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男性,波动性肌无力并口干、眼干3个月
——重症肌无力Lambert-Eaton叠加综合征☆

2022-12-11 04:48陈艺聪曾慧鈃刘刚曾进胜余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肌无力尼龙腺瘤

陈艺聪 曾慧鈃 刘刚 曾进胜 余剑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4岁,广东广州人,为汽车轮胎生产管理者,因“波动性肌无力伴口干、眼干3个月,加重10 d”于2022年2月7日入院。

患者于2021年12月开始出现双下肢无力,晨轻暮重,上楼梯和下蹲起立困难,左下肢更重,行走2 km疲劳感较前明显,休息后症状可好转。2022年1月出现双上肢近端抬举乏力,手持筷夹菜尚可。1月28日出现咀嚼和吞咽费力,行走500 m即出现四肢疲劳伴呼吸困难,休息可缓解。伴有口干和眼干,无眼睑下垂、视物重影、肢体麻木和肌肉酸痛,睡眠欠佳(近3个月睡眠欠佳时肢体无力症状明显),排尿、排便正常,近半年体质量下降3 kg。既往有高脂血症、腰椎间盘突出症(10余年,已行手术治疗);2021年8月25日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第二针,接种后无特殊不适。

入院体检:体温36.7℃,脉搏9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9 mmHg/73 mmHg,内科查体无特殊。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高级神经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双眼睑无下垂,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灵敏,双侧眼球居中、各向运动不受限,双侧咽反射存在,其余脑神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上肢近端肌力5-级,远端肌力5级,左下肢近端肌力4-级,远端肌力5级,右下肢近端肌力4+级,远端肌力5级,共济运动完成好,全身深浅感觉对称存在,四肢腱反射减弱,病理征未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

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凝血功能、生化、血沉、甲状腺功能、抗甲状腺自身抗体、糖化血红蛋白、感染相关指标和肿瘤标记物等未见明显异常。血气分析正常。总胆固醇6.7 mmol/L(正常范围 3.1~5.7 mmol/L),低密度胆固醇4.29 mmol/L(中/低危患者控制在 3.0 mmol/L以下);血管炎组合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核周(perinuclear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P-ANCA)弱阳性,MPO 100 CU(正常范围≤20 CU);风湿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M(IgM)2.26 g/L(正常范围 0.92~2.04 g/L),抗SS-A抗体阴性,抗SS-B抗体阴性。心电图正常,心脏彩超示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颅脑和颈椎MRI平扫未见明显异常。

诊治经过:入院考虑“肌无力查因,疑似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追问病史,患者平素有口干和眼干,但无坐起头晕、排尿困难、便秘和勃起功能障碍,需进一步排除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Lambert-Eaton myasthenic syndrome,LEMS)、线粒体肌病、运动神经元病、周围神经病和炎症性肌病等。完善新斯的明试验(0.02 mg/kg)阳性(四肢近端无力症状改善,新斯的明试验评分量表上肢和下肢疲劳试验评分均为阳性);血乳酸组合安静、运动后和休息15 min后分别为2.4 mmol/L、2.5 mmol/L和1.8 mmol/L(正常范围0.9~2.3 mmol/L);肌酸激酶294 U/L(正常范围25~200 U/L)。肌电图示左正中神经(5.0 mV)、左面神经(0.68 mV)及双尺神经(左5.0 mV,右6.6 mV)运动传导波幅低,左正中(12.2 mV)、尺神经(12.9 mV)大力收缩15 s后波幅上升2.3~2.4倍;双尺神经、左面神经重复神经电刺激(repetitive nerve stimulation,RNS)低频(3 Hz、5 Hz)波幅递减 17.4%~35.6%,双尺神经RNS高频(15 Hz、20 Hz)波幅递增153%~328%。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tibody,AChR-Ab)23.32 nmol/L(ELISA 法 ,≥0.45 nmol/L为阳性),人抗连接素抗体(Titin-Ab)3.43 S/CO(ELISA法,≥1.00 S/CO为阳性),副肿瘤综合征抗体抗GAD抗体1:10(IIFT法)和抗GAD65抗体阳性(BLOT法),其余MG相关抗体[包括肌肉特异性酪氨激酶抗体(MuSK-Ab)、人抗兰尼碱受体钙释放通道抗体(RyR-Ab)、抗LRP4-Ab、人抗乙酰胆碱酯酶抗体(AchE-Ab)]、P型电压门控钙通道自身抗体(voltage-gated calcium-channel,VGCC-Ab)、抗SOX1抗体、副肿瘤综合征抗体(包括抗Hu、抗Yo、抗Ri、抗Ma2、抗 CV2、抗 Amphiphysin、抗 ANNA-3、抗 Tr/DNER、抗PCA-2、抗 Zic4抗体)和周围神经抗体(抗 Sulfatides、抗GM1-GM4、抗 GD1a、抗 GD1b、抗 GD2-GD3、抗 GT1a、抗GT1b、抗GQ1b抗体IgG和IgM)均为阴性。胸部CT平扫+增强示胸腺区偏左软组织密度肿块,考虑胸腺瘤。肺通气功能和肺容量正常。诊断为“重症肌无力Lambert-Eaton叠加综合征(myasthenia gravis Lambert-Eaton overlap syndrome,MLOS)”,予溴比斯的明(60 mg,每天 3次)、甲泼尼龙(8 mg,每天1次)治疗。为进一步明确是否合并肿瘤,完善全身PET-CT检查示前纵隔肿块,考虑胸腺瘤可能性大,未见其他明确肿瘤。2月17日出院时,患者肌无力症状较前改善。

