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维度看李大钊对李子洲革命生涯的影响

2022-12-12 00:13高振岗汪佳美
榆林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李大钊李子马克思主义

高振岗,汪佳美

(西安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深深影响了一批中国共产党早期人物,不仅引领他们走上了革命道路,而且铸就了他们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和献身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陕西党、团组织的早期创立者李子洲便是其中之一。李大钊对李子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虽然尘封的史料记载不是很多,但是我们在有限的资料中仍然能够清晰追寻到李大钊对李子洲革命生涯的重要影响。

一、李大钊对李子洲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重要影响

李大钊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的影响下,北京大学的一批进步青年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并成长为在中国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锋力量,李大钊的追随者李子洲也在此列。

(一)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

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之一,是在探索中国向何处去的实践中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笃信马克思主义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先驱。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李大钊同志积极投身并领导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建立北京共产党早期党组织,并与其他同志共同着手全国其他各地区的共产党组织创办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为解决当时中国国内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李大钊从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如何对待、怎样继承发展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探寻其内在逻辑,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了较为清晰完整的认识。

第一,关于“是什么”这一问题,李大钊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李大钊从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集中两个方面入手,指出剩余价值由劳动者劳动产生,是资本家对工人剥削关系的体现。李大钊详解了剩余价值产生的两种方式,“一是减少劳动时间,一是增加劳动的工银”[1]。李大钊指出,资本家通过增加工人劳动时间或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来获取更高的剩余价值,甚至通过雇佣妇女、儿童进行劳作,给其较少的工资,以此来减少劳工的生活费;资本家不择手段获取剩余价值的过程必然伴随着资本的高度集中,资本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最终会形成托拉斯和卡特尔的资本垄断组织,导致社会分化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其次,阐述了社会组织进化论。李大钊认识到,有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才有科学社会主义。他认为,应该“首先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中国历史”[2],在社会组织进化论中,李大钊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是不可避免的,阶级斗争是进行社会组织改造的手段,是阶级社会走向自我灭亡的途径,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实行社会主义,离开人民群众是万万不能的,只有紧紧依靠广大人民才能实现国家的长足发展。最后,阐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李大钊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等三方面进行了分析说明。通过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认真研究和中俄两国国情的深入剖析,澄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一文中,李大钊从政治、法律、经济三个角度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系统阐述,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在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在法律上打破旧的经济生活与秩序,在经济上实行按劳分配,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本质上具有同根同源性。

第二,关于“如何对待”这一问题,李大钊主要从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习运用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刻阐释。其一,李大钊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永远不变的教条,它是能够改造社会的一门科学理论,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要始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注意理论与具体国情相结合。认为学习介绍马克思主义要用严谨、科学的态度,要多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弄清楚本真的马克思主义,这样才能更好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为此,李大钊在北京秘密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吸引了包括李子洲在内的一大批知识青年加入,他们讨论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十月革命后,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为了廓清人们的认识,李大钊先后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多次论战。其二,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时候,李大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李大钊认识到实现社会主义是解决中国社会存在诸多问题的唯一正确道路,而实现社会主义又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探索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孕育了李大钊的建党思想。

第三,关于“怎样继承发展”这一问题,李大钊结合中国实际作了深入剖析。首先,李大钊在分析总结俄国革命的历史经过后,继承了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认为社会主义要推翻资本主义,就必要用革命的手段,舍此别无他途。其次,李大钊创造性地提出了民主联合战线思想,他指出,俄国实现社会主义正是因为无产阶级之间实现了联合,最终击败了资产阶级。中国革命区别于外国的地方就是先从学生群体出发,逐步组成一个“大联合”,掀起全国范围内的示威游行和大罢工,以此展现出中国大联合的力量。这一时期的联合,其实就是团结的意思。1922年李大钊有了新的认识,他指出,应该打破各种阶级和政党的区分,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实现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毛泽东在《共产党》发刊词中强调的“所谓联合,就是同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3],和李大钊的论述不谋而合。最后,李大钊提出了农民同盟军思想。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一直受到剥削和压榨,认为农民的强大力量不容忽视。因此,他密切关注各省农民自发组织的哥老会、红枪会的发展情况,认为农民要想不受压迫过上好日子,就要积极地建立自己的组织,起来革命。

