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海
(河南省柘城县畜牧局,河南柘城 476200)
随着市场对肉产品的大量需求,养殖行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为取得高效的养殖收益,养殖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养殖密度随之提高,给病毒和细菌提供了滋生和繁衍的有利条件,畜禽感染疫病的风险加剧。自2018年8月首例非洲猪瘟传入我国以来,我国生猪养殖业遭到重创。截至目前,我国还未研制出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疫苗,养殖户只能采取有效清洁、消毒措施应对当下严峻的疫情形势[1]。目前,各养殖场采取的生物安全措施五花八门,消毒效果各不相同,很多养殖户滥用、误用消毒药物,缺少规范标准的消毒程序供参考使用。科学有效的使用消毒药物,才能有效的预防疫病感染和流行。同时,做好动物疫苗接种工作,也能减少动物疫病的发生。本文从消毒剂的作用机理和使用要点进行阐述,以期帮助养殖户做好生物安全预防工作。
养殖场的消毒措施主要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清除或消灭圈舍环境中的病原体,达到阻断细菌传播的目的。常用的消毒方式有化学消毒法、机械性消毒、物理消毒法。多数养殖场采用化学消毒法。任何一种病原微生物都是通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免疫低下的畜群传播的,消毒剂就是围绕这三个环节杀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从而控制疫病扩散。
消毒剂对畜禽没有副作用,是一种无害化的生物制剂。消毒剂是通过改变细菌赖以生存的环境,迫使其结构组织发生改变,使细菌最终丧失活性,达到阻断疫病传播的作用。消毒液通过三种渠道消灭病原体:一是改变细胞膜表面的分布,影响其分子代谢,使其丧失活性;二是破坏病原体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使其发生不可逆凝固、变性,从而死亡;三是破坏病原体生物酶系统,使其代谢能力下降,削弱其传播能力[2]。
按使用对象分为环境类消毒剂和畜禽体表类消毒剂。按杀菌效果分为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低效消毒剂。高效消毒剂杀菌范围广且效果好;中效消毒剂能杀灭病毒、细菌、真菌,不能杀灭芽孢类微生物;低效消毒剂只能杀灭传染能力非常弱的微生物,对芽孢、真菌、细菌和结核杆菌无效果。
按化学性质分类可以分为以下8 个大类:
(1)过氧化物类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包括过氧戊二酸、高锰酸钾、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因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刺激性强,长期使用对人和动物的眼睛和呼吸系统有不良影响,一般采用浸泡、喷洒、涂抹等方式减轻对人和动物器官的损害。过氧化物类消毒剂主要通过其结构当中不稳定初生态氧破坏病原微生物的活性因子,达到消毒作用。这类消毒剂的杀伤力强,能有效杀灭细菌、芽孢、霉菌,同时该类消毒剂无毒副作用,绿色环保。此类消毒剂的化学因子不稳定,存放的时候要低温、避光储存。
(2)卤素类消毒剂。卤素类消毒剂主要有漂白粉、氯化磷酸三钠、碘酊、三氯异氰脲酸粉等。氯、碘等卤素的物质化学结构与病原体的结构成分相似,其与病原体因子内部氨基或核酸相结合,能瓦解病原体的活性,使其丧失传染性。此类消毒剂主要用于皮肤消毒、黏膜消毒、畜禽饮水消毒。碘制剂类消毒剂降解性差,长期使用对环境有破坏作用。
(3)醛类消毒剂。醛类消毒剂主要有甲醛、戊二醛、邻苯二甲醛等。它能产生自由基,在适当条件下,能与病原微生物的蛋白质发生反应,破坏其细胞活性。甲醛对细菌、病毒甚至芽孢等都有很好的杀菌效果,但其具有毒性,使用时间过长有致癌危险,建议少使用或用其他醛类消毒剂。
(4)酚类消毒剂。酚类消毒剂主要有氯甲酚、甲酚、二甲苯酚、双酚类、复合酚等,这类消毒剂能改变