出院后,甲泼尼龙每周加量4 mg。3月16日,甲泼尼龙加量至24 mg/d,溴比斯的明剂量同前。3月21日起,患者四肢乏力症状加重,上午最明显,伴呼吸困难,并出现颈肌无力,吃饭时需用手托下巴。4月5日至15日再次入院治疗,住院期间,甲泼尼龙减量至12 mg/d,溴比斯的明加量至60 mg、每天4次,但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4月21日起,患者至某医院中医科就诊,开始加服中药(隔天1剂,每个月15剂),同时,甲泼尼龙逐渐加量(约每个月加量4 mg),6月底加量至24 mg/d,溴比斯的明减量至60 mg、每天3次。胸外科建议肌无力症状稳定半年后行胸腺瘤切除术。患者四肢乏力症状逐渐好转,无呼吸困难,7月1日至8月30日甲泼尼龙减量至20 mg/d,9月1日起甲泼尼龙减量至16 mg/d,溴比斯的明减量至60 mg、每天2次,患者肢体乏力进一步好转,能轻松走1 km,无颈肌无力和吞咽费力。患者症状逐渐好转和稳定,于10月8日入某医院胸外科,术前(10月10日)复查血清AChR-Ab 13.02 nmol/L(ELISA法,≥0.45 nmol/L为阳性),Titin-Ab阳性(免疫印迹法,1:32),MuSK-Ab、RyR-Ab和LRP4-Ab阴性,VGCC-Ab和抗SOX1抗体阴性。10月11日患者在全麻下经剑突下胸腔镜行纵隔肿物切除+胸腺扩大切除术,术后石蜡病理报告证实:前纵隔胸腺瘤,B2型。术后第2天,患者可轻松下床走动,症状同术前,10月15日起停用溴比斯的明,每天继续服用甲泼尼龙16 mg。

目前,患者无明显肢体乏力、抬颈困难和吞咽费力,行走数公里无疲劳感和呼吸困难,无眼干,早晨起床仍有口干,仍在服用甲泼尼龙16 mg/d和中药。

2 讨论

MG和LEMS均是抗体介导的获得性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但两者在临床表现、电生理、致病抗体、合并肿瘤和治疗措施等方面不同[1-2],两者共病时,LEMS的诊断容易被遗漏,临床上需谨慎甄别。MLOS罕见,直至2016年才在国际上正式确立“MLOS”的概念和诊断[3]。近年来,国外报告MG合并LEMS病例共约55例[4],国内在2004年曾有MG合并LEMS病例报告[5],但均没有检测MG和LEMS相关抗体,而且近年来MLOS已有较多进展。MLOS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比单纯MG或LEMS更复杂。本文报告1例MLOS,并结合文献资料总结MLOS的特点和诊断要点,以提高神经科医生对该病的重视与认识。