(二)李子洲早期的思想觉醒

1892年,李子洲出生在绥德一个贫苦银匠家庭,李子洲的童年时期适逢辛亥革命前夕,绥德城内军阀称霸,城里一片破败景象,百姓生活极其艰难。由于家中生意萧条,日子过得比较困苦,到了上学的年纪,因城里私塾学费太高,家里凑不够钱送他上学,李子洲只能偷偷在私塾门外听人念书。而且,从小时候起,李子洲便扛起生活重担,帮母亲做家务,帮父亲的银匠铺干活,帮外祖父干农活。童年时期的窘迫经历,在李子洲的内心埋下了反抗黑暗社会和军阀的种子,为他后来用科学思想拯救贫苦大众,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打下了心理基础。

1911年,受辛亥革命的影响,原本准备去西安考学的李子洲只能作罢回到绥德。次年,又因经济原因,李子洲最终放弃了去日本的留学机会,转入中学班继续学习。在省城西安三秦公学上学时,很多同盟会成员在此任教,他们宣扬的民主与科学思想让李子洲内心受到极大的冲击。他和同学刘天章、魏野畴、杨钟健等不仅刻苦钻研文化知识,而且对国家大事格外关注,开始对政局更迭的中国出路问题展开深思。在此期间,他阅读了一些宣扬民主主义的书籍,试图在书中找到想要的答案,渐渐开始由埋头读书变为走向社会,参加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斗争[4]。1915年,袁世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公愤,在家乡读书的李子洲、刘天章、魏野畴团结校内校外进步师生,迅速投身抗议游行活动,通过散发传单、张贴标语、街头演讲等形式,积极参加陕西民众反日、反袁、驱陆(袁世凯爪牙,陕西督军陆建章)斗争。由此可以看出,在去北京大学求学之前,李子洲就在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只不过当时李子洲的思想中带有一定的旧民主主义色彩。

(三)李大钊的影响促使李子洲马克思主义观最终形成

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利,北大学子联合其他学校的学生于5月4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积极组织参与示威游行的李子洲等十人被推选为“五四”游行主席团成员。

五四运动后,李子洲正式进入北大哲学系学习,而教授哲学的正是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通过大量的文章宣传十月革命,他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授课及演说,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而李子洲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李大钊为他们讲授《唯物史观》,因此李子洲有了与李大钊密切接触的机会。在此期间,李大钊对李子洲的思想启蒙最深刻,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深深影响了李子洲。据罗章龙等人回忆,李子洲将李大钊作为生活中的楷模,方方面面都向其学习,以至于大家提起李大钊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想到李子洲。在李大钊的影响下,李子洲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独特魅力,其思想由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大秘密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李子洲是最早报名加入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的骨干之一,刘天章、魏野畴等人也是研究会的骨干成员”[5]。在李大钊的影响下,李子洲与同在北京学习的陕西青年学子一起创办了《秦钟》,旨在以钟声唤起陕西人的觉醒。1921年,李子洲将《秦钟》更名为《共进》,以“提倡桑梓文化,改造陕西社会”为宗旨,亲自执笔撰稿,宣传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在陕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22年,李子洲响应李大钊倡导成立政治社团“共进社”,“共进社”的很多成员都从思想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子洲是“共进社”与《共进》的最早创始人,所以他被称为“共进社”的“大脑”。由于李子洲出色的表现,1923年初,他在李大钊和刘天章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表明李子洲政治上的成熟和马克思主义观的真正确立,从最初五四运动的参与者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

二、李大钊对李子洲政治品质形成的影响

李大钊不仅从思想上影响了李子洲,使他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以其优良的政治品质感染了李子洲,使其养成理想信念坚定、坚持真理、敢于斗争和为党的事业献身的政治品质。