病原微生物的活性,从而起到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因其杀菌能力低、毒性低,因此常用于养殖场大门口、排污口等处。
(5)醇类消毒剂。醇类消毒剂主要有乙醇、异丙醇,这类消毒剂能使病原微生物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凝固,从而消灭病原微生物。醇类消毒剂通常用于皮肤、工具、设备、容器的消毒。其优点是可杀死病毒繁殖体,缺点是杀菌效力低,对真菌、芽孢、病毒无效。
不少中年村民稀奇,聚在两箱亮闪闪的工具前,你一言我一语,相互调侃着把彼此推到李高明的剪刀下。“随时都要给他们的发型取个名字,他们才开心。”开始他还能说几个正式的名字,后来就完全靠自己发挥,“翠鸟头”“东洋头”……东染一边、西剃一块,整个村被他弄得五颜六色的。
(6)酸碱类消毒剂。酸类消毒剂有硼酸、水杨酸、苯甲酸、柠檬酸等。碱类消毒剂主要有氢氧化钠、生石灰等。酸类消毒剂利用消毒液中高浓度氢离子使病原微生物蛋白变性、分解,用低浓度氢离子改变病原体细胞膜的通透性,影响其正常的代谢和生长。碱类消毒剂是利用氢氧根离子分解病原微生物机体中的蛋白质和核酸,使其酶系统遭到破坏,同时抑制其正常的机体代谢功能,从而使其失去生命活性。碱类消毒剂有一定的刺激性及腐蚀性,一般用于畜禽养殖场区、圈舍内的各种污染设备,以及畜禽排泄物和废弃物。其优点是能杀死繁殖型细菌和病毒,缺点是具有强烈刺激性,建议空栏圈使用。
(7)双胍类及季铵盐类消毒剂。双胍类及季铵盐类消毒剂包括苯扎溴铵、氯己定、度米芬、百毒杀、四烷基铵盐等。从分子结构可将他们分为单链和双链。单链、双链类消毒剂都具有腐蚀性低、安全性高,性温和、无刺鼻味等优点,双链类消毒剂杀菌效果强于单链类消毒剂,但其渗透力不及单链类消毒剂。此类消毒剂常用于人员手部、用具、圈舍栏、车辆等消毒。
(8)复方化学消毒剂。复方化学消毒剂就是有2 种或2 种以上消毒剂或其他药剂配制而成,主要有季铵盐类与碘的复配、戊二醛与过氧化氢的复配等。经试验证明,几种消毒剂联合使用能起到协同、增效、稳定等作用。对消毒区域采用空气喷雾消毒后48 h,能大量杀灭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等总菌数,消毒效果非常理想。
消毒剂的浓度、消毒剂作用时间、消毒剂作用时的温度、养殖环境的湿度、酸碱度等都会影响消毒剂的使用效果。养殖场的从业人员要根据不同消毒场所(室内、室外、大门消毒池等)、不同要求(空栏舍、带畜禽、饮水等)、不同消毒方法(喷洒、浸泡、熏蒸等)、不同气候条件和卫生条件、不同类型消毒剂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同时,应防止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要定期轮换使用不同性质的消毒剂[3]。
不同的消毒剂对其所适用的病原微生物,均有最佳的杀灭浓度。一般情况下,消毒剂的杀灭效果随着消毒剂的有效成分浓度增大而升高,如杀灭效果与消毒剂浓度成正比的过硫酸氢钾复合粉消毒剂及戊二醛消毒剂。但有些消毒剂的杀灭效果随着其有效成分浓度增大而降低。例如,福尔马林溶液中含20%甲醛时,酒精溶液中含75%乙醇时的杀灭效果最佳。该类消毒剂的杀灭效果受其缓冲液的影响较大,浓度过高则无法达到最佳杀灭效果,会出现不升反降的情况。最佳杀灭浓度由适用病源微生物的消毒剂的作用机理来决定。因此,要根据消毒剂的类型来选择其最佳浓度。若浓度选择不合适,则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通常情况下,在有效杀灭浓度下,每种消毒剂均有其最快的杀灭作用时间。若想有效地杀灭病原微生物,消毒剂的持续杀灭时间一定不能小于消毒剂的最快杀灭作用时间。例如,用浓度为20 mg/L的臭氧水来杀灭非洲猪瘟病毒,最快的杀灭作用时间是10 min;含量为0.5%的戊二醛消毒剂的最快杀灭作用时间是30 min;含量为0.125%的过硫酸氢钾复合粉消毒剂的最快杀灭作用时间是30 min。
除一些特殊的消毒剂外,如强酸或强碱类消毒剂,绝大部分的消毒剂都需要较长的杀毒时间。杀毒时间在30 min 之上的有醛类、醇类、酚类消毒剂,而有效成分为氯代类,氧化类的消毒剂也需一定消毒时间。消毒剂的持续杀灭时间,由适用病源微生物的消毒剂的作用机理来决定,在其持续杀灭时间中存在最快杀灭作用时间。消毒剂的持续杀灭时间应不小于其最快杀灭作用时间,否则会影响消毒剂的消毒效果。