本例患者老年男性,表现为四肢近端无力、吞咽费力和活动后呼吸困难,症状呈病态疲劳和晨轻暮重,新斯的明试验阳性,电生理RNS低频递减,血清AChR-Ab和Titin-Ab阳性,合并胸腺瘤,可确立全身型MG(MGFA IIIa型)诊断[6]。80%以上MG患者以眼外肌无力为首发症状[6],继而出现咽喉肌肉、全身肌肉甚至呼吸肌无力。然而,本病例还存在以下与MG不符的临床表现和电生理特征:首发症状为双下肢肌近端无力,逐渐累及双上肢、咀嚼肌、咽喉肌、呼吸肌和颈肌,并以双下肢近端肌无力为重,且未见眼外肌受累;有明显口干、眼干的自主神经受损表现;查体显示四肢腱反射明显减弱;肌电图显示多条神经静止时运动传导波幅减低(左正中、面和尺神经均≤5.0 mV),大力收缩15 s后波幅上升超过2倍,RNS高频递增>100%。LEMS诊断标准包括典型临床三联征(近端肢体无力、自主神经症状和腱反射减退)、肌电图三联征(静止时运动波幅普遍下降、RNS低频递减(1~5 Hz,递减>10%)、短暂强直运动后或RNS高频递增(50 Hz,递增 >100%))以及VGCC-Ab阳性;其中,近端肌无力是必备条件,加上电生理改变或VGCC-Ab阳性即可诊断为LEMS[1]。虽然本病例未见P型VGCC-Ab阳性,但具备LEMS临床和肌电图三联征,支持LEMS诊断。

LEMS根据是否合并肿瘤,分为肿瘤性LEMS(50%~60%)和非肿瘤性LEMS,肿瘤性LEMS最常见合并的肿瘤为非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占68%~86%,其他少见肿瘤包括淋巴瘤、白血病、前列腺癌、胰腺癌和恶性胸腺瘤等[1,7-10]。本例患者虽然没有SCLC,但合并胸腺瘤,肌无力症状是否为单纯的肿瘤性LEMS(合并胸腺瘤)的临床表现之一?然而,LEMS合并胸腺瘤非常罕见,有研究总结了112例肿瘤性LEMS,仅1例合并恶性胸腺瘤[7],且AChR-Ab一般为阴性[8]。本病例发病年龄>50岁,肌无力症状呈晨轻暮重,新斯的明试验阳性,AChR-Ab滴度高,还合并Titin-Ab阳性,电生理除RNS高频递增外,还出现RNS低频递减,合并胸腺瘤,可确立MG诊断(胸腺瘤相关)[6],并不支持单纯LEMS合并胸腺瘤。因此,本病例同时符合MG和LEMS诊断标准,最终确立MOLS诊断。

2016年,OH等[3]总结了国际上报告的39例同时具备MG和LEMS特征的病例后,提出了MLOS概念和诊断标准(见表1)。由于以肢体无力为主要表现的MG容易与LEMS混淆,需加上血清AChR-Ab阳性以增加诊断的特异性。新近,还有MuSK-Ab阳性MLOS报告[11]。从2016~2021年,国外新增19例MLOS报告,OH等[4]结合55例病例总结了MLOS的特点,国内曾有学者总结了1983~2003年8例临床考虑为MG合并LEMS病例特点,但这8例病例均没有检测AChR-Ab和VGCC-Ab[5]。

表1 MLOS诊断标准

国外报告的MLOS平均年龄46.7岁,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和临床表现(96.4%)均为眼外肌无力[4],国内报告的MOLS年龄41~69岁,50%(4/8)以双下肢无力起病,随访过程中仅1例出现眼睑下垂[5],而本病例发病年龄64岁,首发症状为双下肢无力,眼外肌不受累,与国外MOLS病例不同。发病年龄较晚,以双下肢无力起病,较少累及眼外肌,可能是国内MLOS的特点之一。在自主神经受累方面,口干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本病例有明显口干,还合并了眼干。此外,国外报告MLOS大多数同时出现MG和LEMS,本病例也是同时出现两者的临床表现,但也可先出现MG后1个月至23年再并发LEMS[3,12]。