(一)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品质

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6]。旧中国社会的黑暗,中国百姓遭受的多重剥削和压迫,促使李大钊坚定了救国救民的理想。在不断进行革命实践的探索中,李大钊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从此坚定其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袁世凯称帝后,李大钊在学业与国家民族的前途之间选择了后者,毅然放弃学业选择回国参加反袁斗争。回国后,为了反封建思想,李大钊通过宣扬西方的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思想反对中国的封建专制思想,但后来发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并不能解决中国之社会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将目光转向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1920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发表,标志着李大钊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宣扬马克思主义上来,他坚信,社会主义必然会战胜资本主义。一句“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道出面对俄国革命胜利时李大钊的欣喜之情,也体现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作为李大钊得意门生的李子洲,继承了其师李大钊的这种可贵政治品质。青年李子洲与李大钊在北大相遇后,人生就有了清晰的前进方向。李子洲对李大钊极为崇拜,从学业到做人,皆深受其影响,甚至连日常举止都与李大钊非常相像。五四运动后,李子洲在李大钊的指引下加入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探讨学习。回陕后,李子洲积极贯彻李大钊的指示,理想信念坚如磐石,通过创办报刊、创办学校、建立党团组织及领导革命运动等方式,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传播。李子洲被捕入狱后,宋哲元曾问李子洲信仰什么主义,李子洲斩钉截铁地说信仰列宁主义,并详细地给宋哲元论述了列宁主义的先进性和科学性。面对宋哲元的威胁,李子洲视死如归,回答道:“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何惧之有!”[7]可见,在任何困难面前,李子洲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未动摇过,体现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品质。

(二)坚持真理、敢于斗争的政治品质

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国内盛行两类思想思潮,一类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另一类是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李大钊坚决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划清界限,积极展开论战,体现出李大钊坚持真理、敢于斗争的政治品质。李大钊认为,只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并最终解决中国的社会实际问题。李大钊通过三次大的论战来捍卫马克思主义,分别是与胡适“问题与主义”之争、与实业派代表张东荪等人“社会主义问题”之争、与黄凌霄为代表的巴枯宁无政府主义之争。在论战过程中,李大钊坚持真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并促使一大批坚持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先进爱国知识分子转而投向马克思主义。

作为李大钊的忠实追随者,李子洲继承了李大钊坚持真理、敢于斗争的优良政治品质。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李子洲积极参加反对军阀混战的运动,团结陕西旅京学生中的有志青年,反对北洋军阀余孽刘镇华围攻西安的倒行逆施行为。回陕后,李子洲组织榆中学生会,开展罢课斗争,争取到学生会代表参加校务会议的权利。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李子洲和陕甘其他领导人一起,组织西安人民通过示威游行的方式讨蒋,并通过国民党党部执行委员会,向全国发出通电,将蒋介石的罪行公之于众。同时,为贯彻执行党的“八·七”会议决议,李子洲与省委书记潘自力先后发动与领导了清涧、渭华、三原等起义或“兵变”,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在陕的反动统治。李子洲秉承了李大钊坚持真理敢于斗争的政治品质,在坚持真理中不断成长,在不懈斗争中走向成熟。

(三)为党的事业献身的政治品质

1926年4月6日李大钊在苏联大使馆被捕。面对种种酷刑,李大钊坚贞不屈,始终没有说出党的秘密。4月28日,一无所获的北洋军阀政府对年仅38岁的李大钊处以绞刑。临刑时,李大钊眼神坚定,高呼“共产党万岁”,展现出视死如归的高贵政治品格,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1929年6月18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李子洲等十余人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关押于西安西华门军事裁判处的牢狱里。敌人对李子洲威逼利诱失败后,对其进行了严刑逼供,李子洲始终坚贞不屈,敌人没有在他这里得到任何信息。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李子洲还在狱中成立了党支部,领导狱中同志继续进行斗争。他利用敌人逼他讲三民主义的时机,深刻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背叛孙中山三民主义、背叛中国革命的种种罪行。1929年夏,原本身体有恙的李子洲,由于接连受到敌人的迫害,肺病加重。在其意识清醒的时候,李子洲写信给妹妹表示,自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一个人的牺牲,必将唤醒更多人站起来,党的事业必将迎来光明。李子洲的革命英雄气概极大鼓舞了狱中其他同志,坚定了他们继续斗争的勇气和决心。6月18日,李子洲同志在狱中病逝,终年37岁。李大钊与李子洲师生二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展现了为党的事业献身的政治品质。

三、李大钊对李子洲积极投身革命实践的影响

李大钊对李子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思想上的引领和政治品质上的塑造,更重要的是教育引导李子洲走上一条积极投身革命实践的道路。为了改变陕西乃至整个中国的前途命运,李子洲依托陕西这片沃土,在实践中传播思想,在实践中建立党团组织,在实践中发动农民运动,在实践中领导武装起义,为党的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积极在陕西传播马克思主义