消毒剂是有最适环境温度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消毒效果。例如,臭氧在高温环境下会使其分解,氯代类消毒剂使用环境温度过高,会加速其有效成分的挥发,杀毒效果也就会降低,这类消毒剂的杀毒效果会随着使用时的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例如,戊二醛类消毒剂的杀毒效果在使用环境温度小于20℃时会降低,故而这类消毒剂的杀毒效果会随着使用时的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消毒剂的最适环境温度,由适用病源微生物的消毒剂的作用机理来决定。消毒剂的使用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消毒效果,因此使用时选择合适的环境温度是十分重要的。
水是消毒剂最常用的溶剂之一。由于各地的水质酸碱度不同,溶剂用水对一些消毒剂的杀毒效力会有影响。对于一些酸性的消毒剂,若溶剂用水偏碱性,则容易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从而降低消毒剂的杀毒效果。这类消毒剂有复合过硫酸氢钾,氯代物,有机酸类等等。对一些碱性的消毒剂,若溶剂用水偏酸性,则会打破消毒剂内部的碱性平衡,从而降低消毒剂的杀毒作用。这类消毒剂有戊二醛,烧碱类等等。对一些消毒剂,其最适合溶剂的酸碱度范围较窄,则需提前对稀释用溶剂进行加工处理,将稀释用溶剂调配至最适合的酸碱度。在酸性消毒剂配制过程中,若溶剂用水偏碱性时,需过滤掉溶剂用水中的碱性物质;在碱性消毒剂配制过程中,若溶剂用水偏酸性时,则需要加入适当碱性化学物质(如氢氧化钠、碳酸氢钠等),把溶剂用水的酸碱度调到适当范围,从而使消毒剂达到最佳的杀毒效果[4]。
有些消毒剂会和有机物产生化学反应,进而降低消毒剂的杀毒效果,更有甚者可能会使消毒剂失去杀毒作用。例如,有机物中的油脂和蛋白等会对醇类、氧化类、醛类、氯代物制剂产生干扰作用。因此在消毒剂的配制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降低或消除有机物对消毒剂的干扰作用。
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盐及镁盐类化合物。有些消毒剂中的有效成分可以与应水中的钙镁类化合物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消毒剂的杀毒效果降低。例如有机酸可以和硬水中的钙镁类化合物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沉淀物,降低消毒剂的杀毒效果[5]。
各消毒剂之间在联合使用时,由于浓度、环境温度、溶剂、有机物等其他各方面的影响,可能会对杀毒效果产生拮抗作用。最常见的拮抗现象有酸性消毒剂与碱性消毒剂混合使用时的情况。为避免拮抗作用的发生,就要求在日常使用消毒剂时,尽可能降低两种及以上消毒剂在相邻步骤上产生的干扰作用。因此,若是在同一个消毒空间使用两种及以上能产生拮抗作用的消毒剂时,要在操作过程中勤于冲洗,避免消毒剂之间、消毒器具之间交叉污染,降低不同消毒剂之间拮抗作用产生的概率。
可使用浓度为3%左右的碱性溶液,消毒池液体深度不低于20 cm,每用1 周更换一次。也可以用1 ∶500 的戊二醛水稀释液体,每3 d 更换一次消毒池中的消毒液。
养殖场的设备器具消毒一般选择浓度2%的戊二醛溶液浸泡,体积大的料桶、饮水器、饮水嘴等用浓度5%的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与水按体积比1 ∶500 稀释浸泡、清洗、晾干。畜禽饮水管道使用次氯酸钠溶液消毒,每7 d 消毒一次。
圈舍内消毒可使用生石灰与水按1:4 的比例配制的消毒液,也可使用0.1%苯扎溴铵溶液或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喷洒消毒。也可单独使用200 倍戊二醛稀释液,2000 倍戊二醛癸甲溴铵稀释液,1000 倍聚维酮碘稀释液定期轮换使用,防治病原体产生耐药性。
种蛋消毒除紫外线杀菌外,还可使用0.1%浓度的碘溶液喷洒或浸泡,5min 后擦拭、晾干。奶牛场消毒,可采用酸性低的含氯消毒液进行环境消毒,清洗牛奶罐,药浴奶牛乳房[6]。
为防止消毒剂侵害人体,养殖场工作人员在进行消毒工作前,要认真做好防护准备,佩戴专用口罩、护眼镜、手套、胶鞋、防护服,严格按照消毒程序操作。