政权广泛发动群众,不断扩大游击战的影响,狠狠地打击了进犯敌军的气焰。党始终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保护群众生产、生活秩序的正常进行。

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陕甘宁边区、晋冀鲁豫边区等民众积极响应“保卫延安、保卫毛主席”的号召,并以实际行动进行策应,这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支持和拥护。《人民日报》进行的大量宣传报道,鼓舞了军民必胜的信心,给广大边区人民群众、解放军提供了精神食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注释:

①张渊:《陕甘宁边区政府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重要贡献》刊发于《榆林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关键决策”研究》刊发于《榆林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田建发、冯帆:《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的安全保卫工作》刊发于《党史博览》2019年第6期。李阳:《试论周恩来在转战陕北时期的杰出贡献》刊发于《唐都学刊》1999年第3期。沈燕培:《“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纪念“十二月会议”召开70周年》刊发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1期。黄正林《1947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与战略转折》(上、下)刊发于《炎黄春秋》2018年第4~5期。一些地方党史著作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也有论述,如《中国共产党历史》下卷、《中国共产党陕西历史》等。黄琛的《寻访毛泽东转战陕北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所住过的村庄做了实地调查。

猜你喜欢
参军陕甘宁边区人民日报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唐代参军戏未更名原因考
杨参军
民企“参军”需要把握的问题
好男儿,参军去!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