其一,通过刊物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认为,要宣传马克思主义,首先应该开辟宣传阵地,发表相关文章。李子洲积极响应李大钊的号召,1920年1月,身在北京的李子洲为了介绍陕西社会的黑暗现状,与旅京陕籍学生创办了《秦钟》,旨在将新文化运动思想介绍给陕西民众,以此唤醒陕西人民,自觉起来摆脱军阀和专制者的奴役,促进人民的自由解放。《秦钟》作为知识青年报国和服务家乡的媒体阵地,将陕西地方性问题和全国新思潮、新文化有效衔接,以期达到开启民智之目的。此外,李子洲还在《晨钟报》《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上发表文章,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评孔风潮”爆发后,李子洲和刘天章等人审时度势,将已经停办的《秦钟》更名为《共进》重新发行。一方面,大量刊登介绍新文化、新思想的文章,如《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列宁周年纪念感言》《列宁之死与中国青年》等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另一方面,响应李大钊的倡导,在创刊一周年之后,共进社应运而生,《共进》成为这一社团组织的机关刊物。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一种有组织的行为,1922年,《共进》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其发表的文章中很多观点与李大钊的主张不谋而合,为陕西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理论基础。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北方区委安排下,李子洲回到陕西继续开展革命工作。他先后在陕西三原渭北中学和榆林中学任教,在此期间,李子洲组织创办了《榆林之花》《榆中旬刊》《塞声》等刊物,通过文学和教育交融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大大提升了当地师生的政治觉悟。

其二,通过学校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认为,以学者、教授身份开展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程,是开拓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重要渠道。李大钊的这一主张影响了包括毛泽东、邓中夏、李子洲在内的不少先进青年。毛泽东在后来与斯诺的谈话中,称李大钊为“真正的老师”[8]。李子洲同样深受李大钊影响,在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四师”)开学典礼的讲话中,他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发表演讲,旗帜鲜明地指出,“办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学校这个阵地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学生,进而唤醒广大工农劳动者起来改造中国社会,为实现人类最理想的共产主义而奋斗”[9]。在“四师”的课程体系中,规定马克思主义为必修课,人人都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作为这门课的主讲老师,李子洲将自己掌握的马克思主义讲给学生,鼓励学生坚信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理想,他还带领学生深入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努力,绥德“四师”在陕北的影响力极大提高,成为陕北地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心,为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广泛传播做出了极大贡献。

(二)积极创建陕西早期党团组织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党的组织建设的早期倡导者和积极推动者。李大钊强调,要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建党,要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要注重党员的学习教育。李子洲积极践行李大钊的建党思想。他坚信:“要把革命的种子撒遍陕北! 把陕北变成赤旗的世界!”[10]在榆林中学任教期间,李子洲就成立了社团。担任“四师”校长后,李子洲将自己建立党团组织的想法付诸实施,并在组织内发展了一批优秀的党员、团员。截至1924年冬,绥德“四师”已有3名党员。后来,经中共北方区委批准,建立陕北问题工作小组,李子洲和王懋廷作为北方区委直属的特别通讯员,在陕北积极筹备创建党团组织,并在“四师”成立陕北第一个党小组。随后,“四师”的党团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到1926年冬,绥德“四师”400多名学生80%以上加入了党团组织,“绥德‘四师’完全为我党所掌控,成为陕北革命的策源地和活动中心”[11]。同时,李子洲为同学们解答学习功课和参加党团活动之间的时间分配问题:一方面,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革命斗争活动中;另一方面,时刻督促学生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党培养了一批既有文化和实践能力、又有党的组织纪律性的进步青年。他制定了党员生活的六化标准:“(1)精神革命化;(2)思想系统化;(3)行动纪律化;(4)工作劳动化;(5)生活平民化;(6)兴趣文艺化。”[12]这六条标准在今天仍然值得共产党员学习和借鉴。

为了扩大党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绥德“四师”的党团组织走出校外进行宣传。李子洲派人到榆林中学吸收党员,在榆林中学成立党团组织,吸收刘志丹、王子宜等人为党团成员,后又在延安中学成立了陕北学生联合会。1926年,经过李子洲等人的不懈努力,中共绥德地委和共青团绥德地委相继成立。这两个组织的成立,标志着陕北各个地区党团组织及革命斗争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陕北的革命形势开始向更好的方向发展。1927年2月,李大钊提出在西安建立中共陕甘区委领导机关,中共陕甘执行委员会就此诞生,李子洲任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随后,在李子洲等人努力下,党团组织发展数量在陕甘两个省达40多个。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甘区委改组为陕西省委,李子洲任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