在合并肿瘤方面,国外报告MLOS病例11%合并胸腺瘤,16%合并SCLC[4],而国内报告的8例病例合并SCLC更常见(5/8,62.5%),仅1例合并恶性胸腺瘤伴淋巴结转移[5]。MLOS(11%)合并胸腺瘤比例明显高于单纯LEMS(0%)[4],部分合并胸腺瘤的MLOS患者切除胸腺瘤后MG和LEMS症状均明显改善[13],且AChR-Ab和/或VGCC-Ab滴度下降,提示胸腺瘤可同时导致MG和LEMS。本病例切除胸腺瘤后,肌无力和自主神经受损症状(眼干消失)均有改善,提示胸腺瘤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绝大多数LEMS患者在确诊后3个月(91%)至1年(96%)才筛查到SCLC。虽然本例患者目前未发现SCLC,但荷兰英国LEMS肿瘤相关预测评分(Dutch English LEMS tumor association prediction,DELTA-P)[14]为3分,合并SCLC风险达83.6%[1,14]。因此,建议本患者至少在未来两年内每隔3个月复查胸部CT(必要时全身PET-CT)筛查肿瘤[1]。

国外报告病例50%MLOS患者VGCC-Ab阳性,而本病例P型VGCC-Ab阴性,但合并GAD65-Ab阳性。GAD65-Ab阳性常见于僵人综合征、边缘性脑炎和自身免疫性癫痫[15-16],该抗体可来源于胸腺瘤或SCLC[17-19]。GAD65-Ab是否为LEMS致病抗体?有研究发现LEMS患者GAD65-Ab阳性率高达35%,且病程在1年以内者抗体滴度更高,但目前认为GAD65-Ab与P/Q型VGCC-Ab无交叉反应,并非LEMS致病抗体[19]。本病例血清GAD65-Ab和GAD-Ab均为阳性,可能与胸腺瘤相关,但仍需待胸腺瘤术后复查抗体进一步明确。

MLOS的治疗需同时兼顾MG和LEMS,但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4],针对不同患者需个体化。控制MLOS症状的药物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溴比斯的明)、钾离子通道阻断剂(延长突触前膜钙离子通道开放时间,包括磷酸二氨吡啶、4-氨基吡啶和胍,吡啶类药物中国大陆未上市);免疫调节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和环磷酰胺等;MLOS肌无力危象比单纯MG少见,若出现肌无力危象、严重球麻痹导致吞咽困难或胸腺切除术围手术期需联合血浆置换、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激素冲击;合并SCLC者应先治疗肿瘤,MG行胸腺切除术的适应症包括胸腺瘤、AChR-Ab阳性全身型MG以及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AChR-Ab阴性全身型MG年轻患者(50岁以下)[6,20]。合并SCLC者死亡风险较高,大多数不合并肿瘤者对控制症状药联合免疫治疗效果好。本例患者诊断后采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抑制免疫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溴比斯的明)控制症状,早期药物治疗效果一般,可能与糖皮质激素正在加量、疗程还不够长有关;随后,甲泼尼龙再次缓慢加量至24 mg/d后肌无力症状逐渐好转并稳定,减量至20 mg/d维持效果可。从MG治疗角度,胸腺瘤有切除指征;患者肌无力症状稳定半年后行胸腺瘤切除术,术后症状进一步好转,暂时不需要联用免疫抑制剂。

3 点评

本文报告1例老年男性,波动性肌无力并自主神经损害3个月的病例,最终诊断为MLOS。临床上,对于波动性肌无力,尤其以双下肢无力起病、无眼外肌受累者,需谨慎鉴别MG、LEMS和MLOS。尤其需注意是否合并自主神经受损(口干最常见)和腱反射明显减弱;电生理不仅要检测RNS低频,还要检测RNS高频变化;血清学要同时检测MG和LEMS相关抗体,必要时检测副肿瘤综合征抗体;肿瘤筛查需同时检测胸腺和肺部肿瘤(尤其SCLC)等,诊断时尚未发现肿瘤者仍需进一步随访。治疗上,多数MLOS对联合控制症状药物和免疫治疗效果好,合并肿瘤者需处理肿瘤。

猜你喜欢
肌无力尼龙腺瘤
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多元创造
足部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PD-1和IL-23水平及其与AChR-Ab、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预防护理在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预防误吸中的应用效果
甲状腺腺瘤的类型有哪些?
尼龙空间
尼龙新定义
肌无力综合征合并重症肌无力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