在李子洲等人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陕西组织的创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为陕西革命运动的开展乃至后来党中央和红军落脚陕北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三)积极领导陕西农民运动

李大钊很早就认识到农民运动对于革命的重要性,为此,他十分重视在农民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他认为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人口数量占比大,农民的苦难代表了全体国民的苦难,如果不能彻底解放农民就意味着全体国民不能得到根本解放。早在五四运动期间,李大钊就提出“到农村去”的呼声,并在《土地与农民》一文中提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是革命动力的重要成分的政治判断。中共北方区委建立后,李大钊着手开展农委工作,提出在农村中建党这一思想,为中共北京党组织到各地农村开展建党活动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李大钊的思想影响下,1926年6月,中共绥德地委和共青团绥德地委成立后,李子洲提出“到民间去,开展农民运动”的口号。这一倡议提出时,适逢陕北大旱,穷苦百姓处于生活极度困难的窘境之中,李子洲带领绥德“四师”师生一起到庄稼人中间宣传动员,为农民指明了摆脱贫困的道路。每逢节假日,党团组织成员就脱掉长袍,换上粗布麻衣,扛起锄头,来到田间地头,边劳动边做宣传。在李子洲等人的积极努力下,不少村庄建立了农协,还有部分条件成熟的村子建立了党团组织。1927年3月初,李子洲和耿炳光、魏野畴共同主持召开了陕甘区委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目前工作计划》。在“计划”中,“工作集中”被作为党开展工作的原则,并提出“党到农村去”的口号,强调在农村大力发展党组织的重要性。会后,在陕甘区委和李子洲等人的领导下,陕甘地区的革命斗争形势十分喜人,同年5月,陕西农民运动就如火如荼在六十多个县开展起来。

(四)积极领导陕西武装起义

李大钊指出,和平或革命这两种手段都可以实现社会主义,但是和平方式往往最终会走向失败,改造旧中国面貌一定要通过革命的手段才能最终实现,党团组织建立的目的,就是要领导革命运动和武装斗争。

李子洲是李大钊这一思想的忠实实践者。1927年,党中央在武汉召开了“八·七”会议,李子洲作为陕西地区的党组织代表赴武汉参加了会议。会上,毛泽东同志分析了过去在武装斗争问题上存在的右倾错误,明确指出,今后要特别注意军事,政权需从枪杆子中取得。返回陕西后,李子洲主持召开了陕西省委第一次扩大会议,传达了“八·七”会议指示。会议通过了《接受中央八七决议案及其指示之决议案》,强调党必须要到军队中去,应该做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准备,时刻准备武装起义。1927年9月底,李子洲等人作出决定,发动陕北军阀井岳秀部下李象九营举行武装起义,派绥德、延安党组织的党员前往李象九营扩充武装力量,唐澍与白乐亭同志前往清涧领导起义,并成立陕西军事委员会作为起义的领导机关。10月中旬,利用思想进步的旅长石谦被暗杀事件,唐澍和谢子长等同志联络其他受共产党影响的六个连及原李象九营,以“为石谦旅长报仇”作为起义口号,于10月12日在清洞发动武装起义。几天时间,起义军便占领了延川、延长、宜川。由于没有发动群众,加之井岳秀的重兵围攻,起义最终失败。李子洲等人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继续为后面的起义积极做准备。1928年初,陕西省委根据中央的武装起义指示,李子洲与省委秘书主任刘继曾共同起草了《中共陕西省委第五号通告》,领导渭南和华县的农民在渭华原上举行起义。起义军杀豪绅、斗地主,将没收的财产分给贫苦农民,在渭南、华县等地建立了40多个区、村苏维埃政权。至8月终因力量悬殊,渭华起义也以失败告终。

虽然李子洲领导的这两次起义由于敌强我弱等原因最终失败,但是武装起义打响了陕西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枪声,壮大了声势,培养了干部,扩大了群众基础,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为建立和发展西北红军积累了经验,“并有力地配合了全国其他各地开展的革命武装斗争”[13]。

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李大钊和李子洲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师生二人共同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回溯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的百年历史,追忆李大钊和李子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前赴后继的壮丽诗篇,能够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更加自觉地投身于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实践。

猜你喜欢
李大钊李子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李大钊
一次难忘的生日
秋天
李子有多少
奔跑吧!李子柒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